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大观园原名桂林刘三姐景观园,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桃花江畔,占地一百多亩,总投资伍仟余万元人民币。
刘三姐大观园是桂林市旅游业的一颗新星,她以刘三姐文化精华为主题,集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游乐场所。经桂林市、广西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初评和推荐,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桂林经典刘三姐大观园于2012年8月10日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西首批民旅风情旅游示范点。
刘三姐景观园位于桂林城区西部狮子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桃花江畔,东靠西山,西望甲山,前临漓江的支流桃花江。景区以壮族歌仙刘三姐命名,是一座展示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经典的主题游园,在这里游客可以零距离领略和体验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精粹和乐趣。园外山清水秀,倒影如画,有桂林古八景“西峰夕照”、桂林续八景“阳江秋月”;园内亭台楼榭、峰峻洞幽,有桂林生态乐园之最百鸟园;有电影《刘三姐》的壮楼、莫府。
电影《刘三姐》在20世纪60年代初风靡神州大地及港澳、东南亚,一举夺下音乐、美工等好几项百花奖。根据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的统计,至今仍没有一部国产电影的上座率超过中国电影的瑰宝《刘三姐》。当年不少影迷连看十多遍仍不满足,他们写给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的信每天有1米多高,桂林歌舞团一度以帮黄婉秋看信作为每天的日常工作之一。80年代桂林旅游发展之初,每天都有一帮港澳游客蜂拥而至桂林歌舞团拜会黄婉秋。90年代,黄婉秋及其夫君何有才先生率刘三姐艺术团巡演香港、泰国等地,引起的轰动仍然不减当年。
铜鼓
铜鼓,是壮族与瑶族的神秘的艺术珍品,在国内的许多少数民族风情园中,多以铜鼓象征壮族村寨。它的鼓面代表天空,鼓身代表大地,鼓足代表下界,反映了壮族祖先的宇宙观。壮族祖先认为:宇宙是一个三层的圆柱形的立体结构。上层叫上界,居住着雷王与众神;中层叫中界,居住着人类;下层叫下界,在地表以下,由蛟龙管理。
景区内有广西最大的铜鼓,在鼓面上,铸造着壮人顶礼膜拜的图腾——太阳与青蛙,壮人认为青蛙是雷神的儿子,求雨就要靠青蛙。
铸铜鼓
铸铜鼓要先祭神,有时甚至用人祭。古代,铜鼓多用于祭神、节日喜庆,打仗时,则是号令士兵的指挥工具。全球现有古铜鼓1600多个,中国有1400多个,其中广西出土的独占500多个。广西博物馆现藏有世界最大的铜鼓,鼓面直径165厘米,鼓高67.5厘米,重约300公斤,被称为“铜鼓王”。
瑶族长鼓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首府在南宁。但广西的简称是桂,这是因为从古代到1949年前夕,广西的省会及政治、文化 和经济中心一直都在桂林。桂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壮、苗、瑶、侗族。对这四个少数民族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
瑶族的舞尤以长鼓舞最富特色。长鼓也分公母,母鼓鼓身短而粗,公鼓鼓身长而细。长鼓敲响的时候,瑶妹们就会手拿丝巾围成外圈,翩翩起舞。景区的长鼓是一个是公鼓。
瑶族的长鼓与瑶族的始祖有关。瑶族是一个国际性民族,其族人已扩散到了东南亚、欧美,因而瑶族有许多支系。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支系盘瑶传说中的始祖是一位叫盘王的英雄,是国王的驸马。盘王与公主依山而居,生有六男六女。一天,盘王上山打猎时被一只羚羊用角撞下绝壁,不幸摔死了。为了悼念盘王,他的子女射死羚羊,剥皮蒙成鼓面,击鼓以示悲愤,这就是瑶族长鼓的来历。全国瑶族一致商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盘王节上将会有壮观的瑶族长鼓舞群舞表演。
莫府大宅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刘三姐是传说中的壮族歌仙,她以山歌为武器,与土豪莫怀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景区内的豪宅就是莫怀仁居住的莫府。莫府坐北朝南,东青龙,左傍苍翠秀美的西山;西白虎,右依灵气生生的踩月山;南朱雀,前环美丽的桃花江;北玄武,背靠徐霞客记载过的狮子峰。
莫怀仁名声赫赫,家财万贯。从风水角度上说,莫府大门朝南,如狮子大开口,拥粮田万顷,吞四方钱财。正所谓峰山为脉.江水为气,莫府的宅地为玉盆,阴阳和谐,气通运畅。
莫府大门门扇上的图像叫椒图,是传说中龙的第九子。它好睡,所以把它安在豪宅的大门上。因为豪宅的大门一般是不开的,椒图尽可以放心地睡大觉:如果来了贵客,只须叩击椒图口中叼着的铁环,椒图便会睁开睡眼,一看——哇,来了贵客!立即便会大开府门迎贵宾。
翠竹奇趣
桂林是一个由绿水、青山、翠竹、倒影组成的绿色世界。其中光绿竹就有毛竹、苦竹、方竹、紫竹、凤尾竹、龙鳞竹等许多品 种,请看小路右边,这种竹子号称“三不像”。它长有竹子的茎,可竹子不长毛,它的茎上却长有棕榈毛,而它的叶子则是地地道 道的葵树的叶子。竹茎、棕毛、葵叶,它的名字叫“棕竹”。再请看旁边的这种胖竹子,它圆圆胖胖的竹茎使人想起弥勒佛的大肚子,故而得名“佛肚竹”或“罗汉竹”。想要消灾免难的团友可摸摸弥勒佛的大肚子。
阿牛家
穿过竹径,来到了阿牛哥的家,这儿也就是刘三姐与哥哥刘二借住的地方。在电影中,刘三姐曾经坐在屋中一边绣绣球一边唱:“山中只呐见藤缠树呐,世上哪见树呐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呐,枉过一春呐又一春!”
