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陵园

   医圣祠

657d9db0gdad56eba11d7&690.jpg

 

 

张仲景,名玑,东汉南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是中国的“医圣”,著有中国传统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那时,朝廷腐败,烽烟四起,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张仲景的家族有二百多口,自建安元年起,不到十年,就死去了一百四十多人,害伤寒病死的,占十分之七。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简介

医圣祠,位于中国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城市、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南阳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博大雄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南阳医圣祠进行修葺,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1988年南阳医圣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医圣张仲景祭祀”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位置

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中国医学史悠悠数千年,获此殊荣者唯张仲景一人!南阳医圣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豫西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张璁祖祠

1391444636333.png

人物介绍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后嘉靖赐名孚敬,字茂恭。龙湾区永中镇普门村人。张璁少怀大志,24岁中举人,47岁中进士。当过南京刑部主事,直至入内阁任首辅。张璁撑权期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改革以最大限度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嘉靖十四年,因病还乡。嘉靖十八年,病故在家,时年65岁。 

《明史》评价:张璁”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时进谠言。”“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路绝”,“性狠愎、报复相寻、不护善类。”

简介

张璁祖祠,俗称张阁老祖祠,坐落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太师路53号。祠面宽五间(通面宽32.3米)共两进,左右厢房各七间,重檐悬山顶。天井中月台、甬道均用长条石横铺;还有照墙、牌坊,东、西仪门等。1982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1年列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张璁祖祠无论在建筑形式、结构布局还是装饰手法上都反映出了浙南地区宗祠建筑的特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张璁祖祠,民间俗称张阁老祖祠。据清道光年间张铭作《普门张氏闻知录》称,张璁祖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初期,原在普门堂东。祀张璁的始迁祖及高、曾、祖、父,后张璁享配其中。

明朝嘉靖后期,倭寇屡屡猖狂入侵,龙湾地处温州的沿海地带,更是深受其害,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嘉靖四十二年的短短11年间,温州遭受了28次倭寇侵掠,史书多次出现“各乡罹其锋者几半”、“烧毁民居十之八”、“杀人溪水变赤”等惨不忍睹的记载,张璁祖祠也没能幸免,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毁于倭患。至万历年间,改迁于沧湖之东岸,即今址得以重建。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下迁界令,张氏族人为了防止宗祠被外人所毁,就将宗祠拆除。康熙三十一年(1692),在旧址上进行了修复。300年来,维修数次。

张璁祖祠坐北朝南,五开间两进,左右厢房各七间,系土木结构,天井中月台、甬道均用长条石横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665平方米。大门前有照望、石牌坊和石碑,石牌坊上书“对扬休命”、“三朝宠锡”前后八个大字,石碑的前有张璁像、后为文忠公像赞。文忠公像赞录自普门家乘,全文为“天性孝友,气度朗豁;博极群书,奇伟迥特;建明大礼,成全圣孝;刚倔不回,慷慨任事;对扬休命,三朝宠锡;中兴贤相,一品四叶;正直无私,衣囊一箧;徇国纯臣,振古人杰。”中堂上匾额有“大学士”、“中兴贤相”、“父子及第”、“龙光世美”、“黄阁元辅”、“青宫太师”、“四世一品”、“十一世大夫”等。

《明实录》卷221,记载:张璁“刚明峻洁,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其掌都察院,不终岁而一时风纪肃清,积弊顿改。在内阁,自以受上特知,知无不言。密谋庙议,既同事诸臣,多不与闻者。至于清勋戚庄田,罢镇守内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绝,海内治矣。至其持议守正,虽严谕屡下,陈辞益剀切不挠。上察其诚,久久益敬信之,常以元辅罗山呼之而不名。”

《中国通史》第八册第261页,评价张璁:“始终清廉自守,博学明辨,而又勇于革新,可谓嘉靖朝难得的贤相,也是有明一代少见的阁臣。”

《群谈采余》卷6,记载:“公(张璁)厘革夙弊,力除镇守各局,并裁酌一切军民利病,我朝之治,聿然中兴。世称相业风节。”

《耳谈类增》卷1,记载:孚敬(张璁)殚精悉虑,体国不私。在吏、兵二部,时人所指为美庄肥库,绝不私党。革镇守,裁阉寺,清政本。日与天子争可否,一言不允,即乞休,立乘车出张家湾,行李潇然无长物,必中旨恳留,遣使数回,乃返。屡屡如此,曾不以遇合固宠顺旨,植党营私。其廉洁忠耿,匡弼辅翊,亦可谓社稷之臣。

张载祠

3.jpg


张载祠亦称张子祠,为中国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台。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因张载年少时读书与此而改为横渠书院,现宝鸡市眉县有张载祠、张载墓与横渠书院。宝鸡文理学院也成立了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

 

人物简介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26日),原籍大梁,又称张子。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庙庭与周敦颐、邵雍、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庙。字子厚,汉族,祖籍大梁(今开封),徙家凤翔郿县(今宝鸡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

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熙宁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

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

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此外还有西晋文学家。


祠墓简介

张载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占地南北82米,东西37.5米。

它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关中之学)领袖、“北宋五子“之一张载的讲学之地。

为关中十八景之一。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

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

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大镇谷迷狐岭的张载墓,占地87.2亩,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从元、明、清至民国,历史上对张载祠和书院修葺14次。

张载祠历经元、明、清、民国,前后共修葺9次。1985年成立张载祠文物管理所,1992年被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桓侯祠

24094-1430811241388-8631.jpg

 

简介

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59号,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故名。唐时叫"张侯祠",明代称"雄威庙",清代以来才叫 "桓侯祠"。


祠堂历史

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他保境安民,大败张郃。张飞死后谥为桓侯,葬于阆中,“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历时一千七百余年。

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虽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明代典膳黎重,在墓冢四周筑围墙47丈。此后还有多次续修。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占地10余亩,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布局

汉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游客络绎不绝。

现存祠庙为明清重建的一组四合庭院式的建筑物。由大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后殿、厢房和墓冢等组成,占地30余亩

 

 


0.1608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