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父

   

   

  回忆是缅怀逝去的风景,是承载怀念的重量,是铭记风雨的历程。

   

   

   

  老树下,凉风吹过。我听着外公叙述过往的故事。外公的脸庞,有着深深的皱纹,这是岁

  月在外公脸上留下的痕迹。深邃的眼神仿佛看见从前的过往一样。

   

   

   

  外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说起。小的时候生活很困难,吃的是番薯,野菜,买米需要粮票,

  买布需要布票,还有肉票,而且吃肉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幸好当时河水清澈,河里有鱼虾,

  外公就跟小伙伴一起抓捕,拿些去卖,贴补家用,剩下与家人共享。

  外公身上穿的衣服是补

  了又补,补丁很多,鞋子也都是补丁。家里住的像大杂居一样,很多认识的人居住在一起,

  乱哄哄的,很热闹。讲到这里外公脸上带着笑意。

   

   

   

  外公有能力干活时,

  是在公社大队那里跟着那些大人一起,

  每天早早起来跟一大群人在田

  里工作,晚上回家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待到可以读书时,外公的父亲因劳累过度,身体承

  受不了病痛,家里又拿不出多余的钱看病,以前看病很困难的,药物又不好。幸好还有地方

  的偏方,

  外公就上山采药,

  熬成汤药让父亲喝。

  山上太多相似的药物,

  年少的外公无法分辨,

  很多时候跑遍整座山找相似的,

  回到家里再问老人。

  有些山药还要到更远的山上去采摘,

  外

  公也不怕辛苦为父亲找来。

  不断的尝试和学习,

  外公从老辈们学到很多,

  还自学家传看眼的

  医术,到现在,很多眼睛在医院治不好的人找到我外公医治都有很大的疗效。

   

   

   

  从那时起,

  外公就一个人抗下家里的家务活,

  还要照顾父亲以及弟弟妹妹,

  上学的学费还

  是外公自己砍树赚来的。一边读书,一边顾家,他的担子很重,外公也从未抱怨过什么。印

  象深刻的是,外公为了省下纸笔,总是把以前的作业擦干净,

  再写多一次,

  笔也是到了最后

  也舍不得扔掉。

  有些同学浪费的纸张和铅笔,

  外公也偷偷的留下来自己继续用。

  外公讲到这

  里我的眼里藏着泪水,外公眼睛也有些微红。

   

   

   

  外公年少时还经历过战争,

  小小年纪的他跟着大人到处逃跑,

  那时我们的村子还不是这个

  镇。我们是因为战争而迁移到这里来的。

  因为当时这里没什么人,

  有大山遮掩比较安全。后

  来我们村子的人就在这里开耕种地,

  一直到现在。

  外公的回忆有一次敌人来了,

  大家趁乱逃

  跑,他跟家人走散了,身边只有几个同村的叔伯,

  还有几个较小的同伴,他们躲到野草茂密

  的山上去,当敌人临近时,小孩都害怕的哭起来,大人就捂住小孩的嘴巴,不让发出声音,

  差点就把孩子给捂死了,

  外公也很害怕,

  死死捂住自己的嘴,

  眼里还有恐惧的泪水。说到这

  里外公很是激动,手不助的想捂住嘴,好像真的还在当时的情景。

   

   

   

  当外公已是青年才俊,

  到了结婚年龄。

  外公说的还有羞涩。

  描述当时与外婆见面,第一次

  不敢跟人说话,

  头也不好意思抬。

  因为当时婚姻还是通过媒婆介绍认识,

  家里人看过可以双

  方才能见面,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多少还有影响。而且外公本是古板的人,不会与人多交流。

  后来还是外婆主动跟他聊起来的。通过几次见面和了解,

  一桩婚事就这样成了。结了婚,有

  了我妈,一个舅舅,两个姨妈。外公当时还是村里的干部,生活勉强过的去。家里人多了,

  为了让家里的生活条件更好,

  养了猪,

  都是外婆一个人管理着家事。

  外婆是一个很勤劳且善

  良的农村女。外公经常说外婆的好,跟外婆生活的很平淡,也幸福。说到外婆,外公眼里有

  着我不懂的感情。

   

   

   

  后来生活条件更好了,

  家里也盖了红砖瓦房,大大的,

  小时候我还住在那里玩耍。外公也

  说起我,小时候特别安静不喜开口说话,

  跟妈妈小时候一样。

  我成长的十几年里,

  外公依旧

  保持从前的习惯,自己动手种菜,养鸡,劈柴。事事亲历亲为,不喜欢别人帮他。到现在外

  公的身体还是很硬朗。

   

