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中国最早的赐姓活动始于黄帝。而黄帝以前的姓氏,则是以男女而区别的。《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明明显显告诉我们,姓氏是人们组成有机体的重要依据。

  黄帝本来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的一个部落酋长。他姓姬,是少典的儿子,号轩辕氏,亦号有熊氏。他在部落中很有威望。当时,另一个部落首领叫神农氏炎帝,年纪稍大,是黄帝的兄长,老而昏聩,治事力不从心,但又好战,常常扰乱年轻有为的轩辕氏部落。有一次,炎帝和黄帝各带人马大战于古阪泉(今河北省涿鹿东南面)一带,炎帝大败而归,后与黄帝结盟并归顺于黄帝,炎帝后尝药草中毒而死。轩辕氏则被众部落公推为天子。是时,他拥有北至于大漠,南至于长江,西至于陕西,东至于大海为界的广袤地域,即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个有德能的人为辅臣治理天下万民。轩辕氏自己也十分勤劳勇敢,治道有方。《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述他:“时播百谷草木,谆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见《史记》第6页,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

  黄帝把都城筑在涿鹿的东南,称天子明堂。他娶有4个妻子,西陵氏的女儿叫嫘祖,是他的正妃。其余3位女子皆为次妃。这些妻子先后为黄帝生育了25个儿子。黄帝为了把自己的这些儿子教育好和管束好,就根据他们的功劳赐姓封地,各成国家(即小部落)。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又云:“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见《史记》第9页,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

  《史记索引》、《史记正义》对这个问题分别作了注释。其意是说,黄帝给25个儿子中,对有功劳的14个儿子赐了姓并封了地,但实际上赐姓只有12个,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这12个姓。因为得姓的14个儿子之中有两个是随父(即黄帝)而姓姬,这就是黄帝的第5个儿子挥和另一个儿子苍林。

  姬挥是黄帝的第三个妃子彤鱼氏所生,当然属于庶出。他看到父亲为哥哥、弟弟们赐了姓、封了地,各自为王,比起自己还居住在涿鹿的天子明堂边的小屋里要威武的多,又自由得多,心里十分羡慕。

  姬挥此时已是一个勤劳勇敢、很有作为且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对自己未得赐姓和封地是很不甘心的。

  但他也知道,父亲对其哥哥、弟弟们赐姓封地,要么就是出自嫡母,要么就是建有军功。看来自己要得赐姓封地,作为庶出的儿子,只有靠建立军功这条路了。可前几年,父亲与别的部落打仗,哥哥们因年长都争先恐后英勇参战,自然能建立功劳。而自己那时年小,那里有机会参战立功呢?如今,自己长大了,他多么希望有机会去争取功劳啊!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那就是当时南方(今河南淮阳一带,古陈国)另一个部落酋长蚩尤,属九黎氏族,他有以熊、罴、貔、貅、虎、豹等6种猛兽为图腾的6个部族。他看到黄帝统治了中原土地而得了天下,自己练得一身武艺,何不与黄帝争夺天下呢?

  于是,新的战争又在中原北方爆发起来。

  笔者曾在新华书店工作19年,从营业员干到经理。这19年中,除工作空余,就是读书,只要是自己爱看的书就读。人们说:读书破万卷(古人说的一卷,即现在一章或一回)。对笔者而言,真不知读了多少书,何止万卷呀!后来因工作学习的需要,又去有关大专院校读本科、读博研(有的属于函授性质),以至于今60岁了,仍然酷爱读书,且手不释卷。

  笔者读的这么多书中,有一本少年儿童读物《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是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历史小故事丛书》的第一本。这本小书是自己终身永世难忘的。因为这本书和自己这个中华张氏子孙的渊源太深太深了。所以,对这个故事可谓时时记忆犹新。下面,笔者简要地叙述这一故事。

  传说中的蚩尤,是一个生而奇怪的异人。他的头面如虎形,十分凶恶。额上有“王”字,威武十足;身长斑纹,且有鳞片,特别坚硬。加上他后来长期练功习武,终于练成“铜头铁身”,达到“刀枪不入,水火无畏”的境地。尤其是他身躯高大,气力充足,只要高叫一声,足可震慑十里。这么一个怪物式的“英雄”,谁不望而生畏。

  但蚩尤独有一个弱点,就是他喉咙部位,因为是呼吸道,仍然是软组织,这个方寸大小的部位是挡不了刀箭的。且他每次打仗胜利后,总要站在高坡上仰天长啸,以示自己的胜利。

  蚩尤因自己有如此优势,才想要和黄帝争夺天下的。

  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部落族众,来到河北一带寻找黄帝部落的族众打仗。可想而知,黄帝手下的人哪里是他的对手?

