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公氏的家谱是手抄本,其中序言两则,说的是清朝光绪33年前后传袭的原因和过程。关于其始祖的最早源头,沿袭了江西老谱的说法——开首用“世居四川”来说明。难道在四川真的世代居住着我公氏家族的成员?答案是否定的!关于公氏家族的渊源,可以定论的是,除了外族入侵后汉化为公姓的那部分公氏族人尚说不清外,只要姓氏中写着“公”字的,包括复姓公孙、公子等等简化成单字“公”姓氏之说的,其源头只有一个——鲁昭公“公衍”和“公为”的后代,且其居住地“不出鲁疆”(公鼐《训子篇》)。怎么会在四川冒出来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我公氏族人?让我们看看金朝那段时代背景:由于大宋朝廷的无能,当金人入侵后,很多齐鲁地区的族人们跟着那个无能的宋皇帝南下(说逃亡也行)到了浙江、洛阳、泉州等地,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南宋与金朝并列的时代。而依据最权威的公鼐以上的说法,当时在四川是不会有公姓原住居民的。那么,会不会是先从山东迁往四川,然后再从四川迁徙到浙江龙游的?如果是,不会在四川停留太久,怎么会用“世居四川”这样的概念呢?何况金朝的那段历史很短。这个逻辑让我无数次进入了迷茫,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就剩下两种可能,一种是老辈们的说法本身就错误,另一种可能是族老们的口头误传。于是,我突发一个灵感——会不会是误读呢?联想到泉州(洛阳)公氏也是从金朝 时期从山东南下,跟着南宋小朝廷到了洛阳然后泉州的,会不会到浙江龙游、丽水的也是如此?而那个时代正是我们东蒙公氏的第四代(公存立碑,公成迁居淄川失考)。让我一直心存疑问的是三世族公彦(排行三)、公友(排行四)的后代是咱公氏家族最早失传的一个支派。尤其是公彦(排行三)的后代中长子公成的名字后的备注是“迁淄川而失考”。因为与东蒙失去联系,他们的后代此后就没有在东蒙公氏家族的谱系中流传且记载下来,成了我们家族谱系中最大的遗憾,但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我突然醒悟,浙江龙游公氏,开首一句“世居四川”,应该是“世居淄川”的误读,因浙江人的发音,“四”和“淄”是一个音,推测属于口语音误,将淄川理解为四川了(“淄川”的知名度怎有四川出名!)。因为那时的立谱属于口头相传,老人们在口头叙说先祖的历史时难免会有口误。由此我推断,浙江龙游-江西南昌-山东莱西公氏支派很可能是三世祖公彦的长子公成的后代,也就是说是东蒙公氏三世祖公彦的孙子(五世)公成的儿子(公权)开始南下的。
也就是说,莱西公氏的辈数 + 4 = 东蒙公氏辈数。
现在让我们将莱西公氏的40辈分与年份故事和迁徙情况与我东蒙公氏的辈分情况和大事记对应着进行比较,看看其中有哪些相同点。
莱西公氏的40辈分:
1权2惠3陵4定
——依据序言中之“世居四川”说法,始祖“权”在金朝时从四川(或山东淄川)迁来浙江衢州龙游县西门外后山村。根据对应年代,我东蒙公氏三世祖公彦(排行三)的长子公成迁居淄川后失去考证。公成的弟弟公存于宋宝庆年间(1225年)在祖林立碑,公成的儿子(东蒙五世孙)就处在金朝时代(金于1227年灭亡北宋)与南宋并列。
5永6仁7洪8士
——对应东蒙9世至12世。(元末明初时期)
9云10行11书12廉
——其9世“云”字辈(对应东蒙13世仁字辈)于明朝洪武年间从衢州龙游县迁到了江西南昌的长定乡乌山里村。(元末明初,东蒙公氏也有不少人向县外迁徙,如山东茌平等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