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汉初期大臣。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刘如意为吕后所杀,周昌自觉辜负刘邦,郁闷不乐,三年后去世,谥号悼。
人物生平
追随刘邦
周昌是沛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等到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时候,打败了泗水郡的郡守、郡监,这样,周昌、周苛二兄弟也就以卒史的资历追随刘邦,刘邦命周昌担任一名管旗帜的职志,周苛暂时在帐下当宾客。后来他们都跟从刘邦入关,推翻秦朝的统治。刘邦被封为汉王后,任命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楚军在荥阳把刘邦团团围住,情况紧急,刘邦悄悄逃跑出围,命令周苛留守荥阳城。楚军围荥阳,周苛以“反国之臣,难与共守”杀了魏豹。楚军攻破了荥阳,想任命他为将领,周苛痛斥道:“你们这些人应该赶快投降汉王,不然的话,很快地就要做俘虏了!”项羽听罢大怒,立刻就烹杀了周苛。于是,刘邦就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经常跟随汉王,并且多次击败项羽军。因此,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时,周昌和萧何、曹参一起受封,周昌被封为汾阴侯,周苛的儿子周成因父亲为国捐躯的原因,也被封为高景侯。
直言敢谏
周昌为人坚忍刚强,敢于直言不讳。自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周昌曾经有一次在刘邦休息时进宫奏事,刘邦正和戚夫人拥抱,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刘邦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刘邦听了哈哈大笑,但是却由此最敬畏周昌。
等到刘邦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之子如刘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后来,幸好张良为吕后定下计策,使刘邦暂时把此事放下。而周昌在朝廷中和刘邦极力争辩,刘邦问他理由何在,因为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气愤的时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高帝听罢,很高兴地笑了。事过之后,吕后因为在东厢侧耳听到上述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谢说:“若不是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担任赵相
此后,刘如意被刘邦立为赵王,年纪十岁,刘邦担心如果自己死后,刘如意会被人杀掉。当时有一个名叫赵尧的人,年纪轻轻,他的官职是掌管符玺的御史、赵国人方与公对御史大夫周昌说:“您的御史赵尧,年纪虽轻,但他却是一个奇才,您对他一定要另眼相待,他将来要代替您的职位。”周昌笑着说:“赵尧年轻,只不过是一个刀笔小吏罢了,哪里会到这种地步!”过了不久,赵尧去侍奉刘邦。
有一天,刘邦独自心中不乐,慷慨悲歌,满朝文武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赵尧上前请问道:“陛下闷闷不乐的原因,莫非是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二人又不和睦吗?是担心在您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刘邦说:“对。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这些,但是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赵尧说:“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刘邦说道:“对。我考虑此事是想这样,但是满朝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赵尧说道:“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坚强耿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一直敬畏,因此,只有他才能够担此重任。”刘邦说:“好。”
于是刘邦就召见了周昌,对他说:“我想一定得麻烦您,您无论如何也要为我去辅佐赵王,您去担任他的相国。”周昌哭着回答:“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为什么单单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给了诸侯王呢?”刘邦说:“我非常了解这是降职,但是我私下里又实在为赵王担心,再三考虑,除去您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行。真是迫不得已,您就为我勉强走一遭吧!”于是御史大夫周昌就被调任赵国相国。
