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传播

11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从此,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至山东邹县,在这里开疆拓土,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及其分支小邾国。这支曹国遗民继承了东夷邾氏族的蜘蛛图腾,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

早期的邾国,因国小势微,对当时历史的影响无足轻重,故而先秦经典对其记载语焉不详。好在在现已散佚的先秦典籍《世本》中,曾详细记载过早期邾国的世系。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人颜新吾在其《陋巷志》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这些有关邾国的一些断简残篇、野史家谱,我们还可较清楚地勾勒出早期邾国的传袭世系。

鲁哀公二十四年庚午(公元前471年)邾隐公被越人俘虏,邾隐公之子、邾桓公革之弟邾何被越国立为邾国君主之时,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邾君何继位后,同样昏庸无道,邾国迅速没落。邾国较清晰可考的连续世系,至此终结,战国时的邾国,已经是名存实亡,甚至连国名也有变化,而改称邹国了。这个时期,邾国在各诸侯国的关系中,已远没了春秋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极少有机会参与当时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也正因为如此,邾与邻国的国界已不甚分明,人们的国境观念已被淡化。许多别国的文化贵族们纷纷迁徙到礼乐之邦鲁国较近的邾国居住。与此同时,鲁国的先进礼乐文化也扩展、传播至邾,使邾国地区的文化有较大的发展,甚至能与鲁国相提并论,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遗风”。

国破家亡之后,邾人被迫离开世世代代生逝世于斯的故国家园,开始从邾国向四方逃散。楚灭邾后,将亡国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员强迫迁离邾国,迁徙到楚国内地的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居住。邾城即因邾国遗民于此而得名,汉朝还于此设置了邾县。邾亡后,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北中原诸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成为邾国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

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同时便把曹姓邾人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亡国的阵痛孕育出许多新的生命。这些新生后的邾人子孙,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他们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裂变进而茂盛兴昌。他们中的一部分仍然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分则以另一国名“邹”为氏,还有一部分以国名邾娄中的后一字“娄”为氏。而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邑旁以“朱”为氏的邾国后裔,最为兴旺发达。

2.春秋时期

春秋以前,作为后世朱氏主体部分的曹姓朱氏尚未形成,早期的朱氏历史舞台自然都由发源于古老朱氏族的非曹姓朱氏占领。这个时期有史可查的朱氏人物,除了上章提到的非曹姓朱氏开基始祖如朱襄氏、丹朱、朱虎外,还有朱汗漫和朱张。朱汗漫曾耗尽千金家财去学习屠龙技术,三年之后学有所成,但却无用武之地。朱张则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隐士,属于朱虎的后裔,孔子在《论语》中曾把他列入古代“七大逸民”。

春秋战国之世,诸侯混战,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作为朱氏主体,刚从亡国阵痛中新生出来的朱氏族姓,因力量太过弱小,族姓太过稚嫩,根本无力在当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称雄天下,甚至也没有能够独当一面,雄霸一方。相反,这一阶段的朱氏,大都湮没于当时的历史洪流之中,以至在经典文献中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而其他来源的几支非曹姓朱氏,在战国时期也衰微不振,默默无闻。

当然,朱氏整体的衰微,并不妨碍朱氏族姓中个别优秀人物的产生出现。正是根据文献中的零星记录和这少数人物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才可以尝试粗略地勾勒这个时期朱氏发展的大体脉络和轮廓。据史籍记载,整个战国时期的朱氏,见于典籍记载仅有四人,他们是:魏人朱亥和朱仓、楚人朱英和莒人朱厉附。

朱仓是战国魏惠王时代(公元前369~前319年)的一个谋士,曾为魏王献上一计,使齐国将魏国留在齐国作人质的太子放回魏国,事见《战国策》。朱厉附是战国莒穆公之臣,虽然不为莒穆公重用,但却以德报怨,为君殉死,事见《万姓统谱》。朱英则是战国末年楚国观津人(今山东观城),楚相春申君的门客和知己朋友。曾以“无妄”之论劝春申君杀李园以绝后患。春申君不听,朱英恐祸及其身,遂逃隐山林不知所在。事见《战国策》与《史记》。

