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4.jpg

  崇儒祠位于江苏省泰州市五一路114号。明万历四年(1576年)建,祀王艮。万历以后多次修葺、扩建,清嘉庆再修。

  崇儒祠,顾名思义是崇敬、祭祀儒学先师的祠堂。这里崇祀的是古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这个字读“更”,是“静止”的意思。

  王艮原来叫王银,据说王艮拜王阳明为老师时,老师认为他有些高傲,个性太强。

  为了使王银今后能谦虚谨慎,注意克制自己,就把它的名字“银”,改成了一个带有静止意思的“艮”字,从此就叫王艮。

  王艮是明代泰州安丰(今属东台市)盐场的盐民,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嘉靖十九年去世(1540),终年58岁,距今已460多年。他出身贫穷,从小跟随父亲烧盐,只读三、四年私塾,后勤奋自学,成为儒学大师,哲学学派的领袖。

  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等命题,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

  王艮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有487人之多,上自高、中级官吏,下有市井平民、小商小贩,人数众多,几乎是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除江苏外,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四川、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省都有泰州学派的子弟,遍及全国十多个省;由于泰州学派起初形成于泰州,王艮是泰州人,他的学生中有许多是泰州的,同时他在泰州讲学的影响较大,所以中国历史上就称这一民间学派为“泰州学派”。

  王艮就成了学派的创始人。怏怏大中华,历经数千年,象王艮这样一介贫民,只念过几年乡村私塾,经过自己刻苦钻研,成为哲学家,仅为泰州王艮一人。

  王艮逝世后,在当时的杭州府、应天府、宁国府、扬州府、姜堰、海安等地,先后都建起了崇祀他的祠堂。

  经过奏请朝廷批准,泰州在这里建立了专门崇祀王艮的祠堂,取名崇儒祠。

  这座古老的祠堂,历经数百年之久,保存尚为完好,属于明清古建筑群,在泰州地区,这样较大规模的祠堂,也只有这一处,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崇儒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四年(1576)四月,由当时督学泰州的耿定向倡议,知州吴道立主持兴建,建成后有人便绘制了一张《崇儒祠全图》。

  这张图被收录在《王心斋先生全集》中,从当年的图上可知,崇儒祠的主体建筑差不多就是现在的这种样子。

  这座祠堂前后四进,从南往北依次排列。第一进为祠堂的大门,三间小瓦房,类似普通民居。

  门前的“泰州学派纪念馆”馆牌,为当代哲学家候外庐先生亲笔书写,门上石额“崇儒祠”三字,是集大书法家赵孟字而勒石。依然如故的古式古香黑漆大门上,装有两个铜质铺首环,高高的门槛两侧各安一个汉白玉石鼓,上面刻有狮子盘球图案,门前青水砖墙东西两侧加砌八字墙,朴素而庄严。敞开正门,开启仪门,从前门往里边看去,宁静深远,甚至还带有几分神秘。

  景点特色

  崇儒祠紧邻千年古刹光孝寺,青砖小瓦,构造精致,体现了明代苏中地区建筑特色,其围墙内有四季景致,大有园中小“桃源”的意境。旧《海陵竹枝词》中有诗云:“稚子编篱叟荷锄,崇儒祠畔晚晴初。菜花满地东风软,醉煞游人酒不如。”

  现在的部分建筑是1986年按原状修复的。里面陈列了王艮弟子们的学术专著和海内外泰州学派的研究成果。由于环境宜人,这里被多部影视剧选为拍摄场地,如《买官传奇》、《头门口遗事》等电视剧的大量场景均摄取于此。崇儒祠不是很大,只有前后三进明清建筑,第一进陈列了一些研究王艮生平和思想的文章,如果你去,会有了无生趣之感,实际上也确实如是。第二进是贤人堂,堂屋正中有一王艮的铜像,四周摆着王艮依《周礼》仿制的古代的祭器。第三进是乐学堂,这里有一有趣的东西,就是王艮北上讲学用的车,唤作蒲车,与大街上拉货的板车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小一点,也比较漂亮,左右和后边有木做的栏,上面有一个亭子一样的盖子。其实,这些对你来说并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房子的西侧却有一个小园子,尽得江南园林之美。在这个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十米的地方,有回廊曲径,有修竹疏草,有人工开凿却得自然之趣的溪水清流,有在细石里恣意游戏的红色小鱼。在这里,由于没有多余的修饰物,反倒觉得很空旷,没有感觉一般园子累赘的感觉,也许是用的“飞白”的效果吧。

