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
孙伏伽
(?~658)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 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唐代第一科状元,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官至大理卿
孙思观
辽宁辽阳人。692年(武则天长寿元年)武状元
孙龙光
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状元。
孙 偓
河北武邑人。878年(唐僖宗乾符五年)状元。曾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凤翔四面行 营都统,兼礼部尚书,封乐安县侯。乾宁四年免相,贬为衡州司马,死于任上。
孙 何
河南汝南人。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状元。任通判陕州,召入值史馆,历右正言,改左司谏。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任知制诰,死于任上。
孙 仅
河南汝南人。998年(宋真宗咸平元年)状元。任舒州团练推官。擢为光禄寺丞,入值集贤院。知审刑院,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权知开封府,改左谏议大夫。出为河中知府。归朝复领审刑院,进给事中。
孙 暨
河南汝南人。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状元。后为吕蒙正女婿。中状元后,曾任光禄寺丞,值集贤院。
孙 杰
1016年(辽圣宗开泰五年)状元。
孙显祖
1163年(宋孝宗隆兴元年)武状元
孙用康
1193年(金章宗明昌四年)状元。
孙 贤
河南杞县人。1454年(明代宗景泰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
孙 堪
浙江余姚人。1526年(明世宗嘉靖五年)武状元。赠都督同知
孙继皋
江苏无锡人。1574年(明神宗万历二年)状元。
孙承恩
江苏常熟人。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孙家鼐
安徽寿州人。1859年(清咸丰九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值上书房。
孙如仅
山东济宁人。1853年(清咸丰三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
孙宗夏
陕西镇安人。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武状元。任副将
进士
朝代 | 作 者 全 名 | 及 第 年 | 简介 |
宋 | 孙抃=孙贯(996~1064) | 天圣八年 | 字梦得,初名贯,字道卿,眉山人。 |
宋 | 孙甫(998~1057) | 天圣八年 | 字之翰,阳翟人。 |
宋 | 孙何(961~1004) | 淳化三年 | 字汉公,蔡州人,庸长子。 |
宋 | 孙暨 | 咸平二年 | 汝南汝州人。 |
宋 | 孙仅(969~1017) | 咸平元年 | 字邻几,蔡州汝阳人,何弟。 |
宋 | 孙景修 | 咸平进士 | 长沙人。少孤,受教于母。 |
宋 | 孙沔(996~1066) | 天禧三年 | 字符规,会稽人。 |
宋 | 孙冕 | 雍熙 | 字伯纯,新淦人。 |
宋 | 孙颀 | 咸平 | 字景修,号拙翁,长沙人,成象子。 |
宋 | 孙奭(962~1033) | 端拱二年九经及第 | 字宗吉,博平人。 |
宋 | 孙唐卿 | 景祐 | 字希元,青州人。 |
宋 | 孙锡(991~1068) | 天圣二年 | 字昌龄,真州人。 |
宋 | 孙永(1020~1087) | 庆历六年 | 字曼叔,世为赵人,徙家长社,冲孙。 |
宋 | 孙侑(972~1017) | 咸平三年 | 字有可,蔡州汝阳人,庸第三子。 |
朝代 | 姓名 | 年份 | 简介 |
明 | 孙 安 | 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弁 | 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宾 |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博 | 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旵 | 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忱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春 | 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迪 | 永乐四年(1406年)丙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鼎 |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蕃 |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芳 | 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奉 | 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贯 | 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圭 | 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珩 | 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纮 | 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泓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洪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辉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缉 |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交 | 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敬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敬 | 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珂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轲 |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霖 | 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茂 | 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冕 | 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珉 | 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钦 |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庆 | 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琼 | 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璚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让 | 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仁 | 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仁 | 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仁 | 成化五年(1469年)已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孺 |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升 | 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识 | 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荪 | 永乐四年(140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完 | 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伟 | 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曦 | 永乐十年(1412年)壬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贤 |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明 | 孙 祥 | 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信 | 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需 | 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衍 | 成化十四年(147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衍 | 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琰 | 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怡 | 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义 | 天顺八年(1464年)甲申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镛 | 正统元年(143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瑜 | 天顺四年(1460年)庚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昱 | 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裕 |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遇 | 正统元年(1436年)丙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毓 | 宣德二年(142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治 | 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中 | 成化五年(1469年)已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卓 | 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佐 | 天顺四年(146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昂 |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昂 |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璧 |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昺 |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昺 | 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灿 |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承恩 |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聪 |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存 | 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大学 |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迪 |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方 |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坊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凤 |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甫 | 正德九年(1515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复初 | 正德九年(1515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焵 | 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恭 |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光辉 |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国 | 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宏轼 |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徽 | 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济 |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继芳 |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继鲁 |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继先 |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佳 |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简 |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杰 | 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锦 | 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经 |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景名 | 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景云 |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巨鲸 |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峻 |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浚 |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乐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琏 | 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禄 | 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銮 |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懋 |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孟 |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孟和 |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孟举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沔 |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鸣世 |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磐 | 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裒 |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乔 |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乔 |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清 |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明 | 孙 檠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铨 |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确通 | 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日新 |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荣仁 |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汝贤 |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锐 |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瑞 | 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绍先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绍祖 |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慎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升 | 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明 | 孙 胜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士仪 | 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世芳 |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世佑 |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绶 |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燧 | 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泰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塘 |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廷相 |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铤 |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伟 |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渭 | 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文锡 |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文义 | 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武卿 | 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玺 | 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玺 |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校 |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修 | 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绪 |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续 | 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学古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一正 |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仪 | 正德九年(1515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益 |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应鳌 |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应辰 |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应奎 |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应奎 |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应魁 |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鄘 | 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永思 |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用 |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宥 |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裕 | 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元 | 正德九年(1515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原贞 | 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曰恭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明 | 孙 悦 | 正德九年(1515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云 | 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允中 |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允中 |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漳 | 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昭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哲 |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 祯 |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振望 | 正统七年(1442年)壬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植 | 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舟 |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明 | 孙子良 | 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明 | 孙 佐 |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朝代 | 姓名 | 年份 | 简介 |
清 | 孙胤裕 | 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芝华 | 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尔令 | 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镜 | 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宗彝 | 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应龙 | 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自式 | 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根深 | 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自成 | 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籀 |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允恭 |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温 |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大儒 |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弘诘 |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遂 |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灏 |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昭锡 | 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养翼 | 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期昌 | 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仁溶 | 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锡龄 | 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鲁 | 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启后 | 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如林 | 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如周 | 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承恩 | 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清 | 孙一致 | 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清 | 孙家栋 | 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启烈 | 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必振 | 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缵 | 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馥 | 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銢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蕙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汝楫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奏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光旭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惊涛 | 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元亨 |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若群 |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郁 |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闳达 |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蔳 |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百蕃 |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宣化 |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在丰 |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清 | 孙起纶 |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祚昌 |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星 |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卓 |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清 | 孙子昶 |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缵功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朝庆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有伦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洤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玉泽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皋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式恂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勷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致弥 |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谋 |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维祺 |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道盛 |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振 |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跃 |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志仁 |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克明 |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常 |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兆奎 |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谠 |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来贺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金坚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超群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贞励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庭楷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廷翼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宗绪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诏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见龙 |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嘉淦 |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癸巳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骐 |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国玺 | 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鸿淦 | 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 |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果 | 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 |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昭 | 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扬淦 | 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 |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于 | 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人龙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灏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芝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民则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倪城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龙竹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孝芬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绪祖 |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 | 第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凤立 |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寯 |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硕肤 |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家棪 |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 |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谦豫 |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 | 第二甲 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炳台 |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 |
清 | 孙枝秀 |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 |
清 | 孙德升 |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 |
清 | 孙瑞珍 | 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济 | 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德钟 | 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曰萱 |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天枢 |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尚谦 |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漆 | 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念祖 | 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义 | 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葆元 | 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岷源 | 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檠 | 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慧惇 | 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铭恩 | 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曰庠 |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瑞龄 |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家良 |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宗礼 |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家泽 | 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治 | 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超 | 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翔林 | 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晋墀 | 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肇元 | 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玉麒 | 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翘江 | 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耀先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锵鸣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銮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德耀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濂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家铎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毓溎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清 | 孙鸣珂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寿祺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廷元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子淳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钦若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源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鼎臣 |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培金 |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观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颐臣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家醇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衣言 |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成基 |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学駉 |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志铭 |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汝霖 |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楫 |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8名 |