阿牛哥的家是一栋典型的壮家干栏式茅屋。所谓干栏式民居是由2~3层构成,一层架空,用于养牛、养猪;二层住人;三层存放粮食。阿牛哥是穷渔家,以捕鱼为生,故而一层低矮,也没有第三层。干栏式民居是我国南方山区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只要走进阿牛哥的家里就会发现,它可以防蛇,又干燥又凉爽。最早的干栏式民居是在浙江余杭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7000多年。
金蟾对歌台
广西是山歌的故乡,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喜欢对唱山歌,对歌已成为壮族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对歌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因此对歌台的类型也各具特色。“金蟾对歌台”造型就非常奇特,它由一只巨大的金蟾驮着一只小金蟾构成。所谓金蟾就是青蛙神灵的化身,在壮族人民心目中,青蛙是神圣的动物,被称为蛙神。壮族人民视蛙神为“天神之子”、“雷公之子”,因而蛙神身上的颜色也就变成金黄色了。
侗族鼓楼
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侗乡被称为“歌的海洋”,是名副其实的。侗族大歌不仅曲调优美动听,而且在曲式上紧密完整。演唱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合唱中自由和谐地出现多音部,在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中是罕见的。侗戏就是在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广大侗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刘公抗俄碑位于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五道沟镇沙家街村西山上,北距柳河县城30公里,东距沙家街村1.5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25°52′,北纬42°08′。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柳河县文化馆调查发现,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复查并捶拓。
发现时碑身与碑额、碑座分离。螭首,中间竖刻“流芳百世”,碑座长方形。碑身高1.8米、宽0.60米、厚0.33米。文字清晰,阴刻赵体,竖书,写刻俱佳。共18行,629字。碑文记述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柳河县义士刘宽组织乡民抗御俄兵,只身赴战,英勇殉难的事件。
刘宽,出身于望族,光绪初年迁至柳河县博雅沟。日俄战争中,他亲眼目睹俄军侵扰屠杀同胞的残暴行径,义愤填膺。号召乡民反抗,并准备火铳、大刀,以求一战。某日,俄军进村抢掠,刘宽率众持刀冲入敌队,重创并击退俄兵。随之大队俄兵扑来,刘宽毫无惧色,发火铳勇敢抗击,伤敌数人。终因寡不敌众,重伤牺牲,时年63岁。
碑文撰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刘宽之孙刘玉祥在柳河三区二道沟巡官任上,与好友廉瑛叙述其事,廉为之撰写了此碑文。
刘公抗俄碑真实地记述了日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国人不畏强暴反抗外族侵略的民族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教材。
刘家大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光禄坊,2005年5月被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劫后重生,它并未被历史的尘埃深埋,正如大院内幸存的百年玉兰与辛夷(又名木笔),花期来时,依旧花开满树,芳香袭远。
光禄坊中段有四座(落)一字排开的宅第,门牌号顺序为34、32、30、28(旧10-13号),老福州人似乎更习惯称之为“刘家大院”。刘家大院的主人祖籍河北大名府龙山镇,明宣德年间迁到福州,到十三代刘照时,刘家于此购房居住。
刘家大院东起道南祠(今鼓三小),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北与大光里何振岱故居相邻,占地5000多平方米,现存4000多平方米,是三坊七巷最大的单姓宅第,号称"刘半街"。
刘家大院坐北朝南,由自东向西相连的四座清式建筑组成。现存的大院是清道光、咸丰年间刘齐衢、齐衔兄弟大规模改建后的清式构筑。院内构造基本上遵循当时的典型格局:两道石框门后,是石埕铺地、三面环廊的首进天井。经天井入前厅,厅堂阔五间,减柱造穿斗式木构架,两边正房。屏门隔开前后厅,由后厅经后天井而至二进、三井。四座大院间共墙相邻、小门相通,临街处则各建大门,每院落既可独立,又能相互通连。据统计,刘家大院原有大厅12间、厢房48间、花厅6间、假山3座、鱼池3口、亭台楼阁6处,另有藏书阁、观音阁、佛堂等。其围墙高达1.5-2丈,尤坚实耐火;长3米以上、宽0.6米的铺地石板计300多条;3米左右长的抱围大柱就有100多根;门窗户扇尽用楠木。作为显赫一方的大户,刘家住宅建筑用料考究,颇有不同凡响处。
本次修复的刘家大院本有三落,其中西落两进、中落三进已修复,东落因为还住着人,尚未动工。另外最西侧的花园已被毁,无法复原。
西落的建筑,一进是清代的木构梁架,民国的隔扇。那些楠木窗格扇,基本上都是利用原有的木构件。二进的青石竹节窗,还有民国的两层木楼,雕刻都很精致。两层木楼是由清建筑改建而来,一楼檐下保留有悬钟、雀替等木雕构件,二楼木雕栏杆上装饰着木雕的礼器--壶和鼎。西落的门头房原先被破坏缺失了,此次市古建所在修复设计时,根据地面挖出的遗址,恢复了西落的门头房。
中落三进建筑,最有特色的就是院墙檐下饰有彩色的灰塑。这些彩绘修复前,有的被水泥封堵。这次修复时,专门请来彩绘工匠慢慢清洗,再根据清洗出的原样来恢复。彩绘左右两侧是渔樵耕读图,有渔夫打鱼、农夫踩水车、樵夫打柴等图案。中间是主人衣锦返乡时的画面和一些生活场景,此外还绘有荷花、鲤鱼、牡丹、锦鸡等吉祥物。
