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功臣蔡叔度
蔡叔,姬姓,名度,世稱蔡叔度,周文王姬昌與太姒所生第五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周初受封于蔡(今河南上蔡),為三監之一,蔡國始封君,蔡姓太始祖、一世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克庸祗德蔡仲
蔡仲,姬姓,名胡,西伯周文王的元孫,蔡國侯叔度之子,姬姓,名胡,仲者第二。蔡國第二任國君,所以也稱蔡仲胡,周文王之孫,蔡叔度之子,周武王的侄子,周成王的堂兄,西周時期諸侯國蔡國第二任國君。武庚叛周事件後,姬旦誅殺武庚和大弟弟管叔鮮,流放二弟蔡叔度,降廢三弟霍叔。因姬旦的兒子伯禽無能,姬旦挾持蔡叔度兒子蔡仲幫助自己的大兒子伯禽治理魯國國事,蔡仲擔任魯國卿士。蔡仲不計前嫌,遵守德訓,與人和善。蔡仲輔佐伯禽治理魯國的政績卓著,使魯國成為春秋強國。周成王即位以後,治國有方,整治春秋無義戰的亂象,重新封封周族功臣,按照《周禮》“滅國不滅祀”,念其叔叔叔度無祀,便將蔡仲續封“祭”,可是“祭”已經被封姬旦的二兒子,就加草頭為“蔡”國,以奉祀蔡叔度。蔡仲去世後,其子蔡伯荒繼位。
蔡仲受封蔡國後,勵精圖治,放著豪華的宮殿不住,而是在崗坡上結草為蘆。他脫下華麗的錦袍和朝靴,換上粗糙的布衣和草鞋,手執木杖,帶著隨從人員在境內實地考察,結果發現幾尺厚的地表頑石、砂礓下竟是可長莊稼的黃黑土壤。於是蔡仲就發動臣民開荒種地,一年後,當人們看到黃土地上長出綠油油的莊稼時,才明白蔡仲的良苦用心,紛紛向他磕頭稱謝。
《詩經》蔡仲之命曰:“蔡仲克庸祗德,周公舉為魯卿士,叔(度)卒,乃命諸侯邦之蔡,王若曰:小子胡,惟爾率德改行,克慎厥酋,肆予命爾侯於東土,往及乃封,敬哉!爾尚蓋前人之愆,惟忠惟孝,而乃邁跡自身,克勤無怠,以垂憲乃後,率乃祖文王之彝訓,無若爾考之違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是懷,為善不同,同善於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爾所戒哉,慎克初,惟厥終,終以不困,不惟厥終,終以困窮,懋以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濟小民,率自中,無作聰明亂舊章,詳乃視聽,罔以側言改厥度,則予一人汝嘉。王曰,嗚呼小子胡,汝往哉,無荒棄朕命!”
周成王欽命“蔡仲克庸祗德”,表彰蔡仲率德改行,克慎厥酋,善葢前人,惟忠惟孝。因此,蔡仲被部分的蔡氏家族稱為蔡氏始祖;也有地區蔡氏族人尊為蔡氏的仲祖、二世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平民宰相蔡義
蔡義,西漢大臣,溫人,漢昭帝光祿大夫,後拜相,以定策功。《史記》卷二十和《前漢書》卷六十六都很詳細記載,“家貧常步行資禮不逮,眾門下好事者結合,為義買犢車令其乘之,數歲遷補複盎城門侯,久之詔求能為韓詩者,征義侍詔人不進見,義上疏曰:臣山東草萊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從,然不棄人倫者,竊以聞道于先師自托於經術也,願賜請間之燕,得盡精思於前,上召見義說詩,甚說之”,又記載“蔡義在溫,故師韓詩,為博士,給事大將軍幕府,為杜城門侯。入侍中,授昭帝韓詩,為御史大夫,是時年八十,衰老,常兩人扶持乃能行。然公卿大臣議,以為為人主師,當以為相,以元平元年代楊儆為丞相,封二千戶,病死,絕,無後,國鋤。”《史記》卷二十一記載其生平事蹟,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九月戊戌,御史大夫蔡義為宰相,封陽平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文學泰斗蔡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將,後人稱他為“蔡中郎”。最初拒徵召之命,後為司徒橋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長。徵召為郎中,參與續寫《東觀漢記》。遷任議郎,參與刻印熹平石經。因直言被宦官誣陷,流放朔方。後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舉為高第,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禦史、尚書。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為侍中。後拜左中郎將,隨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侯。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歎而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時年六十歲。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蔡邕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於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
