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张汤(?—公元前116年),西汉时期官员、酷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的诬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才华初露

  张汤是杜陵人。他的父亲曾任长安丞,出外,张汤作为儿子守护家舍。父亲回来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吃了,父亲大怒、鞭笞张汤。张汤掘开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并找到了吃剩下的肉,然后立案拷掠审讯这只老鼠,传布文书再审,彻底追查,并把老鼠和吃剩下的肉都取来,罪名确定,将老鼠在堂下处以磔刑。他的父亲看见后,把他审问老鼠的文辞取来看过,如同办案多年的老狱吏,非常惊奇,于是让他书写治狱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继承父职。为长安吏,任职很久。

  周阳侯田胜在任职九卿时,曾因罪被拘押在长安。张汤一心帮助他。他在释放后被封为侯,与张汤交情极深,引见张汤遍见各位贵族。张汤担任给事内史,为宁成掾,因为办事无误,又被推荐给丞相,调任为茂陵尉,在陵中处理事务。

  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征召张汤为丞相史,又推荐给武帝,补任为御史(《汉书》作侍御史),令他处理诉讼。在处理陈皇后巫蛊的案件时,他深入追查其党羽。因此,武帝认为他很能干,晋升他为太中大夫。他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务必依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的官吏尤为严格。不久,赵禹迁升为中尉,调任为少府,而张汤也升为廷尉,两人关系密切,张汤象对兄长一样对待赵禹。赵禹为人廉洁孤傲,自从任官以来,舍第中从未有食客。公卿相继邀请赵禹,赵禹却从不回报,其用心在于杜绝知交、亲友及宾客的邀请,以便坚持自己的主张。他收到法律判决文书都予以通过,也不复查,以便掌握官属们过错。张汤为人多狡诈,玩弄智谋驾御他人。开始时担任小吏,虚情假意地与长安的宫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及至官达九卿的职位,收纳和交结全国各地的知名士大夫,自己心中虽然并不赞许对方,然而表面上仍表现出敬慕之情。

  死后留名

  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得自皇上的赏赐,没有其他产业。他的兄弟之子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被恶言污蔑致死,有什么可厚葬的!”遂用牛车装载他的尸体下葬,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汉武帝知道后,说:“没有这样的母亲,不能生下这样的儿子。”因此将三位长史处以死罪。丞相庄青翟被迫自杀。释放了田信。武帝很为张汤之死惋惜。晋升了他的儿子张安世的官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苍(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他生于战国末年(公元前256年),死于汉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战国末期曾在荀子的门下学习,与李斯、韩非等人是同门师兄弟。在秦朝时曾经当过御史。

  刘邦起义,他归顺了刘邦,西汉王朝建立之后,他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等官职。因为他帮助刘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乱有功,被汉高祖晋封为北平侯,以后又迁升为计相、主计。汉文帝时灌婴去世后接任丞相一职,汉文帝后元元年因政见不同而自动引退。主要门生为是洛阳人贾谊。

  张苍校正《九章算术》,制定历法,也是中国历史上主张废除肉刑的一位古代科学家。

  追随刘邦

  张苍是阳武人,他非常喜欢图书、乐律及历法。在秦朝时,他曾担任过御史,掌管宫中的各种文书档案。后来因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等到沛公攻城略地经过阳武的时候,张苍就以宾客的身份跟随沛公攻打南阳。后来张苍因为犯法应该斩首,脱下衣服,伏在刑具上时,身体又高又大,同时还有一身如同葫芦籽一样肥硕白皙的皮肤,凑巧被王陵看见,惊叹张苍长得好。因此,王陵就向沛公说情,赦免了他的死罪。这样,张苍便跟随沛公向西进入武关,到达咸阳。沛公被立为汉王,进入汉中,不久又还师平定三秦。

  陈余打跑常山王张耳,张耳投归汉王,汉王就任命张苍为常山的郡守。又跟随韩信攻打赵国,张苍擒获陈余。赵地被平定之后,王任命张苍为代国相国,防备边境敌寇。不久,又被调任赵国相国,辅佑赵王张耳。张耳死后,辅佐赵王张敖。然后又调任代国相国,辅佑代王。燕王臧荼谋反时,高祖带兵前去攻打,张苍以代国相国的身份跟随高祖攻打臧荼有功,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中被封为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户。

  后来,张苍被升任为管理财政的计相。一个月之后,张苍以列侯的爵位改任主计,他担任这个职务达四年之久。此时萧何担任相国,而张苍是从秦时就担任柱下史,非常熟悉天下的图书和各种簿籍,再加上他很精通计算、乐律和历法,因此就命令他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办公,负责管理各郡国交上来的会计帐簿。黥布谋反未成而逃跑,汉高祖就立他的儿子刘长作淮南王,命令张苍为相国来辅佐他。十四年(应为十六年)之后,张苍调任御史大夫。

