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字辈

冯氏家族,人丁兴旺。我们村就叫冯家村,村里80%的人都姓冯,等有机会把辈分表填写下,希望可以找到相同备份表的冯氏族人~~共同寻找我们属于冯氏源流上哪一支脉~~

属于 以下哪个支脉呢? 

1、冯 繁:青州人,为歙州刺史,敬宗进逝世于官,其季子定墓而后居,谱遂以定为迁歙一世祖。

2、向东,另一支冯氏家族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这一支脉?!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即西伯侯 姬昌)之后,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冯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冯氏系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简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简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简子,简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简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简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简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简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

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但据2007年5月在广东省潮安县归湖客安[曲湾]村冯卫中家发现的[冯氏族谱]明确记载简子是毕公高之第十四世孙,系如吾之子.我认为这一记载十分确切地解决了冯简子的身份来源问题.还有一些家谱也记载始平堂世系为毕公高之后。称始平堂世系者为冯简子支脉. 冯简子和魏长鲫均应是毕公高之后,也是冯氏正宗. 

三、为司马迁的后代

为西汉司马迁之后.司马迁因受奸人所害,为逃避追杀,司马迁长子司马临将司字加一竖改姓同.司马迁次子司马观将马字加两点水改姓冯.这在古籍中虽然没有记载,但在民间有不少传说,又据[冯文化报]主编冯海涛有关研究和实地考察,陕西省韩城芝川镇徐村有司马迁之墓和司马祠,徐村原住居民是冯同二姓,两姓有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习俗,二千多年来,冯同二姓均认同祭拜司马迁为共同先祖的事实,加之以家谱为佐证,司马迁后代有冯姓,是完全能够认定的.这是冯氏源流上又添了新支脉.

    少数民族姓。湘南瑶族有冯姓。


四、源于其他冯氏,出处待考。

1.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

出于颍川(河南省)的冯氏,是东汉光武帝的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军”,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军功彪炳,后来被封为阳夏侯,腾达非常。

2.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

上党(山西省)的冯氏,则系汉代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3.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

4.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

5.出弘农(河南省)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

6.出河间(河北省)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各支始祖:

冯汝龙、冯勤俭文、冯缙文:宋代居湖广鄂州,第七世孙勤俭文、缙文迁居虞邑四都永丰乡夏盍湖冯家山。

冯 敬:明弘治间自金坛迁居丹徒。

冯 盛:明成化中始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纪壹社三户垛迁山西代州籍振武卫中左所。

冯安国、冯 棠:南宋初自安吉迁居台州临海勇泉乡,第五世棠,赘居佩居彭溪张氏子端方,元至正间隐居邑之柯溪。

冯节尼:元至正时迁居武进县十堡里,其地即五牧之余巷。

冯廷惠、冯义三:宋初自金陵徙居锡邑之菱岸,第十四世孙义三,明洪武间自无锡菱岸迁宜兴沉荡河西之属塘。

冯 端、冯寿二、冯思二:元朝居常熟虞山南麓之冯家浜,第三世寿二迁朱村,寿二之孙思仁赘于武进白氏,实为冯氏迁常州始祖。

冯 班:宋末有名福三者渡江来居常熟五渠,因世远不可考,谱断以成为一世祖,明末诗人冯班为总马桥第一支第七世,明末有名怀村者又自五渠迁于屈里。


0.0918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