  

  2016120614810082523431241.jpg

  王元帅宫(王氏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它不仅是邵阳市境内现存最大的宗祠之一,也是目前湖南省有据可考的历史最悠久的宗祠之一。宗祠门楼与戏台为全木结构,重檐翘角,错落有致,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尤其复廊式中堂为明代遗构,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王氏宗祠2002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经湖南省文物局推荐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候选名单。王元帅宫是王氏族人为纪念王以权元帅而修建的。明朝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任命为创建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王以权为当朝元帅,统领三军。洞口人无不以此为荣,普天同庆。这是洞口县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朝廷任命的最高级别的官员。王以权元帅逝世后,王氏族人为纪念这位英雄永垂不朽,集资兴建了气势磅礴的王元帅宫。建宫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迁徙武冈后,游览王元帅宫时,挥毫题赠了“湖南第一望”牌匾和“远轴参差摩诘画;清流映带右军书”的对联。文化遗产,欣赏有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与科学的研究、观赏价值。

  王元帅宫(王氏宗祠)采用石刻、木雕、泥塑、彩绘等各种形式,不拘一格,匠心独运。木雕装饰,既有雕梁画栋的大气磅礴之作,也有玲珑剔透的微雕小品,尤以祖先堂内神主牌位门楼的“双龙抢宝”、“百鸟朝凤”、“八仙过海”、“狮象麒麟”等木雕造像为最佳,是湖南民间木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顶级精品。

  石雕艺术都是就地取材 ,用当地优质的青石精心打凿刻制 ,用于台基 、柱础 、门框 、匾额 、石墙等建筑与装饰 ,与建筑原材料融为一体,质感 、美感自然和谐 ,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同时也体现了宗祠的朴实和庄重。

  宫内楹联,赏以很高的文学价值:宫内园拄上共有十二副楹联,可称一流诗词,如王元帅宫门柱上的楹联:

  第一联 王元帅宫:

  元戌统劲旅叱咤风云安社稷以冠明代英雄,

  帅纛飘盛世光昭日月耀人寰权泽王族子孙。

  第二联 慎守毋替

  太原世第忠孝传代祀宗永享,

  寻根溯源认祖承袭英威平著。

  “三槐堂”、“荆楚地”两门牌楼的泥塑、彩画:有双龙抢宝、龙凤呈祥、桃园结义、黄忠战长沙、关公杀敌、大鹏展翅、山水美景、飞禽走兽、虫鸟花草等都绘画、雕塑得活龙活现,栩栩如生。

  后倚月形山,是一座由三进正房、二侧厢房组成的四合院。院落坐西朝东,平面地形为长方形,台基依山而建,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戏楼、前台看戏坪、中堂王元帅宫、后堂祖先堂,两侧为厢房。面阔40米,进深56米,占地面积2226平方米,是一个较大的祠堂。

  王元帅宫第一进是木结构牌楼,面阔三间,二排廊柱,呈八字排列,彭磴式石柱础,雕刻精细,明间额枋、廊枋之上饰仰口喇叭式装饰,在古建筑中独具一格。大门上方悬“王元帅宫”巨匾,行楷字体。

