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屏墓(王家屏纪念园),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河阳堡村西600米处,是明代万历皇帝首辅王家屏的墓地,曾是明代晋北地区最高品位的御修坟。
明代万历皇帝首辅王家屏之墓地,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桑干河畔九龙湾山阴县河阳堡村西600米处。整个建筑按照明代一品大员墓地规划修复,曾是明代晋北地区最高品位的御修坟。主要建筑有高6.8米的主墓冢和三座小墓冢,四座用来祭祀和安置石碑的享堂,栩栩如生的石人石兽,充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神道、碑刻。神道碑、墓表碑及部分石匾均为明代原物。
2010年3月开工建设,历时三年倾心修复打造的王家屏纪念园于2014年8月基本修复完成,概算投资980万元。纪念园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修复的王家屏纪念馆建筑是典型的明代晋北民居风格,古色古香,极富我国北方民居的文化内涵。与王家屏墓主体配套的魁星楼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即成为山阴县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连中三元的擎天柱巨石,高13.3米,成为山阴的地标旅游建筑。该项工程极大地传承了山阴的历史文化,保护了历史文物,对发展旅游产业具有积极意义。
王德泰将军墓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时为吉林省浑江市三岔子区)松树镇大安村西北羊脸山山腰处。
1958年由朝鲜战绩考察团修建,1982年10月25日浑江市人民政府组织重建。1981年4月20日王德泰墓被列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墓地面积300平方米,墓前瞻仰平地面积120 平方米,铁制围栏。墓居中心,坐北朝南,水泥挂面,高3米,直径3米。墓前2.5米处立一水泥纪念碑,高3.3米,宽0.6米,厚0.23米;碑底高1.3米,厚0.23米。碑正面镌刻“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将军之墓”。碑后面阴刻王德泰生平事迹。其赫赫战功,益满白山内外,光辉业绩,传遍松江两岸。将军肝胆同日月争辉,英雄豪气与山河长存。
王德泰,1907年生,辽宁省盖平县詹家村(今属营口市)人,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冬参与创建延吉县游击队,后任政治委员。1934年3月参与领导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独立师,任师政委,后改任师长。曾指挥所部取得攻打安图县城等战斗的胜利。与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等,领导创建了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5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军长。同政委魏拯民指挥主力,向绥宁、敦(化)额(穆)和蒙江地区远征,打通了与第1、第5军的联系,促进了东南满和吉东地区抗日武装的联合作战。1936年3月任东北抗联第2军军长。7月任东北抗联第1路军副总司令,当选为中共南满省委委员。1936年11月7日,在抚松小汤河战斗中牺牲。
王石谷墓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内虞山西麓程家桥畔。
王石谷,名翚,清初著名画家。墓坐北朝南,正对山前塘,占地457平方米。封土外设以罗城、拜台、墓门及墓道等,冢后竖有二碑,其中一通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慈禧太后削职隐居故里的翁同龢所书。墓道口架设80年代重建单间冲天式石坊一座,额镌“清画圣王石谷先生墓道”。
王九思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甘亭镇六老庵村北“王家坟”内。王家坟系县北街王氏祖坟,原面积136亩,古柏千株,封土按昭穆次第排列,亦有石马、石羊、石虎置于道侧。九思墓封土略大,非亲属莫能辨认。于“文化大革命”中平毁。仅有“省级文物保护”碑牌树立道旁,王九思墓址依稀可指。现王家坟园被辟为户县苗圃。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伯大墓地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洺州镇东关潘家庄村东南处,是安葬王伯大夫妇和黄阿訇夫妇归真后的茔地,面积290平方米,四周建有围墙,保护完好,对于研究元、明时期威州(明洪武二年威州降为威县)的社情、民俗以及伊斯兰教传入经过均具有重要意义,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 “特木尔乌尔虎" ,意为“铁垒”,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座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旅游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冢”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文献记载中亦称为“青冢”。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菌。因此历代诗人常常好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没断碑”之类的诗句寓意。
青冢考究
由于没有进行考古发掘,还无法确定埋葬王昭君的具体地点。尽管唐代以后的史实记载确切无误,在青冢周围发现零星汉瓦残片。墓体的汉代夯土层清晰可见,但不是科学开掘出来的,据此有人推为汉代烽火台,到底真假与否,只有科学考古发掘才能做出定论。
根据民间传说。有人以为,这里只是昭君的衣冠冢,甚到有人说这是昭君路过这里休息倒出鞋里的土堆成的。关于昭君墓的形成,比较流行以下一段传说:
