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安哲(中共日照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


原名丰铎,字建亭。今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安家村人。“日照暴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共日照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

幼时随父读书。1921年春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5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这是党的外围组织,也是党组织培养教育青年的组织之一。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派到武汉参加大革命,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派回济南,任中共山东省委巡视员。同年冬,赴青岛从事工人运动。1928年春派回日照,组建中共日照县委,任第一任县委书记。他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32年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中共日照县委改为中心县委,负责日照、莒县、沂水、诸城四县工作,他任中心县委书记。这期间,中共日照中心县委发动佃户会开展减租减息的“双减”斗争;发动觅汉会开展罢工增资斗争;发动车伙子会开展增加运费斗争等等。是年10月13日,在以他为首的中共日照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组织发动了山东有名的日照农民暴动。暴动队伍分为南北两路,他负责北路。该路暴动队伍迅速发展到700多人,斗争坚持了十多天,到当月25日,在十几倍于我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主武装的血腥镇压下失败了。南路暴动队伍也坚持到同一天失败了。暴动失败后,他离开日照辗转到达大连市,,在旅顺龙王堂民众学堂任教。不久同大连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33年4月,化名王德海,被派到中共奉天特委任宣传部长,开展工人运动。6月23日,因叛徒告密被捕。1934年冬在奉天监狱牺牲。 

生平简介

安哲,原名安丰铎,字建亭,1906年生于山东省日照县安家村。童年从父学习《四书》、《五经》,并在自家的中药铺打杂。

1921年春,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

1925年8月,安哲结识了在齐鲁大学读书的日照同乡、共产党员丁君羊(后脱党),经他介绍,又与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书记邓恩铭相识。在他们的启发帮助下,安哲阅读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大量进步书刊,思想有了很大提高。在邓恩铭的倡导下,安哲组织在济南的日照籍学生,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

1926年春,由丁君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受山东党组织的委派,安哲与郑天九、牟春霆、李平章等到武汉支援北伐战争。安哲到武汉后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17日,武汉政府所辖独立第14师师长夏斗寅率部叛变。安哲与军校官兵一起参加过讨伐夏斗寅、保卫武汉的战斗。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大革命失败。8月,安哲等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返回山东,被分配到济南任省委巡视员。入冬,又被派去青岛从事工人运动。

1928年春,安哲奉省委之命回到日照,与先期回来的郑天九、牟春霆取得联系后,组建起中共日照县委,安哲任书记,郑天九、牟春霆分别负责宣传组织工作。县委建立后,安哲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在其家乡安家村开展工作。先后发展了李芹年、明世厚、厉会东、赵友、杨德玉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安家村等基层党支部。

1932年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中共日照县委改为中共日照中心县委,负责日照和莒县、沂水、诸城部分地区党的工作,安哲任中心县委书记。经过安哲等几年的努力,到这年秋季,全县已有党员700余名,共青团员300余名。建立了6个区委,45个支部。

1932年10月13日至16日,日照中心县委根据省委的指示,组织发动了日照暴动。安哲任暴动总指挥。暴动队伍连克数十个村镇,队伍发展到1400余人。军阀韩复榘闻讯后,急派运其昌旅,纠合地方反动武装进行“围剿”。暴动队伍奋勇迎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

日照暴动之后,敌人重金悬赏捉拿安哲等人。安哲扮成吊孝人,机智的躲过敌人的搜捕,辗转到了大连,与中共大连市委书记张洛书(安哲在武汉市的同学)接上关系。张洛书安排他到旅顺龙王堂民众学堂当教员。在此期间,有一些参加日照暴动的同志亦先后转移到大连,安哲与他们密切联系,继续开展工作,并将他们中的部分人派回日照,与北平市委派到日照的郑培宣一起,恢复日照党的组织。

1933年4月,安哲化名王德海,担任了中共奉天特委宣传部长。他以拉“黄包车”作掩护,开展工人运动,并根据特委的决定,动员广大群众参加义勇军和建立反日同盟会等组织。这期间,他还主办了特委机关刊物《工人之路》,宣传和发动工农群众反对侵略和压迫。

