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正门甚是气派,一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淡墨家聲遠,宣城世澤長。隶书字体,潇洒流畅,苍劲有力。正门匾额写着:鄺氏宗祠。旁边有:公元一九九六年重修。匾额上方是龙凤呈祥图案,画工精细,保存得很完好。同行的表叔介绍到,邝氏远祖来自安徽省东南部的宣城,所以堂联上有此地名。至于“淡墨”一词,是有典故的,它语出“淡墨流芳”。相传,邝氏先祖中有一位叫邝儒真,他是明朝的进士,官拜文宦学士,专掌文礼方面事务,他书法水平很高,以淡墨见长。太祖朱元璋对之欣赏有加,遂恩赐“淡墨流芳”牌坊,邝氏后人引以为豪,便写到堂联上。
祠堂前面是一片空地,即是“禾塘”,是村民们晒谷子的地方。禾塘上立着旗杆斗,当地人称为“围杆夹”,是为了纪念考取功名的家族子弟而建的,可以说是族人引以为荣的奖品。据说,古代的旗杆斗都是用杉木、梢木等木质材料建造的,并且斗的形状像个金元宝,寓意升官发财;旗杆的顶部是个铜葫芦,葫芦也有聚财的寓意,表明了古人对旗杆斗的理解。但眼前的的旗杆斗则是用金属制作的,两侧用花岗岩石板辅助固定,并刻上文字。一块写着:舉人鄺天桂 立,清朝咸豐二年壬子省試第五十五名。另一块写着:武進士鄺瑞龍 立,清朝同治十年辛未科第四十九名。石板左右两侧都立着,一式两份,共四块,都是近年重建的。禾塘前方还有一个水塘,这是古村祠堂的普遍做法,大概因为水代表钱财,取意聚财,也希望村中叔伯兄弟的事业风生水起,水到渠成。站在禾塘上,望着旗杆斗,可以想象祠堂曾经是多么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