中落正厅的插屏门,是漆金团鹤图。二进天井紧靠回廊处,有一对直尺形的相对的短墙,不知是何用途。三进是民国风格的两层楼。木栏杆、门扇上刻的都是几何图案的格子,很有艺术感。楼前是超过两层楼高的百年白玉兰树。
中落最漂亮的还要数东侧的花厅。这个花厅的半月池,与郎官巷二梅书屋、南后街叶氏民居的半月池有的一比。池边环绕着海礁石堆砌的假山,还有爬藤植物、露台以及水榭。这个水榭又不同于水榭戏台中的水榭,它不是立在水面上,而是建在池边的、一个类似轩廊的建筑。在花厅厅堂有一个民国风格的雕花门扇,很特别。门扇上设计了上下两层共12面椭圆形的镜子,两侧的门上还各有一面椭圆镜。从这些镜里可以看到背后的半月池、假山,这可能就是当年主人设计这幅门扇的用意所在吧。在这些镜子的下方,还刻有各种"寿"字的写法,每扇门刻20个字,六扇共120个不同的"寿"字彰显出主人生活的富足、情趣和讲究,换句时髦的话,叫做"很会享受生活"。
在刘家大院中穿行,恍如游走于深婉的岁月脉搏。诚然,刘家大院也未能避免历史性的灾厄,四座相连中的一座早被拆毁,假山鱼池、亭台楼阁更踪迹全无,再不复当年旧貌,但其余韵尚存。首先是宅院的幽深委曲,初来乍到的我几乎有如入迷宫之感:这边一道小门,那里一个转弯;一环扣一环,一屋连一屋,仿佛繁复无尽。"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情趣在此处得以诠释。
刘镇华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15千米的河洛镇神北村,庄园坐北朝南,依神都山而建,为刘镇华家族故居。庄园错落有致地分为三层,有6个院落,石砌窑洞30孔,楼房210间,平房30间,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前为花园,后为主宅区,两侧设寨门,主宅区建在神都山山腰,分上下两部分。上院现存石砌窑洞8孔、楼房2栋、瓦房1栋,皆为砖木结构。寨墙下住宅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现存窑洞8孔、临街小瓦房5间。西院现存窑洞4孔、东西厢房4间、临街房1栋。下院门前东西向胡同南为刘家花园,内有一座楼房,俗称“仿重庆大厦”。距主宅区东南约百米处,是刘家祠堂,为两进式四合院,现存临街房、厢房、过厅、后厢房、大殿等建筑,均为二层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
刘镇华庄园是一处典型的官僚地主庄园,对研究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和建筑特点具有重要价值。1987年3月4日,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镇华(1883年—1956年),河南巩义市人,原镇嵩军统领。曾授将军府阜威将军,辛亥革命后,他凭藉这支号称十万之众的地方武装,依违于各大军阀之间,先后投靠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最后归附于国民党蒋介石。曾任陕西督军兼省长、安徽省主席等职。1949年逃往台湾。1956年11月18日在台北家中病逝。
刘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是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古城。
1984年11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和偃师县文管会对刘国故城遗址进行考察。刘国故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20米,东西宽约650米,城区有板瓦、筒瓦、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甄、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文物。2006年被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20米,东西宽约650米,城区内耕土层中散落着大量春秋至汉代的板瓦、筒瓦、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甄、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在陶家村的东北处,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断崖上暴露出残存的夯土城墙遗迹。据考古专家介绍:这里是刘国故城的南城墙。墙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现存137米,厚24.5米,夯土距地表最浅处0.1米,最深处0.6米,残存高度0.5—1.2米。西段现长135米,墙体厚约2.1米,城门位于东西两段墙之间。
花明楼景区--刘少奇故里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是全国刘少奇文物资料收藏研究中心和思想宣传阵地。馆区占地面积1300亩,主要包括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少奇同志故居、门楼广场、铜像广场、生平业绩陈列馆、文物馆为主体的纪念场馆;以花明楼、修养亭、万德鼎、刘少奇坐过的飞机、刘少奇母校炭子冲学校旧址、一叶湖、柳叶湖和炭子冲民俗文化村为主体的旅游景观;形成了人文荟萃、山水和谐、风光秀美的花明楼风景名胜区。这里东距省会长沙50多公里,西南至韶山毛泽东故里、乌石彭德怀故里30多公里,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伟人故里文化旅游“红三角”。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自1982年重新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4000多万人次,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2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馆参观。