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清明祭祖,是邝氏家族的又一项重大活动。除了祠堂之外,族中置有公田,田租由族长掌管,用于族中集会开销。每年清明节,邝氏家族由族长主持清明会,并筹备酒菜,阖族大小均来祠堂祭祀先祖,展读家谱,认祖追宗,按辈请安,俗称“吃清明会”。祭祀先祖有固定程序,除燃放鞭炮、焚化香烛、行叩拜大礼之外,还要给列祖列宗焚烧纸钱,谓为“烧包”。烧包是客家人的共同风俗,即给每一位先人的纸钱要分别封包,上边写明先人的称谓和名讳,以便在地府查收;清明会上,同时还要对不遵守国法族规、不忠不孝的子孙进行责罚,以儆效尤。


据调查,今天邝氏家族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部分老人对自己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还珍藏着辗转传抄的族谱。但是年轻一代对祖籍源流的了解都十分模糊,对客家迁徙历史更是一无所知。上世纪60年代前,邝氏族人带有浓厚湘南音调的客家话还比较流行,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居住环境以及交通、通讯等相对闭塞,周边居民大多也是湖广移民,人们的交流普遍是夹杂着客家话的湖广语言。后来,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步发达,人群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部分邝氏族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客家方言而使用当地流行的官话(平腔);再加上族人中因参军、升学、招工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外流,官话的大面积融通,尤其是普通话的快速推广,邝氏族人不少都兼讲官话和普通话,逐渐疏远了客家话,甚至不少族人不会讲、不愿意讲客家话了 。


0.1053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