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俨(1361年—1443年),字若思,号颐庵,江西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明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永乐大典》总撰官。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兼工书画。洪武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擢太子宾客兼国子监祭酒,有《颐庵集》传世。
《题洪崖山房图》纸本 行书 纵27.3cm,横4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所书七律三首,系为“洪崖山房图”而题。胡俨《颐庵文集》中均未收录,应属集外之作。
洪崖山位于江西南昌城西山之中,峰峦秀拔,林壑深窅。胡俨自24岁领乡荐便宦游南北,至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已达30年。“既衰且老,不能不慨然追念畴昔,望洪崖之山,悠然兴其倦归之思。”遂将所作数篇及当时阁僚为洪崖而作者合为一卷,请中书舍人画家陈宗渊绘《洪崖山房图》。此三首即为题画而作,表达了内心对归隐洪崖、耕桑读书、为太平之民的向往之情。第一首末两句“陈郎胸次如摩诘,丘壑能令画里传”是称赞陈宗渊绘画技艺之高妙。
此篇书法笔画矫健而苍劲,精神外露,具有俊爽雄放的风度,是胡俨56岁时的翰墨佳构。
释文:
忆着洪崖三十年,青青山色故依然。当时洞口逢张氲,何处人间有傅颠。阴瀑倚风寒作雨,晴岚飞翠暖生烟。陈郎胸次如摩诘,丘壑能令画里传。
忆着洪崖三十年,梦中林壑思悠然。天边拔宅神游远,树杪骑驴笑欲颠。风动鹤惊苍竹露,月明猿啸绿萝烟。觉来枕上情如渴,此意难将与俗传。
忆着洪崖三十年,几回南望兴飘然。展图每觉云生席,握发还惊雪上颠。梦入碧溪唫素月,手攀丹壁出苍烟。求田问舍非吾事,欲託诗书使后传。
款署“永乐十四年春正月颐庵重题”。钤“胡若思”、“三乐居士”、“琴清轩”、“颐庵图书”印。鉴藏印有“安仪鉴赏”、“伍元蕙俪荃甫评书读画之印”、“顾崧之印”、“张珩私印”等共计8方。
简介
胡登州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胡家沟,墓高 1.5米,长3米。墓前竖有石碑一通,上书“胡太师登洲墓”。
墓主
胡登洲,字明善,回族,明代咸阳渭城乡人。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死于明万历25年(1597年),享年76岁。胡登洲一生致力于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事业,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的创始人,著名的伊斯兰教经师,因而被后人及门徒称为“胡太师祖”。
数次迁葬
死后葬于渭城渭河岸边。清康熙元年(1662年)渭河泛滥,旋被迁葬于原上胡家沟。渭城里清真大寺旁,其墓至今犹存。
胡太师归真于明朝万历年间,初葬河边。清康熙壬寅年间,即1662年,太师归真65年之后,渭河泛滥,太师坟墓将受其浸,后人迁坟于咸阳渭城里胡家沟东塬上。这里有一片回民公墓,附近则是明时的渭城大寺。相传,迁坟那天有千数百人,启坟时,异香袭人,骨若淡金。及殓后,两手芬馨,多时不散。此机密乃大能的真主醒令人们知太师为传教大贤,真正的“卧里”之品也。
太师在世时,咸阳渭城里有二十六坊,族性繁多,生计鼎盛。渭城里的胡姓为一大姓,在一八六二年,陕回起义后,渭城是抗清中心,后惨遭清军杀戳,二十六座清真寺被焚,幸免于难者逃往别处,渭城再无一户吾教人居住。真主护佑,太师之墓。仍保存至今。每年八月二十八日,西安各坊教民来此上坟。
2003年9月,胡登洲墓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