  进入大门之后是戏楼。明间筑戏台,其地基平台向内突出,宽深各5.2米,戏台比地基高出2.3米,戏台正面两排木柱,下部设抱柱石帮撑,台顶覆盆藻井,两重飞檐翘角,六角攒尖顶,以五层瓷宝瓶收刹,总高15.8米。檐口饰卷棚,一层檐下方设壁龛,龛内饰木雕双凤窗花,龛前置福、禄、寿三星泥塑,屋顶翘角分别塑龙、凤、仙鹤等。两边次间为二层走马廊楼房,单檐瓦顶,与戏台二侧厢房走廊相通。

  戏台上端的横枋板壁上嵌着八仙飘海的木雕塑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戏楼顶石灰浆砌青瓦,排列整齐,美观好看。弧形瓦顶,左右屋脊,双龙缠绕,昴头翘尾,活龙活现,龙头张口,有气吞山河之气魄,吸日月精华之灵气,灵气十足,真神龙也。泥塑这条形像逼真的活龙,世上少见。

  戏台与中堂之间,是一个宽阔的平台,面阔21.5米,纵深11米,以平整的方块石铺设,是人们看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广场。平台两侧为厢房,各面阔七间,进深为抬栌式结构,不分间。

  前出走廊,二层楼,单檐硬山顶,盖小青瓦,五屏式封火山墙。与正面平排的两座山墙设假门,上方各筑重檐翘角门檐,彩绘泥塑,装饰华丽。该厢房是供王氏子弟读书的书院。中堂两端各有厢房五间,乃守祠住房、宣明(厨房)、储藏室、东司(洗手间)等。

  第二进为中堂,即王元帅殿。屋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廊,廊前设复廊,从其结构来看,复廊是殿宇建成之后增建的。该殿通面阔23.6米,通进深15米,主体纯木质结构,单檐硬山顶。盖小青瓦。两山柱外以青砖砌筑五屏式不承重封火墙,在复廊两端处设卷门,与两侧厢房相通。明间设神台,内塑王以权元帅神象,怒目圆瞪,威风凛凛,神台前立着王元帅部下李平、胡太两位将军的塑像,持枪挺立,威武森严。整个殿宇显示出一代名将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从中堂后上15级台阶神主堂,也称祖先堂。是王氏族人祭祖的圣地。该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单柱出廊,单檐硬山顶,盖小青瓦。两山檐两端为五屏式封火墙。明间减柱抬梁式结构。次间和稍间为穿斗式结构,为民间古式先进建筑风格,独具风范。

  王元帅宫的建筑装饰艺术成就世间少有,尤其是那王元帅宫的石刻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柱础种类繁多,式样各异。如牌楼柱础迭叠多达六层,造型简洁,曲线优美。中堂柱础图案精美,雕刻精细,尤其是四角向上雕出角棱,在石柱础中少见。后殿柱础又高又大,鼓直径76厘米,高80厘米,鼓腹鼓腰各部位精雕龙、凤、花、鸟、鱼、虾、龟、蛙等浮雕图案,构图精巧,刻工精细,形神兼备。在石门框、石角柱侧面,精雕麒麟、龙凤、亭阁,花鸟、盆景等多种图案。这些石刻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有其浓厚的洞口地方风俗及工艺特征,是弥足珍贵的石刻工艺实物史料。

  

  衡阳王氏宗祠.jpg

  衡阳王氏宗祠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是湖南省保护规模最大、最完整、最具南方典型、最有艺术价值的明代风格古建筑。衡阳王氏宗祠在明永乐时进行过大修,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又多次维修,御赐“楚南第一家”,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衡州知府史中奉旨改为“衡阳第一家”。王氏宗祠柱梁结构制作规整,用材硕大,并大量使用各种斗拱,彩绘斗拱、如意斗拱,建筑规格之高,在中南地区祠堂建筑中十分罕见。2013年5月3日被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宗祠不仅保留穷工极巧的汉族古建筑艺术,书法亦可谓异彩纷呈。“衡阳第一家”五个大字为衡州知府史中所书,白底黑字,浑厚沉雄,奇伟秀拔。配以“古今忠孝门第,世代耕读人家”的楹联,更添光彩。“子姓星繁,百里奎光聚处;寝堂云净,四郊野色入来”、“春草池塘,一派渔溪新绿水;画堂燕子,千年王氏认鸟衣”等20多副柱联均出自明清以来尚书、状元、内阁中书、刺史、知府等名流之手,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精品。王氏宗祠堂不仅保存93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王氏族谱》,记录了历代社会贤达大量的诗文和地方民俗,折射出汉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是衡阳和中国境内一座极其丰富的艺术宝库。