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喜藏書,多至萬餘卷,晚年將所藏之書載數車悉數贈給王粲,還有四千卷。《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20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嚴可均《全後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中國四大發明家蔡倫
蔡倫(?—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88年),蔡倫因有功于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
元興元年(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121年),因權力鬥爭自殺身亡。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週刊公佈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詩文奇才蔡琰
蔡琰,生卒年不詳,字文姬,又字昭姬。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于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蹟並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二十四孝蔡順
蔡順,生卒年不詳,字君仲,東漢人,以至孝稱。自幼喪父,少孤養母,嘗出求薪,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齧齒,順即心動馳歸,太守召為東閣祭酒,後又舉孝廉,不就,終於家。關於他的籍貫,《後漢書•周磐傳》說他與安城(遺址在今河南省平輿縣老王崗鄉境內,平輿原屬汝甯府,於1951年從汝南縣析出)人周磐同郡,《冊府元龜》說是汝南安城人,《汝寧府志》則說他是蔡順是汝陽(今汝南縣)人二孝裡(即今汝南董會村)人。《後漢書》記載了蔡順孝母的三件事。“抱棺逥火”。蔡順母親去世還殯在家裡,結果鄰居家發生了火災,眼看就要燒到母親的棺槨,沒了辦法的蔡順只能趴在母親的棺材上大哭。結果,奇怪的一幕發生了,這火隔過了蔡順家,直接燒到下家去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中興三明蔡謨
蔡謨(281年—356年),字道明,陳留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人。文學家、東晉時期重臣,與諸葛恢、荀闓並稱為“中興三明”,又與郗鑒等八人並稱為“兗州八伯”。早年即被舉孝廉、秀才,受州府及司馬越征辟,但他不應命,渡江避難,被時任東中郎將的晉明帝引為參軍。晉元帝為丞相時,辟蔡謨為掾屬,又轉任參軍。歷任中書侍郎、義興太守、大將軍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侍中等職。
鹹和三年(328年),蘇峻之亂時,蔡謨參與平叛有功。事後遷侍中、五兵尚書,領琅邪王師,賜爵濟陽男。又遷太常,領秘書監。郗鑒去世後,任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康帝即位後,入朝任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又領司徒,與會稽王司馬昱共同輔政。後被正式拜為侍中、司徒,但蔡謨在三年內執意推辭不就任,險些被執政的殷浩處決,經荀羨提醒,殷浩才將蔡謨免為庶人。
此後,蔡謨便閉門不出,終日教授子弟。數年後,再任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但他稱病不朝,無心政事。永和十二年(356年),蔡謨去世,享年七十六歲,贈侍中、司空,諡號文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十八學士蔡允恭
