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得姓始于古江国。
古江国大约建立于夏启九年(公元前2052,己酉),江氏得姓始祖为玄仲公,系颛顼帝裔孙伯益公之季子。古江国地望,大约在山东济水之北,即今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古称济阳考城)和山东省东明县一带,为嬴姓国,初为子爵。国名为“江”,又作“鸿”、“䲨”、“邛”。至第四世期公封济阳侯,即为侯爵。所以,江姓郡名为“济阳郡”。现代确认的河南正阳县大林乡古江国遗址,系西周武王立国后,复封江国为伯爵诸侯国的都城遗址。江国于鲁文公四年即公元前623年为楚所灭,族人以国为姓。江国自建立到灭亡,历夏、商、周三代,共有1429年历史。其中,周代复封江国到楚灭江,经历了17代国君,享国时间423年。江,古读gāng,音刚,平声,《说文解字》释江为“从水工声,古双切,九部”。今读jiāng。
江姓属于嬴姓分出的十四个姓氏之一。《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今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主要源自嬴姓,即所谓嬴姓十四氏。《史记》又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汉宋衷注《世本八种·作篇》载:“伯益作井”,即水井的发明者。《世本八种·氏姓篇》载:“江、黄,嬴姓。”
伯益非常贤明能干,大禹治水的很多实际工作,都是伯益完成的。据说,《山海经》为伯益所作。夏禹曾打算将帝位传给伯益,但伯益不受。夏禹死后三年,帝位归于夏启。《竹书纪年》(又名《汲冢纪年》)载:“禹立四十五年,禹荐益于天[下]。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夏启二年,夏启帝为感谢伯益谦让之恩,尊舜帝旧封,再封其嬴姓国,即《竹书纪年》所载:“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夏启六年,伯益去世。大约夏启九年,夏启帝分封伯益长子大廉于秦,封次子若木于徐,封季子恩成于江。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载:“江,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济阳考城:后汉有太常轑阳德,其先居陈留圉县,汉分陈留为济阳,因居考城,为著姓。”
宋代王应麟《玉海》之“姓氏急就篇”载:“江氏,嬴姓国,后为氏。”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载:“江,汝南,嬴姓,颛顼玄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望出济阳。”
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又称“殷墟卜辞”)中,有大量与江姓有关的文字记载。如:“王飨。贞:不隹口。贞:邛出。”“贞:邛弗灾。”这是商代及以前即有江国存在的重要证据。
周武王复封江国故地,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确山县境内。近代,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正阳县大林乡涂店村,发现了古江国都城遗址。这个遗址在淮河北岸一公里处,都城为长方形,面积约7.5万平方米。都城西北角有一座2000平方米的圆台型土台,当地人称为凤凰台,又称烽火台。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土了大量古江国文物。1983年,正阳县人民政府将“古江国都城遗址”正式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3年,河南陕县太仆乡出土西周青铜器“江小仲母生鼎”,内壁铭文九字:“江小中母生自乍用鬲”。 2012年,山东沂水出土青铜鼎铭文:“隹王正月甲戌邛立宰孙叔师父乍行鼎恤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这里,古“江”字与古“邛”字存在很密切的渊源关系。青铜器铭文之“邛”,清末学者方浚益在《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中考证曰:“案,邛国不见于《经》、《传》,其字从工者,当即春秋之江国。籀文于国邑名类皆从邑,《经》、《传》以同声通假作江也。于何微之?江国近楚,与楚婚姻。”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中亦认为:“邛当即江、黄之江”。从上述考古出土文物和文字考证,我们得知,“江”字和“邛”字在古代实为同一字,音义皆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江”为“从水工声”;释“邛”为“从邑工声”。只是后来,在汉字演化过程中,出现了音义上的区别。古人将原形声字“江”字的形部即“水”改为“邑”,多与人居聚落即“国邑”有关。江姓并非楚灭江之后,为纪念故国,才以国为姓的,而是在西周复封江国之前,就已经存在“江”姓和江姓之聚落,即江国。江姓得姓始于夏朝,从玄仲公受封得姓算起,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华容江姓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巴陵支江氏。始迁祖江朝宗,字王谷,元朝人,原居江西省都昌县,由岁贡任句容县丞,复擢署金坛县知县,奉遣料理贵阳洞蛮军务,因时局动乱不能返回,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迁居巴陵天井山下,子孙主要分居天井山东西巴华两县,子孙蕃衍,为巴陵河西望族。本支尊王谷公祖父江万洋为一世祖。江万洋系南宋左丞相江万里之兄,曾任宋枢密。万洋公四子:维桢、维常、维贤、维杰,王谷公乃维桢长子。本支自明万历年间定派语为:“禹山有金,济世佳璧,士荣其上,泽延万代”;民国年间定新派为:“锺源树烈,均锡洪材,光先鉴永,乐焕堂铭”。本支在华容世居地点,主要有三封寺镇星火村江家湾,胜峰乡石伏村江家垸,东山镇牌坊村柏木港江家巷。其中,江家垸即明代正统年间湖广布政使蹇贤、知县杨鐩督修的四十八垸之一,其附近的八个嘴即江家祖坟山,于1965年修建县棉麻仓库被占用。华容县与本支江氏人居有关的地名还有陶江庙、江家大堰、江流沟、江黄垸、塔市江家湾等。明代嘉靖年间,华容湖匪为患,时任岳州卫正千户(正四品)的江岷奉命驻守华容,匪患遂息,民得以安。
二是益阳支江氏。本支江氏系南宋左丞相江万里的后代,与巴陵江氏同宗共祖,源出一脉。万里公裔孙江耀先之子江继黄由湘阴坳鸠塘狐鼻寨迁居益阳泉交河鸟窠山,子孙繁衍。到了清末民初,华容藕池河流域冲积平原围挽垦殖,吸引了大批移民,本支江氏子民也加入了“下华容”的移民大军,来华容开荒种地,信奉“养母猪,种湖田,发财只要两三年”的传言,定居华容。本支派语为:“万茂乾光耀,继德仲朝绍,崇永大世明,立国忠文显,传家清白声,达先贤哲盛”,新派“瑞贡知行肇,盈科进化隆,安邦承正道,振汉在新民。”
三是宁乡支江氏。民国十八年(1929),原居宁乡县黄家冲的江春晖(才字派),率领家人迁居华容宋家嘴。后人分居宋家嘴、护城等地。本支江氏始祖江百饰,由福建上杭县因商迁广东嘉应州(福建之前居江西饶州),传九世至江君塘、江君贵、江君盛、江君和、江君睦、江君信、江君显、江君振等堂兄弟八人,大多迁居湖南省宁乡县定居。定堂号“种德堂”。其派语为:“白念千万汉,碧秉波君明,奇肇可佳美,英才华国新,仁慈生孝友,真靖定安平,世泽延长久,洪均开泰清。”
此外,华容江氏还有从湖北蒲圻、汉阳、湖南常德、澧县、汨罗、江苏扬州等地迁入的江姓人口。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华容江姓人口2582人,在全县排位第56位。属于本县大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