   

   

  外公很崇敬毛主席,

  家里还有毛主席的头像,

  最喜欢看抗战的片子,

  时时关注国家的发展

  动态,经常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爱国,奋斗,做出自己微薄之力的思想。

   

   

   

  老树下,

  风是继续吹,

  我望着面前的水泥道路,

  仿佛回到小时候,我还在泥泞的路上玩耍

  一样,还是那么单纯天真。外公的故事也随风飘散在曾经熟悉各处,回归本味。

   

   

  回忆是缅怀逝去的风景,是承载怀念的重量,是铭记风雨的历程。

   

   

   

  老树下,凉风吹过。我听着外公叙述过往的故事。外公的脸庞,有着深深的皱纹,这是岁

  月在外公脸上留下的痕迹。深邃的眼神仿佛看见从前的过往一样。

   

   

   

  外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说起。小的时候生活很困难,吃的是番薯,野菜,买米需要粮票,

  买布需要布票,还有肉票,而且吃肉只有逢年过节才有。幸好当时河水清澈,河里有鱼虾,

  外公就跟小伙伴一起抓捕,拿些去卖,贴补家用,剩下与家人共享。

  外公身上穿的衣服是补

  了又补,补丁很多,鞋子也都是补丁。家里住的像大杂居一样,很多认识的人居住在一起,

  乱哄哄的,很热闹。讲到这里外公脸上带着笑意。

   

   

   

  外公有能力干活时,

  是在公社大队那里跟着那些大人一起,

  每天早早起来跟一大群人在田

  里工作,晚上回家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待到可以读书时,外公的父亲因劳累过度,身体承

  受不了病痛,家里又拿不出多余的钱看病,以前看病很困难的,药物又不好。幸好还有地方

  的偏方,

  外公就上山采药,

  熬成汤药让父亲喝。

  山上太多相似的药物,

  年少的外公无法分辨,

  很多时候跑遍整座山找相似的,

  回到家里再问老人。

  有些山药还要到更远的山上去采摘,

  外

  公也不怕辛苦为父亲找来。

  不断的尝试和学习,

  外公从老辈们学到很多,

  还自学家传看眼的

  医术,到现在,很多眼睛在医院治不好的人找到我外公医治都有很大的疗效。

   

   

   

  从那时起,

  外公就一个人抗下家里的家务活,

  还要照顾父亲以及弟弟妹妹,

  上学的学费还

  是外公自己砍树赚来的。一边读书,一边顾家,他的担子很重,外公也从未抱怨过什么。印

  象深刻的是,外公为了省下纸笔,总是把以前的作业擦干净,

  再写多一次,

  笔也是到了最后

  也舍不得扔掉。

  有些同学浪费的纸张和铅笔,

  外公也偷偷的留下来自己继续用。

  外公讲到这

  里我的眼里藏着泪水,外公眼睛也有些微红。

   

   

   

  外公年少时还经历过战争,

  小小年纪的他跟着大人到处逃跑,

  那时我们的村子还不是这个

  镇。我们是因为战争而迁移到这里来的。

  因为当时这里没什么人,

  有大山遮掩比较安全。后

  来我们村子的人就在这里开耕种地,

  一直到现在。

  外公的回忆有一次敌人来了,

  大家趁乱逃

  跑,他跟家人走散了,身边只有几个同村的叔伯,

  还有几个较小的同伴,他们躲到野草茂密

  的山上去,当敌人临近时,小孩都害怕的哭起来,大人就捂住小孩的嘴巴,不让发出声音,

  差点就把孩子给捂死了,

  外公也很害怕,

  死死捂住自己的嘴,

  眼里还有恐惧的泪水。说到这

  里外公很是激动,手不助的想捂住嘴,好像真的还在当时的情景。

   

   

   

  当外公已是青年才俊,

  到了结婚年龄。

  外公说的还有羞涩。

  描述当时与外婆见面,第一次

  不敢跟人说话,

  头也不好意思抬。

  因为当时婚姻还是通过媒婆介绍认识,

  家里人看过可以双

  方才能见面,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多少还有影响。而且外公本是古板的人,不会与人多交流。