蔡允恭(約561年—約628年),隋末唐初官吏、文學家。字克讓,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西梁左民尚書蔡大業之子,蔡大寶侄子,美姿容,有風采,善綴文,未及仕而梁為隋所滅,由於長安與虞世南相友善,邀為隋煬帝從官。仕隋,曆起居舍人,煬帝屬詞賦,多令諷誦之。煬帝曾派他去教宮人,他恥為之,數稱疾不入內,乃遭疏遠。煬帝死後,相繼被宇文化及、竇建德延攬。入唐,以虞世南薦引為秦王策府參軍、兼文學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十八人榮稱登瀛洲之選,秦王命閻立本圖像館中,楮亮為贊焉。
太宗即位,置弘文館于殿左,複以允恭為大學士,與姚思廉等分直迭宿,聽朝之暇,引入內殿與帝共論古今,商政務至日昃夜艾不少怠,允恭亦展蘊披丹同心啟沃,嘗怪同朝修梁、陳史者,以正統與陳霸先而默蕭詧,歎曰:惡有昭明世系不得接蕭梁氏統如中山靖王之後之繼漢乎,姚作書以纘父緒,我當作後樑春秋以述父事,於是殺青論次事成先上,帝嘉之,晉兼太子洗馬,未幾命為默陟大使與蕭瑀等分行天下,允恭以年老懇乞懸車賜歸,卒于家,時貞觀某年正月念七日也,葬龍溪新恩裡嶼頭山,有禦史吳燧大書“登瀛”二字鐫于墓前左大石上,其地因名曰登瀛,今墓尚存,子孫環廬而處者。
著有《後粱春秋》十卷及文集二十卷,傳於世,今存詩一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狀元宰相蔡齊
蔡齊(987—1039年),宋代大臣,字子思,萊州膠水(今山東)人,《宋史》蔡齊傳記載:祖籍洛陽,曾祖蔡綰為膠水縣令,深受當地人愛戴,遷居此地。蔡齊神色明秀,鬚眉如畫,自幼學業文采稱譽鄉里,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西元1015年)乙卯科舉進士第一,當時皇上夜夢有菜一苗,與殿基並高,及膂為狀元,宋真宗對寇准說:“得人矣﹗”並詔金吾派出七位騶從為其開道遊街,以示隆寵。狀元御賜金吾騎駿馬傳呼開道制,自蔡齊始。試以天下如置器賦,有雲,安天下複孟,近功可大,上曰:宰相器也,公善飲,賈存道上詩曰:“聖君恩重龍頭選,慈母年高鶴髮垂,君寵母恩俱未報,酒如成病悔何追。”公自是非賓客不對飲,喜薦賢如楊偕,郭勸、劉隨等,皆為當世名臣。
蔡齊累官樞密副使、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後罷相,出知穎州。蔡齊為官剛正,不附權貴,處事謙讓,知人善任,政績斐然。任濰州(今濰坊)通判,教化一方,大轉社會風氣。任右司諫時,敢於直諫外戚河陽鎮守錢惟演收斂民財等問題,累累得罪外戚朋黨,後知應天府,惠政於民,遷禦使中丞,對交趾(今越南)難民的懷柔處理辦法,深有遠見。
景佑元年(西元1034年)任參知政事,日理萬機,特別是很好處理了和契丹的邊關盟約問題,安定百姓生活,發展了生產。由於和王曾宰相合作很好,受王曾罷職影響,貶知穎州,寶元二年(1039年)卒于職,終年52歲。蔡齊一生樂於助人,剛直不阿,為政清廉,而且屢進讜言,方重有風采,為朝野所重。趙禎皇帝震悼之,諡文忠,追贈兵部尚書。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建橋狀元蔡襄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年間,追諡忠惠,故稱“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漳州700裡驛道松;在建州時,主持製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所著《荔枝譜》被稱讚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蔡襄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五起五落蔡京
蔡京(1047年—1126年),字元長,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家。北宋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今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熙甯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甯元年(1102年),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蔡京先後四次任相,輔佐五個皇帝,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
