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白6.jpg

白彦虎(东干语:Бай Яньху,1830年2月8日-1882年7月26日),小名白素,经名穆罕默德·阿尤布,陕西泾阳人(一说他是大荔人)。是清代同治年间陕甘回乱的回民叛军首逆之一,曾在甘肃、陕西等地对汉民进行大屠杀,并且意图毁坏黄帝陵。后在左宗棠打击下,白彦虎的叛乱势力撤出西北地区逃入新疆,并与俄国英国帝国主义支持的分裂分子阿古柏合流,彻底背叛了国家和民族,最终被左宗棠击败。


人物生平

白彦虎于道光十年(1830年)出生,经名穆罕默德·阿尤布。陕西省泾阳县人。出身于阿訇家庭。不久,白彦虎即参加叛乱军,与清军周旋转战于省城一带。次年,清军进攻节节得手,回乱军民被逼至甘肃东部董志原,组成十八大营。由于白彦虎此人凶猛狡诈,善用伏兵,屡给清军以重创,1866年后便被举为十八大营副帅之一。尔后,清政府大军压境,十八大营晃组成新四营,白彦虎任副帅,并于1869年率50万军溃逃至今宁夏地区,主要转战于南线,沿途汉族村庄被屠杀殆尽,并转战至陕西意图毁坏黄帝陵,造成全省震动。1871年初,宁夏哲赫林耶派穆斯林叛军头目马化龙被歼,白彦虎率部逃至甘肃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后转赴西宁,联络当地回族、撒拉族和卡力岗藏族穆斯林贼军继续屠杀当地汉族百姓,四野为之一空。在清军的围剿下最终兵败喀什,残余部队进入沙皇俄国境内(今吉尔吉斯斯坦)。

白彦虎进入俄国,清政府仍没有忘记白彦虎,一方面出赏黄金20万两,“生要见人,死要见头”,另一方面向沙皇俄国政府施压,要求引渡白彦虎等人,但均遭俄国政府拒绝。


主要事迹

甘陕起义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泾阳县官府纵容地主团练残酷压榨当地回族百姓,激起了泾阳、三原两县回民群众的愤怒。趁中央政府平定地方叛乱地方空虚之机,为在西北地区建立伊斯兰教国家,陕西回民发动武装暴乱,进行所谓的圣战,屠杀非穆斯林人民。他们围攻两县县城。不是阿訇的白彦虎参加了起义军,与清军周旋转战于省城一带,参加了围攻泾阳县城和攻打西安金胜寺等战斗。

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回民起义军在咸阳苏家沟(今属咸阳市渭城区)的据点被清军占领后,白彦虎率领一部分义军经礼泉、乾州(今乾县)、邠州(今彬县),到长武县的白吉塬,打败了清军陕西提督雷正绾部。次年,清王朝派大批清军进行围剿,起义军被迫退至甘肃东部的董志塬,这时各路回民起义军开始联合作战。

1866年各路回民起义军按营地整编为十八大营,由于白彦虎作战机智勇敢,善用伏兵,被推举为十八大营元帅之一。1867年,乘驻陕清军主力东渡黄河追剿西捻军之机,白彦虎等率回民起义军杀回陕西。1869年三月起义军首领在董志塬聚会,改十八大营为四大营,白彦虎仍为元帅之一。不久,清军攻陷董志塬,白彦虎等人率50万回民军北上宁夏金积堡固守,且返回陕西战场发动攻势。1870年冬,白彦虎率部撤至甘肃河州,后转赴西宁与清军激战,并联络当地回族、撒拉族和卡力岗藏族义军继续奋战。

西入新疆

1873年初,白彦虎率余部2000余人遂出嘉峪关进抵新疆,以游击战术同地方清军与团练武装周旋作战达3年之久。据东干族学者姆·苏尚洛记载,1874年初,西北回族起义军实际上只留下白彦虎一支部队了。当时,左宗棠向朝廷报告:肃州大捷之后,在西安、敦煌、玉门、疏勒河一带只逃脱7000名回民义军。

1876年初,左宗棠集结西北各路清军150个营,约7万兵力,从凉州、兰州、海州、哈密四个方向追剿起义军。次年四月,清军进攻吐鲁番,在清军重兵追击下,白彦虎率部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喀什噶尔。

