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年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朝代 起讫都城今地开国皇帝
  夏 约前2070—前1600安邑山西夏县
阳翟河南禹县
  商 前1600—前1046河南商丘
河南安阳
  商西周前1046—前771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
东周前770—前256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①前475—前221 
  秦 前221—前206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
  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
9—23  王莽
东汉25—220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220—265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
221—263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
222—280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
 南朝十六国③304—439   
420—479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
479—502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
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557—589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河南洛阳魏孝文帝拓跋宏
东魏534—550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
北齐550—557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
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
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 581—618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 618—907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6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
十国④902—979———— 
  宋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
  辽 916—1125⑤皇都辽宁太祖耶律阿保机
(上京)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景宗李元昊
  金 1115—1234会宁阿城(黑龙江)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北京海陵王完颜亮
开封河南开封金宣宗完颜珣
  元 1271—1368⑥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
  明 1368—1644北京北京明太祖朱元璋
  清 1644—1911北京北京清太宗皇太极
 中华
 民国
 1912—1949南京江苏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 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 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 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 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 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 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 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新会《张氏族谱·序》

夫家有谱,所以重本宗明世系,属人心亲骨肉,合贵贱而一之者也。谱废则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称其祖,南北阮一也。而贫富之各异,其乡邾朱之族一也。贵贱之若凌其分是无惑乎,固之不通于伦而韬之欲附于仪也,谱其可以或谩而废长哉。

吾张氏远祖九龄,世居曲江,至五世纲徙居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纲之曾孙彻唐进士,任范阳监察御史,赠给事中。彻六世孙喾,为唐运使掌平籴事,始居古冈。洪源钜派厚德殊勋著史册,扬于人言固不容赘。夫何时际胡乱,三子各就产分居,朝列之后分而小范、北街、泷水,朝之后分而张桥,朝清之后分而沙冈。治乱相寻谱牒,散越莫知悉详。近稽吾荣翁孙纯徙居泷水,纯翁孙丙与寅,由泷水迁石头、棠下。俊翁居豪山,至于富翁,生二子:长清、次诚。诚生三子:长仁、次寿三口。寿居小范仁,生廉,迁居沙富,又分塘河各乡,根本一脉相承,照然可考。非若伦韬之扳授附和,苟且相依也呜呼。七世之传若是其未远也,然而以前无有记者之况数十世乎,故不揣愚昧历考颠末搜其遗缺,为图格以正之。于先复胪年世,娶适姓氏于后,上不忘乎,祖宗下不遗乎,疏远使派别而源不分世远而情未远也。于是大本立而世系,明骨肉亲而人心属幸,而富贵莫以为骄,不富贵莫以为屈,则人纪修而大伦敦矣。虽生终年月,娶适姓氏不尽详,而大略亦可考,亦夫子存羊之意也。后之子孙稽吾之所未,稽自一家以及一族得其所据焉。遮使愈远愈彰,人人皆知所自出也。是为序。


大明嘉靖十九年九月初九日

仲礼翁第七世孙子元撰


番禺龙岐《裕庆堂张氏族谱初编·序》

盖闻族之有谱,所以溯本源。而绵嗣续,敦孝悌,而笃亲亲也。我族系出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里,文献公二十八世孙,宗仲公之次子也。元至正二十四年,因乱徙居,随兄至石桥,自见岐阳山水清胜,遂卜为世居焉。作述开基,历十余代,而本支繁衍,己有三百之奇。清康熙甲辰,迁徙三年,流离失所,幸王巡抚奏准皇仁开复,共庆安居。而世系之谱,几己废缺无存。曾叔祖儒贤公留心纂述,著成一谱,以启后人,其功岂不伟哉。但只列某世某名,而不上溯其所由生,又不注明其所生之子何名,未免难以稽查,况延至于今,将己百载。而族姓之蕃昌,无人著述,又何以溯本源,而绵嗣续也。余晚年闲暇,因念族谱之重,不可缺略,爰搜之私藏,询之父老,仍辑为谱。并注其名,所生系由何人,及所生之子何名,贯串开列,使之一览便明。虽间有一二过继,及娶妻某姓,不能尽志,亦疑以传疑,不敢妄有增减。以益吾过,后之孝子慈孙,继而修之。则百世之远,可考而知也。


嘉庆岁次甲戌仲春上浣谷旦  十三传孙德隆敬修

(摘录番禺龙岐村《裕庆堂族谱初编·序》)