蔡京支持王安石變法,繼承和發展了王安石變法,改鹽法和茶法,興修水利,鑄當十大錢,打擊豪強,使北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最強國;也得罪司馬光及其同黨。北宋末“靖康之難”,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
宋欽宗即位,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與嶽飛同廳被判處,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南宋高宗即位,又與嶽飛同時平反,高封魯國公,賜其子女住泉州城時代享受份祿,建廟奉祀,至今廟宇人在同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王安石女婿蔡卞
蔡卞(1048年—1117年),字元度,北宋興化仙遊(今屬福建莆田仙遊縣)人。北宋大臣,文學家、書法家,宰相。蔡京之弟,王安石女婿。與京同登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進士,調江陰主簿。元豐中,曆同知諫院、侍御史。拜中書舍人兼侍講,進給事中。哲宗立,遷禮部侍郎。使遼還,以龍圖閣待制知宣州,徙江寧府,曆揚、廣、越、潤、陳五州。
紹聖四年(1097年)。拜尚書左丞。徽宗即位,詔以資政殿大學士知江甯府,連貶少府少監,分司池州。逾歲,起知大名府,徙揚州,擢知樞密院。與京不合,以資政殿大學士出知河南府。旋拜昭慶軍節度使。入為侍讀,進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政和七年卒,年七十。諡文正。至南宋紹興中追貶其官,在多事之秋,由於支持王安石變法、又是蔡京家族的影響,被列入佞籍。《東都事略》卷101、《宋史》卷四七二有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地動說創立者大儒蔡發
蔡發(1089年—1152年),字神與,晚號牧堂老人,建州建陽人,南宋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書畫家,生於北宋元祐四年,終於紹興二十二年,享壽六十四歲。
蔡發自幼穎悟,博學強記,不能與世俗相俯仰。去游四方,聞見益廣,長於易象、天文、地理、星象、河絡,三氏之說無所不通。中年築室于武夷之陽,屢遭盜賊水火之災,但他豪不介意,繼續閉門著書,專以讀書教子為事,嘗以聖人賢像掛於別室讓妻詹氏,日夕瞻仰,以踵太任胎教之風。五十得子元定,又名季通,字西山,生性聰明,異于常兒,幼時即授以張載《西銘》,稍為長大,就教以二程《語錄》、邵雍《皇極經世》等書,為元定理學研究奠定基礎。晚年反復叮囑其子曰:“為人要忠厚誠實,不可浸於利欲。”正如朱熹所說,他教育兒子,不牽涉到功名利祿,嚮導以聖賢之學。使一子(元定)、三孫(淵、沅、沉),四曾孫(格、模、杭、權)成為南宋大儒,世稱“蔡氏四世九儒”,而蔡發是九儒之首,特贈太子太保。
著述《天文星象總論》。他用了一千日時間觀察天象,對天象和地動的學說,提出地在天中,它的轉動如勁風旋轉,日行九十萬里,故得浮空而不墜。他這一說法正和物理學中牛頓定律中的關於天體圓周運動的規律相符合。蔡發的《天象》和《地動》學說在發現時間上和科學論斷上比哥白尼早了近四個世紀。
蔡氏夫婦相繼仙游後,其子元定,四處找尋龍穴,在故鄉麻沙,雲穀、遠及至武夷山一帶找尋墓基,在其母死後八年,即乾道二年丙戌(1166年)十二月初九日申時,拾父母骸骨葬於金塔內,遷至武夷山之崇安縣,合葬上箬(音若)後曆塘,墓穴喝名“猛虎出林”,坐庚向甲。
宋理宗皇帝就下詔蔡氏九儒與朱熹同祀。《中國哲學家辭典》、《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有其事蹟記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文學家蔡松年
蔡松年(1107年—1159年),字伯堅,號蕭閑老人。冀州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學家,政治家。
北宋宣和末年,從父鎮守燕山,宋軍敗績隨父降金,天會年間授真定府判官。完顏宗弼攻宋與嶽飛等交戰時,擔任兼總軍中六部事,累官至右丞相,封衛國公,正隆四年卒,追封吳國公,予諡文簡。
蔡松年雖一生官運亨通,其作品在出處問題上卻流露了頗為矛盾的思想感情,內心深處潛伏著的民族意識使他感到“身寵神已辱”,作品風格雋爽清麗,詞作尤負盛名,與吳激齊名,時稱“吳蔡體”,有文集《明秀集》傳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理學幹成蔡元定
