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名醫蔡忠
蔡忠( 1844年—1943年 ),廣東雷州人,又名蔡世昌。是我國近代愛國名醫,醫德高尚、醫術高明、聲譽甚佳。
他出身貧寒,8歲成為孤兒,11歲便進入戲班學藝。由於愛好武術,為班主所器重,14歲被送到福建省的少林寺專攻武術,兩年學成,重返戲班工作。22歲又離開戲班,前往新加坡謀生。蔡忠曾拜少林名徒洪熙官的第四代弟子新錦為師,盡得武技醫術的奧秘,在新加坡以醫濟世。他所創制的跌打妙藥“萬花油”,暢銷東南亞,贏得醫藥界的好評。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蔡忠回歸祖國,定居廣州,仍以行醫為業。在越秀南路開設跌打骨科醫院,由於醫術高明,評價甚佳,便設廠製造跌打名藥“萬花油”,對治療骨折、脫位、刀傷、火傷等有獨特功效,銷售中外,聲名遠揚 日寇侵佔廣州後,他民國32年(1943年)春南返故鄉雷州半島海康縣。同年秋,病逝於老家,享年99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學界泰斗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
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鬥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自蔡元培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
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7年參與發起“護國救黨運動”,認為應當清黨但反對殺人。
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1933年,蔡元培倡議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並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被毛澤東褒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護國將軍蔡鍔
蔡鍔(1882年—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洞口縣,一說蔡鍔故居位於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人,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
蔡鍔在一生中,注意辨別政治風雲,順應歷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在軍事理論和戰爭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護國戰爭中,他抱病參戰,指揮劣勢軍隊頂住了優勢敵人的進攻,逼迫敵軍停戰議和,表現了他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精神和為國為民戰鬥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作戰指導方面,他注意及時總結經驗,克服初戰時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及時修改作戰計畫,調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動,避免被動,基本體現了他自己所主張的“因時以制宜,審勢以求當,未可稍有拘滯”的戰爭指導思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抗日名將蔡廷鍇
蔡廷鍇(1892年—1968年),字賢初,漢族,廣東羅定廣府人。行伍出身,由士兵一步一個腳印升為19路軍上將總司令,憑的就是過人的戰功,最出名的就是率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後奮起抗擊日軍,致使日軍侵佔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使得世界上知道在東北不抵抗之後,中國還是有一批能打和熱血的軍人。
後參與領導福建事變,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紅軍簽訂了《反蔣抗日的初步協定》,1934年1月因內部瓦解而失敗。抗日中一度複出,因無兵而沒有大的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文學巨匠蔡東藩
蔡東藩(1887年—1945年),名郕,字椿壽,號東藩,居於臨江書舍(蔡東藩舊居),蕭山臨浦鎮人。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光緒十七年(1891年)中秀才。宣統元年(1909年)中省優貢生。1910年朝考以優入選,翌年春赴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月餘託病回鄉。辛亥革命後,應好友之邀,到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任編輯,修撰《高等小學論說文範》《清史概論》等書。
從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間,蔡東藩寫成曆朝通俗通義,有:《前漢通俗演義》《後漢通俗演義》《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唐史通俗演義》《五代史通俗演義》《宋史通俗演義》《元史通俗演義》《明史通俗演義》《清史通俗演義》《民國通俗演義》(部分)。全書共11部、45冊、1040回、600餘萬字,記述了從西元前221年到西元1920年間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該書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的原則;在體裁上突出“義以載事,即以道情”的特點,並且自寫正文,自寫批註,自寫評述。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跡,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共產黨創始人蔡和森
