中元节江西人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日(亦有惯十五日的)。此日,土籍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旧时过七月半,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那日晚上在门外焚烧,及在路旁、河边烧香烛、泼水饭,以赐“野鬼”。此俗各依其祖沿习而行,互有差异。
王家坊中元节祭祀活动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为纪念元朝将领张甫德先烈以及部下为民所想、与民同乐而举行的七月十五祭拜活动。相传元朝年间,当时王家坊一带徭役繁重、苛捐杂税,可谓民不聊生,这时,从四川方向来了一路兵马(约1000人),沿江驻扎,扎营在老祠堂内,为首的将军张浦德身材魁梧,样貌清秀,两名得力助手武艺高强,自张甫德将军驻扎后,军纪严明,白天操练,晚上巡逻,在他的庇佑下,不管是王家坊境内,还是过往的商船都平安无事。空闲时,张将军率兵与农民共同耕作,逢年过节,军民一起举杯庆祝。然而三年后,战事来临,张甫德受命出征打仗,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得知张甫德牺牲后,百姓们悲痛万分,为纪念将领张甫德一行,百姓雕刻了他们的塑像立于庙中。塑像起名叫“都大灵王”和“南面王”等,寺庙起名为“音观庙”,并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祭祀活动,习俗便从那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祭祀活动程序隆重而严谨,在农历七月十日左右,在外的游子纷纷回到王家坊准备丰厚的祭祀用品。农历七月十三日上午,村民将“都大灵王”等众神从庙宇中请出来,为他们洗脸换衣,抬着他们回到当初练兵的地方操练,晚上各家各户都出来庆祝,歌舞齐奏,仿佛张将军还在和大家同乐。连续三日,到七月十五日,王家村村民们都穿戴整齐,燃放鞭炮,举着彩旗,抬着“都大灵王”等众神在王家坊各坊都巡一遍,各坊的村民纷纷拿出“三牲”朝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2006年该祭祀活动更名为“王家坊迎神赛会”,2009年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牛张张氏祠堂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部沟赵乡水牛张村内,东临郑州轻工业学院(新区)。张氏祠堂主体建筑为单檐硬山式,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通长9.76米,进深一间,通长5.79米,前出廊。檐部下有两根木柱支撑,柱头上为平板枋与大额枋呈“T”形,梁架五架梁结构,次间外筑山墙,山墙上作简单的砖雕墀头。灰色小瓦覆顶,正脊和垂脊做花脊式,正脊两端吻饰已脱落,垂脊仅一侧还留存着小兽。前檐明间为实板门,次间各置方窗,内置寿字花格窗棂。祠堂后墙正中供奉张氏始祖牌位,张氏始祖牌位由青石雕刻而成,在周边为高浮雕雕刻而成的龙形图案。张氏始祖牌位两侧为八通家谱世系碑。在房屋门口处还立着一通民国时期的《水牛张张氏宗祠碑记》碑刻。据碑文记载,水牛张张氏家族祖上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徙于此。为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