番禺沙湾紫坭《张氏家谱·序》

尝思族谱之义,由国之有史也。不论美恶富贵,孙枝否泰宗祖葬,尽笔于谱书之,详悉万氏共观千秋在目,使后子孙不忌厕自出也。究其谱之原始,自唐柳芳乡张氏之先,出于绍良公,字超远,生二子:长曰九龄,字子寿,世居韶州曲江,为唐宰相。次曰九皋,字子鹤,为荆州太守,遂居绵竹。历五世而生成,咸之曾孙日琰,迁居南雄珠玑巷而居之,娶王氏,生二子:长曰世鹏、次曰世龙,字普济,乃魏公四世孙张琰之次子也。生于宋朝,仕至五经博士,配妣马氏,自南雄珠玑巷迁居于龙江白社坛,不祧之祖也。建祠曰“申锡堂”,诚为报本哉。迨由龙江而紫水,紫水而桃村,世远族繁。迄至于今,或富贵贫贱之相悬,或游宦而乐夫远方,或商贾而虽夫乡族久而不还。由是孙枝日蕃,欲寻根本而还宗人,莫认彼莫所辩,于是失其所宗诚可悯也。余虽不敏目亲斯世,有失于宗者,有矢有非,而是者有矢,因感其心期载其家谱,留传子孙。俾知祖考所自出纵有他乡,莫旋虽南北悬殊,而按谱以稽森然雁序。是故昭穆无所紊,宗枝得其脉,遗我子孙代代相承,万世不配也。是为序。



凌涌《张氏族谱·序》

余张氏秦汉以前无稽矢。至唐有讳彻者举进士,为御史,生子兴,世居南雄敬宗巷,七世同居。唐敬宗闻而嘉之,赐珠玑绦环兴,避帝讳,改所居之巷为珠玑巷。兴子盛,盛子昶。昶子廷泽、廷范。廷泽子喾,少而孤就鞠于廷范,范由孝廉举为御营使,督岭南常平司。浚梁篡唐位,义不再仕,遂携喾迁于冈州韩屋桥。喾生三子:长名荣、次名华、三名昌。因叔祖彦泽破门有功,本族子孙皆得受封。荣封朝列大夫;华封朝议大夫;昌封朝请大夫。赘配登名里,何伯川公女,居古冈州沙堤乡。置义禀遇凶,岁以粟赈济于贫民,民德之塑神像祀焉,沙岗一派皆昌之后也。缘宋季元乱,谱牒毁于兵灾,其间失传者或缺焉弗详。至我祖绍宗公系昌祖之裔,又自沙岗迁于凌涌。三世原达公,为元朝南京都防御使,九世凌山公登嘉靖庚戌进士。至十一世孙济甫,万历戊午复举乡荐,前后游喾代不乏人噫。绍宗公以上既难悉详,绍宗公以下谱可不修乎,故予与兄弟建奄、宇心,吾辈搜旧谱而重修之,以绍宗公为凌涌南岸一支之祖。自一世以及世世,凡祖考名绕出处,事业与夫生终年月,萍山处厕,男女配婚之类,靡茔不尽,俾子孙观谱者思焉。睹讳跷则思显亲而扬名,睹事业则思绳武而赞绪,睹生终穷葬则泣社庐墓之思切,睹男女婚配则茑萝松柏之思殷庶几乎。礼教之风,孝义之俗乎。昔苏公作谱而曰,观吾谱者孝悌之心油然而生,马玲读祖传慨然曰,岂可使祖勋坠于地下。予谓今日之谱,亦然盖人情有感者心也,所以发吾心之感者谱也。谱以传世思祖宗,而不见先祖宗之谱传,即见祖宗也。岂有见祖宗之谱传而不油然兴孝悌,慨然思祖勋乎噫。贤才出则国将兴,子孙才则族将大,倘吾子孙之才。闻苏马之言而兴起,感谱传而追思,有能出为名臣。如辙、如彦泽、如原达、凌山公者,树勋业于朝廷处为高士;如兴、如昌公者,播德义于乡曲此孝悌之盛事,而继祖勋于不坠者,其为是谱之光也,匪小矣。余深有望马谨序。凌涌张族班次 统承先德,世秉公清。道宗孔孟。学效周程。文章华国,奕赞圣明。


龙飞天明万历庚子秋  十世孙凤翎  撰  由光绪十九年增修

0.07812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