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陈完,字仲,公元前705年生,陈国厉公跃之子。厉公跃卒后,因陈完年幼不得立,后做了陈国大夫。到了陈宣公时,宣公的宠妃生子款,深得宠爱,宣公欲立款为国君,就杀死了太子御寇。公子完素与御寇善,恐祸及己,于齐桓公十四年(前672)奔齐,史称“陈完奔齐”。完公入齐后,齐桓公要拜他为卿,陈完以“羁旅之臣,不敢当高位”,坚辞,就封他为“工正”(管理百工之长),并赐给他很多田地。陈完死后谥“敬”。生子穉,字孟夷。
按:陈完,名完字仲谥敬。“敬仲”,是谥和字连称,最早出自《左传》。由于《左传》未言明连称,导致太史公误读。
陈完入齐时34岁,在此之前,陈国大夫懿氏想把女儿嫁给陈完,事先占卜一卦,卦兆说:“凤皇于蜚(蜚,古同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而《史记》却误“懿氏”为齐国的“懿仲”。清人梁玉绳在《史记志疑卷二十四·田完世家》中亦按:“懿氏,乃陈大夫,非齐也。”
二世:穉[zhì],字孟夷,敬仲完之子。生子湣,字孟庄。
三世:湣,字孟庄,孟夷之子。生子文子须无。文子须无仕齐庄公。(注:齐有两庄公,此为后一庄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3~前548年)
四世:文子须无,孟庄之子。历仕灵、庄、景三朝,开始进入齐国权力中心,是主导齐国陈氏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德治家,以道义立朝,抵制灵公废嫡立庶,拥戴崔杼立庄公;劝谏崔杼勿纳棠公之妻;崔杼弑庄公,则耻于为伍而避居境外。所以孔子在评价陈文子这一行为时说他“清矣”。在齐国公族权利博弈中,文子须无为陈氏家族保存了实力。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参与筹备弭兵大会。次年参与逐灭庆封氏的斗争。生子桓子无宇。
按:文子须无,名文,字须无。“子”,是古代对有地位人的尊称。从《史记》对齐国陈氏改变称呼来分析,陈氏在齐国发展可分三个阶段:自陈完入齐至孟庄,为初创积累期,这一时期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牢牢地扎稳了脚跟。到了陈文子始崭露头角。从文子须无到庄子白,一连七代人,尊称“子”,为发展崛起期,成为齐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再从太公陈和到齐王建均呼“公或王”,是陈氏统治齐国时期。其实,自成子陈恒始,一连几代人名义虽为相,但实际已掌控了齐国政权,并逐步迈向替代姜齐之终极目标。
五世:桓子无宇,文子须无之子,勇谋兼备。齐灵公十五年(前567)即受命灭莱,而后亦得庄公宠信。齐景公三年(前545)十月,与父亲文子一同参加太庙政变,起到重要作用。在清除庆封集团后,成为齐景公重臣。鲁昭公十年(前532),在驱逐栾、高二氏胜利后,同鲍氏瓜分了栾、高家产。后在上大夫晏婴的建议下,将所得财产全部捐献王室,自请隐退莒地,从而更加得到齐景公的信赖,于是赏赐他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东三十五里)作为封邑。高唐是齐国通向西部各诸侯国的前哨,是齐国重要的战略要地。掌握这一要塞,表明陈氏家族在齐国的发展达到了关键期。《左传》“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自陈完入齐开始,五代子孙正是桓子无宇。无宇生武子开。(按:武子开与釐子乞实为父子,非兄弟。见下按语)
六世:武子开,字子彊,桓子无宇之子。其活动期间大致在鲁昭公十年(前532年)之后及鲁哀公四年(前491)之前。《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还记载陈武子生得白面大口,须眉浓黑。齐鲁炊鼻之战,手部中箭,箭弓坠地,还破口大骂,鲁阵无人敢敌,勇武有父风。生子乞,即“僖子”。
七世:釐子乞(《左传》作“僖子”),武子开之子。约公元前(491~481)年在位。齐景公晚年封为大夫。釐子乞继其先祖之德,向百姓征赋税以小斗收进,大斗放贷,深得民心,由是家族益盛。晏婴曾经出使晋国并私下对叔向说:“齐国之政,卒归于田氏矣。”景公废长立幼,以荼为太子,高昭子、国惠子辅之,引起大夫们的非议。鲁哀公六年(前489),晏孺子即位,阳生奔鲁。是年六月,为立长君以安社稷,釐子乞联合了鲍牧及诸大夫领兵攻入公宫,国氏、高氏措手不及,被联军打败出逃。七月,釐子乞暗中迎回阳生。冬十月,暗送阳生于宫中,丁卯,裹挟鲍牧立阳生为国君,即齐悼公。悼公即位,先将晏孺子迁骀并杀之,后杀鲍牧,任乞为宰相。鲁哀公十年“齐人弑悼公”(《左传》语),其子姜壬即位,是为齐简公,釐子乞仍为简公相。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其子成子常接替相位。
按:鲁哀公十一年,《左传》载有“陈僖子谓其弟书”一事,非《史记·世家》言齐悼公“四年,田乞卒”。