2013年度馆区游客总量达348万人次,年均接待省部级以上嘉宾100多人次,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连续六年评为中国十大红色经典景区;先后获得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湖南省最佳等级旅游区、长沙市民最喜爱的旅游景区、长沙市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沙市旅游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是我国唯一一座完整、系统展示和介绍刘少奇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1988年11月24日开馆,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剪彩。2008年刘少奇诞辰110周年之际,进行了扩建和重新陈列布展,占地面积由3000多平方米扩大至7000多平方米。建筑为自由分散型园林式风格,与炭子冲的山水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纪念馆正门上悬挂的“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匾额,由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题写。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共有5个展厅。以“伟大的探索者,卓越的领导人”为主题,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刘少奇的生平思想和丰功伟绩。
故里门楼
刘少奇故里门楼是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的。门楼高12.4米,宽15米,颇具江南古建筑风格。“刘少奇故里”五个苍劲大字由全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题写。
铜像广场
刘少奇同志铜像是1988年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时落成的,由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亲自揭幕。广场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包括踏步)。两边山头青松傲立、杂树生花,石级中央一条苍翠的匍地龙笔直前伸,广场视野开阔,四周山头连绵起伏,幽远深遂。广场正前方,整齐的小松柏簇拥着一个庄严肃穆的平台,平台中央,少奇同志铜像威严地矗立着。铜像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捐建,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和他的高徒程允贤精心制作。铜像加底座共高7.1米(像高3.0米,座高4.1米),这个数字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七一”是党的生日,少奇同志一生致力于党的建设,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是我们党的卓越领导人。第二,少奇同志享年71岁。铜像座西北朝东南,面部神情似微笑,似沉思,满怀沧桑地遥望远方;拿着烟头的手自然摆放;飘逸的风衣将衬托得更加伟岸。再现了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少奇同志风尘仆仆、日理万机的光辉形象,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和亲切感。1998年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时任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名。
怀念亭
这个栗色圆柱、黄色琉璃瓦的建筑名为“怀念亭”,是1988年刘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时,由长沙市总工会捐建的。“怀念亭”三个大字出自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之手。
花明园
花明园既是一座文化公园,还是一座生态公园,建设花明园,是为了让游客入园养精神,漫步赏花卉,进亭读修养,登楼看太极,观机思故人,品德知荣辱。
为了实现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景区在规划建设以游客中心、门楼广场、铜像广场、纪念馆、故居为核心景点的文化旅游区的同时,还精心打造了以花明楼、万德鼎、一叶湖、修养亭、柳叶湖为重要景点的生态旅游区。花明园是集树木、花卉、水塘、楼台于一体的生态主题公园,占地面积400多亩。于2003年11月24日刘少奇同志诞辰105周年之际建成开放,刘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儿子刘源参加了开园仪式。
花明楼
花明楼,是一栋百尺高楼。根据宁乡县志记载“昔有齐公择此筑楼,课其二子攻读其中,闻楼上书声琅琅,楼下柳暗花明,花明楼由此得名”。花明楼共五层,建筑面积2030平方米,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花明楼”匾额。一楼正厅的《花明楼记》由时任长沙市市长谭仲池撰写。楼内陈列“宁乡八景”壁画和“宁乡出土的青铜器”四羊方尊、人面纹鼎、大铙以及“湖湘文化名人”版画和“青年刘少奇”青铜雕塑,向大家展示了物华天宝的楚沩风光和人文荟萃的湖湘文化。花明楼还装饰了梅、兰、竹、菊玻璃窗花,象征着刘少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学贯中西,德誉古今”的精神品格。
万德鼎
花明楼下的正前方,有一个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德育文化广场,以花岗岩雕塑万德鼎为中心,九龙柱顶天立地,一叶湖波光粼粼。万德鼎由十六块方形花岗岩和一万个德字组成,鼎身以宁乡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人面纹鼎”为模型。四面正中分别镌刻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书写的凹“德”字。其余的9996个凸形“德”字均为历代名家集字。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长沙市委书记梅克保撰写《万德鼎铭》。万德鼎气势恢宏,是花明园的点睛之笔。