6月23日,由于叛徒张柏生的出卖,日本宪兵将安哲逮捕。敌人对他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连续审讯,多少次将他打得死去活来。安哲丝毫没吐露党的机密。敌人只好将他作为嫌疑犯转交给伪奉天法院监狱。在狱中,安哲继续与敌人进行斗争。他组织难友学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等歌曲,还带领他们为反对虐待进行绝食斗争。由于残酷刑讯的折磨,安哲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他患上了肺病,每天咳嗽不止,不幸于1934年冬牺牲在奉天监狱里,时年28岁。




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基本介绍

安重荣(?——942),五代后晋朔州(今朔州)人。小字铁胡。自幼有膂力,善骑射。后唐长兴年间,为振武巡边指挥使,曾因犯罪入狱,几乎被杀。其母赴东都洛京(今河南洛阳)申告,后唐明宗李嗣源下诏释放。石敬瑭起兵太原派人暗招,以巡边千骑赴太原。石敬瑭称皇帝后,授镇州(今河北正定)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虽系武夫,但通晓文吏之事,在任期间勤于政事。对后晋高祖石敬瑭与契丹约为父子、割让幽云十六州,以为“此晋之万世耻也!”曾上表直斥。石敬瑭固执已见,不听劝谏。安重荣后起兵反晋,大败,被杀。

早年事迹

安重荣,生年不详,卒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小字铁胡,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五代时后晋军事将领。安重荣出身累世勋阀。祖父安从义曾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父亲安全官至振武(治所在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马步军都指挥使。安重荣臂力过人,能骑善射,曾担任后唐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身兼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三要职的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反叛,为了扩充实力,取后唐而代之,派人暗地招纳安重荣。安重荣见后唐朝廷腐朽虚弱,尽失人心,败亡已成定局,便率领1000余名骑兵赶赴太原,投于石敬瑭麾下。清泰三年(93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太晋皇帝。后晋国正止建立,安重荣被授为成德(治所在镇州,今河北正定)军节度使。

安重荣精明干练,处市决断,作为一个武夫,留意致道,勤于政务,每遇诉讼案件,亲临大堂明辩曲直,依法裁决。至于百姓徭役、课税、仓库耗羡等大事,他更是书必躬亲。这样,同僚及衙役们不敢贪赃枉法,胡作非为,镇州一带得以保境息民。

安重荣由一军卒起家,为时不久,即扬名显身,飞黄腾达。他目睹后唐末帝李从珂、晋高祖石敬瑭靠兵变得践帝位的事实,也滋长了谋权篡位之心,曾对别人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安重荣平素倨傲跋扈,时有僭越之举,为当朝权贵所不容,心中常对此愤恨不已,只因羽翼未丰,时机未至而不敢贸然下手。

起兵背景

作为后晋王朝开国皇帝的石敬瑭,深知自己是在契丹主耶律德光的扶植下才登上帝位的。于是,石敬瑭拜年纪比自己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自己甘作儿皇帝。当时,以耶律德光为首的契丹统治者,对境内北边诸族横征暴敛,肆意抢掠,并胁迫各部落青壮年男子自备衣粮甲杖,扬言合力进犯中原。少数民族人民一则不堪于契丹巧取豪夺,严刑峻法的残暴统治,二则感到南侵出师不义,必遭失败,故不愿为契丹效命,他们中的吐谷浑、沙陀,突厥等部落首领纷纷携带部众老小、牛羊、车帐、辎重,跋山涉水,不辞艰险,投奔中原王朝。黄河流域的党项、逸利、越利诸族部落首领也遣使送上契丹授予的委任状、诏书、旗帜等物,控诉在契丹奴役下的困顿劳苦之状,盼望后晋王朝联合诸部落,共同讨伐契丹,后晋割与契丹的幽云十六州的人民思归中原之心更为迫切。朔州节度使赵崇联台本城将校杀掉伪节度使刘山,也企盼回到后晋怀抱。安重荣对呻吟于契丹铁蹄之下的人民较为同情和支持,他招诱一些少数族部落进入塞北。耶律德光得知此事,立即责令石敬瑭,将这些人押送回辽,并要他严罚保护部民的官吏。

