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的兴达
谱记清晰,甘人发达极盛时期为商、秦两朝,尤商更最。究其因乃属狭隘族系斗争延续的结果。
“商”人自称为黄帝族系帝挚,又称少昊之裔,而少昊之号,因其东迁继承了先进太昊文化,得尊誉为少昊,是黄帝族系东夷化之先驱。
东夷族为炎帝族系中一支,与早期东迁的太昊族系后裔融合而成被称为当地土著。
商之始祖——“契”,乃炎帝族系“有女戎氏”之女,名简狄所生,以母系社会论,商实属炎帝族系。
商为东方之族,西向灭夏取代为王,可称谓炎黄两族斗争的继续。商在东方崛起,均得到东夷诸族全面支持。当时甘人遭黄帝族镇压之后,幸存者远匿东夷,磨砺成熟,立国于群夷之中。尤其医、卜、巫筮之术,对商代社会发展及灭夏兴商起到了重大作用。“商”认定甘人是同盟者,对甘人采取了复国复姓昭雪,还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夏”因失去了甘人的帮助而灭亡,所以商历代帝王均启用甘人为重臣。
春秋战国时期,秦为赢姓,是东夷族人入赘黄帝族的嫡系,与颛项帝之孙女,名女修结合生大业。大业与少典族女,名女华结合生大费,即伯益,当时已是父系社会,伯益属东夷族。
夏禹崩之后,其子启岐视伯益为异族,杀伯益,自立王位。当时甘人为此抱不平,支持有扈氏反夏启,后遭到绝灭性镇压。幸存的甘人与秦人同仇一心,后秦人在西进开拓到建国,甘人始终是有力的支持者。甘人屡建功勋,出现了甘龙、甘茂、甘罗等众多名臣。
甘氏的劫难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除了与大自然灾害作抗争外,经历了无数次族系斗争,朝代更替、排斥异已的凶杀之斗。造成某些民族人口急剧下降,甚至灭绝。有史料证实,甘人之族在古代有过三次大难。
第一次,炎帝族古十八世彭公,尊为上卿。在炎黄更替之斗时,被排斥退出中原到江淮间,彭公东投夷族,匿居灵城求存。
史料:《秘谱?古十八》云:“彭公,勤进公第三子,因出于彭地而名,号应龙,尊为彭祖……为轩辕之师,进为大卿士,助轩辕灭亲,寻涉炎黄之争,摘降巫首,随避嫌东徙匿夷灵城。”
第二次,夏朝初,黄帝族与夷族斗争中,甘人支持姻亲“有扈国”,反对夏启篡位,发生战争,战败后遭镇压。
第三次,周平王东迁洛阳,甘国被兼并成姬姓之国。在惠王封王子“少带”于甘地之后,对原甘人压迫加剧,甘人反抗均遭镇压。在此反“少带”拥护襄王的动荡中,甘人以万骨之骷的代价求得幸存,但终离别甘地故居,南迁而去成南蛮。
史料:《秘谱?先二十九》载:“钿公次子求公,护襄王奔郑赴晋,灭“带”顕功授廷尉。”又载:“泵公护襄战死于郑。”《秘谱?先三十》载:“囊公、染公护襄王战死于郑”等等。
甘人多次蒙难,人口大为减少,幸存者四散匿居,或东徙或南逃,有的隐姓改用他姓。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诸侯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在夏王朝时期,有一诸侯甘国,公爵,因此号称“甘公”。
创建夏王朝的大禹在世之时,指定由贤相伯益禅受其位。但在夏禹逝世后,夏禹之子姒启杀了伯益而自立,称夏帝启。这使得同为姒姓的有扈氏(今河南新乡至山东平阴之间)以及其他个别部落不能接受夏帝启的这种破坏禅让制度的行为,明确表示反对。夏帝启因此大忿,当即召征诸侯之师,发布讨扈檄文,随后与有扈氏大战于甘地,一战而克,迫使天下皆臣服于夏启,并由此彻底推翻了传统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使历史进入父子嫡传的奴隶制社会。
这在史籍《史记·夏本纪》中有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夏帝启灭有扈氏之后,在甲申~乙酉年(公元前2197~前2196年)敕封有功勋者食采于其甘地,公爵,世代胙土相承,由此形成了夏王朝时期的一个诸侯甘国。
一直到了夏末帝姒履癸五十一年(商侯子汤五年,公元前1767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600年),子汤发动了击灭夏王朝的著名“鸣条之战”,夏王朝灭亡,甘国也随之灭亡,其王族后裔子孙以国名为氏,成为最早的甘氏一族。
夏之甘国亡国之后,其贵族及国人散居各地,以其故国名称所居之地,并以原封国名为姓氏,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从此,中原各地就有了不少称作“甘”的邑地名称,诸如有河南原阳、陕西户县、河南宜阳、甘肃张掖等地。
姒姓甘氏族人皆尊奉甘公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甘氏合谱。
1、关于有扈氏:
在历史上,有两支有扈氏,出自不同的姓氏族群:
①、源于己姓,出自远古祝融后代之有扈部落,属于以国名为氏。
最早的有扈氏一族为东夷少昊族的九扈部落,其先祖为著名的祝融氏。这个观点以著名的东汉学者王符所著《潜夫论·志氏姓》为典型代表:“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己姓之嗣飂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乃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朡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
朡川,地理位置在今山西省的长治市屯留县一带,是己姓八氏最早的生息繁衍之地,其后随着家族的壮大,各姓氏支族各自分迁,扈氏一族沿大河(今黄河)向东方迁徙,定居于大河与济水之间的平原,建古扈国(今河南原阳)。
到了帝尧陶唐氏七十六年(公元前2261年),曹魏、屈骜两个戎国不服教化,有扈国也乘机脱离尧帝的控制,于是尧帝命令时任司空的大禹率军攻伐这三国。大禹率军先后攻灭了曹魏、屈骜、有扈国,并对其国民施以教化。此事件在《竹书纪年》中有记载:“七十六年,司空伐曹魏之戎,克之。”后世史籍《吕氏春秋·召类篇》中也记载:“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己姓有扈国被大禹克灭之后,其地后来成为大禹之子姒启分封后代的扈邑,而原有扈国王族后裔以及国人则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有扈氏。
②、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竹书纪年》记载,“禹荐益于天。七年癸未,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大禹逝世后,本来应当是由伯益禅接继位,但是大禹的儿子姒启自己强行继承了王位,以伯益为费侯,封出就国。时姒启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
姒启的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有扈氏国的不满。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据说还是姒启的庶兄,受封于有扈(今陕西扈县),建立有扈国,称有扈氏。有扈氏觉得自己有责任维护传统的禅让制度,于是就坚决反对姒启,并以“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为名,强烈反对姒启的统治。
于是姒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予以镇压。由于大禹刚逝世不久,诸侯们对大禹的丰功伟大绩记忆犹新,因此大多愿意出兵助他的儿姒启,所以姒启占有很大的优势。双方军队在有扈国的南境甘邑相遇,交战前,姒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著名的《甘誓》,后记载在典籍《尚书》中,其中列举了有扈氏国的种种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这在史籍《竹书纪年》中有记载:“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族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国,之后迁都于黄台之丘(今河南禹州),并正式建立起奴隶制的夏王朝,称“夏后启”。从此,夏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从山西移至河南。
2、关于古甘邑:
夏帝启攻有扈氏激战的地方“甘”,在历史上有三种主要解释:
⑴、一部分专家认为,夏帝启攻有扈氏的战场在今陕西省的西安市户县甘亭镇或甘河乡马村一带。户县即扈县,秦始皇将其改称鄠县。其在《史记》索隐中是这样解释的:“夏启所伐,鄠南有甘亭”;另有索隐解释:“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户亭。”后世的《读史方舆纪要》也认为:“<左氏传>:夏有观扈。杜预曰:鄠县有扈乡,秦改为鄠。汉县治此。又县西南五里有甘亭,以在甘水之东而名。夏启伐有扈,誓师于甘,即此。”这个“鄠县”,在1964年9月改名为“户县”,即今陕西省的西安市户县。夏王朝时期曾有一古甘国早就立于户县地区,是一个小方国,其国境内最大的河流就是甘河,而古“户亭”就在户县境内的甘河乡一带,因此学者陈瑞松在《百家姓溯源》一书中就认为“甘姓就起源于甘河乡,皆因其乃古甘国之地。”
⑵、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夏帝启攻有扈氏的战场在今河南新乡与郑州之间的甘邑(今河南原阳西南部),因为史籍《集注》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夏帝启是主动攻伐有扈氏,而夏王朝初期有扈氏的势力范围在今河南新乡原阳至山东济南平阴之间,因此战场当在有扈氏南郊之甘邑。