  王氏宗祠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部分构件系明代原物;石构件上的雕刻和木构件上的彩绘丰富精美;由正堂、左右祠阁五栋联为一体,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门联、柱联保留了明代尚书湛若水、曾朝节、清代状元罗洪先等贤达名流的书法真迹。 

  御赐“衡阳第一家”的王氏宗祠,地处九水潆洄,山色空明的衡阳市云集区栗江镇大渔村。进得村来,9条垅口的水直往祠前弯月形水塘里流,故当地有“九龙捧圣”之说。 

  举目一望,由二进五间组成的建筑群并排屹立,“衡阳第一家”的祠额十分醒目。整个建筑长62.5米,宽31.5米,高12米,总面积1950平方米。中轴线由南至北,分为前后厅,前厅是正堂戏台,后厅是崇本堂。东西设厢房,左为贤达堂,右为节孝堂。培槐阁、羹梅阁分布于两侧。48根石柱支撑着悬山顶,气势雄伟壮观。 

  

  1.jpg

  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街北,是为祭明代王重光而建。王重光,字延宣,山东新城人。明嘉靖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后因在贵州平蛮督木,死于王事,嘉靖帝有“忠勤可悯”之褒奖,并降旨礼部尚书吴山书“忠勤报国”四字以示嘉奖。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贵州永宁为王重光立祠以祀,命名为“忠勤祠”。

  据《新城县志》记载:“忠勤祠以明万历戊子(1558年)经始,乙丑(1559年)落成,,当时规模宏大,但现存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3米,占地3784平方米。院内有正堂5楹,中间3间出厦。长22米,高14米,进深9.65米,全为砖木结构,瓴瓦起脊,木椽单檐。堂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顶部栋梁上饰有彩绘,内壁墙上镶嵌石碣85块,保存完好。碑文集历代书法名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隶、篆诸体俱备。堂内还有王重光及其属下王、张二指挥的碑刻彩绘像。后堂3间,称为“司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现拓为王士祯纪念馆。? 正堂前东、西厢房各3楹,堂前有双人合抱的古桧两株,左右对称,高约20余米。院东南隅有四面碑1幢,上刻建祠时祭者姓名。祠东50米处为原“碑廊院”,现存石碑9幢。1984年国家对忠勤祠进行了修缮,并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历十七年(1589年)落成,距今已400余年,王重光,字廷宣,山东新城人,明嘉靖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因其秉性刚直,直忤当事,触冒权臣,被贬为贵州布政使左参议,分守贵宁、安平二道,嘉靖三十六年(1577年),北京皇宫内华盖、谨身,奉天三大殿遇雷击遭火,急需修复,嘉靖帝诏令王重光从贵州采伐大木,当时生长大木的原始森林,被3万僮(壮)、苗等少数民族起义军占据,无法进入。王重光受命后,经过充分调查,周密计划,先派兵断绝起义军后援,尔后,率领骑兵,突入起义军首领营寨,“宣布明王朝政令”,以“恩德招降”、“全活三万众”。这样,“不遗一镞,不废斗粮”,安抚了起义军,取得了招抚的胜利。此后王重光深入森林达一年之久,操劳过度,触冒瘴气,于嘉靖三十七年(1588年)以身殉职。嘉靖帝为之感动,认为“平蛮”功成为“忠君”,“督木”殉职是“勤事”,于是亲书“忠勤可悯”四字,并降旨礼部尚书吴山书“忠勤报国”四字以示嘉奖(忠勤祠由此而得名)。翌年,谕旨派山东布政使右参议李一瀚到新城谕祭王重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朝廷三殿竣工,嘉靖帝“追叙前烈”,赠王重光为太仆寺少卿,并在贵州永宁为王重光立祠以祀,命名为“忠勤祠”。 王重光死后30年,其次子户部左侍郎王之垣,长孙兵部尚书王象乾为首的子侄们,认为“岁时常酹,贵州祠远,不能近祀”‘“家乡无祠,雅不称成功之盛德”。于是奏得万历皇上的恩准,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在家乡新城又立忠勤祠。