起兵原因

石敬瑭拿到耶律德光的圣旨,感到左右为难,因为安重荣手握重兵,态度强硬,如若惹怒、后果不堪设想。石敬瑭奈何不得安重荣,只好派供奉官张澄带领兵士2000余人,将已居住在并、镇、忻、代一带(今山西中部、河北西部一带)的少数族部百姓驱逐回原地,但少数族部的百姓去而复来,安重荣又将他们收留,安排妥当,顺势招兵买马,编冶甲兵,俟机发难。这时,石敬瑭接连传出圣旨,嘱咐安重荣对契丹依计而行,不论遇到何种情况,后晋君臣部需恪守成约,勤谨事奉。安重荣此时对石敬瑭仍抱有一线希望,他上了一份洋洋千言的奏章,其中一一细述了辽境内反抗浪潮势如汹涌、各部落向往中原王朝、盼归之心似箭、有的部落冒险弃暗投明以及朔州节度使倒戈的情况。强烈要求后晋朝廷顺乎民情,乘势发兵,征讨契丹。如此,所有受契丹压迫的部落会群起响应,后晋必能胜券稳操,大获全胜,上可洗国耻,下可慰人望。为了争取更多舆论的支持,安重荣又将奏章要旨书写成文,传阅于后晋文武大臣及四方藩镇,颇得朝野上下的理解与同情。石敬瑭阅毕奏章,见安重荣反形已露,坐卧不宁,他亲至邺都(今河北大名县西北),连下十道诏书劝谕安重荣,安重荣见石敬瑭一心卖国求荣,后晋危如累卵,前途黯淡,决心与他分道扬镳。

起兵叛乱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北巡邺都,京城空虚。安重荣致书山南东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节度使安从进,让他起兵造反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安从进一起兵,安重荣立即率部响应。这一年,旱、蝗灾害严重,百姓困顿不堪,安重荣以抗辽相号召,很快聚集起饥民数万人扑向邺都,声言要觐见石敬瑭。队伍行至宗城(今河北威县30里),与前来镇压的杜重威部遭遇。双方交战之紧要关头,素与安重荣有矛盾的赵彦之突然倒戈,奔降晋军。安重荣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其将士2万余人皆溃散,大部分冻饿、被杀而死,只有安重荣及10余名骑兵得以生还。他们用牲畜皮革做成铠甲,动员全城军民把守镇州城门。杜重威派大军重重包围镇州。素日苦于后晋暴敛媚敌的镇州军民在外无援兵、内缺粮草的情况下奋力死战,拒不投降,重创晋军。后来,安重荣手下一将领被晋军所收买,从城西水碾门引官军入城,守城军民2万余人壮烈牺牲。安重荣又率领仅存的吐谷浑数百名骑兵退至牙城,并力守御,终因饥困力竭,寡不敌众而失败。安重荣被后晋军队俘获。石敬瑭下令将安重荣头颅砍下,装在一个匣子里,向“父皇”耶律德光报功,时为天福七年(942年)正月。


后人评价

石敬瑭为取得皇帝宝座,不惜出卖民族利益,认贼作父,对契丹称臣、割地、纳帛,无所不至,使中原百姓陷于水火之中。后晋文臣武将中唯有安重荣自恃忠心,旗帜鲜明地反对石敬瑭奴颜卑膝的投降政策,痛斥他饮鸩止渴的卖国行径,力所能及地保护北边诸族部民,遏制契丹人的狂妄野心,这种抵抗外族侵略的爱国心与民族气节值得后人称颂。


0.0819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