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家庙

11声明: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详情
王氏大宗祠
中坑明德堂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展开
明德[1]堂王氏大宗祠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
中文名称
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
占地面积
1867.932平方米
始建
明代中晚期
宗祠简介
宗祠是我国一种古老而神圣的民间建筑。据考证,我国最初的宗祠是作为特定阶层的象征而出现的,《礼记·王制》就有“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宋朝司马光在《文潞公家庙碑》中也有“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后来,为了统治的需要,特权阶层逐渐放开限制,允许平民百姓兴建祠堂。
据查,我国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著名的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建于唐末。而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是在明清两代。石排中坑的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是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
明德堂王氏大宗祠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
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已存五百年
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位于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又名中坑明德堂,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现存建筑是清代早期所遗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为明代手法,大门顶部的历史名人题字门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门枕石以及厅堂内的部分造型古朴的石础,还是明代原物。
规模及格局

王氏大宗祠古物
“明德堂王氏大宗祠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历史,虽然现存建筑已是清代早期所遗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为明代手法,大门顶部的历史名人题字门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门枕石以及厅堂内的部分造型古朴的石础,还是明代原物。”石排镇文物工作者李杰松对记者介绍说。自清代重建至现在的历次维修,皆在其上留下各个时代的印迹,时代脉络清晰可辨,难得的是石牌坊上有“嘉庆十四年中秋”的题刻记载,是有绝对纪年的建筑物。整个宗祠就犹如一部砖石书写的建筑史册,甚为珍贵。
宗祠面阔五间,中庭宽阔,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加上后堂正脊上的龙凤灰塑纹,说明该村王氏家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比较显赫的时期。宽阔而深远的建筑群体和院落布局、高大庄严的门楼和石牌坊,步入其内,令人油然生起一种敬畏之情,诚如牌坊横额所题“閍陈作肃”。“这种规模和布局,以及由这种空间处理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和心灵震撼,已达到比较高的艺术层次。这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传统民居中,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极为罕见,而在东莞却仅此一例。”文物工作者李杰松说道。
南宋时,一世始祖讳王裕号松隐迁居至中坑。
据说,中坑村的王氏始祖是王松隐,为一朝廷大官。松隐公宦游东莞县见石冈风土之美、水遥山环,所以决定居住在松柏坑即中坑村。他在中坑村读书讲学,雅不乐仕。在古时候,中坑村的姓氏有简、马、刘、王,因其德才兼备而受到当地村民的爱戴。随着历史的发展,村民抛开传统思想常聚集于一起,逐渐地村民都改姓王,于明代中晚期,始建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以供村民共聚一堂。
明朝崇祯年间捐重金重建
1629年,明朝崇祯年间王氏族人捐重金重建了明德堂王氏大宗祠。重建后为面阔五间,三进布局,硬山顶,三进正脊均为岭南传统的船形,均有鳌鱼鸱吻。此时的宗祠规模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王氏大宗祠内院
1629年,明朝崇祯年间王氏族人捐重金重建了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后来,举人王祖裕时新加鱼跳龙门。重建后的明德堂为面阔五间,三进布局,硬山顶,三进正脊均为岭南传统的船形,均有鳌鱼鸱吻。此时的宗祠规模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宽21.36米,长87.45米,面积1867.932平方米。
从祠前广场上踏步开始,沿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是:大平台、门楼、前天井、石牌坊、前庭、露台、中厅(明德堂)、后天井、后堂(祖堂)。“明德堂”屋脊为对称船形拱笼飞檐脊,左右为灰塑鳌鱼正吻,流檐与拱脊端有灰塑麒麟,极具民族地方建筑风格。
宗祠门楼挂着“王氏大宗祠”横匾,是明代书画家、万历进士张瑞图所题,今门匾犹存。中厅面阔五间,当心间和两次间完全敞开,进深七架(包括前后檐廊),总面积256平方米,前后檐为八角形红石柱,中柱为硬杂木制作,抬梁式穿斗混合做法。辘筒瓦面,绿琉璃瓦口,船形屋脊。两梢间北墙各有绿琉璃花格窗一个,后堂建筑面积247平方米,面阔五间,两梢间为独立房间,当中三间前面敞开。后金柱之间有雕花隔扇屏风。隔扇后面,当心间有主神台一座。明代大门青石门枕雕刻精细,花饰栩栩如生,具有典型的明代石刻艺术风格。“明德堂”前檐木雕驼峰如意重拱造型雅致,结构巧妙,横梁精细厚重,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是典型的晚清岭南建筑艺术风格。
1999年10月,中坑村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集资200多万元,对王氏大宗祠进行修缮,修缮工程在2001年10月竣工。修缮过程中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保留了原建筑的结构、工艺和风格,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王氏大宗祠的文物价值。此后,2004年初,明德堂王氏大宗祠被评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百二十二名进士”
进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进士王选所题的牌匾:“第二百二十二名进士”。据说这个牌匾有这么一段故事。
“第二百二十二名进士”
在明德堂王氏大宗祠的左右两旁设置着两座大平台,在大平台旁也各竖立着两个麻石壁,据说,这两座大平台和四个麻石壁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每当王氏家族有名人出现或者有人上京做官回来,大家都会到大宗祠中欢聚一堂举行庆祝,大平台用于摆放火灯,麻石壁用于插放旗帜,是各位名人或对村有贡献的人回到家乡的一种庆祝摆设。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进士王选所题的牌匾:“第二百二十二名进士”。据说这个牌匾有这么一段故事。王选一生刻苦学习,才高八斗的他在参加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时,从乡试到省试一直都是第一名。正是由于他的文采非凡,内心有着“我就是第一”的态度,因此他在考试答案后面写下了“不二斋”,正因为他这三个字,使得朝廷的官员审核答题时对他的自大记恨,最终,王选科举落榜。也正是“不二斋”这三个字,皇上钦点王选进士“第二百二十二名”。因此,王选在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年)止步于进士,他落榜后回到家乡,即以前的石冈地区。这个牌匾因此坐落于中坑王氏大宗祠,用以纪念王选进士。
清朝嘉庆年间建了石牌坊
在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二进内有一个四柱三间柱出头式牌坊,中柱高7米,边柱高5.86米。牌坊上题着“閍陈作肃”,为嘉庆十四年所立。在前庭院立这样牌坊是有特别意义的。
题为“閍陈作肃”的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皇帝给有贡献的人立的一种碑,用来记载这个人的功绩。牌坊俗名牌楼,它不同于民居,民居是住人的;也不同于祠庙,祠庙是供神的;它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的独特的建筑物。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或者又可分为:表彰宦绩政声,旌表孝子义士,旌表节妇烈女,作为里、院、墓道的门房等。
点击加载更多
0.0772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