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成无己,中国金代医学家。宋代聊摄(今山东茬平县)人,约生于北宋嘉佑~治平年间(公元1056一一1067年)。靖康(1126年)后,聊摄地入于金,遂为金人。至海陵王正隆乙亥~丙子岁(公元1155一一1156),成氏尚存。享年九十余岁。成无己出生于世医家庭,自幼攻读医学,对理论与临床均有擅长,是伤寒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成氏一生好学,七十八岁时撰成《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八十岁时注完众伤寒论。尤于伤寒注解,积四十年研究,其书方成,可见其功力之探。
著作
著作有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明理药方论》(1卷)。
学术内容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一书中,运用《内》、《难》之学的理论为指导,来分析其病机、治则、方剂等,使《内经》、《难经》与《伤寒论》之间一脉相承,完全符合仲景著书的原意,成为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注本之一。例如,对《伤寒论》“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一条,成氏解释说:“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肤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津脱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这里,成氏引证之两段《内经》原文,第一段是指《素问·灵兰秘典论》,第二段的《针经》即《灵枢》,又称《九卷》,出自《灵枢·决气篇》。
成无己解释仲景之方,也以《内经》、《难经》的理论来说明。如其解释桂枝汤时说“《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注解四逆汤时云:“《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这里,成氏以《素问》中的《生气通天论》、《至真要大论》二篇关于四气、五味、阴阳之理来解释仲景组方之义,简洁明了。尤其在解释小青龙汤时,成氏说:“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这里,成氏运用《素问·脏气法时论》的经文,以说明小青龙汤散外寒化内饮的机理。
人物评价
成无己精于医理,擅长临床,为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伤寒药方论》一卷。这三种伤寒著作,有注解、有论证、有论方,鼎足而立,联系紧密,相得益彰。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以经注论,以论证经,开创以注解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先河,使后世能明伤寒之理,知伤寒之用,推动了伤寒学说的流传与发展。其所撰《注解伤寒论》十卷,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他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后世影响
成无己医学造诣极深,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第—个全面注解《伤寒论》的医家,同时又结合临床应用,明辨伤寒常见症状之理,以便于临床诊断之用。在祖国医学的伤寒学研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伤寒学派诸家产生很大影响。
人物简介
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杰出的道家学者,道家理论家。成玄英不仅精通老庄,同时深谙《周易》、天文、术数、儒学、佛学等,更精通梵文,是各种思想的集大成者。通儒学经典,尤重文字训诂学。曾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赐号“西华法师”。后隐居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之云台山。
对老庄之学颇有研究,致力于文理的注疏,继承和发挥了“重玄”思想,使重玄之道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思想的一大主流。使道教哲理及道教修炼思想更加升华。著述有《周易流演》、《度人经注疏》、《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道德真经义疏》、《道德经注》、《庄子疏》等等,大多亡佚于宋末元初。
永徽中,出现范围较广的旱情,成玄英不幸而言中,而《周易流演》之“推国家之吉凶”,属于纬书类,纬书却为六朝以来殿禁,述之事又为国家大忌,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中,被流放(当时仅次於死的重罪)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后在此著书立作,隐居于此。
成玄英精研《老子》《庄子》之学,著有《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南华真经疏》。他在注疏中着重阐发“重玄”思想,是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使“重玄之学”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的一大主流。近代学者蒙文通先生称:道家之学,“唐代前期,首推成、李。”(李即李荣)宋代首推陈(陈景元)。
成玄英继承了先秦两汉老庄学与魏晋玄学,并且通过认真严密的理论分析,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包含本体论、存在论、方法论、修养论、心性论、意义论的完整哲学体系,实现了相当于先秦两汉老庄学与魏晋玄学的老庄学的第三期发展。标志着道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又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向道家回归。作为隋唐时期重要哲学思潮的重玄学,是继先秦老庄哲学,两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和神仙道教之后道家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成玄英李荣等道教信仰对老庄的传统回归, 使道家负的或否定的方法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
影响
成玄英的一生,基本上是传奇的一生,哲学家的一生。迄今为止,尚无发现任何有关其个人生活的记载,这对他个性的了解,不能不说是一遗憾。但他以自己的大量创作,深刻见解,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玄英的理论成就,在唐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华严宗大师澄观在《华严经疏》(卷二十四)云,“老子云"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庄子云"有真君存焉"如是等文,后儒皆以言词小同,不观前后,本所建立,致欲混和三教。现今时成玄英尊师作《庄》、《老》疏,广引释教,以参彼典。但见其言有小同,岂知义有大异。”说明了成玄英老庄学虽然援引佛教,但其宗旨并不同于佛教。澄观记载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承认老庄思想绝不像后儒以为老庄做概念游戏,实质却是有本而立。当时的人为了混同儒道佛三教,而不顾其思想的差异,比成玄英“广引释教,以参彼典。”但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不可相提并论。而是“言有小同,义有大异”,这与今天研究者对成玄英重玄学归于佛教影响的判断,大相异趣。另一方面也说明成玄英的理论成就,为当时社会各界人士所公认。
但即使如此,众多佛教学者仍然把成玄英的著作经常引用。如从西域疏勒国来的高僧慧琳(公元737~820年)的《一切经音义》、从日本而来的三论宗僧人安澄(公元763~814年)的《中论疏记》等,对成玄英的著作均有引述,或解释字义,或印证义理,西华法师之盛名,远播教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