  主要成就

  张苍这个人非常博学,很有学问。他在历法、算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西汉王朝制定了立法与度量衡。他侧辅校正的《九章算术》是对中国及世界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1、他提出和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度、量、衡、方面的理论,他把算学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国计民生。

  2、在采用历法方面,张苍提倡采用《颛顼历》。

  3、增订、删补《九章算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仁愿.png

  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

  张仁愿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并沿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向北拓地三百余里。

  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早期事迹

  张仁愿原名仁亶,因与唐睿宗李旦名字的发音相似,故改名仁愿。

  张仁愿年轻时文武全才,武则天在位时官至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都邀请张仁愿在表章上署名。张仁愿严辞拒绝,因此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

  不久,夏官尚书王孝杰担任吐刺军总管,率军抵御吐蕃。张仁愿时为监军,因与王孝杰关系不睦,便派人去向皇帝告状。因此,王孝杰被削官为民,张仁愿则升为侍御史。

  屡战突厥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监察御史孙承景出任清边军监军,战后虚报战功,称自己每战必身先士卒,亲临矢石。武则天闻讯后,对孙承景非常赞赏,将他擢升为右肃政台中丞,并令张仁愿为其部下记功。张仁愿先向孙承景询问作战经过,孙承景本是虚报战功,支支吾吾无法回答。张仁愿知道其中必有隐情,便上书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武则天将孙承景贬为崇仁县令,任命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圣历元年(698年),突厥默啜可汗入侵唐朝,先后攻陷赵州(今河北赵县)、定州(今河北定州),进犯幽州。张仁愿出城迎击,激战中被冷箭射中手臂,突厥军见不能取胜,也自行退去。武则天派出使者慰劳军队,并赐给张仁愿药品,命他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二年(702年),突厥攻破石岭关(今山西阳曲北),攻打并州。武则天任命雍州长史薛季昶代理右台大夫,充任山东防御军大使,又命张仁愿负责幽州、平州(今河北卢龙)、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檀州(今北京密云)四州防御,与薛季昶互为犄角,共拒突厥。

  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任命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当时,洛州粮价飞涨、盗贼横行。张仁愿到任后,将抓捕的盗贼全部乱棍打死,尸体陈列在府衙前。远近百姓无不惊骇,从此无人再敢偷抢。唐高宗时的洛州刺史贾敦颐也是政绩突出,所以时人都称赞道:“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

  同年十二月,突厥入侵鸣沙(今宁夏青铜峡西南黄河东岸丰安故城),击败朔方军大总管沙吒忠义,进掠原州(今宁夏固原)、会州(今甘肃靖远)等地,夺走陇右牧马一万多匹。景龙元年(707年),张仁愿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御史大夫,屯边防御突厥。张仁愿到达朔方后,突厥已退兵而去,便乘胜追击,夜袭敌营,大破突厥。

  修筑三城

  当时,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而在黄河北岸有一拂云祠。突厥每次出兵,都要在祠中祈祷,然后再发兵南下。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默啜统帅全军西攻突骑施(西突厥部落),后方兵力空虚。张仁愿便上奏朝廷,请求乘机夺取漠南之地,并沿黄河北岸修筑三座首尾相应的受降城,以断绝突厥南侵之路。

  奏疏送至京城后,唐中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太子少师唐休璟表示反对,并道:“两汉以来,朝廷都是北守黄河,如今在敌虏腹地筑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最终只怕还是要被敌虏占据。”张仁愿执意请求,最终得到中宗同意。

  张仁愿又上表请求留下戍边岁满的兵士,以加快工程进度。当时有二百多咸阳籍士兵不愿筑城,集体逃走,结果被张仁愿抓回,全部斩于城下。从此,筑城军民无不尽心尽力,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将三城全部筑成。

  三座城池中,拂云祠为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对朔方,而西城南对灵武,东城南对榆林,三城相距各有四百多里,北面都是沙漠。张仁愿又向北拓地三百多里,并在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东)北设置烽火台一千八百所。从此,突厥不敢度山放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每年节省军费上亿,裁减镇兵数万人。

  晚年拜相

  不久,张仁愿回朝任职,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并拜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同年秋,张仁愿再次返回边地,唐中宗还亲自赋诗饯行,后又加镇军大将军。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张仁愿因年老致仕退休。不久,朝廷又加张仁愿为兵部尚书、光禄大夫,但依旧让他退休在家。

  开元二年(714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1.jpg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汉族,唐朝襄州襄阳人。唐朝名相,诗人。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丞。689年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武则天提升为洛州司马。不数日,狄仁杰再荐之,称其“可为宰相,非司马也。”遂得以升为秋官侍郎,过了一段时间又得姚崇推荐,于是升任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发动政变,复辟唐朝。因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不久,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边疆。张柬之被流放泷州,气愤致死。时年八十二岁。

