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一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据家谱记载,苏姓人的远祖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再后来,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也以封地为姓,姓苏,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
源流二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源流三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拔略氏单姓苏。
②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⑤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源流四
回族苏姓起源: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回族苏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波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回族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回族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
源流五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苏都哩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达斡尔族苏都哩氏,亦称苏都尔氏、索多哩氏、索多尔氏,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duri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苏氏、索氏等。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今白族、侗族、苗族、黎族、彝族、土家族、傣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契丹族辽朝皇室耶律姓,元朝以后,耶律氏族人为了躲避祸乱,纷纷转改为其他姓氏,其中有改为汉姓苏氏,并融入汉族,成为北方苏姓的重要一支,世代相传至今。
在先秦时代,有一支迁徙到今现在湖南、湖北境内,一支迁徙到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湖南湖北这一支就有春秋时楚庄王的大夫苏从,洛阳一支有著名的苏秦家族,苏秦以及其兄弟苏厉、苏代,这些都是当时的名人。
西汉初,关中人口稀少,全国人口填充关中。苏姓有一支迁到武功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后来又有一支迁到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扶风苏氏有后裔在邯郸作官,并在当地安家,形成赵郡苏氏。这些家族后来都发展成为望族,尤以陕西的武功苏氏和河北的赵郡苏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桂阳(今广东连县)的苏姓。
武功苏姓有一支在西晋末年迁到襄阳(今湖北襄樊),还有一支迁徙到蓝田(现在的河北)做官。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苏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在江、浙一带安家,在东南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南部的广东,已有了苏姓的足迹。
隋唐时期苏姓移民四川,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移民中的苏姓在福建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北宋时期苏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老挝、泰国。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宋朝时期,苏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33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的4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二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西南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64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9万。当时广西为苏姓第一大省,约占总苏姓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攒头。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二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