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老山,又名仙翁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15公里处,主峰海拔449米。是国家AAA级景区、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据山上的唐代古碑记载,此山原名五峰山,广宗道人张果在此隐居修行成为八仙之一。唐明皇李隆基奉老子为自己的祖先,抑佛兴道,便敕封张果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为仙翁山,并为张果修建了一座栖霞观,改观后的山洞为仙翁洞。远在明朝时“仙翁古洞”便被誉为邢州八景之一。张果老山的松柏堪称一绝,山阳遍布拧劲柏,山阴箭头柏又独成一景。
地理环境
张果老山海拔虽449米,但相对高度很大,山势显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断壁悬崖,幽深莫测;南坡稍缓,呈坡状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势。山坡上纽纹古柏(俗称拧劲柏)苍翠劲拔,躯干纽缠,条条粗粗根扎结在坚硬的岩缝之中,山花遍野,的确是一大奇观。
在翠柏如黛的掩映下,有座古庙,隐显在山坳松林之中。游人在此游览,诗情画意油然而生。登着崎岖的山路,走上栖霞观,南天门至达顶峰,实有曲径通幽之感。顶上有一块开阔地,建有一座小庙,横匾上题曰:“至高无上”。清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栖霞观即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庙。观后有古洞,洞前有一奇异的水池,称为“圣水池”也叫水帘洞。水从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终年叮当作响,水色晶莹,清澈见底。此外还有石驴、八仙洞、通天桥、白鹿洞等古迹十余处。
特别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树”,古老苍劲。有一道人说这是一棵“苦梦树”,该树遂由此而得名。它每逢农历三月初八庙会凌晨开花,花香袭人。待到傍晚庙会散场时,花也同时凋落,给一年一度的庙会平添了几分神奇色彩。苦梦树的花香能使人神清气爽,健身益寿,此树亦被视为镇山之宝。
地址: 邢台市会宁镇景刘庄村西。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建筑布局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懿德”牌坊
白玉牌坊立于景区宰相府内,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苍劲有力。穿过牌坊,来到乌石照壁前,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背面则是张英的生平介绍等。
太湖石
绕过照壁,可看见一块太湖石,上面即是张英的刻有所提诗句,“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太湖石往前方,巷子不长,仅百米,宽两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有种史书般的厚重。伫立巷中,一幅画卷在眼前流淌。康熙年间,南墙边是张家,北墙边为吴家,两家为宅基地争论着,互让着……而今,张家吴家已不在,唯见小巷树森森。
“礼让”牌坊
走过小巷,在巷的出口处也有一座汉白玉牌坊,刻着“礼让”两字。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
文化价值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社会评价
唐家璇: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吴仪:“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人民日报》
张溥故居位于江苏省太仓市区西门街新西华路57号,也是市博物馆所在地。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为三进组合式宅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故居内设复社纪念堂、文物陈列馆、太仓名人馆和“四王”纪念馆等,张溥故居原建筑范围很大,现保存的是其中的一部分。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
现存的是一路三进建筑,第一进为大厅、第二、第三进均为二层楼房,展示了张溥的书房“七录斋”起居室及复社大事记等,前后房屋楼下有回廊相通,楼上为独具特色的“通转走马楼”,堂堂相应,楼楼相通。三进后面还有一个景色别致、小巧玲珑的小花苑,整套建筑斗拱齐全,工艺精湛,布局精巧,配以围廊厢房,是一座典型完整的明代建筑。
张溥故居的价值主要在于它较完整地保存了明代“尚书府第”的建筑风貌。规格较高,建筑工艺精良,布局合理,古朴简洁,其建筑主要构件均为明代建筑遗物。张溥故居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作为明代著名学者、复社领袖的张溥的建筑遗迹,还具有很高的历史纪念价值。
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相继数次对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现故居内设有“张溥和复社”陈列等展览内容。
人物介绍
张溥(1602年—1641年),号天如,是明崇祯年间进士、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所撰《五人墓碑记》收入《古文观止》。
张溥一生著书3000余卷,涉及经学、文史诸领域,有《七录斋近集》16卷、《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118卷等。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另著有《万宝全书》,记述了当时博奕娱乐(如象棋棋谱、中式骨牌)的概况。
张溥自幼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青年时代反对阉党黑暗政治创立复社进行不懈斗争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张太雷(1898-1927)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张太雷故居于1987年12月12日广州起义暨张太雷英勇牺牲6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太雷故居,分故居陈列和生平事迹展览两部分。