  大器晚成

  张柬之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认为他是奇才,便以帝王的辅臣期待他。中进士后,起初调任清源县丞。

  永昌元年(689年),朝廷以贤良科目召试,这时他七十多岁了。对答策问的一千余人,张柬之名列第一。授官监察御史,后累迁为凤阁舍人。

  众人举荐

  长安年间,武则天问狄仁杰:“从何处能得到一位奇士使用他?”狄仁杰说“:陛下若求文章、资历,现宰相李峤、苏味道足够了。难道是文士拘泥小节,不足以共成天下大业吗?”武则天说:“是的。”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虽然年老,却是宰相之才。用他,他必定为国家尽心竭力。”武则天立即召请张柬之任洛州司马。

  过了一阵,武则天又求才,狄仁杰说:“臣曾举荐张柬之,您没用他。”武则天说:“提拔他了。”狄仁杰说“:臣举荐宰相却任司马,这不是用才。”于是张柬之被授官为司刑少卿,迁升秋官侍郎。

  其后姚崇出任灵武军使,即将启程,武则天诏另举荐宫外百官中可任宰相的人,姚崇说:“张柬之深沉稳重有谋略,能决断大事,他已年老,要赶快任用。”武后当天就召见他,授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

  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怕武则天去世,自己无法图存,所以也在居中用事,暗蓄异谋。张柬之以为时机已至,于是又把同道桓彦范等都安插在御林军中当将军,直接控制保卫皇宫的禁军。

  诸事安排停当,张柬之便率左右羽林军五百余人,直入玄武门,并派人强行从东宫找来太子李显,一起突入内殿。二张听到风声,慌忙从武则天房里跑出来探听情况,恰被张柬之碰上。张柬之毫不迟疑,即令就地处斩。然后直奔武则天的寝室长生殿。武则天吃惊地坐起来,问道:“是谁作乱?”张柬之回答说:“张易之、张昌宗阴谋造反,臣等已奉太子的命令将他们杀掉了,因为担心可能会走漏消息,所以没有向您禀告。在皇宫禁地举兵诛杀逆贼,惊动天子,臣等罪该万死!”武则天看见李显也在人群之中,便对他说:“这件事是你让干的吗?这两个小子已经被诛杀了,你可以回到东宫里去了。”桓彦范上前说:“太子哪 能还回到东宫里去呢?当初天皇把心爱的太子托付给陛下,现在他年纪已大,却一直在东宫当太子,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怀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灭犯上作乱的逆臣。希望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以顺从上天与下民的心愿!”武则天无可奈何。

  第二天,张柬之等把异己分子或捕或杀,干净利落消除后患,然后让太平公主直接找武则天,劝迫传位。不多时,唐中宗李显复位,真正掌握了国政。

  忧愤而终

  神龙政变后,张柬之论功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给实纳租税的食户五百户。不到半年,他以汉阳郡王加“特进”衔,免除治理政事。不久,张柬之遭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排挤,武三思以张等五大臣诬陷韦后为由,向李显中伤他们,李显于是下诏,同时免去他们的宰相职务。

  张柬之失权后,愿回襄州养病,便任命他为襄州刺史。

  启程前,李显为他赋诗祭路神,还下诏群臣到定鼎门外给他饯行。到襄州后,他以法纪对待下属,即使是亲朋旧故也不放纵宽免。适逢汉水暴涨侵及外城,张柬之就军营壁垒筑堤,遏制急流怒涛,全境依赖它防洪。他又恳切地辞去王爵,朝廷不准。不久遭贬,并流放到泷州,忧愁愤懑而死,享年八十二岁。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追赠张柬之为中书令,谥号文贞,授予他一个儿子官职。

  开元六年,唐玄宗下诏张柬之配享中宗庙庭。唐德宗建中年间又追赠他为司徒。张柬之为人刚直不牵强附会,学术精深,有评议篇次的书文数十篇。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武则天时中进士,后任右拾遗。玄宗时吏部选拔人才,曾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积官至岭南道按察使。为张说所重,说死,以秘书少监代领集贤院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中书令,监修国史。任相期间,有直谏之风。曾建议不循资格用人。复置十道采访使,于河南屯田种稻等。又曾主张治裁安禄山败军之罪,以抑其骄横。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诗文著称于时,有著作《曲江集》。

