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书画

  墓志.png

  东晋《王丹虎墓志》,志为东晋升平三年(359年)刻,砖志,无盖。1965年出土于江苏南京象山王彬的家族墓地 。王丹虎为王彬长女,此墓志书法用笔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仍然保留着极其浓重的隶书笔意。

  【銘文

  晋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琅邪临沂王彬之长女,字丹虎。年五十八,升平三年七月廿八日卒。其年九月卅日葬于白石,在彬之墓右。刻塼為识。(《南京出土六朝墓志》)

  

  《李靖碑》(658年 局部)楷书 39行 行82字 

  《李靖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并序》,又称《卫景武公碑》。许敬宗撰,王知敬书。吕山圣命工刻于陕西醴泉。唐显庆三年(658年)立,为昭陵陪葬碑之一。藏西安碑林。短篆言题有“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司徒卫景武公碑”二十字。碑已磨灭及半,仅存二千余字。碑阴有宋元佑四年(1089)游师雄的跋文,13行,行20字。

  此碑书法峻利丰秀,婀娜于外,刚健于内,来自虞、褚一脉,蕴含北碑遗风。唐张怀瓘评王知敬书云:“肤骨兼有,戈戟足以自卫,毛翮足以飞翻。”

  ?????? ¦???????????¥??.jpg

  唐 王维 伏生授经图 纵28厘米,横49厘米 日本博物馆藏

  王维(701年—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1 (1).jpg

  唐 王维 江干雪霁图卷 纵31.3厘米,横207.3厘米 现藏于日本

  《行书楞严经旨要卷》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卷文字。自署"余归锺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作者时年六十五岁。卷后有南宋牟献之,元王蒙,明项元汴、周诗题跋。曾经元陈惟寅,明项元汴、曹溶鉴藏。

  1.jpg

  王安石《过从帖》 纸本行书 26×3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亦称《奉见帖》,乃王安石的一则尺牍,共6行,41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都有著录。

  释文:

  安石启 过从谓必得奉见 承书示 乃知违豫 又不敢谒见 唯祈将理 以副颂盼 不宣 安石上 通判比部阁下

  1(1).jpg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局部一

  王希孟(1090年—?),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古画表现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该图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此图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

  卷后有宋代蔡京、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钤“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二十八方。经宋代蔡京、内府,元代溥光,清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

  画面描写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卷后有当时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古画地位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1.jpg

  王蒙 《春山读书图》 纸本 纵133.4厘米,横55.5厘米

  《春山读书图》较为别致。构图为王蒙典型的长松高岭格局,下方土岗及屋后耸立着五棵巨松,枝干倔铁,鳞皴龟裂,松针则以细笔由下向上勾剔,层层叠叠,形如卷云,已是元人画法。屋内有一生徒在读书,而岗阜的右边是水,近处有一水亭,主人端坐,小童侍后,似在观赏春景,而水之远处,深入山谷,有一屋,内有一人似在劳作。图的上方是两座山峦,簇拥着一峰高耸,山头又是王蒙画中常见的拳头状,山石施以其老成的解索皴,极其恰当地展示了南方土石山的构成。山头及坡顶密布丛点,以点带擦,干笔与湿笔交融,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山景象。

  整幅画以水墨为底,仅在树干、茅草、木质窗棂、栏杆及人物肤色等处着赭石色,不再有其他色,显得极为别致。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以赭石、花青为浅绛山水的基本用色了,“绛”者,红色,赭石为土红色,浅绛山水就是指以赭石色为主的浅设色山水画。而《春山读书图》的单着赭石色,应是浅绛山水画的古制。在墨与色的进、退之争中,色越丰富则笔墨渐失。我在绘画实践中体会到,如果想更多地保留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情趣,则这种在墨骨上仅局部着赭石色的方法,别具一种古雅之美。

  1.jpg

  王璲《手毕帖并诗》 纸本 行书 纵18.1厘米,横3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璲(?-1425年)字汝正,号青城山人,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文,善书法。中书舍人。有《青城山人集》行世。

  作品

  《手毕帖并诗》是王璲写给“白寉山高士”的书信并和诗三首,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及渴望相见的心情。第一首见王璲诗集《青城山人集》卷四,题为《寄虞公务》;第三首载于卷六,题为《寄友》;第二首则为集外之作。书法天然古淡,意态萧散平和。师法钟繇、王羲之,又具赵孟頫书法的韵味,乃元末明初小楷常见之体貌。

  释文: 

  璲复:家僮至,辱手毕并诗,兼承录示云翁先生洎孙学和章,浩然起云霞之思。今日因山中石师旋便,仍用旧韵,赋短句奉柬,且用为晓猿夜鸐,展限一笑。林间樵人王璲上复,白寉山高士。