八世:成子常(《左转》“恒”),釐子乞之子。公元前(481~456)年在位。公元前481年继承釐子乞相位,与阚止共掌朝廷大权。当得知阚止对其“亲信”陈豹言:“尽逐陈氏,立女(古同“汝”),若何?” 在这次冲突中阚止(即子我)被杀、简公遇难。为安定齐国,成子常另立简公弟骜即位是为齐平公,自己独揽朝廷大权。简公被杀,成子常惧怕诸侯联合起来反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外归还鲁、卫土地;西同晋、韩、魏、赵订约;南与吴、越通使臣。对内减负惠民,民安心;修功行赏,国安定。继续实施厚贷薄收之法,齐民归心。时齐人为之歌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成子生男百余人。卒后谥“成”。成者,成功也。到了成子常,基本掌控了齐国大权,应验了“八世之后,莫之与京”的卦兆。
按:1、成子田常,文物《陈向陶釜》作“陈向”,《左传》及《论语》作陈恒、陈成子;《史记》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作田常,亦称田成子。
2、“鲍牧杀悼公”,为太史公之误,本是悼公杀鲍牧。
3、厚贷薄收,非始于釐子,在桓子无宇时晏婴曾论及此事时说陈氏已成代
齐之势。
4、按《史记》“索隐”引鲍昱云“陈成子有数十妇,生男百余人”。然谯允
南按《春秋》说:陈恒为人,虽志大负杀君之名,至于行事亦修整,故能自保,固非苟为禽兽之行。《史记》所谓“后宫不禁,非实也”。
九世:襄子盘(《系本》作“班”),成子常之子。约公元前(455~?)年在位,辅佐齐宣公。齐宣公时,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杀死知伯,瓜分了晋国知伯的领地,史称“三晋杀知伯”。襄子执政时,“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把权利渗入齐国基层。对外,加强与韩、赵、魏的关系,“与三晋通使”。卒后,其子庄子白接替相位。
十世:庄子白(《系本》作“伯”),襄子盘之子。约公元前(?~411)年在相位。此时,陈氏在齐国已经牢牢站稳了脚跟,开始对外政策由防御型转向进攻型。先后伐晋、伐鲁,扩大齐国疆域。齐宣公四十五年,庄子白卒。
按: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公四十五年,田庄子卒,子太公和立”。而《史记》司马贞索隐引《竹书纪年》载:“齐宣公十五年,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方诗铭、王修龄校注《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引雷学淇《考订竹书纪年》卷五论“齐宣公十五年”实为“齐宣公四十五年”,此与《史记》同,从之。
庄子白卒于齐宣公四十五年(公元前411),接替相位的是悼子,而不是太公和子。公元前(410~405)年悼子在位;继位次年改元,在位前后七年,卒于齐宣公五十一年(前405)。关于悼子,《史记》漏记了。
十一世:齐太公和子,生年不详。齐宣公五十一年(前405)继承悼子相位,次年改元。康公贷在位十四年,因沉溺酒色,不理政事,故太公和迁康公于海滨,仅一城食邑,奉祀祖先。康公十八年(前387),太公和与魏文侯会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使臣告知周天子和各国诸侯,请立齐相陈和为诸侯,周天子准命。康公十九年(前386),太公和子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室,改纪元年,二年去世。接替侯位的是齐侯剡。(注:实际上,康公十四年太公和子已自立为齐侯,仅未走周朝册封程序而已。)
按:《史记》云“齐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这句有误。《春秋后传》说“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可见在齐康公二十一年(前384)继位及次年改元的是齐侯剡,而非齐桓公午。十年后(前375),陈午弑剡侯而夺位。陈剡在位十年,因陈午篡夺的缘故,后来齐国抹灭了这一纪录,导致《史记》失记。那么陈剡与陈午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是兄弟,还是叔侄?按吴式芬《攟古录金文·陈侯午镈》:“唯十又四年,陈侯午以群诸侯献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镈。”翁祖庚云:“以此铭考之,所称孝大妃,即太公和之妃。”以此为证,陈和与陈午是父子关系。齐康公五年(前400)陈午生,齐康公二十年太公和卒,陈午16岁,不立的原因可能“和之妃”出,次子也。因而继和公位的是齐侯剡,在位十年被陈午弑杀。由此,陈午与陈剡为兄弟关系。
有资料显示悼子为庄子白之长子,在位七年早卒,因其子剡年幼,乃立和子,和子卒,又因桓公午年轻而立剡。十年后“田午弑田侯(剡)及其孺子喜而兼齐”,剡之次子出逃在外。叙述虽合情理,但要找史据却很难了,故录之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