  明末清初祠盛时,忠勤祠占地30多亩,碑碣林立,松柏参天,翠盖浓荫,肃穆庄严,大门外广场前有制门,制门的青石柱上方,刻有“诸侯戴露朝天”圆雕,中间的石额是“登辛丑科进士王重光”,边联是“万里勤王忠侔日月昭青史,一身殉国气作山河壮紫宸。”广场边均为青砖砌就,条石压顶,制门至大门有笔直的甬道,甬道旁建有碑亭两座,一为石造,一为砖造。大门额上有“忠勤祠”横匾,进大门,便是3间仪门,中间陈列一巨石匾额,镌有礼部尚书吴山书写的“忠勤报国”4个大字。向里便是正厅大院,古厅5间,取中3间又出一厦,使正厅的平面呈凸形。厅前设有月台,环以青石栏杆。东、西厢房各配3间,皆前抱厦。大厅前有两人合抱桧柏两株,一雄一雌,左右矗立,苍劲挺拔,虬枝盘旋,蔚为壮观。

  正厅

  正厅正中,为王重光的线刻彩绘画像,高与人等,头带乌纱帽,身穿红底绣花袍,手把玉带,端然正坐在虎皮椅上,神情庄重慈和,须髯飘拂,栩栩如生,左侧为王重光次子王之垣刻彩绘像,随王重光伐木溺死于赤水的张、王二帅的线刻彩绘像,神采威严,端庄肃立,分立左右两犄角,一并祭祀,四尊画像均出自名镌刻家之手。左、中、右3面墙镶砌着百余块碣石,记叙着王氏家族类的兴起、功德、人物传记以及当时名人颂跋等。多数石刻是集选历代名家书体,刻石成文。其中有晋代王羲之、王献之,汉代钟繇、唐代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的,还有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邢侗,祝允明、申时行、程可中、王象晋的。明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申时行称,“搜古书法,自晋右军大令及唐颜、柳辈,凡数家,择抉前剔,绳连栉比,点画波拂,并出手摹……使人悦目醉心,把玩不能去手,观者可以兴焉。”真可谓“琳琅满目,海内知名”。

  后厅

  正厅后面,有3间抱厦厅。是王氏后人纪念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名曰“司马祠”,只设有牌位。祠东又分三个跨院,占地面积不小于主院。院后设有接官厅3间,接待二、八月致祭的官员,内悬“四代翰林”匾,进士、举人题名匾,中跨院与后跨仅有一道花墙相隔,墙中有月洞门可通。该院内只有东、西屋各3间,为护祠人所住。前跨院的东侧设有碑廊,内列嘉靖、万历两朝的龙首碑和功德碑10幢,廊外院内还有碑近15幢。东西隅另有大门,便于迎送拜祭者。忠勤祠建筑古朴典雅,加之院内植松柏数百株。四季长青,遮天蔽日,还有碑碣林立,古色古香,祠盛时,达官显宦络绎不绝。