  有趣的是,蚩尤带队打仗,只要兵卒们在后面摇旗擂鼓、呐喊助威而已。自己一人闯入对方,手持丈二铁矛,见人就杀,见马就砍,如入无人之境。几次大战之后,黄帝所部的人马不知损失了多少。眼看就要逼近涿鹿一带了。

  这一天,蚩尤又带队寻战。黄帝决定自己带队“亲征”。开战后,黄帝和臣僚们在后面不远的地方观阵,兵士在前面勇战,数百人围着蚩尤冲杀,都无法伤他一根毫毛,反倒被蚩尤把这几百人杀个尽光。黄帝只好带着臣僚们往回逃。

  黄帝突然听到一声长啸,声音震颤可怕。他和臣僚们回头一看,却是蚩尤站在高坡上“笑送”自己奔逃。蚩尤那喉部的一寸肉体暴露出来。但战斗时,哪里能伤到这个地方?

  蚩尤的这一弱点,却让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个人就是姬挥。而《黄帝战蚩尤的故事》那本书上没有说到姬挥的名字,只说是黄帝的部下。为什么说是姬挥呢?笔者现将原由再作叙述。

  当黄帝此时带队“亲征”时,臣僚们跟随观阵,姬挥主动向父亲要求参战,求功心切。但黄帝因这儿子尚年轻,无作战经验,只同意让他观阵。姬挥是个细心的人,一眼就看出了蚩尤的弱点。何况姬挥早已听说,蚩尤胜利后每次都是如此狂笑不已。这疯狂的模样,不也令人胆寒吗?

  后来,姬挥又随父亲去观战了两次,对蚩尤的勇猛也的确佩服。但他却在想着如何征服这个怪物?如果长期下去,父亲的天下,岂不是让蚩尤夺去了吗?

  姬挥每天每夜思考着,想呀!想呀!他终于思考出一个方案:如能用一种武器刺杀蚩尤喉部的那一寸肉体,那怪物即可当时毙命。可他刀枪不入,水火无畏,战将都杀他不过,甚至根本不能靠近他,怎么能刺到他的喉部呢?

  这天晚上,他在星光下思索着。突然看到天上的孤星射击一束强光,那力量很大,直坠入地。

  于是,他想到要是能制作一张弹力很强的弓,再制作一根锋利的矢,准确地射向蚩尤的喉咙,那不就大功告成了么?

  就这样,姬挥每天独自试制弓和矢。他把竹片煮了又煮,油浸油擦,制成了一把弹力特强的小弓。他又把小铁锥磨了又磨,擦了又擦,制成一根小矢,箭头非常锋利。《史记》上曾记载黄帝“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他命大臣伯高采矿炼铁,开创铸造。这时铁器的出现,为姬挥制造铁矢提供了条件。

  其后,他每天到一个开阔的地方独自一人练习射箭,直至练到百步穿杨的绝顶功夫,哪怕百步外有一小鸟,他也能箭箭射中,甚至坐着、躺着、行走间都能如此射中目标。

  又有一次,蚩尤再次带队来向黄帝挑战了,且把人马逼近到涿鹿附近,形势十分紧急。

  姬挥又主动上前向父亲要出战。黄帝还是舍不得让儿子去送死。姬挥却说自己有办法除掉蚩尤这个恶魔。黄帝只好忍泪同意挥儿的请求。

  开战后,姬挥夹在许多作战士卒的中间勇猛杀敌。这时,蚩尤持矛狂叫一声杀入阵中,黄帝的士卒一片片倒下,姬挥也“倒”在众多的死尸中。黄帝远看着自己的队伍又失败了,挥儿也战死了,含泪带臣僚们回逃。

  蚩尤大胜后,其士卒一个个欢天喜地的往回走,这魔头又站在高坡上对着敌人的死尸堆仰天长啸。

  当他“笑”得开心的时候,冷不防一支锋利的小铁(当时是有铁否?)箭射中他的喉部,蚩尤这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终于倒下并立即断气了。他手下人见主帅突然倒下死去,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以为是天上神将杀死了蚩尤,纷纷向南狂逃。

  原来,射死蚩尤的人正是黄帝的第五个儿子姬挥。他参战时,把小弓和涂了毒药(有毒药否)的小矢藏在怀里,当蚩尤杀来时,他装死在死尸堆下隐藏着,当蚩尤胜后登高仰天长啸时,他迅速取出带毒的弓、矢,猛地射向蚩尤。就凭锋利的毒箭和百步穿杨的功夫,尽管蚩尤有天大能耐,也挡不了姬挥这一箭!