周昌走了以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刘邦手拿着御史大夫的官印,轻轻地抚弄着说:“谁才是御史大夫最合适的人选呢?”然后仔细地看了看赵尧,说道:“没有人比赵尧更合适了。”这样,就任命赵尧为御史大夫。赵尧在以前也有军功和食邑,等到他以御史大夫之职跟随攻打陈豨立了功,被封为江邑侯。
抑郁而终
刘邦驾崩之后,吕后派使臣召刘如意入朝,周昌让刘如意推说身体不好,不能前往。使者往返去了三次,周昌都一直坚持不送刘如意进京。于是吕后很是忧虑,就派使者召周昌进京。周昌进京之后,拜见吕后,吕后非常生气地骂他:“难道你还不知道我非常恨戚夫人吗?而你却不让赵王进京,为什么?”周昌被召进京城之后,吕后又派使者召刘如意,不久,刘如意果然来到了京城。他到长安一个多月,就被迫喝下毒药死去了。周昌因此也就称病引退,不再上朝拜见吕后。三年之后,他也去世了,谥号为悼。爵位从周昌的儿子传到他孙子周意,因周意犯罪爵位被剥除,汉景帝又封周昌的孙子周左车为安阳侯,后也因犯罪被剥除。
历史评价
赵尧: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班固:①周昌,木强人也。②肃肃御史,以武以文。相赵距吕,志安君身。徵诣行所,如意不全。天秩邑土,勋乃永存。
薛稷:书诫面从,诗咏司直,犯颜无隐,求福不回。周昌之比汉高,同乎桀、纣;刘毅之方晋武,类彼桓、灵。
徐钧:廷争废嫡见操持,故仗刚强托爱儿。三召归来竟无语,此时何不更期期。
蔡东藩:周昌固争废立,力持正道,不可谓非汉之良臣。
周苛(?—公元前203年),秦汉时期沛县人。周昌的堂兄。秦朝时是泗水郡的小官,刘邦起义后开始跟随刘邦,并随刘邦入了关中,推翻秦朝。刘邦被封汉王后,封周苛为御史大夫。汉四年,守荥阳,斩魏王豹。后项羽攻破了荥阳,宁死不屈,被烹杀。前202年追封高景侯,其子周成即位。
人物生平
周苛是沛县人,他和堂弟周昌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等到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时候,打败了泗水郡的郡守、郡监,这样,周昌、周苛二兄弟也就以卒史的资历追随刘邦,刘邦命周昌担任一名管旗帜的职志,周苛暂时在帐下当宾客。后来他们都跟从沛公入关,推翻强秦的统治。刘邦被封为汉王后,任命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前203年(汉王四年),楚军在荥阳把汉王团团围住,情况紧急,刘邦悄悄逃跑出围,命令周苛留守荥阳城。楚军围荥阳,周苛以“反国之臣,难与共守”杀了魏豹。楚军攻破了荥阳,想任命他为将领,周苛痛斥道:“你们这些人应该赶快投降汉王,不然的话,很快地就要做俘虏了!”项羽听罢大怒,立刻就烹杀了周苛。于是,汉王就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经常跟随汉王,并且多次击败项羽军。因此,前201年(在高祖六年)时,周昌和萧何、曹参一起受封,周昌被封为汾阴侯,周苛的儿子周成因父亲为国捐躯的原因,也被封为高景侯。
周苛忠义可风,也被许多地方奉祀为城隍,如福建都城隍庙、海澄城隍庙。宋代林通《长乐图经》说:“(城隍)庙之神乃西汉御史周苛也。”《海澄县志》记载,明穆宗隆庆年间闽南海澄人民,奉祀周苛为海澄城隍。
历史评价
陆机:天地虽顺,王心有违。怀亲望楚,永言长悲。侯公伏轼,皇媪来归。是谓平国,宠命有辉。
周昉,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画家,字仲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显贵,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
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肥,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
他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是当时有名的宗教画家兼人物画家,早年效仿过张萱,后来加以变化,别创一体。周昉创造的最著名的佛教形象是“水月观音”。
他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周家样”。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卷等。
人物经历
先后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萱而加以写生变化,多写贵族妇女,所作优游闲适,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劲简,色彩柔艳,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时。画佛像,神态端严,时称神品。