蔡元定(1135年—1198年),字季通,建甯府建陽縣(今屬福建)人,蔡發之子。南宋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朱熹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被譽為“朱門領袖”、“閩學干城”。通天文、地理、禮樂、兵法與度數,學者稱“西山先生”。
幼從其父學,及長,欲師事朱熹,熹視為講友,博涉群書,探究義理,一生不涉仕途,不幹利祿,潛心著書立說。為學長于天文、地理、樂律、歷數、兵陣之說,精識博聞。四十年不事舉子業,從事著述,著作極為豐富,著有《大學說》《大衍詳說》《律呂本源》《律呂新書》《西山公集》等。宋理宗皇帝就下詔蔡氏九儒與朱熹同祀;獨創了十八律,把我國古代音樂理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準。
去世時,甯宗嘉定三年贈為迪功郎,卒諡文節。明嘉靖年詔蔡元定崇祀孔廟;清康熙四十四年,聖祖頒賜蔡元定“紫陽羽翼”。《中國哲學家辭典》也有其事蹟記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忠君愛國武狀元蔡必勝
蔡必勝(西元1140-1203年),宋代官吏,字直之,祖籍福建莆田,遷平陽(今屬浙江)萬全步廊村人,曾祖父蔡岳,祖父蔡欽,父親蔡蔚封修武郎,賜武德郎,母鄭氏,封宜人。蔡必勝為仲子,“剛毅英發,篤實明敏,忠義慷慨,得於天稟”,自幼讀詩書,習古大節,見義勇為,入右學學業出眾,宋孝宗幹道二年(西元1166年)丙科武舉第一人,為狀元。
據1994年版《平陽縣誌》記載,初授江東將領,出任東南十一將,在剿湖,造戰艦,訓水師,抗金衛國。歷任邵州、楚州、吉州、廬州知府。在州上表朝廷,求皇帝擇優錄用各方人才,以為天下大計。孝宗見其表章,稱讚說:“觀卿一表,前程不可限量!”令他回朝,曾升為閣門舍人,官至一品,授金紫光祿大夫。孝宗崩,光宗病,甯宗幼,上下洶洶,必勝公等深謀遠慮共立甯宗,方息天下大亂,國泰民安。有托孤保駕之功勳。
他任職時,秉公執法愛民如子,斷疑案,釋冤民。他一生為官清廉,愛國愛民;文韜武略,足智多謀:一貫主張抗金保國,反對賣國求榮,光明正大,持正不阿,不畏奸邪。可惜當時朝廷投降派主政,不為所用。不久,蔡必勝遷任吉州刺使,卒于任所。其墳在里安市靈峰寺後,墓前至今仍留石文仲、石將軍、石獅、石馬等文物古跡,現被列為里安市文物保護單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天挺英才蔡淵
蔡淵(1156年—1236年),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字伯靜,號節齋,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蔡元定長子。生而聰明,其質純粹,窮天地之理,盡人物之性,博通五經,遍覽子史,內師其父,外事朱熹,先後在朱熹的武夷精舍、建陽滄州精舍從學。“淵既受學家庭,而又遍友黃幹、張治諸賢,清修苦節,有父風,與弟沉躬耕不仕”,偽學之禍起,父元定春陵之謫,弟蔡沈相隨侍父,淵公事母治家,教育子侄。
父喪,築廬於墓側,泣血三年。文公高弟黃幹、廖德明、萬人傑,李閎祖,熊剛大、葉錄、真德秀、陳宓、黃自然、劉鑰、皆執經抱藝,以質其學問出處之實。詢理亂之由。留意宗法,繼父志修成正、續二集族譜,建祠堂立儀約,整整有條內外有序,男女有班各供其職。嘗賦詩曰:“屈指樞衣四十年,自憐須鬢已皤然。久知軒冕應無分,但覺溪山若有緣。下學功夫漸未到,先天事業敢輕傳?祗今已飽煙霞疾,更乞清溪著釣船。”後隱居九峰山,任婺州教授。
朝議大夫宋茲贊曰:“天挺英才,識達廣愽,克紹厥先,洞明聖學。道深先天,學開後覺,不幹利祿,韜光林壑。盛德日新,榮庸天爵,教育賢才,君子三樂。”《中國哲學家辭典》也有其事蹟記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理學奇才蔡沆
蔡沆(1159年—1237年),字複之,號複齋居士,建陽(今屬福建)人。蔡元定次子。六歲從父命出繼表伯虞英為嗣,更名知方,自幼聰明,豐資俊雅,舉動端嚴,幼遵父訓,長從朱熹。淳熙四年(1187年)鄉貢知貴溪縣事,參部升授文林郎,兩浙運幹。妣李氏,無嗣;繼妣陳氏,生三子,楠、欄、梓,慶元三年(1197年),從母命攜長子楠,次子欄歸宗,季子梓嗣虞氏。遵父春陵之囑:用心數年,著成《春秋五論》,指出:“敬者,一心之主宰,萬事之根底;義者,一心之裁制,萬事之準則。以敬為入德門戶,以義為立身之宰。”又說:“道心者,義理之正;人心者,血氣之私。”喚起人心之正,抑制人欲之私。蔡沆注解的《春秋》,蔡淵注解的《易》,蔡權注解的《書》,成為科舉考試重要的權威注解之一。
名儒熊禾為《春秋五論》作序雲:“此書,誠道德仁義之言,經論康濟之學,其發明天命人心之懿,敷揚聖經賢傳之旨,闡筆削之謹嚴,辨褒貶之攸當。義利之明,書變之論,其要悉備,誠為學者之指南,複齋先生之功大矣!