在战国朱氏中,最著名的人物当推魏国人朱亥。朱亥本是开封市的一个屠夫,但很有勇力,被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聘闲为勇士。魏安釐王二十年甲辰(公元前257年)他与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在与魏将军晋鄙合符时,朱亥用袖中所藏二十公斤重的大铁锥将晋鄙打死,夺权代将,遂解邯郸之围。

此外,还有一些见载于朱氏族谱上的战国朱氏人物,如敦睦堂谱中的楚上官大夫朱胜、丞相府参军朱章,念兹堂《黄金园朱氏六修支谱》中韩魏上将军朱隆,吴郡朱氏始祖朱洪基等等。

战国之世,(曹姓)朱氏主要有四大支:一支留居沛国相县,并出仕附近的鲁、莒、齐国,如沛国始祖朱柁、莒穆公臣朱厉附等即是;一支居吴国也即今江苏苏州一带,形成吴郡朱氏的前身;另一支则是居于魏国的那一支,以朱仓、朱亥为代表;再有一支则是楚国的那支朱氏,以朱英为代表。朱氏最初发源于今河南东部淮阳古朱襄氏故地和山东西南部邹县一带,此后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在全国各地转辗迁徙,到隋唐时期形成所谓朱氏十一大派,即山东、吴郡、庐陵、鄱阳、建阳、曲江、南阳、冀州、汴梁、扬州、濮阳等朱氏十三望。

时至今日,随着族姓的日益壮大,朱氏族人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发展更加迅速。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朱氏现已成为一个拥有人口数千万,在全国一百大姓中排名第十四位的大姓;朱氏族人已广泛分布于全国每省市,其中最集中的为江苏、云南等省。此外,随着国门的打开,朱氏还走向海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东南亚,其次是美洲和欧洲。

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姓氏之一,朱氏族群在历史上的迁徙,基本上与整个中华民族的迁徙、移民历史同步。可以说,朱氏的迁徙轨迹,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移民轨迹。

中华历史上的移民,总体上呈由北向南迁徙的态势,朱氏在历史上的迁徙轨迹,总体上也是由北向南迁徙。朱氏最原始的发源地有两个:一是在今河南淮阳,这是远古时候的朱氏族在所地;一是在今山东邹县一带,这是曹姓朱氏的前身,古老的邾氏族的所在地。

朱氏的迁徙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一支崇拜赤心木的朱氏族由中原迁徙到江南甚至远至西南地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支南迁的朱氏族人,把他们在北方居住地的地名朱,也带到了南方。于是古人把中国南方称为“朱方”,把西南的天空叫做“朱天”,还把南方生长的一种赤色树木叫做“朱木”。这些都是朱氏氏族南迁的历史痕迹。

当年朱氏的一位肇姓始祖尧帝的儿子丹朱被舜帝打败,他的一部分子孙为了逃避舜帝的迫害打击,就曾向南方迁徙,一直到达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的“苍梧之野”。这支南迁的朱氏把他们始祖丹朱的陵墓也带到了苍梧,因此《山海经》有丹朱葬于苍梧的记载。今天,中国西南地区多朱氏,很可能就与此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是朱氏第一次大迁徙的时期。

据史籍记载,曹姓朱氏在邾子国灭亡之后,开始大规模向外迁移:邾国君主和一部分被俘的邾国王室成员被强迫离开世代居住的邾国故地,迁徙到当时的楚国内地邾城,也就是今湖北省黄冈县一带。邾城即因邾国遗民而得名,汉朝还于此设置了邾县。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在国破家亡之后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北中原诸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成为邾国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据史籍记载,小邾国的后裔朱氏则有一部分南逃到阊门,成为后世吴郡朱氏的祖先。邾国遗民的四处逃散,便把曹姓朱氏的血缘种子,撒向四方大地。他们迅速地在四方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裂变进而茂盛兴昌。