  看着蚩尤倒下后,姬挥从死尸堆里跳出来,拣起士卒的长矛大叫一声追杀蚩尤的残兵,但那些败卒逃得更快。姬挥回过头,一刀砍下蚩尤那颗虎形人头,追赶上父亲和臣僚们。

  黄帝和臣僚看到姬挥提着一颗血淋淋的怪物人头,无不大吃一惊!皆以为是姬挥的鬼魂作祟。姬挥却掷下人头,跪倒父亲面前说:“儿臣已将蚩尤杀死,现有头颅为证。”

  黄帝即时立定人马,听完姬挥将制造弓、矢到练习射箭,到参战假死而设计射杀蚩尤的全部经过,君臣们皆如梦方醒。都说姬挥立下了举世奇功。

  黄帝又派人返回战场,果见蚩尤的鳞片之身还横在高坡上,众人无不欢喜异常。

  黄帝当即决定,立派一支人马由姬挥率领,快速追赶蚩尤余部,乘敌人慌乱之时消灭它。

  于是,涿鹿之野再次摆开了战场。黄帝仍带臣僚们观阵。此一战打得蚩尤部落全军覆没,俘虏其妇幼人丁众多,缴获牛羊骆马无算,还有许多谷物、猎物等。

  另有一说是:姬挥发明了弓箭后,黄帝命他制造一大批作为武器。后来与蚩尤大战时,蚩尤部众都挡不过弓箭的射击,被逼退到东海而被射死。同样是姬挥发明了弓、矢的巨大功劳。

  南方其他几个小部落听说此事后,也都归顺了黄帝麾下。从此,黄帝真正统治了中原,成为华夏民族先祖。

  此次大战以后,黄帝召集群臣在天子明堂开会,论功行赏。因他第五子姬挥发明了弓和矢(箭)射死了蚩尤,记为首功,赐姓曰“矤”(念张)。按其功劳等次封为王位,将涿鹿南部清河流域横直300里的肥沃之地封给挥,建尹城于清河南面,古人以东南为阳,得王号“青阳王”。古代“清”、“青”为通假字。

  从此,天下有个新的姓氏即“矤”姓,姬挥从这时起叫矤挥。他就是今日中华张氏子孙的鼻祖。

  那么,“矤”字是怎么演化为“张”字的呢?

  大家应知,中国的汉字,有的是“以音而定”,有的是“以形而生”,有的是“以意而作”。可以肯定地说,“矤”(张)字是“以形而生”的。我们可以从后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对“张”字的注释和清人汪静山先生所辑《金石大字典》中关于“张”的演化得到证实。

  《说文解字》云:“张,切,二部。”弓,弦也。 ,各本作施,今正。 ,敷也。张驰,本谓弓施弦解。弦,引申为凡,作辍之称。《礼记》曰:“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从弓,长声。陟良切。十部。”这《说文解字》对张字的释义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即张弓射箭的意思。而《金石大字典》中,收录了清代以前的甲骨文、篆文、碑拓中“张”字152个(见影印件《金石大字典》1-4),最早的“张”字,是《藻盘积古》阮氏云“张弓形”那个“ ”字(张)字。这个字是弓和矢的组合。《老子》碑和《论语大征》碑上,张字为象形体“ ”,亦为弓和矢的组合。可见,这“弓”和“矢”是永远分离不了的,它是对中华张姓鼻祖张挥公的永久性纪念。(见影印件)

  张挥公作为黄帝的第五个儿子,不但得姓为“矤”是他的永久纪念,同时,它是弓箭的发明家,“矤”字即是映证。这不但是我们亿万张氏子孙的骄傲,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此,笔者郑重地向全世界声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从现在起应改为“五大发明”,即黄帝的第五子张挥是弓箭的发明者,他当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最早的发明家。