明蔡有鵾《蔡氏九儒書》輯其詩文為《複齋公集》一卷。事見《複齋公集》附錄宋徐夢發《複齋公墓志》,清嘉慶《崇安縣誌》卷七、《宋元學案》卷六二有傳。今錄詩十首。《中國哲學家辭典》也有其事蹟記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弘揚理學隱居不士蔡沉
蔡沉(1167年—1230年)字仲默,學者稱九峰先生。福建建陽人。蔡元定三子。少承家學,受業于朱熹,後亦隨父師事朱熹。慶元間(1195年—1200年),道學禁起,慶元二年父元定因偽學案遭流放時,蔡沉陪同父親謫道州至貶所,父子共度難關。
後元定客死它鄉,蔡沉徒步護喪扶柩歸故里。年僅三十,摒去舉業,歸隱九峰山,名公巨卿薦之不出。從此隱居唐石裡(黃坑)九峰山教授鄉民,人稱九峰先生。受朱熹命,疏注《尚書》十餘年,成《書經集傳》6卷。《書經集傳》完成于蔡沉之手,元明清三朝皆以此書作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並收入《四庫全書》。
宋理宗皇帝就下詔蔡氏九儒與朱熹同祀;明嘉靖年詔蔡沉崇祀孔廟;清康熙四十四年,聖祖頒賜蔡沉“學闡圖疇”金匾。《中國哲學家辭典》也有其事蹟記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理學衛道士蔡格
蔡格(1183年—1246年),字伯至,號素軒,建陽(今屬福建)人。
蔡淵長子。生而穎悟,博覽諸經,行高而德厚,學足而望隆,與模、杭、權兄弟自相師友,教諸子侄必遵家庭心學之訓。抵邪衛道,與學者講盡心知性之章,以力抵之,著《至書》以警人,作《廣仁》以自勵。躬耕不仕,毅然衛道,以振家聲。
自詠:“富貴良非願,林泉畢此生,酒因隨量飲,詩或偶然成,秋水和煙釣,春田帶雨耕,頹然無縫塔,且不費經營。進士羅寅贊曰:“天挺才豪,博洽群書,家庭心訓,禮義自居,詆邪衛道,闡孟注疏,至書之作,警惕無餘。”明蔡有鶤《蔡氏九儒書》輯其詩文為《素軒公集》一卷。事見《素軒公集》附錄宋範弘忠《素軒公墓志》。《宋元學案》卷六二有傳。今錄詩十四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九儒賢才蔡模
蔡模(1188年—1246年),字仲覺,號覺軒,生於淳熙十五年,卒於淳佑六年,壽五十九歲,蔡氏九儒第四代,蔡沈長子。蔡模穎悟莊重,以理學制道自尊,棄舉子業,勵志聖賢之學,著有《易傳集解》、《大學衍說》、《河洛探頣》、《續近思錄》、《論孟集疏》此書進入四庫全書。淳佑三年,建甯知府王遂薦之於朝,四年丞相范鉮奏乞錄用,補迪功郎,授建甯府學教授,命下而卒。
參知政事真德秀詩曰:“德秀聞先生有言,為學當識之大要,程夫子發出敬一字,學者欲人此極斂。身心置在模範中,既不走作然隨後,隨事隨物究窮理,則民地自然光明。”明蔡有鵾《蔡氏九儒書》輯其詩文為《覺軒公集》一卷。事見《覺軒公集》附錄宋翁合《蔡覺軒先生墓誌》。《宋元學案》卷六七有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哲學家廬峰山長蔡權
蔡權(1195年—1257年),字仲平,號靜軒,蔡沈第三子,蔡氏九儒第四代,生於慶元元年,卒於寶佑五年,壽62歲。幼年母喪,伯母詹氏撫養,聰明英毅,肆業于家,兄弟聯席自相師友,屢薦入京任職均堅以疾辭。
淳佑六年以兄杭恩澤補承務郎,授廬峰書院山長。提出“敬”、“仁”和“心”三者歸一論,把理學的“涵養工夫”更加具體化:仁根於心,敬以涵養去掉人欲而獲得仁,這就是所謂的“求仁之方”。平生好施於人,凡宗族鄰里婚喪喜事,都能傾資相贈。教授鄉間,講明義理,極其祥密,諸友皆稱其得家學心傳,為學者講學能辨疑祛惑,使人心興起,實不少讓,天性之高潔與祖父無異。