⑶、还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帝启攻有扈氏的战场在今河南洛阳西南部的甘邑(今河南洛阳洛宁)。
对于这三种说法,本书考证并试从军事地理的角度作观察和分析:
有扈国与扈国是两个不同的地域和方国概念:若指“有扈国”,则当在原己姓有扈国之境,即今河南省的原阳县一带;若指“扈国”,则当在古甘国之境,即今陕西省的户县一带。将“有扈国”与“扈国”混淆,是古今通误。
若夏帝启攻有扈氏的战场“甘”在今户县境内,那么,在夏王朝初期,其王朝势力仅达山西南部地区,至夏中最鼎盛时期,其势力也不过抵达关中中部一线,因此,其时整个西安地区尚在夏之势力之外。而夏帝启若攻户县,需从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发兵,越过中条山至平陆,渡过黄河之后沿岸溯流西进,中途需翻越潼关、华山至渭南地区,再越过骊山至西安地区,之后过秦渡或斗门至户县地区展开双方的战场,这个过程历途要七百余里,没有数月时间是无法抵达的,且兵员体力、物资的损耗肯定十分巨大,灭有扈以镇服天下的目的也是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因此,本书认为其战场不大会远至夏王朝还尚不熟悉的陕西渭南之西的户县。
若夏帝启攻有扈氏的战场“甘”在今原阳境内,那么,夏帝启只需从都城安邑发兵,越过中条山至平陆后,利用黄河顺流而下,至花园口或万滩登陆,这个过程历途亦为六百余里,但仅需二十余日即可在原阳展开战场,且兵员体力、物资都不会有什么损失,很容易就能够快速实现其灭有扈以镇服天下的目的。那么,后世《集注》中解释的“甘,有扈氏南郊地名”基本符合原阳之地的情况。因此,本书赞同原阳之甘的说法。
若夏帝启攻有扈氏的战场“甘”在今洛阳境内,那么,虽然夏帝启只需从都城安邑发兵,越过中条山至平陆,渡过黄河、洛水,历程仅二百来里即可抵达熊耳山区的鹿蹄山北麓甘水平原(今河南洛宁)展开战场。但是,洛宁之甘是春秋时期周襄王姬郑所封建之甘国所在,并非夏王朝之“有扈氏南郊”矣,其时洛宁之甘邑尚称之为“固”,还未被称作“甘”,直至商王朝时期,始以发源于鹿蹄山北流入洛之甘水为名。因此,本书对“洛宁之甘”的说法不予采纳。
一家之说,值得商榷。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商王朝高宗武丁的老师甘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纂》、《姓谱》记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
商王朝君王商小乙子敛执政时期(公元前1352~前132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78~前1251年在位),有一人名叫甘盘,学识渊博,世人敬服。北宋大文豪苏子瞻(苏轼)曾赋赞甘盘:“遗风流着,不尚纷华,仁厚理世,朴贤教家,续先绪后,叠茁兰芽,至今景仰,德誉名时。”
传说,甘盘的先祖为黄帝的第十三子,名姬中,因封于甘邑(今河北南宫),遂以国为氏,称甘氏。当然,目前有许多称甘盘后裔之族人不承认甘盘为姬姓之后、或姜姓之后,但也无法指证甘盘为子姓、或己姓、或姒姓、或任姓、或妫姓等他姓之后。
甘盘源出何姓,目前能够见到的为清光绪二十六年甘炳垣纂修的《安徽甘氏族谱》之记载:“一派祖,甘盘,殷高宗师,居河内,其先为黄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因国为氏。”
商小乙就命儿子子昭尊甘盘为师,其在殷商卜辞中称作“师般”。师般”,就是“师盘”,上古时期“般”、“盘”二字通假互用。这在史籍《竹书纪年》中有记载:“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
商小乙逝世后,子昭即位,是为著名的商高宗武丁(公元前1324~前126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遂拜甘盘为国相,不几年即逝世。
在甘盘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的封国或名号为姓氏,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甘氏正宗,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姬姓甘氏族大多皆尊奉甘盘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甘氏合谱。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同族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
在周武王姬发执政之初,即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人被封于甘地(今陕西户县西南部),伯爵,史称“甘伯”,以王畿为繁衍中心,世代在周王室为卿,后世比较著名的有甘伯恒公。
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灭亡,甘伯一族随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成周(今河南洛阳),甘伯恒公的封邑也不复存在。
在甘伯恒公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地名称、或爵号为姓氏,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姬姓甘氏族人尊奉甘伯恒公为得姓始祖,后与甘昭公姬带世系合谱。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王族甘昭公子带,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周襄王姬郑于公元前651年即位后,封后母惠后所生的弟弟姬带于京畿西部的洛水中游甘邑(今河南洛宁),公爵,逝世后谥号为“昭”,故而史称“甘昭公”,建有甘国。
甘昭公,公元前672~前635年,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子带,亦称叔带、大叔带、大叔。
早先在周惠王姬阆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周惠王的继王妃唆使周惠王废太子姬郑,改立自己亲生的姬带为太子。姬带长相俊美,人又聪敏,文武全才,周惠王又十分宠爱那位继妃,便答应了此事。
消息传出,诸侯们大乱。
周惠王二十二年(陈宣公妫杵臼三十七年,齐桓公姜小白三十年,宋桓公子御说二十七年,郑文公姬踕十八年,曹昭公姬班七年,鲁釐公姬申五年,卫文公姬辟疆五年,许釐公姜业四年,公元前655年),春秋霸主齐桓公发起了著名的“首止之会”(今河南睢县),鲁釐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釐公和曹昭公皆参与。会上,诸侯会见了太子姬郑,明显是要通过诸侯尊太子而反对周惠王更换太子,保障姬郑的太子之位。
对于诸侯此举,周惠王十分不高兴,暗下收买了距王畿最近的郑文公背叛“首止之会”,支持自己换太子,结果导致了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的一场战争。
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冬,周惠王驾崩,太子姬郑继位,是为周襄王。周襄王判定弟弟姬带会前争王位,因此密不发丧,但立即向齐桓公告难。齐桓公再次组织了“洮之会”(今山东鄄城),参与“首止之会”的诸侯皆来与会。在此次诸侯盟会上明确了周襄王的王位,之后才为周惠王发丧。
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夏,姬带召集组织了扬邑、拒邑、泉邑、皋邑戎人以及伊、雒之戎,组成联军讨伐周襄王,联军攻入王城洛阳,焚烧东门。秦穆公和晋惠公联合出兵伐戎救周。姬带率联军退走。
周襄王五年(公元前647年),周襄王出兵伐姬带,姬带不敌,逃到了齐国。
周襄王六年(公元前646年),齐桓公组织诸侯“咸之会”(今河南濮阳)。会后,诸侯们纷派军队驻守在京畿,以防诸戎。在此期间,周襄王不顾上大夫姬辰(富辰)的反对,娶北狄民族的分支赤狄翟国君主之女隗氏为王妃,企图以政治联姻的手段缓和与诸戎的关系。
十年后的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周襄王认为自己王位已经十分巩固了,遂召姬带返回京畿。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忽然发觉自己的王妃隗氏与姬带秘密勾结,大怒之下废黜了隗氏。王子带得到消息后,立即联合了同样大怒的翟国隗王,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占了京畿。大夫姬辰为掩护周襄王,亲率宗族子弟阻击翟军,数百人全部战死,而周襄王则狼狈逃避于郑国的汜邑(今河南襄城),然后向各国诸侯求救。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新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发动攻取原国(今河南济源)、击灭温邑(今河南温县西南部)之战,在温邑俘获姬带押至京畿处死,奉回周襄王。