  弓箭的发明,从当时射杀蚩尤到现代越南战场用弓箭射中美国的飞机,它作为一种军事武器,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古代到近代人们用其射杀野兽的危害,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其作用同样是巨大的。

  因此,张挥发明弓箭,也应作为人类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入史册。

  再说当时张挥得到父亲黄帝的赐姓和封地后,非常高兴,庆幸自己立了大功并有了领地。于是他带着家人、财产和士卒人众,来到他的封地——清河,且按照父亲的规定在清河南面陆地上建造城池和官衙,即史书上说的“尹城”。从此,张挥就在这里安家落户。

  远古时期的清河,指的是华北平原东南隅的清河流域。据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清河与古清水和古淇水有关。古清水发源于河内修武县(今河南省修武县)之北黑山。古淇水发源于河内隆虑县(今河南林县)大号山,隆虑县又是古代《二十四孝》“郭巨埋儿”故事中的主人翁郭巨的家乡,历史上向为干旱地区。古清水和古淇水交汇于河北省馆陶县境内,后经卫河注入清河。由于历史变迁,时移代转,山河易貌,清河之名现演变为“清凉江”。查古地理志方面书籍,北方很少有水系称江,古云“九江五湖四海,黄河弯曲波浪”之说,中国九条主要大江都在南方。而“清凉江”之名当是后人所命。对于这些,历代都有人考证,此文不多赘述。

  而清河流入,从古至今经过的地方并无大的改变,大体包括解放初期的中原省范围。即今河北省东南部的南宫、故城、威县、清河、临西、馆陶、魏县、大名,山东省西部的夏津、临清、冠县、武城以及河南省东北角的林县、安阳、内黄、南乐等十多个县市。与《汉书》所云:“清河郡治清阳,领县十四”的记载大体相似。可见,张挥公所得的封地,是按当时的规定:侯王(诸侯)领地300里,也是相符合的。

  但另有一说,张挥公得到的封地位置是河南省濮阳之清河。濮阳东面有一条河叫做金堤河,流经濮阳东向30里处有一集镇叫清河头。这一地名源于何时,当地人说很早,但目前古今地理典籍上尚难以考证。仅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地图册中,河南省地图上确有“清河头”地名,绝不是今人的伪造。但清河头所流经的金堤河经过范县后注入黄河,与清河无关。张挥公封地始居濮阳之说不能成立。

  至此,本文可以下第一个结论,张挥公封地即在清河流域,“尹城”(城池和官衙)建在清河南岸,即今河北省清河县境内清凉江之南。

  张挥公在清河尹城定居后,即对领地开发治理。在当时那个“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大量的制造弓和箭,战时作为战斗武器,平时作为生产工具,用于射杀野兽和山禽之类动物,让部落族众能够多获得食物。再则,当时黄帝“教民以播百谷”,远古的清河流域,山丘林茂,水系交错,适合于稷、黍、豆、麦生长,粮食作物也年年丰收。清河流域成为原始社会中原地区较为发达的地方。

  张挥公在清河定居了二三十年后,此时已是黄帝进入老迈时期。他为了把天下进一步治理好,首先是加强吏治,朝廷根据需要设置官位。这时,又加封青阳王张挥的官职,以其善制弓矢,封为弓正,主祀弧星。同时,因功袭爵,封张挥的长子张若为殿前尉。这殿前尉的职责就是保卫黄帝及宫廷官员安全的侍卫官。所以,黄帝老年时出入,总是他的孙子即张挥的长子张若在前面开路负责保卫。

  张挥和张若父子得到新的官职后,父子俩即入朝服职,清河领地的各项事则交给手下人管理。

  张挥得到黄帝的赐姓,是中华张氏的鼻祖。那么,他的儿子张若则是天下张姓的第二代传人。

  这里,同样另有一说。即张挥不是黄帝的第五个儿子,而是黄帝第五个儿子青阳氏的儿子。这样一来,张挥则变成黄帝的孙子了。

  近几年来,从事张氏文化研究的许多同仁,通过自己的艰辛努,查阅了历代大量的姓氏研究典籍,考证了许多全国各地的《张氏宗谱》,基本上认为张挥公是黄帝的第五子,如邓洪波著《中华姓氏通书·张姓》、赵杰主编的《天下张姓与清河》、张省会主编的《张氏渊潭》等。而范又琪编著的《姓氏起源》,李浩然编著的《中华姓氏大探源》等,却主张说张挥公是黄帝的孙子,即黄帝之子少昊氏之子。