  现状

  经沧桑,历浩劫,忠勤祠到1984年底,仅存碑碣130余块,桧柏2株。建筑物只剩大厅,后厅和西厢,也已破烂不堪,其余荡然无存。为了保护这组明代建筑和珍贵石刻,省、市、县三级政府先后拔款数10万元,将大厅、后厅、西厢翻修一新,并修复了东厢、接待室、大门、迎门屏风等,后又陆续征集石刻、碑碣达到185块,修建石刻苑。在院内和院外广场种植花草树木数百株,使忠勤祠基本恢复了原貌,并于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忠勤祠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省人民政府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刻内容

  “忠勤祠”内石刻共百数十种,琳琅满目,海内知名。忠勤祠石刻的拓件在清朝后期,民国初年,多装订成册,推向社会,广为流传,影响很大。2003年桓台县政协委员会精选忠勤祠114方石刻,编印成《忠勤祠帖》 ,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为忠勤祠帖写序,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为忠勤祠帖题写了书名。

  

  闽王祠.jpg

  闽王祠即忠懿闽王祠、闽王庙,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庆城路的一座祠堂建筑,主祀五代闽国国王王审知。

  闽王祠址本是王审知故居,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宋开宝七年(974年)吴越刺史钱昱奉钱俶命重修府第为忠懿闽王庙,祀王审知。北宋时的公元976年(开宝九年)重修, 元代庙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奉旨重建,改称闽王祠。现建筑为明代所建,清末及民国初重修,1981年修复后对外开放。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内有晚唐至明代的碑刻,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王祠原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闽王王审知故居。王审知是五代闽国的开国君主,自898年起接替去世的兄长王潮治理福建前后27年,对闽国的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促进很大,被后世称为“开闽王”。946年(后晋开运三年),吴越国占领福州后将原王审知故宅略加修缮后改为庙祀,以纪念王审知治理闽国时的德政。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宗下诏修复王审知祠,由吴越王钱弘俶委托福州刺史钱昱进行修复工程,并竖立石碑。 

  闽王祠的建筑大体保持明代福州建筑风格。祠堂坐北朝南,自大门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的是门墙、前庭、祀门、后庭和正殿,两侧有红色夹墙,墙头呈流线形,使用青瓦。门墙为红色,有高挑的燕尾脊顶,门墙上开有三个圆拱形门,中门宽2.1米,高3.2米,左门上有“报功”嵌额,上有“奉旨祀典”、“忠懿闽王祠”嵌额,右门上有“崇德”嵌额,墙门前石坪前有两尊高2米的石狮。前庭有一座碑亭,亭中树立有刻于906年的唐代“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是闽王祠内最古老的碑刻。前庭左侧是明万历年间的“重修忠懿王祠碑记”,右墙上则嵌有纪念闽王功勋的“乞土胜地”碑。前庭的亭后墙上有“绍越开疆”四个大字。前庭之后为后庭,两侧是厢房。后庭正殿是闽王祠的主体建筑,为硬山顶土木结构,面阔三间达15米,进深三间达11米,祀门上有“功垂闽峤”木制匾额,正殿当中供奉闽王王审知塑像。

  碑刻 

  闽王祠内有从唐代到明代的历代碑刻,这些碑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1961年便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王祠前庭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为906年(唐天祐三年)唐哀帝李柷所敕刻,碑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材料为黑色页岩,底为花岗岩覆莲基座。碑文意在记录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功绩,是闽王祠内最古老的一座石碑,郭柏苍称之为“天下四大碑之一”。 

  五代时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于976年(宋开宝九年)由福州刺史钱昱所树立,由摄闽县丞林操书丹,现嵌于闽王祠后墙,碑身为圭形黑色页岩为料,高3.58米、宽1.8米,龟趺座高0.45米,宽1.83米,残长1.9米,碑文采用楷书,记载了王审知生平功绩及修复该祠的缘由。该碑原来在庙前东侧,民国时倾倒断裂,于是被嵌入后墙。

  祭祀和社会影响

  在古代,为了缅怀王审知劝农的教谕,福州当地的郡守在每年立春会率当地官吏来闽王祠取土捏制春牛,以进行发动春耕仪式。全球许多祖籍在闽的王氏后人,包括来自香港、台湾、菲律宾等地的王姓宗亲也会来闽王祠参拜。