德宗闻其名,诏画章明寺,经月余始定,时推第一。章明寺壁画下笔落墨之际,多人竞观,寺祇园门,贤愚毕至,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后经改定无不叹其精妙。雕塑家仿效之,称为“周家样”。兼工肖像,尝与韩干同为郭子仪(679-781)婿赵纵写照,未能定优劣,赵夫人谓“两者皆似,而干画得其状貌,昉画能兼得神气情性。”其绘扑蝶名播中外,画鞍马、鸟兽、草木,时人学之者甚多,程仪、高云、卫宪皆其弟子。好属文,能书。
周昉,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画家,字仲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显贵,先后任越州、宣州长史。
能书,擅画人物、佛像,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肥,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
他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是当时有名的宗教画家兼人物画家,早年效仿过张萱,后来加以变化,别创一体。周昉创造的最著名的佛教形象是“水月观音”。
他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周家样”。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卷等。
人物经历
先后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萱而加以写生变化,多写贵族妇女,所作优游闲适,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劲简,色彩柔艳,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时。画佛像,神态端严,时称神品。
德宗闻其名,诏画章明寺,经月余始定,时推第一。章明寺壁画下笔落墨之际,多人竞观,寺祇园门,贤愚毕至,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后经改定无不叹其精妙。雕塑家仿效之,称为“周家样”。兼工肖像,尝与韩干同为郭子仪(679-781)婿赵纵写照,未能定优劣,赵夫人谓“两者皆似,而干画得其状貌,昉画能兼得神气情性。”其绘扑蝶名播中外,画鞍马、鸟兽、草木,时人学之者甚多,程仪、高云、卫宪皆其弟子。好属文,能书。
周文(?-前208),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亦称周章。陈县(河南淮阳)人。习兵事,曾为项燕军“视日”。后为张楚政权将军,有将士数十万。后被秦将章邯打败,退至渑池自杀。《史记》称:“周文,陈之贤人也。”
周昌(?-前192),西汉臣。沛(江苏沛县)人。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从刘邦起兵,任中尉,御史大夫。汉立,封汾阴侯。曾直言谏止刘邦废太子事。后为赵王如意相。如意为吕后杀害后,他托病不仕。《史记》称:“昌为人强力敢直言。”
周勃(?-前169),西汉臣。沛县(今属江苏)人。青年时以织薄曲(蚕具)为生,并常作丧事中的吹鼓手。秦末从刘邦起义,转战各地,因军功升任将军。汉朝建立,封绛侯。又从高祖
平定韩王信、陈豨和卢绾的叛乱,升任太尉。厚重少文,刘邦认为可安刘氏。惠帝、吕后时,仍任太尉。吕后死,他与陈平定计,诛杀企图夺取政权的吕产、吕禄等人,迎立文帝,任右丞相,后免相就国,文帝十一年死。
周亚夫(?-前143),西汉将领。沛(江苏沛县)人。周勃子。初封条侯。后元六年(前158),匈奴犯边,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驻军细柳。文帝至细柳劳军,见其治军谨严,赞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史记》)。景帝时,为太尉。平吴楚七国之乱。任丞相。后因其子私买御物,被牵连下狱,绝食死。
周瑜(175-210),三国吴将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少与孙策为友,随策征战有功,任建威中郎将,领兵二千人。时年二十四,人称周郎。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下,他与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大军大破操军于赤壁。后官至偏将军、南郡太守。建议孙权西取益州,北收汉中,未及实施,病卒。精于音乐,听乐,有误必知,当时谣称“曲有误,周郎顾”。
周处(?-297),西晋将领。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吴鄱阳太守周鲂子。少不修礼仪,纵情肆意,为州里所患,称为三害之一。处除三害,为百姓称赞。仕吴为无难督。吴亡,入洛阳为新平太守,累迁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氏人齐万年在关中起义,将兵镇压,战死。谥孝。著有《默语》、《风土记》、《吴书》等。
