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王衍口中雌黄 王衍在谈论玄理时,经常手持白玉柄的尘尾,手和玉柄的颜色一样白皙。凡是他觉得道理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马上更改,世人称他是“口中雌黄”。 情之所钟 王衍的幼子不幸夭折后,名士山简去安慰他。王衍十分悲痛,几乎无法控制。山简就说:“孩子不过是怀抱中的东西,哪至于悲痛到这种地步!”王衍说:“圣人可以忘掉感情,最下等的人则对感情没有体会。然而最珍重感情的,正在我们这样的人身上。”山简很佩服他的言论,也转而为他感到悲痛。王羲之        熟悉绍兴的人都知道绍兴城区东北的蕺山街有一座题扇桥,桥名的典故就是出自王羲之。当年王羲之的宅第在这附近,他经常会看到一个老婆婆在桥边卖六角竹扇。老婆婆满脸愁容,不断地向路人喊:“卖扇子,卖扇子……谁要扇子?”可是,却没几个人光顾。王羲之看在眼里,心生怜悯,他走上前去,看扇子的手工还算精制,就问:“老婆婆,这多少钱一把啊?”老婆婆回答说:“二十钱一把,大人买一把啊。”王羲之说:“老婆婆,我帮你在扇子上面题几个字。”老婆婆看王羲之面慈心善,就把扇子全部交给他。王羲之令书童取笔墨过来,他拿起毛笔,饱蘸墨水,在扇子上写了诸如“清凉盛夏”、“惠风和畅”、“笑口常开”等字。       王羲之把题好字的竹扇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就见扇子上面黑乎乎、横七竖八的墨线。老婆婆急得想哭,要王羲之赔偿,她说:“我们一家老小的早饭都指望这几把扇子,你怎么把他写坏了,叫我怎么卖啊?”王羲之笑着安慰道:“老婆婆别急,你拿着这些扇子到城里去,就说是王右军题写的扇子,向他们索要一百钱。”老婆婆半信半疑,拿着扇子去市区兜售,路人一听扇子上有王羲之的书法都簇拥上来。有几个文士拿着扇子仔细端详了一下说:“不错,是王逸少的真迹。”大家都纷纷掏钱抢购,扇子几下子就售空了。没买到的人说:“老婆婆,下次如果还有王羲之题字的扇子,可以直接来找我,我付更多的钱给你。”老婆婆笑逐颜开,连连答应。之后,尝到甜头的老婆婆,又拿了十几把竹扇找王羲之题字,王羲之这次笑而不语,不再书写了。 同样的扇子,老婆婆卖二十钱无人问津,而经王羲之题上几个字,出价一百钱却被人抢购一空。人们看中的不是扇子,而是扇子上的书法。王羲之书法名闻遐迩,世人想得只字片纸都难。原本一把扇子朴实无华,只是袪暑纳凉的用具,在上面留有墨宝,就增加了卖点,一下子就变成价格不可估量的艺术品。人们手持这样的扇子能显示出优雅的情操和高贵的身份,也可把它放在家里做装饰之用。我们在推销产品的时候也是同理,当一件商品销路不好的时候,要想在众多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增加一些其他产品没有的东西,增加一些客户喜闻乐见的东西,或者在包装上做文章,那么极小的投入必将换来丰厚的回报。

0.0859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