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书画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冯氏藏墨”9月24日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展。展出期间,省委书记李鸿忠、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陶德麟,湖北省原文联主席、著名画家周韶华,湖北省社科院原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夏振坤,及众多学者、艺术家到馆参观展览,他们认真聆听了冯家两代人的收藏故事,对展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冯氏父子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所付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冯氏藏墨”展主要展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的父亲,著名史学家、收藏家冯永轩先生生前的集藏品,包括唐人写经、明代山水及清代、民国文士政要书画、尺牍,部分古钱币,以及冯天瑜先生本人自1980年以来所获当代名家学者的书画作品。

冯氏藏墨,守望文化——10月17日武大人文中心参观万林艺术博物馆X


  
  “冯氏藏墨”字幅多有清朝书道巨匠如郑板桥、王文治,清代重臣曾国藩、左宗棠,一代文宗姚鼐、俞樾等人佳品,清民之际学人、政要康有为、章太炎、于右任等人墨宝;绘画有明代、清代、民国大家王翚、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等人手笔;一些书画、篆刻、信札系冯永轩师友如梁启超、王国维、黄侃等所赠。
  
  这些藏品的保存过程可以说历尽坎坷。”冯天瑜介绍。1938年秋,日寇侵占武汉,冯文轩举家避难黄冈山区,生活用品几乎没怎么带去,而藏书及字画文物则悉数携带。在大别山任二高校长和安徽学院(今安徽大学)教授期间,冯永轩在战火纷飞之际还在搜考文物、举办文物展,以激励国人爱国抗战。
  
  据冯天瑜回忆,上世纪50年代上中小学时,家里的衣食总是很简朴,父母没有一件完好的毛线衣,因为当时冯文轩的工资半数都耗费在了购置书籍和古董上。本次展览的藏品,都是由仅有公教薪水收入的学者在长达半个世纪间,孜孜不倦地访辑、节衣缩食地购置,才积累到今天的。其间又遭逢战乱,历尽坎坷才得以部分保存。
  
  正如冯天瑜撰文所言,冯氏藏墨“在长达半个世纪间,孜孜不倦地访求、节衣缩食地购置,集腋成裘,蔚为大观。它们遭遇的灾厄和今  日得到的善待,以一粒水珠映照出中国文化史的优雅与悲壮。今人和后人自应珍视这些藏品,除引为艺文范本外,还当从其曲折经历中获取守望文化的教训。”
  
  “冯氏藏墨”展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书画信札拥有具象性特征,也包含难得的史料信息,于普通观众可观摹赏析,借以领悟天道自然与人生哲理;于史学研究者可获取细节性史料,于艺术爱好者可从中得到构图、笔法及题旨启示意。
  
  面对一件件冯氏藏墨大家真迹,可谓“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这是武汉文化界一件盛事,于参观者是极大的精神享受。
  
  10月17日中午,本次藏品的捐展人冯天喻教授、万林博物馆副馆长倪婉女士将带领武大人文教育中心学员参观并讲解。


0.1025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