  

  1.jpg

  阳明祠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三组古建筑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

  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1528年)而建立的祠堂。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祠内林木葱茏,根雕、盆景千姿百态,桂树浓香四溢,碑刻甚多,曲径回廊,清幽 宜人。祠内现存有王阳明先生朝服线刻大像。祠内左右两壁还嵌有王阳明先生的《训士四 条》和《论语四条》木刻。建祠以来,文人墨客吟唱题赞,佳作不乏。

  阳明祠,位于市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祠是为纪念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而建。以后几度重修,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结构,主体建筑为享堂(大殿),堂前有“正气亭”、“桂花厅”与两侧游廊相通。享堂正中,塑有王阳明先生汉白玉雕坐像。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抗战开始以后,祠寺被军事机关及其它单位占用,年久失修。文化大革命中,遭遇空前的大劫,屋宇残破,所有碑刻损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贵阳市政府修复。依据旧拓片,由客居姑苏的黔籍书画家谢孝思先生雇请刻石名手,将碑刻一一复制。一百多年的名迹,又焕发新颜。

  阳阳明祠扶风寺以松巅阁为主体,辟有琴室、棋院、画廊及茶坊、开展贵阳著名书画展、贵州奇石展、千姿百态的木雕展等多项文化展览,让游客在休闲中丰富对贵州古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贵州著名学者尹道真于汉章帝和汉恒帝在位之际到中原学习进步文化,带之予西南,是开创贵州先进文化之第一人。在其享堂设有生平石刻、贵州二十四名人展及清代大学士所题贵州第一名匾——“德兼教养”等。 

  贵阳阳明祠为纪念中国古代七大圣人之一的王守仁先生所建的阳时祠由王阳明生平展——桂花厅、学术展——享堂、贵州碑刻精华——曲径碑廊的正气庭组成一天然小四合院,院内有两珠五百多年的桂花树,花开时节,金银争香、花香满园,带给游人以幽静、清新的意境。

  扶风寺是三组建筑中最早修建的。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冬,贵筑知县王湛恩偕郡人何泌、翟翔时,在何鹤川清淑阁的基础上扩建。王湛恩《字冢记》只说在阁左增字冢,字冢之上构瓦屋数椽,称惜字院,提督学政洪亮吉为题额。仓圣楼、昙云精舍、训翠亭、假山、苹池也应该是这次所建。因为扩建历时四年馀,至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暮春才竣工。如果仅是修字冢与惜字院,不应该花这么长的时间。可能是原计划只修字冢与惜字院,后来才陆续添其它。因为带有些随意性与偶然性,所以连碑记也没有。王湛恩《字冢记》《惜字歌》,何泌作《惜字规条》,均刻石立于院中。另有乾隆二十一年贵州巡抚定长所立禁采石碑。重建、扩建后的建筑并不供佛,而是文字崇拜的场所。盖缘其地原有寺,新建殿宇也托寺僧代管,故人们沿称为寺。所谓约定俗成也。扶寺在贵阳的佛教界没有什么名声,可见虽名为寺,世人并不以佛寺视之。