龙是中华民族腾飞崛起的象征。广场周围耸立着九根龙柱,每根龙柱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盘龙。“九龙”寓意为九九归一,久盛不衰。环抱文化广场的这片水域叫一叶湖,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取名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先生“一枝一叶总关情”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叶湖寓意着刘少奇心中只有国家和人民的博大胸怀。与一叶湖配套的是石拱桥、假山、凉亭、杨柳、紫薇、樱花、桂花等,使整个园区显得简洁明快、春意盎然。
修养亭
花明楼的对面是一座仿古建筑——修养亭,亭子周围长廊环绕,为重温刘少奇的光辉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而建。“修养亭”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军事博物馆李铎将军题写。修养亭配有楹联:“德才配天地,修养冠古今”。长廊内以碑刻为主,分为东西两院,东院南墙上镌刻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评价。东院北墙镌刻了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用的孔子、孟子等历史名人名言。
东院的西走廊正中安放着刘少奇坐像,为河南省襄县农民牛志远捐献,为黄铜雕塑,重3吨,高两米,取材于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时的工作照。刘少奇坐像背面的白色大理石墙壁上,镌刻着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手稿。
修养亭西院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园林景观,西院走廊墙壁上镌刻当代书法名家缅怀刘少奇的诗词书法和题词。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碑),坐落在四川省平昌县城北AA级风景区佛头山森林公园内,背靠华严,左控通河,右扼佛头寨,与金宝观、南台山、老鹰寨隔河相望。地势高爽,视野开阔,四周树木葱笼,环境优美。陈列烈士遗物1000余件,广场建有纪念碑,由邓小平题写了“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名,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参加了揭碑仪式。
领导题词
1950年遵照胡耀邦同志“川北人民应该为刘伯坚烈士树碑立传”的指示精神,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其故乡(平昌县城)修建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期间,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名,黄镇同志撰写碑文,李鹏、陆定一、聂荣臻、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题词。
馆内布局
整个纪念馆由纪念碑诗屏、碑廊和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景区共占地2238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7998平方米。
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馆内,安放着刘伯坚汉白玉塑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那叱咤风云的神态,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室内史料、文物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由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设计,碑体以绽开白玉兰花来展现“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为主题,碑高23.55米,花瓣中间含苞待放的花蕾表达了人们对英雄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红色的地板砖向人们昭示“北杜鹃赣南血,烈士精神砾古今”;碑体正面是小平同志亲笔所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碑座后面是年满八十高龄的黄老用三个月时间撰写的碑文,碑体两侧的碑廊里,陈列着陈云同志接见刘伯坚烈士亲属的照片和中央领导参加纪念碑落成典礼盛况的照片。
从纪念碑大坝俯瞰平昌县城,四周重峦迭嶂,山环水绕,风景旖旎,游人络绎不绝。一九九一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五年被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二十年来,先后接待了中央和省内外参观团体10000余起,参观群众逾百万人次,已成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体以高耸入云的白玉兰来展现“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的主题,碑高23.55米,碑座用红色花岗石铺贴,寓示平昌红色沃土出英才,碑体为三块洁白水刷石面立柱上为变形花瓣,寓示烈士的高风亮节及为党为国的不朽功勋,中为含苞待放的鲜红花蕾内装灯光,寓示烈士英年早逝而光照千秋,广场内铺设红色地板砖向人们昭示“川北杜鹃赣南血,烈士精神砾古今”。碑座正面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碑座背面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当时年已八旬的黄镇用三个月时间撰写的1:1大小的碑文。