之后,周襄王为晋文公举行了庆功宴。在宴席上,晋文公向周襄王“请隧”(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被周襄王婉言拒绝了,但是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个京畿大邑(今河南济源、温县和修武三县境内)赐给晋文公作为报答。
这场周王室的夺位之争,史称“王子带之乱”。经过这场内乱,周王室所控制的整个京畿方圆已不过百里,从此东周王室仅只是一个形象傀儡,再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了。
事后,周襄王念在兄弟关系,并未撤消姬带一族的封邑,甘国从甘昭公姬带起,有数代君主无考,之后历经甘成公→甘景公→甘简公→甘悼公姬过→甘平公姬鳅→甘桓公,之后世系无考。
在甘昭公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爵号为姓氏者,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
一部分甘氏族人尊奉甘昭公姬带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甘氏合谱。
第五个渊源:源于植物,出自宋朝时期中医药农,属于以植物名称为氏。
甘草,有“众药之王”的美称,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国宝,入药、种植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由于其抗干旱、风沙的能力极强,目前也是在荒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产业化种植、发财至富的重要植被种类。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药典《神农本草经》中就将其列为上乘之药。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
“国老”,即古代帝师之称。陶弘景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国老”,其原因正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据现代医学药理测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多在10%左右,内还含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种成分。由于甘草酸的甜度是蔗糖的五十倍,因此是名副其实的“甜草”,可提炼解析后用于糖尿病患者。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除了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甘草能够与许多草药合用,并能平衡许多冲、克之药,可调和百药,具有“诸药之仁君”的称谓。由于甘草具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乃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因此在中医上治疗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多采用甘草。
甘草在临床应用中分“生用”与“炙用”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炙用”又称“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等,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甘草与大豆(黄豆)合用,还具有强烈的解毒功能。
从宋朝时期起,就有以中草药种植为生的药农以甘草命氏,称甘氏,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高原脊线北部、伊克昭盟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库布齐沙漠边缘地区,包含有数种民族成分,其在明朝时期曾一度繁盛,世人统称其为“老甘家”,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元朝时期喀尔喀蒙古嘎察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嘎察古特氏,亦称刚察古特氏,源出漠北喀尔喀蒙古嘎察部(今蒙古国)。
嘎察,原指一种植物,即高原毛莨,汉称波斯毛莨,由于叶片酷似芹菜,俗称“毛芹菜”,属于毛莨科毛莨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可入外药,对皮肤、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粘上人的皮肤会起泡,丢在茅厕内能杀蛆,因此又称“起泡草、泡灸草、灭蛆草”,不宜内服。
毛莨的植花很美,主要生长在高原草甸地区,这种环境凉爽湿润,适宜游牧民族聚居,后“嘎察”就成为适居地的代称,后逐渐成为“村庄”的通称,其汉义原为“大漠中的村庄”,遂为部落姓氏。
明末清初,整个喀尔喀蒙古被厄鲁特(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所控制,嘎察部也成为了准噶尔部大汗绰罗斯·噶尔丹奴役的从属部落。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在肯特山南部爆发了著名的“昭莫多之战”,绰罗斯·噶尔丹的主力军被康熙大帝亲自指挥清军击溃,部众叛离,嘎察部乘机脱离了准噶尔部的控制。
康熙大帝剿灭准绰罗斯·噶尔丹所部之后,嘎察部归附满清王朝,部族人等多称嘎察古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甘氏、李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噶努氏,满语为Garu Hala,汉义“天鹅”,以地为氏,世居噶硕克村及噶努山一带(皆在今蒙古与俄罗斯交界之唐努乌梁海,俄语称之为唐努图瓦),后多冠汉姓为甘氏。
⑵、满族甘佳氏,满语为G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后复冠汉姓为甘氏。
⑶、满族瞻楚浑氏,源出卦尔察女真,满语为Jancuhun Hala,汉义“甘甜”,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后多冠汉姓为甘氏、詹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朝鲜族、裕固族、土族、壮族、回族、土家族、彝族、苗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甘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甘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甘公、甘盘、甘伯恒公、姬子带。
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故甘氏后人尊甘盘为甘姓的始祖。
各支始祖:
甘 盘:殷高宗师,居河内,其先为黄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因国为氏。宋朝大文豪苏子瞻(苏轼)赞曰:“遗风流着,不尚纷华,仁厚理世,朴贤教家,续先绪后,叠茁兰芽,至今景仰,德誉名时。”商武丁即位之后,拜甘盘为国相,不几年即逝世。是为天下甘氏始祖之一。
甘一海:前后世系及坟墓皆无无,所致后嗣僅懂得之傅闻,故以远祖祀之,谨按邻水族谱世次,则一字下尚开“学明惟克”四辈始及存字辈。妣晏氏,生殁年月、坟墓均无可考。
甘从矩:字方平,号蹈齐,唐懿宗咸通六年农历9月16日生,世居润州丹阳县,即今江南镇江府丹阳县。由进士出身,至唐昭宗年间因豫章丰城二十八都乡寇乱,钦命甘从矩治之,袭授丰城铃辖,诰封荣禄大夫,受邑之西南塘山水之胜,遂家焉。后建宝福雲严隆福三寺,又捐置山园田地入寺,供佛永为甘氏香火,详载《南昌丰城翠志》。寿八十六岁,五代汉后隐帝乾祐二年庚戌农历1月18日殁,是年农历10月2日葬,丰城县隆福寺后真武太座形山,夫妇合茔,癸山丁向,有碑墓。元配辛氏,诰封夫人,唐懿宗咸通七年农历1月1日生,寿八十五岁,五代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农历5月20日辰时殁,是年农历10月2日与夫合葬丰城县隆福寺后真武太座形,立茔癸山子向,共碑。生有二子:甘稔,甘祯。是为江西赣州丰城甘氏始祖。
甘存富:号荣所,明万历年间居荣昌县西街。明崇祯七年张献忠攻陷荣昌,全家遇害。时甘存富亦執刵云一耳,张献忠逼甘存富养马,而甘存富乘隙潜逃由泸州永宁,再迁西至遵义府贵州所属闽仁怀县安罗里之后山场官寨,依罗姓居焉,因姿兴官寨廿里之昌西街徙居黄葛树,旋定籍于赵家湾、胡家湾、陈家湾三处。陈家湾,今名甘家湾,更即今之荣昌吉潭镇小河南岸一带地方也。甘存富以前世系无徵,阖族子孙蕃衍皆甘存富所出,奉其为始祖。甘存富生殁年月无考,唯与罗孺人合葬于松林山(一称检岭山),一家二棺,坟墓现存,清康熙六十年有碑记。元配罗氏,遵义府仁怀县马湖营人,生殁年月不可考,与甘存富合葬于松林山,即今甘家湾老屋基宅前第四山。是为荣昌甘氏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零八位,人口约一百零三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多以天水、渤海、京兆、丹阳、会稽、洹水、长乐、沛郡、丹阳为郡望。
