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盛彦师

  盛彦师.jpg

  盛彦师,隋朝宋州虞城(今河南省虞城县)人。隋末为澄城长,率千余人投唐军于汾阴,任行军总管,从攻长安。与史万宝镇宜阳,闻李密叛唐,料定其归路,献计伏杀李密、王伯当。后授宋州总管,为徐圆朗所擒。圆朗令招其弟降,不从。圆朗平,被李渊赐死。

  武德元年(618年),盛彦师跟随李建成、李世民东征洛阳回师后,与史万宝留在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抵拒王世充。当时李密的瓦岗军彻底败亡,李密在走投无路之下无奈投奔唐朝,李渊收留了他。然而李密不甘心长期寄人篱下,为了图谋东山再起,他与亲信王伯当暗中叛唐向东潜逃,企图到河南召集旧部。李渊得知后,迅速下令各州府县缉拿李密。此公文行传到宜阳,盛彦师与史万宝二人在商讨缉拿方案时却发生分歧。史万宝说:“李密是个‘骁贼’,有王伯当这样的大将相助,手下部卒都想东归回家,其势不可挡,因此李密是不可战胜的。”盛彦师不同意,他说:“我只需要几千人马就能杀了李密。”史万宝问其究竟,盛彦师说:“军法乃是诡诈之道,怎么能对你轻易言讲。”于是盛彦师率领人马来到熊耳山南的溪谷边设下埋伏,布下弓弩刀楯,专门等候李密到来。手下人觉得好奇说:“你怎么就那么肯定李密必经此地?”盛彦师说:“李密声称是去洛阳,其实是想到襄城(今河南汝州)投奔旧部张善相,此去襄城是必经之地,所以在此相候。”果不其然,李密以为普天下无人能识得他的计谋,于是带着部下奔熊耳山。等他们在溪谷半渡之际,盛彦师一声令下,箭如雨下,李密部众悉数成为刺猬。于此役中李密、王伯当被斩。盛彦师因功受封为葛国公,官拜武卫将军,仍旧镇守熊州。

  之后,盛彦师参与李世民东征王世充,他和史万宝奉命镇守伊阙(今河南洛阳南龙门),以绝王世充南方之路。王世充被灭后,盛彦师受任宋州总管。王世充被灭后的第三年,衮州总管鲁国公徐圆朗反唐。盛彦师被朝廷任命为安抚大使,在与徐圆朗的作战中不幸遭擒。徐圆朗以厚礼劝盛彦师归降,盛彦师不从。徐圆朗让他写信劝其弟归降,盛彦师却写下让其弟勿以为念,以死报国的壮言。徐圆朗大怒,而盛彦师坦然自若。徐圆朗见状笑道:“盛将军有壮节,不可杀也。”遂厚待盛彦师。一直到徐圆朗被灭后,失陷叛军的盛彦师才得以归唐,仍领宋州总管,镇压散余叛军。盛彦师率领齐州总管王薄的兵马围攻须昌(今山东东平),同时向潭州(今山东章丘)征调兵粮。潭州刺史李义满平素与王薄不和,此次要粮,李义满闭仓不给。等到须昌被唐军攻克,盛彦师逮捕李义满,置齐州监狱中。唐高祖下诏释放他,不料使者未至,李义满已忧愤而死。等王薄返回路过潭州时,李义满的侄儿李武意杀害王薄。李渊追究此事的责任,竟然处死盛彦师。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盛度

  盛度.jpg

  盛度(968年—1041年),字公量,祖籍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铜陵县石洞耆(今董店镇)人。出生于余杭瓶窑镇(今浙江杭州)。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其“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兵部郎中、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枢密使(宰相)等。尝奉使陕西,勘察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西域图》献于朝廷,宋真宗曾嘉奖他,以“博学”称之。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加史馆修撰、兵部郎中。景祐二年(1035),任参知政事,知应天府,任太子少傅。卒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盛懋

  blob.png

  盛懋,元代画家,字子昭,嘉兴(今属浙江)武塘人。生卒年不详,但知与吴镇同时代,且为乡邻,“比门而居”,约在至正年间。父盛洪,临安(今杭州)人,寓魏塘,业画。懋承家学,善画人物、山水、花鸟。早年并得画家陈琳指点,画山石多用披麻皴或解索皴,笔法精整,设色明丽。

  盛懋是元季专业画家,当时被称作“画工”。因技艺高超,并能接受元代文人画家的影响,其作品颇合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但是他的画与元四家的画明显不同,文人画是写胸中之逸气,而他则是一个民间画家,比较适合老百姓的欣赏。其画山水、花鸟、人物俱精,名声很大,“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画者甚众”。《图绘宝鉴》这样记述他:“始学陈仲美,略变其法,精致有余,特过于巧。”陈仲美就是陈琳,赵孟頫的学生,其父乃南宋画院待诏,故陈琳在技术上十分完备,既善用董源、巨然一派的画法,也善用李成、郭熙一派的画法。盛懋显然深受其影响,所以“精致有余”而意趣不足。

  主要代表作有《秋林高士图》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秋江待渡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沧江横笛图》轴(南京博物院藏)、《溪山清夏图》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和《松石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

0.0722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