  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年),满洲镶黄旗人庆保巡抚贵州,政事之馀携僚属登山览景,说此处是省龙发脉之所,不应该有缺陷,于是捐资增修殿堂五楹、山亭一区。这五楹殿堂,即是现在扶风寺最高一排房舍的前身;山亭即半山亭,上世纪五十年代毁。庆保《重修扶风山寺记》云:“黔中跬步皆山,形如聚米,蜂攒蚕列,荦确而为蹄辙之妨,行役者恒苦之。然贵阳省会,风景清佳,左栖霞,右相宝,烟鬟岌嶪,郁乎苍苍。每一放目,五仓皆为之豁。嘉庆甲戌夏,予奉命来抚牂牁,未半载,政事初理,群僚咸乐予之简而谅予之诫。因于秋日高爽,循行阡陌,远度林峦,见螺峰一山,奇秀独绝。山之巅有寺曰扶风,复廊涌翠,飞阁流丹,如天际嫏环,列岫拱而相向。询之,知主僧慧先从峨眉来,始结茆其上。邦之善士,骖履偶留,见林壑湾圜,实关一郡人文之秀;而慧先又能扫却禅关,剪除茨棘,爰相乐助,构此招堤。美哉,洵足尚也。惟版筑位置稍有未宜,楹桷亦渐朽剥,遂解俸为之葺治。匝月讫工,弥增清旷。窃愿此邦之人,亦如兹山之苍翠奋兴,英华迭起,以成观国之光,岂不盛哉。将拭目而俟之,是为记。嘉庆十九年岁次甲戌仲冬之月,庆保撰并书。”庆保,字蕉园,在任仅一年。 

  道光年间吴振棫著《黔语》,卷上云:“出城东二里许,过扶风云路坊,又里许,即扶风山。山半有亭,曰环翠,可以小憩。在上为僧寺,近寺之冢累累,宿草残碑,苍凉满眼,是以昔人云‘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也’。寺中室宇完好,有小池,苹花鲜净可喜。下有训翠亭,蓄孔雀二。至昙云精舍,则三面之山,青接眉睫,城中烟树万家,历历可数,此佳绝处也。”他所见到的扶风寺,还是嘉庆年间的原貌。 

  至民国年间,惜字院已塌,训翠亭已无,池已干涸,惟环翠亭尚存。至上世纪中叶,环翠亭也被拆除。九十年代,市政府依原貌重修扶风寺。最上一排房屋是重檐硬山顶架梁式,五楹二层,砖墙。用来陈列贵州傩戏面具、木雕。昙云精舍是重檐歇山顶,三层,更名为松巅阁,改作茶室、棋苑。

  尹道真祠也是一座四合院,门从左厢入。门首石匾“尹道真先生祠”六字行书,苍劲浑厚,系南海康有为字。原匾为楷书,是康氏亲题,十年浩劫中被毁。今匾为行书,是当代书法家戴明贤先生从康氏墨迹中集出。康氏拙于楷书,原匾字体生硬,不及今匾。祠内地势呈三级,最高一级是享堂。享堂是单檐硬山架梁式结构,带前廊。廊柱悬抱柱联:“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是清代贵州巡抚曾燠题写。门首“德兼教养”篆字木匾,出自清代中叶著名学者、文学家洪亮吉手笔。洪氏乾隆末年来任贵州提督学政,奖励后学,识拔人才,贡献非小。他在任期间,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数百首诗文。还撰写了考证贵州河流的专著《贵州水道考》。堂内树尹珍汉白玉坐像,像前置几卷竹简。其侧有当代贵州书家王萼华、谢孝思书录的《后汉书》《华阳国志》中的尹珍史料。 

  厢楼上陈列当代画家所作的贵州历代乡贤画像,有明代田秋、李渭、孙应鳌、杨文骢,清代周起渭、李世杰、丁宝桢、郑珍、莫友芝、黄彭年,近现代姚华、谢六逸、丁道衡、乐森璕等等。其中郑珍是晚清大诗人、经学家。遵义沙滩人。他字子尹,自称小尹,是要以尹珍为榜样,为贵州的文化教育献身。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以举人得教职,在省内各地做训导,培养了许多学生。他一生著述宏富。他是经师,在《清史稿》中被列入儒林传;与挚友莫友芝共撰《遵义府志》,被誉为“天下府志第一”;他的《巢经巢诗》被誉为清诗冠冕,紧逼李、杜、苏、黄。与他共撰《遵义府志》的莫友芝,字子偲,独山人。是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诗人,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 

  享堂左右与对面是冂形二层廊楼,环抱着一个小院。院中有两株梧桐,浓阴满地。

0.0664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