甘氏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今河南洛阳),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
又有一支甘氏,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氏的又一支来源。到了周王朝时期,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叔带在甘邑(今陕西户县)为诸侯,公爵,史称甘昭公,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地名为姓氏,称甘氏。
甘氏源出多头,叔带之后只不过是甘氏比较重要的一支,故甘氏一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布于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安徽等地。
秦、汉时期,甘氏族人已分布于包括今河北、山西等省的北方大地,而在南方诸省,除安徽外,今江苏、四川、重庆等省市也有甘氏族人入迁。
汉末三国时期,巴郡临江人甘宁(今重庆忠县)事吴主孙权,遂落籍今江苏南京,其子甘瑰因故被流放会稽(今浙江绍兴),故甘宁的后裔子孙散居今江浙一带。刘备之妻、刘禅之母甘皇后就是沛人(今江苏沛县),虽死于战乱中,但其亲属入迁蜀地则是不争之史实。
晋室避乱南迁后,世为天水、渤海、丹阳、洹水、长乐等郡望族的甘氏族人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避乱南迁,进入今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甘氏族人由于仕宦、避乱等原因更广泛的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其中唐时丹阳人(今属江苏)甘凝迁居江西南丰。
五代至两宋时期,甘氏族人入迁福建、广东。渤海堂《甘氏族谱》载有:“甘氏祖宗,居福建省汀州宁化县石壁乡葛藤堡,迁移江西赣州府信丰县居住后,分三大房自江西流派始祖。甘仙一郎,同母崔老孺人,又迁广东省长乐(五华)、惠州府陆丰县五云洞。”
明朝初期,山西甘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朝末期,有北方之甘氏迁入今辽宁,有闽粤之甘氏入迁台湾。
清朝初期,有两湖之甘氏入迁今重庆、四川,历清至民国,甘氏分布之地渐广,尤以湖南、四川、江西为多。
今江西省的南昌市、抚州市南丰县、临川市、吉安市、九江市、丰城市、萍乡市上栗县、宜春市丰城县、奉新县,湖北省的武汉市潜江市、襄樊市枣阳市、荆州市公安县、石首市、洪湖市、随州市、咸宁市崇阳县、孝感市应城县、安陆市、天门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黄石市大冶市、十堰市竹山县、竹溪县、房县、黄冈市麻城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内江市、广安市邻水县、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泸州市古蔺县、达州市万源县、眉山市洪雅县、自贡市富顺县,山东省的枣庄市滕县、滕州市,河北省的衡水市安平县、唐山市滦县,河南省的安阳市内黄县、商丘市民权县、濮阳市、信阳市新县、光山县,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县、句容市、溧水县、苏州市吴江县、常州市、镇江市丹阳市、徐州市、仪征市、淮安市淮阴市,安徽省的芜湖市、宣城市广德县、马鞍山市当涂县、巢湖市巢县、安庆市怀宁县、池州市池阳县,浙江省的金华市、台州市临海市、嘉庆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泾阳县、渭南市蒲城县,湖南省的长沙市、岳阳市临湘市、平江县、湘阴县、汨罗县、湘潭市湘乡县、益阳市沅江市,云南省的宣威市,贵州省的铜仁市思南县、黔东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毕节市黔西县、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福建省的福州市福清市、建阳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尤溪县、泉州市惠安市、德化市、宁德市屏南县、闽侯县、莆田市仙游县,甘肃省的兰州市、武威市民勤县,广东省的河源市、梅州市五华县、韶关市、清远市、肇庆市高要市、江门市新会县、惠州市、东莞市、云浮市新兴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北流市、贵港市平南县、桂平市、梧州市岑溪市、藤县、岑溪市、崇左市扶绥县、宁明县、防城港市、玉林市玉州区、柳州市,辽宁省的鞍山市海城市,吉林省的长春市朝阳区,重庆市涪陵区、铜梁县、江津县、长寿县,上海市嘉定区,天津市静海县,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北县、苗栗县,马来西亚等地,均有甘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另一为渤海国。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国。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丹阳郡:丹阳古称润州、丹杨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期,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吞灭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有一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时期,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古城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今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例如: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要特别注意的是:“京兆”并非仅指陕西长安地区,凡历朝历代由中央政府直辖的都城周边地区,皆可称为“京兆”,例如三国时期的许昌、成都、苏州,北宋时期的开封、南宋时期的杭州、元明清时期的北京一带,皆为京兆。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沛 郡:原为秦朝时期的泅水郡。作为沛国郡、沛县,则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篡汉之后改为吾符郡,到东汉改为沛国。三国曹魏时期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时期初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刘宋时期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期被废黜。早期的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今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期一度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期的沛郡。
长乐郡:历史上的长乐郡有两处:①南北朝时期北魏及后来的隋朝所置,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州市、阜城县东部一带;②唐朝时期所置长乐郡,治所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一带。
洹水县:即今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周王朝时期为周武王少弟康叔封地。春秋初期为卫国,后为晋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59年)设魏郡置魏县,隋朝时期改称洹水县,宋朝以后复为魏县,后历代沿袭。1949年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并入大名县,1961年恢复魏县建制至今。
2、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洹水堂:以望立堂。
长乐堂:以望立堂,亦称闽侯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平襄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亦称常安堂、京师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亦称山阴堂、绍兴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宛陵堂、丹徒堂、镇江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亦称泅水堂、沛郡堂、相洲堂、濉溪堂、吾符堂。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十二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国,秦王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时候的邑地都赐给了甘罗。