刘伯坚生平事迹陈列馆外幕墙上,镶嵌着刘伯坚烈士《带镣行》手迹;馆内安放着伯坚烈士汉白玉雕像,展陈烈士生前的珍贵照片、遗物、亲笔书简1000余件,史料丰富,资料翔实,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碑)199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十年来,先后接待中央和省内外参观团体万余起,参观群众及游客愈百万人次,已成为川东北革命传统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刘伯坚烈士纪念馆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及龙岗烈士故居(位于平昌县城南50公里处龙岗乡在街,平(昌)营(山)干线公路)等景点与仪陇朱德故里、广安小平故里链接成川东北伟人故里游环线,并为川陕渝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仪陇、营山、渠县、达川进入川陕苏区首府的南大门及重要链接点。
湖南刘少奇故居位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在一座盖有茅草的栅栏门内的四合院中。为土木结构,泥砖墙上粉饰着糠壳泥,屋面是一半小青瓦、一半茅草。门前有清澈的池塘,屋后是山峦。刘少奇1916年去长沙读书以后,寒暑假回家居住。1961年5月,他回家乡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时,曾在此居住一周。文化大革命期间,故居被毁坏。1980年对故居按原样进行了修复。当年的卧室、书房、开调查会的横堂屋内展出了实物、照片数百件,重新对外开放,供人瞻仰参观。
刘少奇故居是一栋坐东望西、土木结构的内套四合院式房子,整栋建筑中间有3个天井,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有茅瓦房30多间,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而属于刘少庭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
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房后有一抹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年环抱。
故居正门悬1980年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堂屋内陈列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由堂屋向南至刘少庭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还挂有一张刘少奇与刘云庭、刘允斌、刘爱琴、刘允明的合照。向里行即至刘少奇的卧室,室内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刘少庭奇1961年5月回故乡时曾在此住宿办公。出此卧室可至酒房,这是刘家以前储酒、卖酒的地方。由酒房向东,至刘少奇大哥刘墨卿的卧室。与刘墨卿卧室并列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有床、床头柜、书桌、板柜、梳妆台等。刘少庭奇的父亲刘寿生1910年病故,刘少奇母亲1931年病故。客厅是一间横堂屋,有香烛柜、八仙桌、条凳等。邻横堂屋的是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值得一说的是,刘少奇的故居专设有书房,足见刘家对子女读上书的重视。此刘少奇故居,在县城东南花明楼区花明楼乡炭子冲屋场。东距省会长沙50公里,南距韶山市毛泽东故居37公里,西距县城30公里,均有公路相通。
炭子冲屋场坐东朝西,前临水塘,后倚青山,为土木结构的四合农舍。共计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正堂屋与邻居各半)、茅屋5间,占地总面积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从炭子冲屋场外坪入槽门经内坪登阶即为正堂屋。正堂屋往右第一间为刘少奇胞兄云廷卧室。第二间为刘少奇青少年时期的卧室。由此室过酒房为刘少奇父母卧室。出此室便至横堂屋,再依次为烤火房、厨房、碓房及猪栏屋、牛栏屋等杂屋。
1959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炭子冲刘少奇旧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颁发“刘少奇同志旧居”木质红底金字匾额悬于槽门门楣。同年,炭子冲屋场旧居对外开放。1961年,公共食堂解散,社员住房拥挤,刘少奇决定将旧居房屋及桌、凳、锅、灶、仓库全部分给社员。 “文化大革命”初期,炭子冲屋场横遭破坏,文物散失。 1966年10月历1日被封闭。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冤案彻底平反昭雪,中共湖南省委与宁乡县委立即修缮故居并收集失散文物, 当地群众纷纷献工献材。同年3月5日,故居对外放。1982年冬,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炭子冲刘少奇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9-1990年,故居曾经四次整修。
1998年12月,刘少奇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在此隆重举行。
修缮
1958年之前基本保存了原貌。
1959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建筑,收集文物,进行复原陈列,并配备了专职干部。
1972年保护单位被撤销,故居遭到严重破坏,陈列的文物全部散失。
1980年湖南省文物主管部门按故居原貌进行全面修复,重新布置了复原陈列,并利用故居右侧的房间,设置了辅助陈列。
1988年11月24日,建成花明楼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址距故居约300米。