周顗(269-322),东晋臣。字伯仁,汝南安城(今河南原阳)人。安东将军周淩子。少有重名,初仕为秘书郎。司马睿镇建康,引为军谘祭酒,深得信用。司马睿即帝位,授尚书仆射、吏部尚书。性好酒,终日沉醉,时称“三日仆射”,曾因醉酒被免官。元帝末,与戴若思一起被王敦杀害,谥康。
周兴(?-691),唐酷吏。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明法律,拜尚书省都事。官至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垂拱以来,典掌刑狱,与来俊臣一起,陷害无辜数千人。武后临制,上疏请除李家宗正属籍。后坐事下狱,流放岭南途中被仇人杀死。
周昉,唐画家京兆(治今陕西西安)人,字景玄、仲朗。曾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营,后则小异,多写贵族妇女生活情景。衣褶劲简,容貌丰肥,色彩柔丽;并擅作佛道宗教画,创制有民族风格的“水月观音”。雕塑者亦仿效,称为“周家样”。兼工肖像。亦能画鞍马、鸟兽、草木。相传《挥扇仕女》为其所作。
周文矩,五代南唐画家。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位南京市东南)人。937-942年(升元年间),曾奉命画《南庄图》,后主李煜时,任翰林待诏。工人物,尤擅画士女,多以宫廷生活为其主要题材。风格近似唐周昉而更加纤丽,多用曲折战制笔法(简称战笔)以表现水纹。并兼画楼观、山林、泉石及佛道宗教之画。有《重屏会棋》、《明皇会棋》、《琉璃堂人物》等图,据传为他的存世作品。
周德威(?-918),五代后唐将领。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初为李克用帐中骑督,谙熟军情,勇而有谋,常从征伐,历为衙内指挥使、代州刺史、振武节度使、卢龙节度使等职。曾于柏乡之役大破梁军王景仁,又击败刘守光,平定幽州镇。用兵持重,号称后唐中兴名将。后与后梁军战于胡柳陂,阵亡。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原名敦实,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官州县,颇有政绩。熙宁元年(1068),知郴州。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说》,究
明万物之本原,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及“无极而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对人性之善恶,主张以“中正”、“仁义”为立人之道,又著有《通书》。程颢、程颐皆为其弟子。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卒于任,封汝南伯,谥元公。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浙江杭州)人。元丰初为太学生,献《汴都赋》,受神宗赏识。徽宗时,为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多创新词调。格律严谨,追求典丽,为格律派词人所宗,被誉为“词家之冠”。内容多写闺情、羁旅、咏物。为北宋婉约派代表作家。有《片玉集》。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宣城(今属安徽)人,字少隐,号竹坡居士。绍兴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出知兴国军。谄附秦桧,为时论所鄙。工诗词,讲究格律句法,而无江西派生硬之弊。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词》、《竹坡诗话》。
周必大(1126-1204),南宋臣。字子充、弘道,号平园老叟,祖籍郑州管城(河南),徙庐陵(江西吉安)。绍兴进士。权给事中,“缴驳不避权幸”。淳熙十四年(1187)拜右相。《宋史》称其“纯笃忠厚,能以善道其君”。著《玉堂类稿》。
周去非,南宋地理学家。字直夫,温州永嘉(浙江温州)人。隆兴进士。入仕为桂林尉、绍兴府通判、桂林通判等。记岭南地理、风俗、古迹、经济、物产,撰成《岭外代答》。书中还记有南洋、大秦、木兰皮诸国情况。
周密(1232-1298),北宋词人。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吴兴(浙江湖州)人。以学问渊博为宋右相马廷鸾赏识,累官丰储仓检察。宋亡,寓居杭州癸辛街瞰碧园,与王沂中、仇远等相唱和。后游历名山大川,与邓牧、谢翱等相交。著有《武林旧事》、《癸辛杂识》、《齐东野语》。诗感慨激昂,尤工乐府,编有《蜡屐集》。
周德清(1277-1365),元代音韵学家字。挺斋。元高安(今属江西宜春)人。通音律,善乐府,兼长北曲。1324年,著成《中原音韵》一书,为中国最早曲韵著作。时称“天下正音”。另有《作词十法》。
