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王翦,战国末年秦将。频阳(在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少从戎,喜兵事。秦始皇归政后,任命翦为大将。始皇十九年(前228),督军攻破赵都邯郸,灭掉赵国。次年,又大败燕军,杀燕太子丹,全部占领燕蓟之地。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率秦军六十万,全歼楚军主力,杀项燕,俘楚王,一举灭掉楚国。

  王贲,战国末年秦将。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王翦子。秦王政时与其父同为秦将,举兵击楚,大败楚军。返击魏,魏王降,以魏地为郡县。后又率军与李信攻取燕国辽东,灭燕,攻代,虏代王嘉,灭赵。接着率兵南下灭齐。秦终于统一六国。封通武侯。

  王陵(?-前181),西汉臣。沛县(今属江苏)人。始为县中豪强。秦末陈胜起义,他聚众数千人据居南阳。楚汉战争中,以兵归刘邦,转战各地。汉朝建立,封安国侯。曹参死后,继任右丞相。因反对吕后封诸吕为王,被罢相,迁为太傅,谢病不朝,后病死。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阏氏。在匈奴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王褒,西汉辞赋家。字子渊,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七岁能文。博综文史,工于草隶。仕梁起家秘书郎。梁元帝召至江陵,为左仆射。劝帝还建康,未准。随帝降西魏。字文泰称为舅氏,位仪同三司。周明帝、武帝引置左右,论诗讲玄学,皆敬其才学。建德时,常参议朝政,书写诏令。为太子少保,出为宜州刺史。原有集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谏议集》。

  王莽(前45-23),新王朝的建立者。8-23年在位。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成帝时封新都侯。元始五年⑸,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孺子”。初始元年⑻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

  王郎(?-24),西汉末割据者。亦称王昌,赵国邯郸(河北邯郸)人。精星历,以卜相为业。宣称河北有天子气。又自称为汉成帝子刘子舆。后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富豪李育等拥立为汉帝,都邯郸。旋被刘秀击败,死于逃亡途中。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年少好学,出身寒微,与马融、张衡等友善。性耿介,与世俗不合,不得升进。愤懑不平,终生隐居,发奋著书三十余篇,因不愿显名于世,故书名《潜夫论》。思想观点深受王充影响,怀疑天命,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文章朴素无华,笔锋犀利,对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豪门贵族的贪婪残暴,社会风气的败坏,作了揭露和批判。

  王逸,东汉文学家。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字叔师。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作有赋诔书论等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于《楚辞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王粲(177-217),东汉文学家。字仲宣。时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初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后避地荆襄,依附刘表,然不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侍中。长于诗赋。其诗刚健慷慨,反映了汉末离乱,军阀割据,人民痛苦的情景。尤以《登楼赋》最著名。为“建安七子”中成就较大者。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王祥(184-268),西晋臣。字休徵,琅邪临沂(属山东)人。《晋书》载其“性至孝”,早丧亲,事后母“笃孝纯至”。民间流传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汉末,隐居庐江(安徽舒城)三十余年。后任温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晋代魏,官至太保。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高平(今山西高平,位晋城北)人。名熙。曾任太医令。他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集前代诊脉之文献,结合自己之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中国现存最早之脉学用书。又辑集散佚之汉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使这些医学文献得以保存。

  王濬(206-285),西晋将领。弘农(今河南灵宝西)人。字士治。博学有大志,官益州刺使。受命伐吴,造楼极坚钜,发自成都,吴人以铁锁横江拒之。濬作大筏火炬,烧毁铁镇,直抵石头城下,孙浩穷蹙出降。晋遂灭吴,官至抚军大将军。卒谥武。