与此同时,许多非曹姓朱氏也因为避难、征战和其他原因在中原各国间迁徙。如丹朱后裔朱氏有一支迁到沛国相县,构成沛国朱氏的一个组成部分;宋国后裔子姓朱氏的一支,自宋国迁江苏砀山,然后再迁河南宛县。

3.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朱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东、江苏、洞南、安徽、湖北一带。其中,安徽江苏交界的沛国朱氏和吴郡朱氏,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

4.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朱氏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迁徙。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太平时期因做官、经商、求学、避难、婚姻等原因而产生的各种正常的小规模移民;一种是由国家政策实行的强制性小规模移民,但都不是大规模的。

小规模的正常移民,使得朱氏在汉朝的分布更加广泛。据记载,当时在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陕西、湖北、江西、浙江、四川等中国主要省份,就都有朱氏族人分布。但这个时期朱氏相对集中并形成地方望族的有沛国朱氏、吴郡朱氏、平陵朱氏、南阳朱氏、都昌朱氏等数支。

汉朝朱氏移民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国家政策性移民而形成的山东朱氏向陕西地区的迁徙。当年西汉历代皇帝为了护卫五陵地区的汉朝皇帝陵园,实行从全国各地向陕西皇陵地区的强制性移民。被移民的多是全国各地的大族豪强。当时参加这一移民的朱氏,最著名的有两支:一支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形成杜陵朱氏,后裔有汉哀帝(公元前6~前1年)时丞相朱博;另一支则居守平陵(今陕西咸阳),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平陵朱氏,出了一位优秀人物朱云。

5.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朱氏有一部分向东南吴国地区迁徙,另有一部分则向西南蜀国地区迁徙。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大动乱和大迁徙的时期,也是朱氏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徙的时期。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仍呈自华北向东南迁徙的态势。因五胡乱华,中原战乱不停,一方面是中原地区的汉族朱氏在“永嘉之乱”后大规模向东南地区移民;而原来居住于江南的朱氏,则由江苏原居地继续向周围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是原居在中国北方地区的胡人少数民族渴浊浑氏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改姓朱氏,加入中华朱氏的队伍。

这个时期,汉族朱氏在全国的分布比两汉时期更加厂泛,但又相对集中于东南部的江浙地区,形成了朱氏居江南大姓之首的局面;其次是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而少数民族朱氏,则相对集中在河南的南阳、洛阳等地。

6.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的太平盛世,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有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的自华北向东南迁徙转变成多方位的移民。这个时期,朱氏的移民也大都是正常的小规模移民。这使得朱氏在全国的分布更加广泛。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朱氏自华北向东南的迁徙速度在放慢,因而在北方中原地区,出现了几支较大的朱氏族群:一支是割据北京数十年之久的昌平朱氏,一支是永城谯郡朱氏,一支是后梁皇族朱温家族。

7.五代、宋元时期

五代宋元时期是朱氏历史上又一个迁徙较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又恢复了华北向东南的纵向迁徙态势。由于五代中原战乱和宋朝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朱氏再一次大规模地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江浙地区,其次是广大江南地区。而原居江浙一带的朱氏,又向闽粤、岭南一带迁徙。这个时期较重要的朱氏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县黄墩、经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阳一带的移民。

8.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是朱氏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这个时期朱氏的迁徙更加频繁,更加复杂,迁徙的方向也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纵向迁移,改为自中国内地向四周辐射和各地交叉式的迁移。这个时期,一个最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明朝凤阳朱氏由凤阳经南京、北京向全国各地的大迁徙。明朝建立以后,大封皇族凤阳朱氏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这支享有各种特权的朱氏皇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到明末已发展到数十万人口,遍布全国各地。