著有《皇極剛克要略》、《八陣圖說解》、《參同契論》等書於世。代表詩作有《自詠》,《遊西山》等。贊曰:“故家喬木,世守詩書,父師之訓,不遠如遇,好吟詩賦,博覽諸經,賢人同歸,習與性成。”《中國哲學家辭典》也有其事蹟記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理學衛道士蔡清
蔡清(西元1453--1508年),字介夫,別號虛齋,明晉江人。31歲中進士,累官至南京文選郎中、江西提學副使,著名的理學家。蔡清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參加鄉試名列第一,成化二十年中進士後,他不想做官,因病告假,請求回歸鄉里。後來遵母命出來做官,歷任禮部祠祭主事、吏部稽勳主事、祠祭司員外郎、南京文選郎中、江西提學副使等官職。
父母相繼去世後,他便歸鄉守制,在家教授學生。蔡清在泉郡成為理學的中心人物,形成清源學派,其影響遍及全國。他花一生心血,力學六經、諸子及史集等書,對理學家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的著作,研讀尤精。他在泉州開元寺結社研究《易》學,該社有28人,號稱“清源治《易》二十八宿”。他們出版論著達90多部,所以當時人稱“今天下言《易》都皆推晉江;成、宏間,士大夫談理學,唯清尤為精詣。”
蔡清在泉州成為研究理學的中心人物,且形成清源學派,其影響遍及全國,是明代理學的下個代表人物。蔡清的理學,主要是繼承朱熹的學說。他在泉州清平鋪樓上潛心著述,寫成《四書蒙引》,捍衛朱熹的學說。在他的力倡下,朱熹的《四書集注》成為明、清時期以經術取士的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
他對朱熹的理學思想也有創造性的發展。在他的教育下,“出其門者,皆能以理學名于時。”他對貧困學生不收學費,還供給膳宿,寒來暑往,還為他們添置衣裳。他教育學生“學宜養正性,持正行。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意即讀書的人要把自己培養成品質好,行為端正的人。還要虛心求教,深入鑽研,領會實質,聯繫自己,積極實踐,方能有所成說。
他為官清廉,反對謀私利。他治學嚴謹,在床邊設案置燭臺,凡與學生講論的問題,臨寐前反復思考,若有所得即起床,點燈紀錄備忘。因積勞成疾,年56歲而逝。蔡清的學生中有陳琛、易時中、王宣、林同、蔡烈、李墀、張元璽、趙錄等。由於蔡清的精心教導,言傳身教,這群學生,後來人人居官清正,個個有著作傳世。甚至影響他們所教的學生,也都卓有成就。易時中的學生王慎中為明代古文運動的領袖,王宣的學生俞大猷是明代捍衛邊疆的名將。去世後奉祀孔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金門儒將朝廷大臣蔡複一
蔡複一(西元1577-1625年),明朝大臣,字敬夫,號元履,福建同安府金門人。《明史》卷250孫承宗等傳記載:蔡複一,萬曆二十三年(西元1595年)甲午科登進士,時年十九歲。授刑部主事,曆兵部右待郎,十七年遷湖廣參政分守湖北,進按察使,擢山西左布政,因病歸。
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以右副都禦史撫治鄖陽,歲大旱,他布衣素冠與民抗旱。時崇明、安邦彥起兵造反,貴州巡撫王三善戰敗身亡,朝廷命蔡複一為兵部右侍郎,代貴州巡撫,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他竭力破敵,但終不能擒獲敵首,表請朝廷,賜尚方寶劍,便宜從事,以節制五省申嚴軍紀,平賊功高。
當年十月卒于平越軍中,帝嘉其忠勤,贈兵部尚書,賜祭葬,諡“清憲”。任命他的兒子為官。蔡複一修建有湖南鳳鳳南長城;好古博學,善著文章,著有《毛詩評》、《楚愆摘錄》、《遯庵詩集》、《遯庵全集》等傳世,世人贊其生平“三心”,報君國忠心,擔國事以實。蔡複一才博學高,下筆千言,其著作皆崇論宏議,涵古茹今,居然一代名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忠臣職守蔡道憲