敦本堂、敦睦堂、敦伦堂、永思堂、旧学堂、燕翼堂、友恭堂、受和堂、崇善堂、政伦堂、丛桂堂、施敬堂、有相堂、海荫、树德堂、雍蔼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江苏丹阳甘泉里甘氏三修家谱,(清)甘土愍等修,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建宁甘氏族谱,(清)甘昌瞕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明]甘子福。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清)甘氏合族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艺文篇第一~八卷,世系篇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宗谱一卷,(清)甘运沧、甘运洁等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湘潭中湘勃海甘氏续修谱二十卷,(清)甘功献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西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联系邮址为chinajiapu@126.com,联系电话为0571-81886928)。
江西南昌东关甘氏重修支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怀和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家谱一卷,(清)甘书芬、甘景麟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清)甘氏合族纂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山东桓台甘氏家谱,(清)甘绍裕等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手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奉新甘氏重修族谱九卷,(清)甘常俊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南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中湘甘氏三修族谱二十卷,(清)甘臣勳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浙江会稽屯头甘氏宗谱,(清)甘元仁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祖为[明]甘慕绍,始迁祖为[清]甘士雄。
安徽甘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联系邮址为chinajiapu@126.com,联系电话为0571-81886928)。
安徽太湖县甘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炳垣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安徽桐城梅岭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甘子瑞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燕翼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清)甘氏合族纂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南武陵甘氏续修族谱,(清)甘儒宗等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明]甘令德,本支祖为[明]甘同解。
湖南湘阴罗湘甘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湖南萍乡城北隅甘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甘氏宗谱,(清)甘国堂修,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浏阳浏西甘氏族谱八卷,首二卷,(民国)甘逢琇等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祖为[明]甘召南,始迁祖为[明]甘世华。
浙江绍兴会稽甘氏宗谱,(民国)甘元抡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祖为[明]甘慕绍,始迁祖为[清]甘士雄。
湖南浏阳浏南甘氏族谱八卷,首一卷,(现代)甘孔鱼等主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元]甘俭。
广东甘氏祠谱,(民国)甘熙庭重编,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北枝江甘氏家谱一卷,(民国)甘可富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撰,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档案馆。
湖南湘阴甘氏族谱二十六卷,(民国)甘鸿甲等主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元]甘洪叟。
安徽太湖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民国)甘世珍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太湖甘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民国)甘耀宗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明]甘荣,先祖为[明]甘志诚。
广东甘氏族谱,(民国)甘远林撰,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台山上川房甘氏族谱,(民国)甘铭新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南山祖祠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
浙江常山甘氏族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浙江常山甘氏重修宗谱七卷,(民国)郑顺来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甘氏族谱八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民国丁巳年(公元1917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联系邮址为chinajiapu@126.com,联系电话为0571-81886928)。
江西萍甘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甘华盛主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联系邮址为chinajiapu@126.com,联系电话为0571-81886928)。
湖南甘氏草谱,(民国)甘岳臣辑,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手抄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湖南湘潭中湘渤海甘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广西玉林、贵港市甘氏宗亲志,(现代)甘毓辉主编,1998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四川邻水甘氏族谱,(现代)甘立福主编,1998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先祖为[元]甘世荣,始迁祖为[元]甘承先。
四川江津甘氏族谱,(现代)甘相章主编,1998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先祖为[元]甘寿四、甘智崇。
四川富顺、自贡甘氏族谱,(现代)甘居才主编,2001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元]甘寿四。
山东滕州古滕甘氏族谱,(民国)甘全亨等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祖为[明]甘华、甘露。
清道光年间甘氏增修家乘告成记事三十韵:
甘氏夏时昉,考核颇可详;习射于泽宫,渑技胜穿杨。
至殷起帝师,高宗学未忘;周封王子带,左氏信非荒。
战国甘龙显,氏族早传芳;赢秦官左相,樗里并腾骧。
史记登列传,勋劳斗灿光;三国有延寿,名与折冲扬。
兴霸为始祖,宋封显灵王;在晋敬候谥,溯产曰丹杨。
征讨溯太守,贤声著豫章;太宗为列传,政绩表彰彰。
瓜瓞喜绵远,银青仕南唐;在宋绍兴世,庆宜溯兴常。
星躔甲子岁,重修谱牒长;至元仲洪出,昭穆不渺茫。
大德岁丁未,景文振纪纲;草庐详世纪,握管记祠堂。
前明天顺载,光复晰派行;迨至岐山出,搜罗任未遑。
庄恪踵其后,纂修益恢张;我祖容斋在,附骥曰赞襄。
爱庐编乙卯,渭亭仔细商;壬戌太史纂,先考亦偕臧。
迄今三六载,明府合族望;和衷能共济,四修有余庆。
在局艳摛藻,侬亦索枯肠;仰凭宗祖德,永庇炽而昌。
蛰蛰螽斯衍,继述后贤良;人文欣鹊起,衣锦尽还乡。
明清两朝甘氏进士:
甘 泉:江西宜春人, 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三甲第四十一名
甘友信:广东保昌人, 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三甲第一百零九名
甘 由:江西丰城人, 明永乐四年丙戌科三甲第四十六名
甘 霖:江西南丰人, 明永乐四年丙戌科三甲第一百零九名
甘 瑛:江西丰城人, 明宣德二年丁未科二甲第一名
甘敬修:四川富顺人, 明正统四年己未科二甲第十八名
甘 泽:直隶开州人, 明正统四年己未科三甲第七名
甘 节:江西丰城人, 明正统七年壬戌科三甲第九十三名
甘 振:广西桂平人, 明弘治九年丙辰科二甲第三十名
甘公亮:江西永新人, 明正德三年戊辰科二甲第四十一名
甘为霖:四川富顺人, 明嘉靖二年癸未科二甲第三十八名
甘 勋:江西丰城人, 明嘉靖二年癸未科三甲第一百三十二名
甘 观:南京府军右卫人,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三甲第六十三名
甘 茹:四川富顺人, 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三甲第二十八名
甘来学:四川雅州人, 明隆庆二年戊辰科二甲第四十九名
甘一骥:江西南昌人, 明隆庆五年辛未科二甲第五十一名
甘 雨:江西永新人, 明万历五年丁丑科二甲第五十名
甘士价:江西信丰人, 明万历五年丁丑科三甲第二百二十八名
甘 来:江西南丰人, 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二甲第四十三名
甘学阔:四川邻水人, 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三甲第八十三名
甘惟爃:福建海澄人, 明崇祯元年戊辰科三甲第二十一名
甘大绶:江西丰城人, 明崇祯十年丁丑科三甲第四十七名
甘汝来:江西奉新人,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科三甲第四十六名
甘曰懋:四川大邑人, 清康熙六十年辛丑科三甲第一百一十九名
甘志道:江西奉新人, 清乾隆元年丙辰科三甲第十三名
甘 美:云南姚州人, 清乾隆四年己未科三甲第一百三十七名
甘学淳:湖北麻城人, 清乾隆七年壬戌科二甲第七十名
甘为仁:江西奉新人, 清乾隆七年壬戌科三甲第八名
甘立功:江西奉新人, 清乾隆十七年壬申科二甲第二十五名
甘文林:四川邻水人, 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
甘 山:江西奉新人, 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三甲第三十八名
甘立德:江西奉新人, 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二甲第三十一名
甘立猷:江西奉新人, 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二甲第九名
甘家斌:四川邻水人, 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三甲第四十四名
甘家春:四川邻水人, 清嘉庆七年壬戌科三甲第十二名
甘 岳:云南白骧井人,清嘉庆十三年戊辰科三甲第一百三十八名
甘 熙:江苏江宁人, 清道光十八年癸酉科三甲第十三名
甘守光:云南白骧井人,清道光二十年庚子科二甲三十四名
甘 晋:江西奉新人, 清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二甲第四十三名
甘启运:江西奉新人, 清同治四年乙丑科三甲第五十三名
甘醴铭:江西奉新人, 清同治四年乙丑科三甲第八十五名
甘常俊:江西奉新人, 清同治十年辛未科二甲第一百一十名
甘 熹:江西奉新人, 清光绪三年丁丑科二甲第七十二名
甘作赓:四川云阳人, 清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三甲第九十四名
甘鹏云:湖北潜江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二甲第三十名
五、宗族特征(资料有待补充)
六、字辈排行
湖北枝江甘氏字辈:“可以继续长发启祥”。
湖北崇阳甘氏字辈:“登朝寿景明师仁余世杰”。
湖北随州甘氏字辈:
一支:“德富文明国家正兴”;
二支:“长名国加正世友中成相”。
湖北洪湖、江西丰城甘氏字辈:“承家惟孝友忠厚自永昌”。
湖北襄阳甘氏字辈:“广发家启世祖德仁义良”。
湖北天门甘氏字辈:“庭应衣良大雨文学相选永德家声必洪”。
湖北十堰甘氏字辈:“文敬承先泽武期绍祖勋忠诚开国瑞孝友振家声”。
湖北麻城甘氏字辈:“廷其世必永唯望国家兴一昭天有道启应发祯祥济世同延庆文章足立身运生方克裕源远竟流深不尽宗功伟绵长祖德馨孝思千古尚历代有龙吟”。
湖北大冶甘氏字辈:“学汝儒受启朝温耀待精恒燕雍威武以少易相盛福美添来通孔可国公廷文立德振家兴隆应世昌仁义传后代光辉显名扬忠信守安分荣华如天长虔诚思祖意永保锡祯祥”。
江西高安甘氏字辈:“升天守继广”。
江西丰城甘氏字辈:
一支:“联咏承宗本增新”;
二支:“立功可成显达加升”;
三支:“洪承先烈立振家声”;
四支:“宁陈虎桔印红戛常映章聆攸泰渊盛俊遵从矩祯宗琛固”。
江西九江甘氏字辈:“路体味友树德从忠道”。
江西宜春甘氏字辈:“兆加定松辉增铭浪松辉”。
江西临川甘氏字辈:“立阳思号义万世茂荣昌”。
江西萍乡、九江、修水甘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加志从仁义”。
江西上栗甘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志崇仁义合本忠和”。
江西南昌甘氏字辈:“立本敦常道登朝树景名师臣贻世泽家运日方兴”。
广西南宁甘氏字辈:“永世书香文明广昌”。
广西桂林甘氏字辈:“星现光明朗高照定乾坤”。
广西贵港甘氏字辈:“兆锡嘉明昌世泽雄开景运进家星”。
广西北流甘氏字辈:“宇滋泰稽世树品经书承懋宗功祖德传家乐业”。
广西宾阳甘氏字辈:“忠清华国宝孝友迪前光敬笃宗仿厚忻沾世业昌”。
湖南沅江甘氏字辈:“相国余荫远本家长桂茂”。
湖南醴陵甘氏字辈:“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志崇仁义”。
湖南中湘甘氏字辈:“明士之腾起功臣曾连昌显所光祖德世泽远传芳”。
湖南汨罗甘氏字辈:“元吉肇开泰瑞征祖德隆英才应运起福泽定恒丰峻茂枝增盛滋培本益崇文章光远世孝友振家风”。
湖南湘乡甘氏字辈:“从稹宗令廷浩翮彦年天仲立可贤層献明庭子霖励勋资宜勅拱启世克兆代乾坤承先裕后迪前光”。
安徽巢县甘氏字辈:“林正永家业建”。
安徽当涂甘氏字辈:“一道相传培本厚”。
安徽广德甘氏字辈:“仁义其行永恢世泽”。
安徽太湖甘氏字辈:“文嘉必应希肇大成世继以善长振家声允遵祖训经义详明瑴贻启迪笃敬忠贞”。
安徽甘氏一支字辈:“洪承先烈立振家声”。
四川万源甘氏字辈:“大烈在国立元”。
四川邻水甘氏字辈:“于家培大业在国立元功”。
四川攀枝花甘氏字辈:“文有芝成茂洪再万世庭”。
四川甘氏一支字辈:“明显跃大……”
重庆甘氏一支字辈:“英如家大……”
重庆铜梁甘氏字辈:“明郡自昌水师元方吉星开泰世德远洋”。
重庆涪陵甘氏字辈:“文家培大业在国立元功孝有施之政尊优锡以丰锦江华翰发鹏翮彩云通才与三苏盛望如五桂雄声名超(高)北海甲第捷南宫玉律其音远金科必体崇台端天禄阁瑶府树宾鸿懿训昭来许念兹务本中”。
重庆甘氏一支字辈:“庆普承相敬志尚宗良一学明维克存于家培大业在国立元功孝友施之政尊优锡以丰锦江华翰发鹏翮彩云通才与三苏盛望如五桂雄声明高北海甲第捷南宫玉律其音远金科必体崇台端天禄阁瑶府树宾鸿懿训昭来许唸兹务本中”。
贵州安顺、广顺甘氏字辈:“印宗樑和……”
贵州思南甘氏字辈:“崇光维学尚道泽时万(治)兴”。
贵州遵义甘氏字辈:“成世凤□国太朝玉德受长永正天”。
江苏句容甘氏字辈:“正玉明传……”
江苏镇江甘氏字辈:“德祥起益可新兆金字万连春”。
江苏南京甘氏字辈:“一茂观禄仁正贤良祥盛辅弼钦敬朝元礼义尚洪如荣华富贵坚英雄文学显福寿永双全祖德宗功大遗传恩泽长孝慈承继绪后裔世流芳应遇士邦方可元文世祥克成广德大仁绍诗恭昌”。
浙江嘉庆甘氏字辈:
一支:“火土金水木”;
二支:“元文世祥克”。
浙江金华甘氏字辈:
一支:“应思光彦国”;
二支:“国永志纯承鸿瑞知恩铭祚善霖雨庆福共海长荣”。
浙江永昌甘氏字辈:“国永志纯承富瑞知恩铭祚善霖雨庆福共海长荣”。
福建尤溪甘氏字辈:“舜岱哲钦铭”。
福建仙游甘氏字辈:“开国承家景贤学信”。
天津武清甘氏字辈:“国德从仕作景钰永久长”。
天津静海甘氏字辈:“圣进起大廷文连玉继长景增兆尚作天福永世昌”。
云南宣威甘氏字辈:“德富连文昌”。
陕西甘氏一支字辈:“在囯立元功”。
河南内黄甘氏字辈:“声朋继丕心鹤学玉堂春洪福祯祥瑞”。
山东枣庄甘氏字辈:“全家同志信宜言宗好礼修业昌运时峰祥和筵庆”。
甘肃兰州甘氏字辈:“文德怀良相武功仰义成谨勤绍世泽昌大振家声”。
辽宁海城甘氏字辈:“应德志国文兴有洪富起永巨元成海朝中会百全祖先甘应芳”。