  王弥(?-311),十六国前赵臣。东莱(山东掖县)人。《晋书》载其“有才干,博涉书记”,“多权略”,“弓马迅捷,膂力过人”,时号“飞豹”。从刘伯根起义。伯根死,据青、徐二州。永嘉二年(308),率军进逼洛阳,为晋军所破。后归刘渊,任征东大将军。光兴二年(311)与刘曜、石勒攻破洛阳,纵兵大掠。在回师青州途中,为石勒所杀。

  王如(?-315),西晋流民起义军首领。京兆新丰(陕西临潼)人。初为州武吏,遇乱流移至宛(河南南阳)。永嘉四年,西晋政府勒令流亡南阳一带的雍州流民还乡,他领导流民举行武装起义,袭击官兵,攻下襄城。雍州流民也起义响应,一时拥众五万。遂自封大将军,与晋军转战于汉水。后因连年大饥,内部分裂,降于晋将王敦。后为其所杀。

  王敦(266-324),东晋臣。字处仲,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王导从兄。晋武帝之婿。两晋之际,官至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与堂弟王导等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以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于永昌元年(322)起兵攻入建康、杀刁协等人。后谋纂司马氏政权。明帝乘其病危,发兵讨灭之。

  王导(276-339),东晋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字茂弘。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琊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司马睿称帝,任相。时王敦拥有重兵,镇守长江上游,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历辅元、明、成三帝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以稳定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猛(325-375),十六国前秦臣。字景略,北海剧(山东寿光)人。《晋书》载其“少贫贱”而“环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后为苻坚谋士,比之诸葛孔明,累迁司徒、录尚书事。执政时,“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370年,灭前燕,留镇邺。旋入朝为丞相。死前,曾说苻坚不要攻晋,但未被采纳。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徽之(?-388),东晋诗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子。字子猷。性不羁。初为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理府事。曾雪夜泛舟剡溪,访戴逵,造门而返。,人问其故,日:“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爱竹成癖,常曰:“不可一日无此君。”仕至黄门侍郎。弟献之卒,徽之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王敬则(435-498),南朝齐将领。临淮射阳(今属江苏)人,后侨居晋陵南沙县(今江苏常熟西北)。少倜傥不羁,好刀剑。初仕宋,为员外郎。敬则以梁高帝有威名,倾心依附。及即位,封寻阳郡公,出为都督、南兖州刺史。后进号征东将军。明帝嗣位,多杀害,敬则自疑,遂反,兵败伏诛。

  王俭(452-489),南朝齐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仲宝。僧绰子。自幼好学,宋明帝选为婿。仕宋官至吏部郎,后附萧道成(齐高帝),禅代诏策多出其手。入齐,为尚书左仆射。武帝时,曾在他宅中开学士馆,以四部书充其私藏。累迁至中书监,参掌选事。精研三礼。撰《古今丧服集记》、《元徽四部书目》,依《七略》作《七志》。卒谥文宪。明人辑有《王文宪集》。

  王肃(464-501),北魏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恭懿。王导后裔。幼涉经史。初仕南齐为著作郎、秘书丞。永明十一年(493),其父被武帝所杀,他投北魏受孝文帝礼遇,屡引军攻南齐,累迁镇南将军都督四州诸军事。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死,受遗命为尚书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后官至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文学家。字僧孺,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少好学,年五岁能读《孝经》,六岁能撰写文章。家贫,为人抄书养母,抄毕即能讽诵。齐历太学博士、治书侍御史。入梁,为南海太守,居郡清廉。复召为著作郎,撰《中表簿》及《起居注》。迁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家藏书万余卷,遍览群书、编撰有《十八州谱》、《百家谱集》、《东南谱集抄》、《两台弹事》、《东宫新记》等著作,并行于世。

  王融(467-493),南朝齐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元长。僧达孙。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欲兴家业,上书武帝求自试,迁秘书丞。后竟陵王萧子良引为“西邸八友”之一,复奏为宁朔将军,参掌机谋。及武帝病危他谋立子良,事败下狱死。有文才,其诗讲究声律。明人辑有《王宁朔集》。

  

0.0917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