明朝政府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大批朱氏成员也参加了这一移民运动,因而形成了朱氏历史上的一次自东向西的横向移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区和江西地区的朱氏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地区,而许多原居湖南、湖北、广东地区的朱氏又向四川地区迁移。这一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清朝。与此同时,朱氏的迁徙还有这样几种大的趋势:一是一部分山西朱氏在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奉政府之命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移民到山东地区;一是一部分江苏、江西和内地朱氏奉命自内地随军人居西南的云贵地区。

明朝灭亡后,作为国姓的朱氏为了逃避迫害,再一次大规模地迁徙。这一次的迁徙也是向四方辐射,但与明初向各大小城市的迁移不同,朱氏这次的迁徙是由城市向偏僻山区、由内地到边远地区、由大陆向海外地区迁徙。

自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开始,整个朱氏族姓都随着凤阳朱氏的衰落而进入了一个萧条和滞缓的时代。可以说,有清一代,是朱氏历史发展中的低潮阶段。当此之时,朱氏过去的辉煌一去不复再现,既没形成汉晋军武巨族,也没有出现过朱熹式的伟大文化名人更没有产生像明朝帝王那样的至尊家族。这时的朱氏,基本上处于一种压抑的衰微不振状态。然而,就是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仍有许多优秀的朱氏子孙,他们不求在政治、军事上发展,却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投身于学问和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之中,并作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年满(清)王朝在对汉族实行高压政策的同时,又掀起一股埋头故纸考证的朴学之风,以转移士人们的视线,消磨人们的斗志。而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一位朱氏家族成员顺天大兴人(今北京大兴)朱筠。据姚名达《朱筠年谱》记载,顺天大兴朱氏迁自浙江萧山,而萧山朱氏兴起于南宋初期。他们的开基祖原是中州人(今河南),宋朝南渡时因战乱从中州南迁至浙江萧山,定居于萧山七都朱村桥。而大兴朱氏这一支有名字可稽的最早始祖名叫朱福三,约为南宋后期人,他又从萧山七都朱村桥迁徙至萧山越寨。

朱福三生子朱进八,朱进八传朱宁二,朱宁二传子朱德三。朱,德三约当明朝洪武至永乐时候,又自萧山越寨定居于萧山黄阁河,形成萧山黄阁河朱氏。朱福三之后,萧山朱氏朱筠这一支的直系传递世系依次是:朱公六、朱常二、朱登大、朱丙十一。

据家谱称,萧山朱氏自始祖朱福三到第八代朱丙十一,世代都是:耕地种田的普通农民,他们因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后人仅记得他{们的排行,而不记得名字。直到第九代以后,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朱丙十一生子朱长十六,名应龙,字近山,生于明嘉靖年间,、逝世于万历年间。朱应龙生子朱曾七,名道聪,字怀山。朱道聪的小子排行叫朱英三十二,名尚纯,字日章,明朝末年当过漕河游击的小官职。朱尚纲生子朱雄二十四,名必名,字显之,即是著名学者朱筠的曾祖父、大兴朱氏的始迁祖。

朱必名大概像其名字一样是一个颇有抱负大志的人。他在清朝初年远离萧山家乡,北游京师,谋求新的发展。据称他到北京后“结交贤豪”,“数次拥有千金,后来又散之”,到自己逝世时,竟无钱棺敛,就葬在北京。这样,他的这一支萧山朱氏便从此在顺天大兴定居下来。朱必名娶妻白氏,生子登俊。朱登俊年轻丧父,却颇能发奋图强,终于在清朝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当上了湖北长阳知县,从此开大兴朱氏筮仕官宦的先河。萧山迁大兴的这支朱氏,从此兴盛起来。