封闭维修
刘少奇故居2012年7月20日至9月10日,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对刘少奇故居进行了封闭维修。此次维修工程使故居保持各单体建筑的健康状态,尽可能使各建筑最大限度地延续其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
维修消除了建筑结构隐患70余处,整改因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错修、错改30余处。将原来没有对外开放的一间卧室和两间杂屋进行了修整,新增开放面积22平方米。将原来对外的9道门予以打通,新增9个进故居参观的通道。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故居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文物本身的历史信息。
刘国钧故居位于江苏省靖江市生祠镇青果巷82-84号。原为唐氏八宅中八桂堂旧址,为瞿秋白诞生处。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国钧故居由旧居、善余厅、敬修堂和新建的国钧堂组成。整座建筑既有回廊相连,又有天井相隔,几井几楼,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大门左侧的旧居,泥砖青瓦,苔藓斑驳,低矮的瓦房里,一张旧竹床,一架纺车,一部织布机仿佛一本尘封的清苦勤俭的教科书,在静静地叙说着刘国钧先生这位中国民族工业骄子的艰辛而辉煌的创业史。旧居的墙上挂着一条幅,发人深省。“问我平生少时苦,一生学费钱八百。日食三餐元麦糊,夜卧一张竹编床。半生事业万人功,富就安乐不忘贫。”步出旧居,穿过前院回廊便进入意为“敬业修身”的“敬修堂”。这是刘国钧先生一生恪守的为人准则。肃穆的敬修堂里挂着刘国钧先生及其家人的照片。刘国钧先生15岁就从生祠小镇出发闯天下,晚年他又荣归故里,似乎画了一个圆,但刘国钧先生在50年中情牵故乡,多次捐资兴办教育、疏浚圩港、修建岳庙。
敬修堂
敬修堂里有一帧刘国钧先生端坐书,房的照片,其身后挂了一幅由我国著名书画大师徐悲鸿创作的《马》,画中的马不是奔马,而是一匹低头饮水之马,正是刘国钧先生饮水思源之情的寄寓,这饮水思源之美德一直延续到他的后人身上。他的女儿刘璧如女士每每回乡扫墓或回归故里,总要倾囊支援家乡的经济建设,如建校办学,兴办工业,发展三产等。出敬修堂,穿过树影婆娑的回廊向前,便到了善余厅。
善余厅
客厅正中央悬挂着 “人老心不老,永远跟党跑”字联,是依照他的手迹而写,非常醒目。此厅得名于民国年间刘国钧先生曾在家乡创办善余染织厂,“善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这里面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本来此布厂叫善余布厂,但刘国钧先生在“善余”后面加了个“恒”字,以追思当年他母亲对他的教育。记得15岁的他要出门闯天下,母亲就比划着自己的纺织动作送给儿子一个“恒”字,她说:“没有恒心,这一团棉花怎能变成一根根纱,一根根纱又怎能变成一匹匹布呢?”从此,他记住了母亲的教诲,并自撰了一幅字联自勉:“日日行,不怕千里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事万事。” 今善余厅已成为客人吟联品意的厅堂,厅内布置着名人字画,雅致新。从善余厅步出到厅园,园内春兰秋桂,绿意葱茏,花红飘香,刘国钧先生后人栽种的香橼树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高枝触檐,两株白玉兰煞是惹眼,生长茂盛,树冠直指苍穹。花季一到,幽香四溢,满枝“白玉”,晶莹剔透,仿佛向人们展示着刘国钧先生的高洁品格。自善余厅穿越两侧厢房可抵达故居西南一侧的陈列室。
陈列室
陈列室以照片和实物资料生动地再现了刘国钧先生这位著名实业家和爱国人士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录,四周的橱窗内以翔实的史料记录了他的创业历程,墙上高挂着陆定一、胡子昂、刘靖基等历任领导同志的题词,饱含着对他的敬仰、怀念之情。睹物思人,当年刘国钧先生为了和日商竞争,首开了中国生产丝绒和灯芯绒的先河,还创下了令日商大为恼火的名牌商品。1950年春,全国刚解放不久,思乡爱国心切的刘国钧先生又冲破重重阻挠,毅然从香港返回祖国大陆,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他的高尚情怀长存人间。出陈列室东行数十米,便是新世纪落成不久的“国钧堂”。
国钧堂
国钧堂正中置着重18吨,高3.5米的刘国钧先生汉白玉雕坐像,其慈眉善目,温和友善,正眺望着他终生思念热爱的故土。雕像上方是陆定一题写的 “慎爱勤诚” 。这4个字金光熠熠,正是对刘国钧先生的恰当的评价。刘国钧先生一生最敬佩的人是岳飞,他始终认为是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激励着他的事业从成功走向辉煌,所以他和他的后人四修岳庙。刘国钧先生思乡爱国的故事一直在靖江人民中间流传,并深得仰慕。其子女对家乡的建设也十分关心,捐资建设图书馆、生祠中学,设立刘国钧先生奖学基金等等,在家乡传为美谈。刘国钧先生一生从一个奔牛镇的学徒到富商,然后再从富商到一个敢于与日商竞争的民族工业骄子,再成长为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江苏省副省长,正是由于他“善余恒”,正是由于他“弘毅”“敬修” ,正是由于他爱国爱家乡。刘国钧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国钧(1887年—1978年),生于靖江市生祠镇,名金生,字国钧,号丽川。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刘国钧就以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身份登上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舞台。以后,他在这个大舞台上,有声有色地编演了纺织印染工业光彩耀日的场景,令世人瞩目,被誉为中国现代杰出的实业家,著名的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在中国内地、香港以至整个东南亚的工商界,提起刘国钧,几乎无人不知。他为中国现代民族纺织染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称他为“民族工业的骄子”。