蔡和森(1895年—1931年),字潤寰,號澤膺,湖南省雙峰縣永豐鎮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蔡和森同志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三、四屆中央局委員,第五、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擔任過中共中央代理秘書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共兩廣省委書記。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於上海,後隨母親回到家鄉湖南雙峰。
1913年進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期間,同毛澤東等人一起組織進步團體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10月,蔡和森從法國歸來,在中共三大、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局委員,參與中央領導工作。並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隨後又兼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1年,蔡和森在組織廣州地下工人運動時遭叛徒出賣被捕,犧牲在廣州軍政監獄,終年36歲。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婦女解放領袖蔡暢
蔡暢(1900年—1990年),原名蔡鹹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女權主義領袖,無產階級革命家、婦女解放運動領導人之一。蔡暢是紅軍長征年齡最大的女紅軍,中國婦女運動的領袖和國際進步婦女運動的著名活動家。全國婦聯第一至三屆主席、第四屆名譽主席,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七至十一屆中央委員。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蔡暢是全國婦女運動的主要領導者,解放後又擔任全國婦聯主席近30年,其光輝的一生成為婦女解放運動的旗幟和驕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世界巨富銀行家蔡萬霖
蔡萬霖(1924-2004年),臺灣苗栗人,他出生在一個自耕農之家,早年家境貧寒,18歲時隨在臺北做小本買賣的哥哥蔡萬春遷往臺北市。困難和磨難鍛煉了他的意志,臺北工商專科學校畢業後,跟隨蔡萬春一道經營,經過艱苦創業,蔡萬春創辦了經售雜貨為主的大萬商行。
到六十年代,蔡氏家族企業得到發展,先後創辦了大萬商場、大萬旅社、大萬產業公司、大萬工業公司、第十信用合作社等。經營方面涉足百貨、建材、塑膠、建築、保險、信託、國際海運等行業的臺灣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蔡氏兄弟的重要產業國泰物產也開始誕生。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他們把握機遇使國泰產業躋身於臺灣保險業的前列,奠定了國泰在金融界的根基和地位。接著創辦國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使該公司在臺灣有“建築界巨人”之美譽。
1979年蔡氏兄弟集團重組為蔡萬霖、蔡萬春、蔡辰洲、蔡辰男四大集團公司。蔡萬霖接管國泰人壽保險股份公司、國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國泰綜合醫院等,他的事業穩步發展,逐步形成霖園關係企業集團,包含了十餘家公司。他總結了“經營腳踏實地,工作精益求精;注意商業道德,講究職業良心;注重保護權益,負起社會責任;加強員工福利,兼顧股東利益”的經營要訣,事業越做越大,1983年度,他的綜合所得稅在臺灣排行22名,國泰人壽保險名列營業所得稅第12名。
據2003年美國《富比世》雜誌透露,蔡萬林的總資產達18億美元,排世界的88位,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根據《福布斯》雜誌2004年2月公佈的世界一百大富豪排行榜,蔡萬霖家族以46億美元再度入榜,排名94。蔡萬霖於2004年9月病逝。蔡萬霖長期住在國泰醫院專屬病房,國泰並未說明蔡萬霖死因,但應屬多重器官衰竭。蔡萬霖曾任“總統府”資政,府院得知他過世的消息後,同表哀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美學家、文藝理論家蔡儀
蔡儀(1906年—1992年),字南冠。文藝理論家,美學家。1906年生於湖南省攸縣淥田鎮橋頭屋的書香門第。
民國十一年(1922年)考取長沙長郡中學。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文學部。早年寫過一些作品,曾是沉鐘社的一員。1929年—1937年留學日本,先後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學部和九州帝國大學法文學部。1937年回國參加抗日救亡工作。不久,開始美學理論和文藝理論的研究。1938年在湖南文化抗敵救援會工作。1939年起在郭沫若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第三廳和文化工作委員會從事對敵宣傳研究工作。
1942年著述《新藝術論》,同年冬開始撰寫《新美學》。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受黨指派參加上海青運工作。1948年任華北大學教授,195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授。並先後兼任北京大學、人民大學教授。1953年調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文藝理論組長,研究所領導成員,1978年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和博士生導師。抗日戰爭勝利後到上海參加青年運動,主持《青年知識》雜誌。1946年在上海大夏大學及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48年任華北大學教授,年底赴華北解放區,1949年1月在華北大學二部國文系任教。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並先後兼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1953年調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任研究員,以主要精力從事美學和文藝理論的研究。1992年2月28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