逃入俄国

终因寡不敌众,于1877年11月率余部和眷属翻越雪山避居于俄国托克马克(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一带。圣彼得堡国立历史档案库里现珍藏着东干人李科库写的几篇日记,详细记述了当年东干人翻越雪山的情况。李科库是当年白彦虎队伍中的一位秀才,他写的日记被译为俄文,收于《东干起义后记》一书中。他写道:“1877年12月初,我们的队伍到达恰克马克山口,这时,大批清军已经追上来了。山口很小,没有退路。”“1877年冬季特别寒冷。这一年,中亚许多地方都遭受暴风雪袭击,牛羊冻死不少。”“山上的雪齐腰深,几乎每天都有暴风雪。有些深沟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许多人掉下去再也不可能上来了。”多数带孩子的妇女、老人及伤病员都没有翻过此山。“过山后95%的人手脚都冻坏了,一些老人手脚指头都冻掉了。”波雅尔科夫在谈到这点时说:“东干人翻越雪山时,许多人都无法坚持下去了。但是出于对自己领袖白彦虎精神及意志的崇拜与尊敬,人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走向了困境。”“白彦虎经常出现在最困难的时刻、最危险的地段。他一出现,人们都感到力量倍增。”“白彦虎胸襟开阔,处事果断。他每次都先考虑妇女、儿童及老人们的安危。东干人很尊敬他,都愿听他的指挥。他是这批起义军余部的精神支柱及领袖。”

过境后,中亚人都称赞东干人过雪山是一次英雄的壮举,称赞白彦虎是纳伦英雄。当年曾经见过白彦虎的波雅尔科夫这样描述白彦虎:“他是个中等个子,宽肩膀,身体十分健壮,目光炯炯,反应机敏。他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他的脸上有几道伤疤,好几处伤疤互相交错着。这些伤疤不但没有影响他的美观,反而使他更加威武。”“白彦虎穿的是亮黄色丝绸衣衫,属地道的中国款式。他的体形、他的步伐反映出他很有自信心。”“他的目光透出了一种智慧,他的整个外表是典型的中国汉子。他的脸型也很有特点。”

病故异乡

白彦虎及其起义军余部在流亡期间,沙俄政府对其实行就地“严加看管”。此后数年,清廷曾通过多种途径,要求俄方将白彦虎解返中国,均遭沙俄拒绝。光绪八年六月十一日(1882年7月26日)白彦虎病故异乡,埋葬于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马三青镇(营盘)。白彦虎将军含恨去世前,难以瞑目,他思念着魂牵梦绕的故乡。并一再叮嘱后人:若有一天,故乡重见天日,你们回家乡,一定要到西安府的西城门,把城门使劲地叩响,让我听,那时,我就和你们一起回到了家乡!

跟随白彦虎出境的陕甘回民,经过100多年的繁衍生息,已形成一支人口数十万、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东干族。他们一直思念祖国,一代代保留并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白彦虎等人领导的陕西回民起义的正义性和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历史地位,得到孙中山先生和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评价。辛亥革命胜利后,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总结中国革命历史时明确指出:“回民在中国历史上所受压迫最甚,痛苦最多,而革命性最强。回民向以勇敢、不怕牺牲而著名于世,苟能唤起回民觉悟,将使革命前途得绝大之保障。”

1940年,李维汉同志就曾肯定过白彦虎是位“百折不回的英雄”,1939年,苏联学者格·格鲁姆一格尔热马伊洛评价白彦虎说:“白彦虎是西北东干起义中卓越的领导人”“他是一位不屈不挠的反封建勇士、民族英雄。” 

负面评价

“阿古柏是从新疆外部打进来的,其实他是沙俄、英帝的走狗,左宗棠带兵出关,消灭阿古柏、白彦虎,收复失地,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这是抗御外侮,是值得赞扬的。”


相关记载

史料

《中国人口史》。

《甘肃新通志》。

文章

王国杰:《重新评价白彦虎──西北民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回族在线,2006年。

红柯:《一个陕西人看西域》,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书籍

葛剑雄(2005年):《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镇原县志》。

升允、长庚修、安维峻 纂:《甘肃新通志》,清光绪年间编修。

张中复,《清代西北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台北:聊经出版公司,2001年。


0.2128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