清 | 孙翼谋 |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8名 |
清 | 孙庆咸 |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8名 |
清 | 孙登瀛 |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08名 |
清 | 孙桐生 |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如仅 | 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清 | 孙恩寿 | 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兆兰 | 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杰 | 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长庆 | 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毓汶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清 | 孙庆恒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钦昂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彦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凤翙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家谷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堪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官云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长绂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廷彦 |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家鼐 | 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清 | 孙念祖 | 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科 |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清 | 孙 树 | 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颂清 | 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汝霖 | 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绳武 | 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诒经 | 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原吉 | 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凤翔 | 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体仁 | 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云 | 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 |
清 | 孙纪云 | 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念召 | 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梦麟 | 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慧基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钦晃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永治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汝明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儒卿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承烈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炳煜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慧基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钦晃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永治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汝明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儒卿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承烈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炳煜 | 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汝赞 |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禄增 |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家穆 |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万春 |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绍曾 |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树滋 |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清士 |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佩金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葆田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彝政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赋谦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其正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鹏仪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桢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念曾 |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常春 | 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汝梅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浤泽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橘堂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福申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殿甲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之鸿 | 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传奭 |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崇墉 |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崇纬 |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国桢 |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祖华 |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锡第 |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综源 |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鼎烈 |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廷翰 |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绍阳 |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炳阳 |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百斛 |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石城 |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笥经 |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锦江 |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光远 | 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多玢 |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友萼 |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乐嘉 |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培元 |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尚仁 |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寿翼 |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国桢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鸣皋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 锵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文翰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星煜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愚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同康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文诒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友莲 |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荣枝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绍宗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秉衡 |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光祖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卿裕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占鳌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其敬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云锦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智敏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宝书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鸿烈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
清 | 孙迥澜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家钰 |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清 | 孙 鸾 |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 |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一、谱名
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莆田蔡氏族谱》、《建阳蔡氏宗谱》等,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莆阳蔡氏重修族谱》、《潮州北厢蔡氏六修族谱》等。使后人能从家谱的名称中就能了解到一些最基本的信息。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蔡姓的郡望大都是“济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丰山的“丰田”家族来自丰山,为了有一定的区别取名“丰田”。
堂号一般写在写在家谱的封面或首页。
三、谱序
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名人,传承简介、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谱序大多由本族名人撰写,如襄公十世孙蔡戡写的序:蔡氏族谱世系序。
四、姓氏源流
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例如:蔡氏的来源有三,除周朝封蔡氏始祖蔡叔度于上蔡,后人以国为姓的蔡氏外,其他还有出自姞姓,为黄帝支裔,以及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但蔡氏的后裔大都属于前者。
五、家训
又称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钦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六、家传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传记等。家传包括了恩荣录在内,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七、艺文著述
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 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莠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八、世系表
世系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也叫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通常是五代为一表。世系表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九、 家谱附件
家谱是记载家谱的传承、演变、兴衰的一本家族的史记,除了记载以上内容以外,还有一些人文资料、契约、墓图等将做为家谱的附件,加入到家谱中,过去的一些田产、土地等契约虽因时代的变化,已没有实际意义,但做为家谱资料,还应保留。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数据为辅,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
1.族产、契约:
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现代家谱也可以将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也可以收入家谱资料中。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5.字辈、排行、行第
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迁徙的变化,不少后人取名不少没有采用字辈。原因多方面的,主要是字辈取名基本上是四平八稳、吉利祥和的文字,现代人取名喜欢个性化,因此,用辈序取名就少了,但做为家谱,为了方便寻根问祖、理顺长幼关系,还是应按家谱辈序取名,最少应有一个“家谱名”,做为家谱中记载的名字。
6.领谱字号
家谱一般为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的存放祠堂。过去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现代的家谱已超出了以上的范围,有的甚至以图书馆收录为荣,并以赠送给本族或外族为礼品的。
7.续后篇或称余庆录。
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8.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