甘广良后裔字辈:“忠清华国宝孝友迪前光敬笃宗仿厚忻沾世业昌”。
甘盘后裔字辈:“文嘉必应希肇大成世继以善长振家声允遵祖训经义详明瑴贻啟迪笃敬忠贞”。
甘氏一支字辈:“仁义礼庆明国永昌盛禄秀泰志世文”。
甘氏一支字辈:“怀仁尚德国益昌恒贤良传世继学培英光宗耀祖万冀相承忠厚乐善光绪常新荣庆志之家声时振再允信友佰昭序顺再允信友佰昭序顺荣庆志之家声时振忠厚乐善光绪常新光宗耀祖万冀相承贤良传世继学培英怀仁尚德国益昌恒”。
七、【甘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望出渤海;源自甘国:全联典指甘氏的源流和郡望。
秦帝卿相;商王师尊:上联典指战国秦相吕不韦家臣甘罗,楚国下蔡人。十二岁时为秦相家臣。吕不韦企图攻赵,他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城及把所攻取的部分燕地给秦。因功任为上卿。下联典指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
长水校尉;江表虎臣:上联典指西汉北地郁郅人甘延寿,字君况,善于骑射。初为羽林期门,后任辽东太守;汉元帝时任西域都护、长水校尉,匈奴郅支单于攻略乌孙、大宛等地,他和副校尉陈汤发兵击杀郅支单于,封义成侯。下联典指三国时巴郡临江人甘宁,字兴霸,初依附刘表,后归孙权,相继随周瑜破曹操、从吕蒙拒关羽,因功官西陵太守、折冲将军,时称“江表虎臣”。“江表”,古称长江以南地区。
显名践约;绥德抚循:上联典指战国时楚国下蔡人甘茂,在秦国做官,秦武王时任左丞相。武王想窥探周王朝的虚实,甘茂攻取了韩国的宜阳,使秦国领土扩展到了中原地区,武王得以顺利到达东周的雒邑(今河南洛阳)。“践约”,指甘茂攻打韩国前,担心有人猜忌而向武王进谗言,便请武王与他立下誓约,得以免除了后顾之忧。下联典指晋朝丹阳人甘卓,字季思,官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善于安抚百姓,使境内徭役全免,市场物价平稳,人们称颂其德政。
于湖世泽;渤海家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武丁旧学;典午名家: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联。
淡泊明志;清虚凝神: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总集福荫;备致嘉祥: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前程远大;后地宽宏: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为善最乐;读书更佳: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国恩家庆;人寿年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千秋博士;一代儒生: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修其天爵;教以人伦: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人因竹静;风为兰和: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五言通用联:
一飘风外树;双履雨中山:此联为明朝诗人甘瑾《河梅阁山居》诗句联。
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友大厅屏门挂联。
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庖厨君子远;菽水妇人宜: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厨房联,此联体现了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
有德容乃大;无欺心自安: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良佩双温穆;新兰自芬芳: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丹阳承国运,渤海振家声:广东省新会市甘氏祠堂楹联。
七言通用联:
洋洋世著东溪集;炳炳大篇赋杂诗:上联典指宋朝诗人甘泳,字泳之,崇仁人,所著甚富,有鳌溪木刻活字印本,凡七进三十余篇,号《东溪集》。下联典指宋朝诗人甘泳,尝赋杂诗一首,凡一千四百字,随事起义,随义练句,古今大篇,未或过之。
天文星占光中外;熬溪刻本耀古今:上联典指战国中期天文学家甘德,齐国人,一说楚国人。与石申精密记录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著有《天文星占》,已佚。世传《甘石星经》已非原著。下联典指宋朝诗人甘泳事典。
丽质与玉人同埒;童年取卿相列尊: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甘后,沛县人,刘备在小沛时纳她为妾,后随刘备住荆州,生刘禅。甘后天生丽质,体态轻盈,河南又有人献玉人放在甘后身旁,洁白丽润。“埒”,谓相等。下联典指战国时甘罗,秦相甘茂的孙子,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家臣。吕不韦企图攻打赵国,来扩大燕国献给他的河间封地。甘罗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并将赵国攻取的燕地地方分一部分给秦国。因功任为上卿。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福禄寿三星高照;松竹梅四季长春: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中堂挂联。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佛堂挂联。旧时妇女多信佛,在家中设置佛堂供奉观音,日常在此诵经、祈祷、礼佛。
积卷敢夸东壁富;披函好趁北窗凉:甘熙之父撰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云烟供养邀清泽;金石摩挲发古香: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书斋联。
八言以上通用联:
比德如玉圭璋特达;如松有节枝叶贯时: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德雨信风,仁山智水;礼门义路,贤士达人: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率兵御曹,江东虎臣望重;事秦使赵,少年上卿计奇:上联典指三国时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巴郡临江人。初依刘表,后归孙权。定计取黄祖,随周瑜破曹操,军功显赫,为“江苏虎臣”。下联典指战国秦相吕不韦家臣甘罗事典。
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大厅抱柱挂联。
师范示商家,继往开来,宜以经纶恢旧学;威名垂汉代,承先启后,好将韬略焕新猷:此联为江西省上栗县福田镇甘氏宗祠联。上联讲文,典指甘氏起源于商朝,甘盘曾任高宗武丁的师傅和相。下联讲武,典指汉代甘延寿、甘英都以武勇而留威名。
南京市甘熙故居友恭堂:
甘熙故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甘熙故居俗称“九十九间半”又名“友恭堂”。
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著有《白下琐言》、《桐阴随笔》、《白下杂识》等地方志书。因他在家族中颇有名望,故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故居内原筑有江南地区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仿宁波天一阁建造,楼上藏书十余万卷,楼下金石彝鼎,充仞璀璨。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毁于兵火,幸存的部分藏书经甘氏族人商议,捐赠给龙蟠里国学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珍藏。其中珍贵的宋版《金石录》几经辗转幸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1982年,甘熙故居被定为市级文保单位,后修复了南捕厅19号的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并于1992年11月对外开放。
1995年,故居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为再现清代江南的民居风貌,2001年南京市在此展开了全面的抢救性保护工作,2002年重新对外开放。
甘熙精研风水勘舆之术。其故居坐南朝北,一是跟经商有关,而《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则吉,朝向上的“悖异”与风水有关。另外《百家姓》中甘氏出“渤海”,因此在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
八、历史名人
甘 德:(生卒年待考),号甘公;楚国人,一说鲁国人。著名战国中期天文学家。