朱登俊后来又做过四川珙县知县,最后官至中书舍人,直至去世。他元配何氏,生子文炯;继配冯氏,生子文炳。朱文炳(公元1696~1764年),字豹采,即朱筠的生父。朱文炳因父亲的关系,自小便走读书做官的路,是顺天府学生、国子监贡生。然而这位年轻人满怀一身才学和大志,到三十多岁却连个举人也没考上。后来试八旗教习期满,才做了个陕西咸宁知县,不久又改为(幸攵皿)知县,但数年后又因为公正刚直丢了官,回到了顺天大兴家里。朱文炳娶举人徐某之女,共生四子六女,四子是:朱堂、朱垣、朱筠、朱碴。朱文炳先生因为自己在科举和仕途上都不得志,罢职回家后,便将全部希望都投到了儿子们身上,亲自对他们进行教导和培养。功夫不负苦心人,朱文炳的四个儿子,后来终于个个都中了举人,步人了仕途。其中,长子朱堂,字冠山,官任陕西大荔县县丞;次子朱垣,字维丰,又字仲君,号冬泉居士,清朝乾隆十六年辛未(公元1751年)进士,官至山东济阳长清知县;四子朱(王奎),字石君,号南崖,清朝乾隆十三年戊辰(公元1748年)进士,官任山西巡抚、抚仁阁大学士,逝世后谥号“文正”。而四人当中,最著名的又首推朱筠。

朱筠(公元1729~1781年),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学者称为笥河先生。他是进士出身,历任侍读学士、顺天乡试同考官、安徽学政。是他,首先上书向大清朝廷建议,从《永乐大典》中搜辑古佚之书、纂修《四库全书》。后来,他的建议被采纳,他也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与修《日下旧闻考》。他还鼓励、培养一大批当时的士大夫进行辑佚和考据工作。在他的首倡和率领下,随著有《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开展,便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乾嘉朴学考据之风。而乾、嘉以来著名的朴学家洪亮吉、孙星衍、江藩等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尽管朱筠本人著述不多,但却被史学家们公推为“乾嘉朴学的开国元勋”、“乾嘉朴学家的领袖”。

朱筠生二子:长子朱锡卣,官任福建盐场大使;次子朱锡庚,官任山西候补直隶州知州。

朱筠、朱蝰兄弟的杰出成就,使萧山朱氏顺天大兴分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宗族一跃而为举世闻名的望族。

据朱骏声《朱氏支谱序》记载,江苏元和(今江苏苏州)朱氏望出吴郡,源于昆山,是当地有名的世家大族。该族可知的最早祖先为唐末人朱兹。朱兹生四子,其中次子叫朱琼,三子叫朱承厚。朱承厚的曾孙叫朱昱,朱昱的后裔迁居睢阳(今河南商丘),到宋朝产生了朱贯。朱贯,字贯道,官至兵部郎中,与当时丞相杜祁等相交,号称“睢阳五老”,为当时的大名士。朱贯的第五代孙朱子荣,南宋初年官直秘阁。史称当朱子荣年轻时,正值金兵入侵,宋室南渡,中原离乱。他为避兵乱,遂南逃东吴,居常熟。朱子荣生子朱大有,又从常熟迁居吴城(今江苏苏州)。朱大有传到第三世,便是元朝大学者朱德润,又从苏州迁到昆山(今江苏昆山)。朱德润(公元1294~1365年),字泽民,善书札和山水画。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公元1321年)出任征东儒学提举,倍受皇帝宠信。后又曾任浙江省照磨,参议国事。他是当时有名的学者、画家。所著有《存复斋文集》、《古玉图》等传世,传见《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七。

昆山朱氏自朱德润之后,一直长盛不衰。朱德润之子朱吉(公元1342~1422年),字季宁,明洪武初官任户科给事中,后升中书舍人、湖广佥事,为一时著名书法家和学者。朱吉生三子:定安、章安、永安,都“善笔札,皆清修笃学,不坠其家声”。其中,朱定安,字士隆,工古篆。朱永安,字士常,博学工诗,善于真草书法,著有《尚志斋稿》。兄弟三人均在《昆山人物志》上有传。朱永安生子朱夏,字南,号勉斋,隐居乡里,教授为业。朱夏娶郑氏,生四子:器、文、质、彬。其中,以次子朱文一支最盛。朱文(公元1444~1511年),字天昭,一字天章,明朝成化二十年甲辰(公元1484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湖广按察副使。朱文娶工部侍郎王永和,孙女为妻,生有六子:希周、希召、希韩、希富、希吕、希冯。

