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版图.jpg

商版图.jpg

周版图.bmp

西周

春秋版图1.jpg

春秋

战国版图1.jpg战国


秦版图.jpg

西汉版图.jpg

西汉

东汉版图.jpg


东汉

三国版图.jpg

三国


西晋版图.jpg

西晋


东晋版图.jpg

东晋

南北朝版图.jpg

南北朝

隋朝版图.jpg

隋朝

唐版图.jpg

五代十国版图.jpg

五代十国

北宋版图.jpg

北宋

南宋版图.jpg

南宋

元版图.jpg

明版图.jpg

清版图.jpg

中华民国.jpg

旧中国

新中国版图.jpg

新中国









   

1、天文名词解释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实际上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罡gā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2、历法名词解释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1)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2)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3)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4)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4、古代计时单位

  【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0.1310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