周达观,元地理学家。字草庭。温州永嘉(属浙江)人。元贞元年(1295)随元使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至大德3年(1297)返国。据所见闻,撰成《真腊风土记》一卷。内容包括城郭宫室、风俗人情、山川景物、耕种出产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共40条,记载颇翔实。书中所记之都城,即今柬埔寨吴哥窟。
周忱(1381-1453),明臣。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水人。永乐进士。仕于文渊阁,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宣德五年(1430),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总督税粮。时江南积欠赋税严重,他查因除弊,创“平籴法”。又请免赋,兴水利,储粮防灾。《明史》载其“性机警”,“有经世才”。“见利害必言”,朝廷“言无不听”。以工部尚书致仕。有《双崖集》。
周德清,元音韵学家。字挺斋,江西高安人。善音律,兼长北曲。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
周顺昌(1584-1626),明臣。字景文,号蓼州,江苏吴县人。万历进士。授福州推官。天启年间任文选员外郎,署选事,清廉秉公。《明史》载其“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好为德于乡”。后辞官归家。因忤魏忠贤,被阉党诬陷入狱。苏州民众喊冤者数万。后死于狱中。有《烬余集》。
周延儒(1593-1644),明臣。宜兴(今属江苏)人,字玉绳,号挹斋。万历进士。善揣摩帝意。崇祯三年(1630),任内阁首辅。后为温体仁所排挤,于六年引疾去位。十四年,再起为首辅,起用东林人士,请停止厂卫缉事借以沽名钓誉。又与吴甡各树朋党。十六年,清军略山东,北还至近畿,他自请视师,驻通州,不敢战,而日上章奏捷,为掌锦衣卫事骆养性等揭发。帝怒,下狱令自尽。
周遇吉(?-1644),明将领。字萃庵。锦州卫(今辽宁锦州)人。行伍出身。曾任京营游击。因镇压张献忠等部起义军,升至山西总兵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军山西,他守代州,战败后退到宁武。城破后被杀。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篆刻鉴别家。字元量,号栎园,别号缄斋、栎下生、适园等。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居于金陵(今南京)。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监察御史。降清后,在福建镇压抗清军,任户部右侍郎,历江安督粮道。精于鉴赏,好古图书字画,家有“赖古堂”、“因树屋”,藏印篆、古书、字画极富。著有《读画录》、《印人传》、《因树屋书影》、《赖古堂印谱》、《赖古堂诗文集》等。
周臣,明画家,江苏吴(今苏州)人。字舜卿,号东村,能诗、画。师陈暹,擅长山水,取法李唐、刘松年,峰峦崚嶒,山石坚凝,笔法严整,格调稳健;亦学马远、夏圭,则运笔奔放遒劲,论者以为稍乏淡远之趣。兼工人物,唐寅、仇英曾向他学画。
周之冕,明画家。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服卿,号少谷,擅画写意花鸟。家养飞禽,常详其动态,故下笔有生气。花卉多用钩花点叶法,设色鲜艳有致。所作虽不为时所重,而论者以其能采陈道夫、陆治之长,推为万历间名手。
周之琦(1782-1862),清臣。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稚圭,号退庵。仁宗嘉庆间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能词,著有《金梁梦月词》、《怀梦词》等,并辑有《心日斋十六家词选》。
周立春(1814-1853),清末小刀会首领。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农民出身。1852年领导青浦农民抗粮斗争,旋参加上海小刀会。次年9月5日,领导农民攻克嘉定后,加入上海小刀会起义。22日,在嘉定作战时负伤被俘,遇害于苏州。
周秀英(?-1855),上海小刀会女首领。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父周立春。1852年随父参加青浦农民抗粮斗争,后又率众在白鹤江重创清军,次年在小刀会领导下,与徐耀等人攻克嘉定,后因清军反扑,率起义军撤至上海,任女将军。英勇善战,坚持战斗十八个月。1855年从上海突围,在虹桥就义。
其他周姓名人有西晋江南士族首领周玘;五代将领周密;唐最早见于史籍之市舶官周庆立;明工艺家周翥;清大臣周昌,戏曲作家周乐清,象棋名手周廷梅,围棋国手周小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