蔡道憲(1615年—1643年),字元白,號江門,福建晉江人,明代官吏。崇禎十年進士。初授大理推官,後補長沙推官,張獻忠破長沙被執,拒降被殺,時年29歲,卒諡忠烈。著有《誨後詩集》。
蔡道憲後被歷屆湖南巡撫譽為“忠臣烈士”,其墓多次修繕。清康熙間,湖南巡撫丁思孔曾作《重修蔡忠烈公墓記》,稱讚蔡公“碧血如新,靈爽熠熠,塞天地,泣鬼神,千秋萬世,歷久彌光。”清初長沙廩生閻世亨《謁蔡江門先生墓》詩雲:步署城隅更向東,崔嵬高塚嘯薰風。魂飛南國湘流潔,氣挺西山麓寺空。碧血熒熒霜並烈,丹心炯炯日爭紅。先民賣國慚何極,義僕還欣似沈忠。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理學傳人蔡世遠
蔡世遠(1682年—1733年),字聞之,號梁村。清漳浦縣人。因世居漳浦梁山,學者稱之為“梁山先生”。蔡世遠是清代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學識淵博,尤精於性理之學。他繼承二程和朱子之學,又深研周敦頤、張載的學說,是清代閩學派的主幹。
蔡世遠生於世代書香之家,是宋代理學家蔡元鼎的後裔;祖父蔡而熤,是明代重臣、著名學者黃道周的學生;父親蔡璧,拔貢生,任羅源縣教諭,後受福建巡撫張伯行之聘主持福州鼇峰書院。蔡世遠熙四十四年(1705年)中舉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進士,選庶起士。授翰林編修,入直尚書房,侍諸皇子讀書。不久,升翰林侍講。
雍正四年(1726年),遷詹事府左庶子,再升為翰林侍講學士。雍正五年(1727年),升詹事府少詹事,又晉升內閣學士兼禮部右侍郎。雍正六年(1728年),轉禮部左侍郎,任經筵講官。其遺著有:清高宗作序的《二希堂文集》15卷,《鼇峰學約》、《朱子家禮輯要》各一卷,所編的《性理精要》、《歷代名臣言行錄》,考定的《古文雅正》、《漢魏六朝四唐詩》各若干卷。
他的另一貢獻為纂修《漳州府志》,以正統儒家觀點評騭人物。雍正皇帝稱讚他講學用心得體,盡心盡職:“談經禁近,朕心飫講論之勤;晉秩容台,邦禮藉寅清之重”。世宗在為他作的《制詞》中稱讚,他"研究於天人、性命,砥礪乎理學、文章","克探濂、洛、關、閩之蘊"。認為他和李光地兩人實系宋代楊時、朱熹的理學傳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極品太子太師蔡新
蔡新(1707年—1799年),字次明,號葛山,別號緝齋,福建省漳浦(今漳浦縣大南阪下樓村林西墘)人,清朝大臣。乾隆元年進士,授庶起士、翰林院編修、直上書房、翰林院侍講,累官內廷總師傅、兼理兵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禮部尚書兼理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兼國子監事務、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授太子太師。
在朝任職50年,歷任吏、禮、兵、刑、工等部尚書,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德高望重;任《四庫全書》總裁,勞苦功高,深為時人敬仰。他歷次歸家時,遇災荒,捐資平糶,置義學、義倉、義塚,修葺先賢蔡襄祠、黃道周祠,興廢舉墜,有德於鄉。嘉慶四年十二月,卒於家,贈太傅,賜祭葬,諡文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