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我的名字是,陈月,出生于1997年2月1日,我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八里罕的一个小镇里。
    从小就崇拜老师,喜欢“老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成为这个崇高队伍中的一员。因此从上学起,我就处处以老师为楷模。卢老师就是一位我十分尊敬的老师。

  

  卢老师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每当她绘声绘色地讲课,启发我们思考问题时,看到别的孩子都勇敢地举手发言,积极参与交流讨论时,我总是十分羡慕。但无奈自己生性胆小,从不敢发言。卢老师注意到了我,经常用那会说话的眼睛暗示我、提醒我、鼓励我。不仅如此,卢老师还把我叫到了她办公室里,与我谈心,给我打气。谈话中,她时而同我开开玩笑,让我感到与老师交谈是很轻松,很愉快的事情;时而又用亲切的话语同我交流。卢老师告诉我:“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勇敢些,讲错了也是一种收获呀!”后来,老师还教我一些发言交流的技巧,不知不觉,我竟忘了我在办公室,我觉得是一个朋友在跟我促膝谈心。出办公室时,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 多好的老师呀……!我在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把不发言的缺点改掉,用一个全新的我来回报老师。

  

  于是,上课前我认真预习,查资料,熟悉内容,品读课文。课上,我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我要求自己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同时,我不断给我自己定新目标:今天举一次手,明天一定举两次以上……果然,我每天都参与交流发言,我腹中的好词好句似乎也越来越多,头脑也越加的灵活。就像卢老师说的那样:“好好干,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呢!”卢老师见我进步了,她那美丽的眼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我知道,她信任我、喜欢我,我不能让她失望。

  

  这就是我,那个曾经胆小如鼠的小姑娘与卢老师的故事。也许,在别人眼里,这只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可我却从这平凡的小事中读出老师的不平凡。我和卢老师的故事还会继续演绎下去,我要把老师给予我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我感恩的心湖。

  4437e668fc2b121d1aef10.jpg

  

  会文书院位于浙江省平阳县南雁荡山东西洞景区,温州古代书院今唯此书院整体保存较完好。

  会文书院初建于北宋,为大观三年进士陈经邦及其兄弟陈经正读书的地方。陈氏兄弟受业于程颐、程颢,回乡办学,开浙江理学之先河。会文书院的创建,改变了平阳一地的学风,南雁也成为浙南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南宋学者朱熹曾于此讲学,成为美谈。

  会文书院曾废圮,仅存旧址。邑人陈承绂、周启良倡捐重建,邑令汤肇熙捐俸劝置田产,以助膏火。

  会文书院作为平阳传统文化的缩影,1986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推荐申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后又被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

  宋代陈氏为平阳大族,因此陈经邦、陈经正兄弟得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就读太学,后又在宋徽宗元符三年后同赴洛阳受业于程颐。陈氏兄弟在政治上并无成就,隐居乡里,传授理学,对乡邦学术作出了积极贡献。《宋元学案》和孙依言《瓯海轶闻》都认为“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陈氏兄弟著作未传于世,仅《东瓯诗存》录有陈经邦的《南雁山诗》一首,又有陈经正《游南雁》七律一首。“老从神武挂尘冠,要与傍人分碧山。阵落风前排集雁,影翻日下舞双鸾。云关隔断尘寰杳,月牖光通宇宙宽。安得此身生羽翼,朗吟飞过万山间”(陈经邦)。“雨晴华表插天孤,雾散丹霞落雁湖。深洞不知红日过,危峰常倩白云扶。仙家莫漫夸蓬岛,胜地分明入画图。山鸟罔知人未醒,隔林款款唤提壶”(陈经正)。

  

  现状

  会文书院经规划,以平阳历代名人为主线,对外开放展览。内容由“陈经邦、陈经正讲学堂”、“平阳名人馆”、“南雁风光”三部分组成,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丰富的文史资料,再现会文书院从北宋至明清1000多年历史沿革和文化成就,较为系统地展现会文书院的文化内涵、平阳历代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南雁的旖旎风光,成为展示平阳乃至温州儒家文化和永嘉学派的窗口展厅面积215.67平方米,展线长度34.28米,图片94张,配备讲解员4名。

0.1270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