  泛泛踪难定,皇皇思每惊。岁年知几换,书剑竟何成。多雨江村夜,微灯独馆情。此时谁共语,唯念昔同盟。

  答山中见示韵二首。春色雨中归,春芳渐复稀。常因听林鸟,却忆在岩扉。月夜诗空赋,花时约又违。几逥愁不寐,孤枕远钟微。 莺歇江乡杜宇悲,故人西望久乖离。梦因春尽归常切,书为山遥寄每迟。踈雨林边寻远寺,夕阳岭下谒丛祠。忩忩已负瑶华约,别有西风桂子期。

  款署“林间樵人王璲”。 鉴藏印有“仪周鉴赏”、“南海伍氏南叟斋秘笈印”、“顾崧之印”、“张珩私印”等共9方。

  2.jpg

  王鸣盛《行书七言律诗页》 纵25厘米,横15.1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王鸣盛(1722年—1797年),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号西沚,江苏嘉定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澧部侍郎。自幼天资聪颖,早年师事沈德潜,其诗收入沈辑《吴中七子诗选》。鸣盛从惠栋治经,以汉人为师,史学成就尤大,着《十七史商榷》,对历代史籍中舆地、职官、典章制度等考证精详,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并称清代三大考史名著。有《尚书后案》、《周礼军赋说》、《蛾术编》、《西庄始存稿》、《西沚居士集》、《耕养斋诗文集》等。《清史稿》有传。

  作品:

  释 文:喜君僦宅静无尘,恰与招提作比邻,架上图书聚所好,庭前竹柏得其真。雪中鸿去曾留迹,磨畔牛疲又踏陈,试补衲头修屐子,残碑同访采师伦。筒谢金圃前辈。小径升堂共笑□,冻云薄雪罨檐牙,揽祛人比同林鸟,过眼年惊赴壑蛇。准备□盆添旺相,开支椒酒作生涯,柑期犯卯休归去,一任□□漏鼓挝。小除夕集金圃斋。近诗二律钞呈吟江二兄先生,东吴王鸣盛。 

  小莽苍苍斋旧藏 田家英家属 捐赠

  王翚虞山枫林图轴.jpg

  《虞山枫林图》轴,清,王翚作,纸本,设色,纵146.4cm ,横61.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虞山在王翚的家乡,他朝夕于斯,探奇领幽,得其胜趣,虞山的各处美景便成了他画作中的重要题材。在这幅为友人绘制的《虞山枫林图》中,王翚以高远法构图,秀峰叠现,碧树层出,苍翠凌天,烟岚弥漫,曲径依山势蜿蜒而下,小桥斜衔溪水两岸,村居散落水畔林内,火红的枫叶隐现于青松碧柏之间,正是一派虞山初冬的醉人佳景。整幅图画雄美中见雅致,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群山多用披麻皴,行笔秀润,设色明丽,堪为佳构。

  清初“四王”虽均以仿古著称,但其中又有分别。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是宗法黄公望为主,兼及旁人,王翚则有所不同。学画之初,他也对黄公望用功最勤,自从拜王鉴、王时敏为师后,他广览古画佳品,锐意临仿,“凡唐宋元明诸家无不摹仿逼古”,“笔墨神韵一一独真”,终集众家之大成,融汇贯通,风貌自成。王翚早期(40岁以前)的创作并非一味沉浸于模仿前人的图画,他对实景的写生是比较注重的。他曾遍游大江南北,徜徉在名山大川之中,包揽秀丽山色,有诸多写生之作。《虞山枫林图》是王翚早期以临仿为主时的代表作,也是他描绘家乡美景的写生精品,山水法取黄公望笔意,略作变化,有平淡天真之趣。以古人笔法,写眼前胜景,格调明快生动,形神必备,独具自然天趣,正是王翚迥于其他“三王”之处。

  本幅上有小楷自题:“戊申小春既望,伊人道長見過虞山看楓葉,枉駕荒齋,述勝遊之樂,臨行並囑余圖其景,因成此幅奉寄,時長至後三日也。虞山弟王翚。”下钤“王翚之印”。其右为吴伟业行书题七绝一首:“初冬景物未蕭條,紅葉青山色尚嬌。一幅天然圖畫裏,維摩僧寺破山樵。戊申嘉平爲伊人社長題畫。吳偉業。”下钤“吳偉業”印一及引首印“梅花庵”。另有鉴赏印三方:“致遠堂珍賞”、“鶴舟所藏”、“紫雪山房鑒藏書畫印”。

  戊申为康熙七年(1668年),王翚时年37岁。 

0.0858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