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魏国的石申二人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作《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里记录了八百个恒星的名字,其中一百二十一个恒星的位置已被当代天文学测定,这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书里还记录了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发现了它们的出没规律。
甘 茂:(生卒年待考),下蔡人(今安徽凤台)。著名战国时秦国将领。
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
周赧王三年(前312),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又率兵平定蜀乱。六年,秦初置丞相,甘茂为左相。七年秋,受命为将攻韩之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以打开秦东向门户。行前分析楚、韩盟而不固,楚无意救韩。又亲至魏、赵游说,使其不出兵救韩。鉴于宜阳城坚难攻,恐攻城日久而遭人谗言,遂与秦王订下息壤(今陕西咸阳东郊)之盟。后攻宜阳五个月未下,公孙奭、樗里疾果谮之于秦王,秦王终守信而发兵助之,甘茂又出私财犒劳将士,于次年终克宜阳,斩首六万。并渡过黄河,驻于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同年,因楚围韩雍氏(今河南禹州东北),力劝秦昭王救韩。
后因劝秦王归还韩武遂而被疑,遭向寿、公孙奭谗毁,被迫于攻魏蒲阪时逃至齐,任齐上卿。十年,为齐使楚。秦欲令楚送还甘茂,楚以其贤而拒秦。卒于魏。
甘 罗:(生卒年待考),楚国下蔡人(今安徽凤台)。著名战国时期秦国童相。
甘罗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十二岁仕宰相吕不韦从政,做事胸有成竹,善于言辩。
后来为秦国出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利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
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
甘忠可:(生卒年待考),齐人(今山东)。著名西汉末期方士。
汉成帝时,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宣称“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劝汉成帝改制。
当时的中垒校尉刘向奏其“假鬼神罔上惑众”,朝廷乃将其下狱。后病死狱中。
汉哀帝时,其弟子夏贺良重新宣传改制主张,亦被下狱处死。
甘延寿:(公元?~前25年待考),字君况;北地郁郅人。著名东汉将领。
少善骑射,入羽林郎,又为期门,以材力获宠,升辽东太守。
汉元帝时,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匈奴郅支单于杀汉使者,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进军康居,斩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逝世后谥号为“壮”。
甘 英:(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外交使者。
甘英是著名的西域长史班超的属下官员。
他在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今意大利),曾到达条支国(今伊拉克)的西海(今波斯湾),在临大海欲渡时,而当地海员告诉甘英曰:“渡海如风顺,需三月,风不顺,有经二年者,故需备三年粮,且有死于海者。”甘英闻之乃还。
甘英此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增加了对中亚各国的了解。
甘皇后:(生卒年待考),女;沛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刘备之妾。
刘备在小沛时纳她为妾,后随刘备住荆州,生太子刘禅(阿斗)。
甘后天生丽质,体态轻盈。在河南时有人献玉人放在甘后身旁,洁白丽润,两者互埒,时人惊叹不已。
埒:就是相同的意思。
甘 宁:(公元?~222年待考),字兴霸;临江人。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将领。
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诸英豪各各起兵,甘宁观表事势,终必无成,恐一朝土崩,并受其祸,欲东入吴。黄祖在夏口,军不得过,乃留依祖。
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讨祖,祖军败奔走,追兵急,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凌操。祖既得免,军罢还营,待宁如初。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甘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兒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於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脩,怠於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甘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孙权举酒属甘宁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西征祖,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初,孙权破祖,先作两函,欲以盛祖及苏飞首。飞令人告急於甘宁,甘宁曰:“飞若不言,吾岂忘之?”孙权为诸将置酒,甘宁下席叩头,血涕交流,为孙权言:“飞畴昔旧恩,宁不值飞,固已损骸於沟壑,不得致命於麾下。今飞罪当夷戮,特从将军乞其首领。”孙权感其言,谓曰:“今为君致之,若走去何?”甘宁曰:“飞免分裂之祸,受更生之恩,逐之尚必不走,岂当图亡哉!若尔,宁头当代入函。”孙权乃赦之。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甘宁随周瑜拒破曹公於乌林。随周瑜攻曹仁於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遣使报瑜,瑜用吕蒙计,帅诸将解围。
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甘宁随周瑜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鲁肃与诸将议。甘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甘宁乃夜往。关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孙权嘉甘宁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
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甘宁从权攻皖,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硃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拜折冲将军。
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甘宁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甘宁,从孙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甘宁引弓射敌,与凌统等死战。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
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吕蒙舍会,酒酣,凌统乃以刀舞。甘宁起曰:“宁能双戟舞。”吕蒙曰:“宁虽能,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持楯,以身分之。后孙权知凌统意,因令甘宁将兵,遂徙屯於半州。
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出濡须,甘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孙权特赐米酒众殽,甘宁乃料赐手下百馀人食。食毕,甘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甘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於至尊,熟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甘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