昆山朱氏传到朱希周时,又自昆山回迁至苏州吴趋里,是为回迁苏外朱氏始祖。朱希周(公元1463~1546年),字懋忠,号玉峰,明朝弘治九年丙辰(公元1496年)进士第一名,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去世后赠太子少保,谥号“恭靖”。朱希周的高中状元和杰出成就,为苏州朱氏开了一个极好的先兆。

特别应该重视的是,明清时期以凤阳朱氏为代表的朱氏族人,已经开始由中国大陆向台湾省及海外第一次大规模地迁徙。如明初建文帝向海外的逃亡,明末朱氏族人向台湾省、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朝鲜、南洋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近代以来,朱氏的迁徙更加频繁复杂,迁徙的路线、方向更加繁多,其中最值得重视的迁徙,一是全国各地广大朱氏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集中;二是随着国民党政权的退守台湾省而产生的大陆朱氏再一次大规模迁入台湾省;三是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而出现的大批中国朱氏向欧美及世界各国的开拓性迁移。

9.徒居台湾省

朱氏是历史上中国大陆通台湾省的先行者。早在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隋羽骑尉朱宽便奉隋炀帝之命与何蛮一同来到台湾省了解情况,第二年又奉命再往台湾省。这是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大陆官员涉足台湾省。

朱氏大量入台,是在明朝末年,当年朱氏大明王朝灭亡,以宁靖王朱术桂为首的大批朱氏皇族成员随郑成功父子渡海来到台湾省。这批明室皇族后裔在台湾省生活、居住了几十年,虽然到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公元1682年)康熙攻陷台湾省时,他们中部分被强迫迁回内地,但理应有一部分仍留在那里。

另据《中华文化百科全书》记载,清朝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1683年)有诏安人朱某入垦台湾省大目抬堡麻产庄;清朝乾隆五年庚申(公元1740年)大陆人朱某与温姓助垦首郑大谋,垦竹北二堡宵里祖;清朝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公元1787年),有泉州人朱馄侯与人合作开垦台北海山堡、北抽坑子庄等处;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人台拓荒的还有福建人朱英水等垦竹南一堡公馆庄;又有朱、温二姓组织开拓机构名叫“诸协和”,在桃园地区从事垦拓;清朝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有朱芦观与庄民重修台湾省凤山寺;清朝咸丰三年癸丑(公元1853年)泉州人朱某移居台湾省,初居今基隆市,后徙居彭佳屿。福建长泰人朱一贵移居台湾省后,托称为明室后裔,于清朝康熙六十年辛丑(公元1721年)率众起义抗清,轰动一时。

民国晚期,随着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省,又有大批朱氏族人随之迁台,形成朱氏人台的第二个高潮。到今天,朱氏已发展为台湾省的第三十二位大姓。朱氏在今日台湾省只是中等大姓,而且族姓的发达也远比陈、李、吴、黄等姓要差,这应是清朝朝廷长期压制台湾省朱氏所遗留下的不良后果。

台湾省朱氏现在也建有自己的宗族组织即台北市朱氏宗亲会,由楚系后裔朱士刚先生任理事长,会址设在台北市罗斯福路三段269巷72号。

在中国台湾省地区,朱氏族人主要集中分布在台湾省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

1.jpg 

明 朱佛女画像 纵181.5厘米、横102.8厘米 国家博物馆藏


朱佛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姐姐,陇西恭献王李贞的妻子。她头戴珠翟冠,身穿红色地龙纹大袍,披霞帔。

   

0.1051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