刘氏兄弟纪念馆是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刘氏兄弟纪念馆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它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宅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约有150年,与古兴国塔、文庙南北呼应,浑然一体,构成江南古城的一个游览区。
用省专家组组长、江苏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束有春的话说,这确在是几间再普通不过的江南民宅,但就因为这里诞生了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兄弟“三杰”,这座小型民居成了江阴城区积淀了深厚人文底蕴的建筑,故宅修复保护的每一步都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故居自1989年对外开放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整体大修,屋面、地面、地板等都已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坏。吴良镛、郑孝燮等五名学部委员率先发出了保护呼声。当故居保护与城市道路建设再度发生矛盾时,闵慧芬等3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再度联名呼吁保护,提升其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各界的呼声,引起了江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在道路改造进程中改变原有道路规划设计,在原址保留故居,并进行全面修复。
刘半农(1891年—1934年),名复,原名寿彭,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追求真理,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震惊文坛的进步论著,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位“斗士”和“闯将”。他是白话诗歌的拓荒者,现代民歌研究的带头人,具有开拓精神的杂文家。他又是我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语言学家。
刘天华(1895年—1932年),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第一次将二胡、琵琶的表现力发挥前所未有的境地。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还培养了大批二胡、琵琶演奏传人。
整修
过修缮的故居保留了原来的风貌和格局,依旧是三开间两进两侧厢八个小天井,只在外墙转角等三处作了细微的改动。进门的墙角边,当年由刘氏兄弟父亲刘宝珊植下的两簇红天竺也依旧灿烂。之前倾斜的门柱已然“扶正”,破碎零落的方块被重新整合,与新添的方砖结合成新铺的地面,新旧分离,独具特色。为了减少车辆过往对故居建筑带来的频繁震动,修复中还专门作了减震处理。据了解,这次重新布置,不再恢复之前刘氏兄弟纪念馆的功能,而是纯粹复原故居功能,即展示刘氏兄弟的生活起居环境,分别布置序厅、私塾、思夏堂、纺织间、卧室、厨房等经。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为了使旧民居在周边高楼大厦的现代环境下不过于孤立突兀,故居所处的交通岛被打造成一个光明园绿岛,除了故居本体建筑外,还包括半农圃、流芳曲、北茂苑三个花园以及《光明行》下沉广场、音乐桥、光明街等系列景观。修复后的故居,得到了刘氏后裔的一致首肯。 刘氏兄弟纪念馆是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我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
馆内建筑
纪念馆由文化部部长朱穆之题写馆名,著名女作家谢冰心为纪念馆写了序文。陈列分“事迹介绍”和“故居景点”二大部分六个展室,共陈列展品300余件。
第一展室
为刘半农事迹介绍。陈列着刘半农“一生三变”的主要展品;“才子”时期的《黑肩巾》、《财奴小影》、《托尔斯泰之情书》等鸳鸯蝴蝶派作品;“闯将”时期的《灵霞馆笔记》、《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先后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五四”文学革命檄文;“学者”时期的《半农杂文》、《瓦釜集》、《扬鞭集》和在留法学习时曾获1925年国际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史略》,以及首次给汉语四声以科学定义的《四声实验录》。同时还陈列了1925年创制的两种“刘氏声调推断尺”,以及他的摄影、书法、考古等作品、文集;还有他生前使用的打字机、照相机,有关论文手稿等遗物。
第二展室
为刘天华展室,陈列有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流水》、《闲居吟》、《改进操》等曲谱手稿;生前使用的二胡、古琴、唢呐、小提琴、琵琶等乐器及1931年德国高亭公司为他灌注的二胡、琵琶曲唱片各一张;陈列物中还有刘天华为梅兰芳访美演出而编写的中国第一部五线谱中英文京剧谱本《梅兰芳歌曲谱》;刘天华创办“国乐改进社”等有关珍贵文物。
第三展室
是刘半农青少年时期的卧室,按当年刘半农在江阴“完婚”时的原状陈列。墙上还悬挂他当年在常州府中学堂的学习结业证书和当年与夫人朱蕙一家合影照,书桌上陈列着他当年使用过的考篮、书箱等遗物。
第四展室
是刘天华青少年时期的卧室,陈列了当年刘天华使用的床、桌、椅等用品以及刘天华生前的拉琴画像。
第五展室
为刘氏兄弟当年的厨房,基本按原貌布置。1920年刘天华在开封学古琴染湿疹回澄,刘天华曾在此借炉火熏烤止痒,坚持练习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