张太雷故居位于江苏常州市清凉路子和里3号,为一座两进三开间木结构居民建筑。1918~1925年间,张太雷一家曾借居于此,他的女儿西屏,西雷和儿子一阳都出生在这里。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经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供人参观,瞻仰。门楼上方镶嵌有邓小平亲题“张太雷故居”匾额,迎门便看到矗立于院内的汉白玉烈士半身雕像。后进厅堂,东厢张太雷母亲薛氏寝房、西厢张太雷与夫人陆静华及其子女卧室,皆按当年生活原貌陈设。东首辟有张太雷生平事迹陈列室,按编年体例布置,分阶段进行展示。斯人去,业迹留。人民没有忘记他,青年们没有忘记他。张太雷故居自修开放以来,每年都要接待前来参观、瞻仰的青少年学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成为纪念和学习他伟大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1994年后分别被江苏省、常州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德育基地。
1982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修复对外开放,1994年后分别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和学校德育基地,2000年张太雷故居正式更名为张太雷纪念馆,2003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点。2005年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爱萍将军故居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高石村,先祖南宋末年即为当地望族。
2015年3月,“张爱萍故居”列入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爱萍将军故居在今罗江镇高石村,先祖南宋末年即为当地望族。今北外镇青杠村明月龙明代将军墓,即是张家早期为国培养的栋梁明威将军张翼龙。张爱萍官至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其弟张灿明官至外交部副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张灿明在任副部长期间曾负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工作,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做出了贡献。
张氏帅府(英语:Commander Zhang's Mansion),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总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6万平方米。2002年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暨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主要有大、小青楼、西院红楼群及赵四小姐楼等。张氏帅府由张作霖兴建,民国五年(1916年)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
20世纪后期,“张氏帅府”被国家列为全国优秀近代建筑群。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张氏帅府”称谓公布这一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辽宁省政府也以“张氏帅府”名称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中国国务院以“张学良旧居”称谓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辽宁省在此设立“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是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布局
张氏帅府是仿王府式建筑。从围墙内的建筑来看,整个帅府是以东、中、西三路南北纵向排列布局,营造“府”的氛围。为将府宅建得和沈阳故宫一样气派,张作霖将帅府前部营造成一个过渡空间——前庭院(序厅),由东西走向并排的东、中、西三座辕门和一座大型影壁构成的1500平方米的前庭院是进入帅府的导入区。
张氏帅府的府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共有11栋57间,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 四合院正门南侧有一座起脊挑檐的影壁,刻有“鸿禧”大字的汉白玉板镶嵌在影壁正中,正问两侧各立着一对抱鼓石狮和上马石。民国时期,四合院朱漆大门彩绘着秦琼、敬德两位门神画像,内侧门楣上方悬挂着"护国治家"的大字牌匾。一进院东厢房为内账房,西厢房为承启处;东耳房是厨房,西耳房为库房;东西门房分别为电话室、传达室和卫兵室。通往二进院的大门是一座雕刻镂花的门楼,称垂花仪门。
一进院正房中间为堂屋,三进院是内宅。二三进院间有侧门回廊相连,并有角门通往东院帅府花园和大小青楼。三进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又有东北辽南民俗风格,门廊柱的油饰彩绘独具特色,窗下墙身的砚石浮雕堪称一绝,是研究民族建筑和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东院由大、小青楼和帅府花园等组成。张氏帅府花园建有假山、花坛、雨路、亭台水檄、荷池和隧道。张氏帅府东北角建有关帝庙。西院的七座红楼建筑群,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张学良规划并筑好地基,“九·一八”事变后建成的。
此外,在张氏帅府院外的东部和南部,还有赵四小姐楼、边业银行和帅府办事处(俗称“帅府舞厅”)等建筑。
艺术价值
张氏帅府的木雕有两个重要特色:一是与石雕密切配合;二是反映了张作霖的喜好。张氏帅府的木雕作品共有158件,不含大青楼木雕枋。其中,四合院正门上有39件,垂花门楼上有64件,二进院门楼上有25件,小青楼有30件。这些木雕多用于帅府建筑装饰,尤以正门门楣上合仪门上的木雕最有特点。
张氏帅府的砖雕艺术也堪称一绝。在中院和东院里,共有砖雕116种,主要集中在一进院、门房和小青楼。既有镂雕在砖上的,也有浮刻在砖上的,但无论在墙壁上,还是房山桩头上,对建筑的装饰作用都是非常突出的。装饰花纹图案在帅府的砖雕中占的面积最大,内容也最丰富,有大丽花、盘肠花、葫芦、葡萄等图案,主要分布在大墙、照壁、花墙等墙壁上,布局对称、严谨。
民俗价值
张氏帅府中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四合院、水榭亭台的帅府花园,又有欧式风情的大青楼、边业银行、红楼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楼和赵四小姐楼。张氏帅府是研究中国建筑艺术与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张氏帅府如今已成为东北近代历史的见证与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