  后来还是外婆主动跟他聊起来的。通过几次见面和了解,

  一桩婚事就这样成了。结了婚,有

  了我妈,一个舅舅,两个姨妈。外公当时还是村里的干部,生活勉强过的去。家里人多了,

  为了让家里的生活条件更好,

  养了猪,

  都是外婆一个人管理着家事。

  外婆是一个很勤劳且善

  良的农村女。外公经常说外婆的好,跟外婆生活的很平淡,也幸福。说到外婆,外公眼里有

  着我不懂的感情。

   

   

   

  后来生活条件更好了,

  家里也盖了红砖瓦房,大大的,

  小时候我还住在那里玩耍。外公也

  说起我,小时候特别安静不喜开口说话,

  跟妈妈小时候一样。

  我成长的十几年里,

  外公依旧

  保持从前的习惯,自己动手种菜,养鸡,劈柴。事事亲历亲为,不喜欢别人帮他。到现在外

  公的身体还是很硬朗。

   

   

   

  外公很崇敬毛主席,

  家里还有毛主席的头像,

  最喜欢看抗战的片子,

  时时关注国家的发展

  动态,经常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爱国,奋斗,做出自己微薄之力的思想。

   

   

   

  老树下,

  风是继续吹,

  我望着面前的水泥道路,

  仿佛回到小时候,我还在泥泞的路上玩耍

  一样,还是那么单纯天真。外公的故事也随风飘散在曾经熟悉各处,回归本味。

  看着外公越来越老了,心里有种莫名的失落。苏静过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为什么不把这种无谓的日子过户给外公20年呢,于是去了好几家银行,漂亮的柜台小姐总是礼貌地回答我:对不起,我们还没有开展这项业务。     

    时光不能过户,不能转帐,也不能交易。庸碌如苏静是一生,精彩如铁木真是一生,富贵如比尔是一生,传奇如外公也一生。     

    外公是一个中学老师,教了50年的书,最初教数学,后来教语文,再后来教的是政治,他教政治那几年正是邓爷爷最风光的那几年,那个时代的政治老师无不口水四溅、天花乱坠地歌颂“共同富裕”和“三步走”。唯有外公讲课的时候眉头紧锁,每当讲述先富带动后富的时候,外公的语调总是异常地沉重,显得那么地心口不一。     

    四*五*运动后,大学毕业的大舅舅被扔到了一个小山沟,外公讲课时候的语调越来越愤怒,声音高亢得让每一个瞌睡虫无心睡眠,作为元老级的老教师,他眼睁睁地看着师范毕业的小舅舅被扔到了另一个小山沟。     

    那些年唯一值得外公欣慰的就是他学生的成绩,无论初试、乡试、殿试,学生一律为外公拿下了大满贯,在那个奖罚分明的中学,年级组拿第一奖励20元,区第一奖40元,县第一是80元,每当学期结束的时候,外公总能拿到二三百元额外收入。     

    外公在50岁之前一直是学校教工篮球队的中流砥柱,如科比之于湖人,麦迪之于火箭。50岁之后外公还是球队不可或缺队员,如霍利之于马刺。不过不管外公是凯旋回来还是铩羽而归,我们都得为他准备止痛的膏药。     

    外公的笔头很硬,经常被邀请到其他学校教作文课,教作文课对于外公来说是真正快乐的一件事,外公教作文课从来不作任何的准备,信手撷来,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中考的作文题被他押中了N次,外公发表在县广播电台的几篇纪实文学,让大舅舅从小山沟爬到了县城,又从编外人员爬上局长宝座。可见外公的笔头实在比他的社会关系要硬很多。     

    大年初二是晚辈们去外公家拜年的日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整整坐了四大桌,几个小鬼因为只腊鸡腿又吵又闹,外公只是安静地喝着外婆酿的米酒,70多年来的浮沉和变故,他已不再像当年那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他把嚷嚷的权利交给了他的子孙们,默默地忍受着他们言语间的谬误和可笑,似乎已经把冲动和激情都溶入了碗中的米酒中,缓缓地灌入愁肠。     

    大舅舅刚辞去局长职务下海,于是也不再大谈三*个*代表,给我们讲了外公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外公师范毕业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被提升为校长,那时候正值大炼钢铁,学生每天上山去砍柴,苦不堪言,外公一当上校长,以为说话够份量了,上任第二天就跑到上头去发飚,要求上头把学生还给他,不要再炼那些废铜烂铁了,三天后,外公被免职了。大炼钢铁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而当过5天校长的外公从此没有担任过任何的一官半职。     

    外公静静地听着舅舅讲着他的故事,表情和我们一样地惊讶。

  

0.1246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