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单于,来平息汉匈干戈。出塞时,和单于走到黑河边,只见朔风怒号,走石飞沙,他们只好停下来,昭君弹起她心爱的琵琶,顿时彩霞横空,白云缭绕,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青草,开满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黑水变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昭君和单于的马队头顶上飞翔和啼叫,于是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走到缺水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划,地上就出现了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一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美丽的锦囊里取出几粒种子,撒在地上,从此塞外便有了庄稼,她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木车周围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
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盛唐时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中,如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等,白居易《青冢》诗。可见昭君墓当时不仅早已存在,而且远近闻名。稍晚于李、杜、白三人的唐代史学家杜估的其所著的《通典》一书卷179《州郡》中明确记载了呼市青冢的存在。为后历代史书都有记载。清代关于青冢的记载比较详细,张文瑞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见琉璃瓦成堆,青冢前有石虎、石马、石狮、石幢,墓顶有小方亭,亭内有佛画、细布及豆麦等物。这些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昭君的眷恋和哀思,经过长期的战乱,到解放前夕,只剩下孤单墓体和几尊石碑。
王十朋墓位于浙江省乐清市淡溪镇四都乡梅岙村牛塘山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园占地约1600平方米。墓丘呈扶椅式,块石垒砌。下坛台地有两碑亭,中立墓志;二坛台地正中有莲花池,围墙两侧设台阶、斜坡,依次前后分五级台地,最上级为墓丘。神道上残存石羊、石马、石人各2尊,石虎1尊,均残。
王十朋(1112年—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中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第一名,诏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忠文,是南宋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著有《梅溪王先生文集》。
王羲之墓,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城东金庭镇瀑布山,距城区32公里,该景点现为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载王羲之卒葬于此。附近景点有书圣殿、金庭观、王羲之故居等。王羲之(303-361),原籍琅琊人(山东临沂),后迁绍兴,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至会稽内史,史称“王右军”。
在嵊州市东部,四明山西南麓,有一闻名遐迩的古迹——王羲之墓。这里青山环抱,碧流婉转,古人谓此“壮洞天之形胜,为福地之灵宗。”王羲之墓就在这景色秀丽的瀑布山上。 此处有古柏蔽日、瀑布挂潭,青山环抱,碧溪蜿转,秀色可餐。
瀑布山脚有个小村叫后厂,本来是给照看王羲之墓地的人住的。村旁是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这位书法大家随家从山东迁到绍兴,官至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石坊是王氏后嗣于道光二十九年所竖。穿过石坊,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循古墓道北行,左边是几家居民,右边是依坡而下的山涧,日夜飞溅着白色的水花。
墓道两旁是苍翠的塔柏,护卫着幽径深处的王羲之墓。越过了几十级石梯,在一个青石铺成的平台上,可见右军墓。墓用青石板砌成圆形,墓顶上青草摇曳。墓前是一座单檐挑角的方形石亭,亭中竖立着一块青色墓碑,正面是“王右军墓”,背面是“大明弘治十年三月二十五日吉旦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囗囗重立”。史载王羲之为人正直,是一个怀有用世之态的人,最杰出的成就在于他的书法,后人尊为“书圣”。
墓道两旁宽敝处栽着几十棵樱花,这是日本友人永保秋光、宫原敏子远涉重洋从日本带来并亲手栽上的。他们仰慕备精诸体、研美流便的王派书法,不远万里来金庭拜谒王羲之墓。
王守仁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风水特佳。墓冢直径10米,墓道全长70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气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墓地近2000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
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修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高宗弘历南幸,作过一次修缮,御赐“名世真才”题额并建四柱冲天式石牌坊于墓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绍部队将领陶广树立墓碑。1988-1989年绍兴县文物保护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由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对王守仁墓进行了全面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