  笔者认为,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误解了。有关人士考证:少昊本来就不是黄帝这一氏族。留待下次再辩。

  得出张挥公是黄帝的孙子这个结论,前儒皆说是太史公司马迁有误。他说:“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清阳降居江水。”本来,青阳是黄帝赐给张挥公的爵位“青阳王”,太史公却说他是玄嚣的后人,加上《史记正义》、《史记索隐》等注释又较混淆,误把青阳王说成是少昊之子。其后,《元和姓纂·十阳》、《古今姓氏书辨证·十阳》、《姓氏急就篇·上》等古代姓氏文化研究典籍也步其后尘,以讹传讹,岂不让后人多费疑猜吗?

  而现在有些研究者仍然坚持张挥公是黄帝的孙子这一说,也是袭前人之误,且一误再误,才有如今的争论。

  其实,这个误解是前人留下的,也应由前人消除。其间,古代已有许多姓氏文化研究者对这一误解作了辨证。

  如《中华姓氏大典》上载文:“《希姓录·七阳》:张若,黄帝臣。其后,周宣王时有张仲。《檀弓》有张老。战国有张孟谈。秦有张仪。楚有张醜。皆非一姓。惟春秋时张白蔑,宋国人,张仲之后也。”

  那么,这张若是谁呢?前面已交代过,他就是张挥的儿子、黄帝的孙子。何以为证?

  《庄子》一书中说:“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见(《庄子今生今译》第635页,中华书局1983年4月出版)这意思是说:黄帝要到具茨山上见大隗,方明驾东,昌寓陪乘,张若、謵朋两人在前面骑马开路。

  清代著名学者、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张澍就此对《唐书·世系表》载张挥是黄帝的孙子提出了质疑:“以挥为青阳少子,则黄帝时何以有张若耶?”

  这意思是说,按《世系表》所载,青阳是黄帝儿子,挥是黄帝的孙子,皆同黄帝为姬姓,那么,黄帝时这个张若的张姓又从哪里来的呢?

  而现在有人搞的所谓张姓古代氏系表上竞没有张若,岂不是咄咄怪事?

  笔者前面讲到张挥的儿子、黄帝的孙子张若在黄帝晚年时也封为殿前尉,且作为黄帝和宫廷的侍卫,他此时最少也在18岁以上,他的父亲张挥当在36岁以上。张挥又是黄帝第三个妃子彤鱼氏所生,黄帝此时的年龄起码也有七十多岁吧!有典籍记载:黄帝30岁才结婚。此时也只能是这个年龄。目前,尚未看到何种典籍上准确的记载黄帝的年龄,传说他在位百年,享年110岁,这明显有误。还说他有300岁,更是无稽之谈,孔子对此己作了解释。也留作下次再辩。只有正一派道徒念《超度之灵经》上云:“黄帝舜帝和尧帝,哪个大帝过百岁?”可见,黄帝也没有活到一百岁。而张姓是在黄帝50岁前就有了。

  那么,张挥作为张姓鼻祖,当是黄帝的儿子毋疑。这应是本文的第二个结论。

  再就是张姓自挥公得姓,至今繁衍了多少代,也是人们争论的问题之一。笔者对此再试图说一点看法。

  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也许资料能见度太小。笔者所看到过的多种研究张氏文化的典籍,他们都引用过《张氏宗谱》、《张氏族谱》等张氏谱牒,最早引用是明、清时代修的张氏谱。而张氏最早的谱牒即宋代《张氏宗谱》还未有人引用到。或者是直接沿袭宗谱而修的张氏谱也很少提及到。

  无巧不成书,笔者家藏的民国二十五年八修《张氏宗谱》正是延袭宋代张氏老谱续修的。

  公元1199年,即南宋宁宗赵扩庆元五年,本年干支纪年为己未。笔者远祖江西南康张氏首次修成了《张氏宗谱》,本族祖先大老们中,有几人与当朝龙图阁大学生、著名理学家朱熹老夫子为挚友故交,且又是赣南同乡,就请朱夫子为《张氏宗谱》题写序言。朱熹老夫子时年70岁并不推辞,欣然命笔,为南康首修《张氏宗谱》题写了序言。

0.0690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