    官宦世家 少有才名

  张九龄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文学创作

  初唐时,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掀起文学改革,一扫六朝绮靡文风。但到了中宗神龙、景龙年间,应制之风大盛,诗坛有故态复萌的趋势。在开元前期,身兼执宰大臣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张说、张九龄对扭转这一趋势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诗,虽因地位关系不免常常作出努力报效君主的表述,但内中同时也包涵了积极求取自我人生价值的热情,因而能脱出徒为虚饰的宫廷文学陈习,具有感人的生气。他们作出的表率和对众多优秀诗人的奖拔,使得唐诗的变革和发展得到有力的延续和推进。

  张九龄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他的诗文创作在精神上和张说有一脉相承之处。

  但是,和张说的诗歌重在讴歌功业抱负不同,张九龄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后,这种态度尤其鲜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会政治,追求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举,另一方面又力图持超越态度,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这种进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动姿态设计自我人生道路的欲望。而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诗的两条主要轨迹。

  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这些诗篇受楚辞的影响较多,但情辞委婉,在古典传统上,可以说是兼有“风”、“骚”的情韵。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政治主张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后来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并称“颠张醉素”。

  性好酒,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张旭的书法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嘉祐二年(1057年),张载进士登第,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今陕西宜川境内)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等职。在作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 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一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常设酒食款待,席间询问民间疾苦,提出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县衙的规定和告示,每次都召集乡老,反复叮咛到会的人,让他们转告乡民,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使不识字的人和儿童都没有不知道的。在渭州,他与环庆路经略使蔡挺的关系很好,深受蔡挺的尊重和信任,军府大小之事,都要向他咨询。他曾说服蔡挺在大灾之年取军资数万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还提出罢除戍兵(中央军)换防,招募当地人取代等建议。他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了军事政治才能。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非常满意,想派他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做事。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吗?”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张载上奏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不久被派往浙东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办毕回朝。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辞官回到横渠。

  张载回到横渠后,“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者,他作《砭愚》、《订顽》训辞(即《东铭》、《西铭》),书于大门两侧。张载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买地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持着遗迹,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认为张载的学术承继古代圣贤的思想,可以用来复兴古礼矫正风化,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不愿错过施行政治理想和主张的机会,便带病入京。宋神宗任用张载担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职)。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下诏礼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唯张载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同年十二月行至临潼,当晚住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晨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边。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乞加赠恤。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三月,张载葬于横渠大振谷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宁宗赐谥“明公”。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赐封郿伯,从祀孔庙。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原名张九四。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泰州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省盐城大丰市)。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建元天祐。

  张士诚是灭元的盖世功臣,而后期,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张士诚在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装,不久再度公开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之后被押解至明朝都城应天府(今南京)时,自缢而死,时年47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岱.jpg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小品圣手”之誉。

  张岱一生著述甚丰,他的乡人董金鉴说:“先生本世家子,年五十遭国变,杜门谢朋好,著书等身。”

  他自己在六十岁时也自称:“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古今义烈传》、《琅嬛文集》、《明<易> 》、《<大易>用》、《史阙》、《<四书>遇》、《陶庵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奚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此外还有《夜航船》、《张子诗秕》、《茶史》、《陶庵肘后方》、《石匮书后集》、《明纪史阙》、《馆琅乞巧录》、《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等等,他还参与编撰了《明史纪事本末》、《会稽县志》。他的著作主要分为史学著作、经学著作、散文著作、诗歌等几类,其中尤以散文创作闻名,享有“小品圣手”之誉。张岱散文,内容极为丰富,粗略归纳,大致可以分作以下四大类:

  史传散文

  以《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古今义烈传》、《史阙》等历史著作中的纪传作品为代表。张岱是大史学家,其史学著作不但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有极强的文学性,“统腐《史》《世说》为一家之言”,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上述诸作中的绝大部分人物传,特别是《石匮书》及其《后集》中的“石匮书曰”,都可以作为优美的议论散文来读。

  回忆录

  以《陶庵梦忆》、《快园道古》、《西湖梦寻》为代表。这三部作品均为甲申国变(1644年)后,作者国破家亡时“追忆少壮秾华”之作,作品意绡苍凉,都充满了极为浓郁的感伤意味,读之“如历山川,如睹风物,如瞻宫阙宗庙之丽,《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以诙谐”。

  游记和园亭记

  以《琅嬛文集》为代表。 这是作者精选之作,又经友人王雨谦“痛芟雠校,在十去七”的各类文章的精选本。全书包括序、记、启、疏、檄、 碑、辨、制、乐府、书牍、传、墓志铭、跋、铭、赞、祭文、琴操、杂著、颂、词诸体。除琴操外,体裁与一般明人小品集相似,创作时间自少壮至暮岁,近六十年。

  人物小品

  以《琅嬛文集》收录最多,主要是其中传记和墓志铭两类。

  当然,任何分类无疑都是相对的。历史散文中的传记文,少数近似人物小品;回忆录中,不少就是小品;文章不外记人、记事,游记中也离不开人与事。以上分类,只是大略言之。

0.0862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