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11
3.3 国内废铜政策对供应会有阶段性影响
2017 年废杂铜进口有所回升,一方面,欧美经济逐步复苏,终端产品更迭进度有所 加快,废铜产量增加;另一方面,日本、菲律宾、泰国等国门槛较低,政府支持力度较大, 令其国际竞争力优势扩大,加之进口政策变化的消息不断出现,已有一些企业在东南亚等 国建立拆解厂,提前加大进口布局,因此可以看到中国从东南亚进口废铜数量在增加;此 外,精废铜价差扩大导致废铜消费的经济型凸显,市场对于废铜的需求量增加,也对废铜 进口有所提振。
对于 2018-2019 年废铜进口政策的变化,安泰科认为,政策本身的影响不能完全忽视, 因为原有的拆解和再生产业较为庞大,低端和小规模的企业遍地,对于一些中型企业来说, “临时抱佛脚”面临的成本压力较大,有些甚至无法覆盖其成本;小型企业来说,几乎无 力面对,面临倒闭或转行的风险;尽管一些大型企业已经或准备在海外建立相应机构来预 处理废杂铜,但毕竟还不是普遍现象,其量级尽管占到废杂铜进口和利用的大部分,却也 并不能完全忽视中小企业的此前带来的“贡献”。因此,在政策初期和衔接期对于进口数 量或进口成本还是有阶段性影响的。
但是,影响并非会长期一直存在的,主要因:
(1)政策严格来说影响更大的是拆解企业,再生企业、特别是大型再生企业受到冲 击有限,而且这将是整个行业进行重新洗牌,加速集中化的契机,大型再生企业可以利用 自己的资源、成本、进口和利用资质等多方面优势抢占订单,挤压不正规小企业的生存空 间,接收其“地盘”,从长久来看,既有利于行业更健康发展,也会令进口量、供应量因 为规模化而有所扩大。
据国内某大型废铜进口和利用加工企业表示,即便标准更为严格,其也可以通过海外 预处理七类废铜,甚至处理后将所有六类废铜通过简单的熔铸,做成粗铜锭再进口,这样 可以说是“绕开”了废铜这个“敏感词”,虽然会增加一些成本,但是以其规模来说,平
9
摊到每吨金属量的成本很低,并无太多影响。 可以看出,大企业在规避风险和应对政策方面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2)对于进口本身来说,安泰科早在 2017 年 7 月底的解读文章《关于进口七类废杂
铜政策的解读及对市场的影响》中就曾表示,七类废铜进口的被禁,并不意味着这一块体 量就凭空消失了,而是可以通过海外预处理为六类废铜再进口。但在过渡期内存在衔接上 的问题,可能导致进口供应量暂时性减少。
(3)废杂铜按照生产来源,可分为新废杂铜和旧废杂铜。新废杂铜,即铜材加工过 程中产生的切边、碎屑等;旧废杂铜,即来自含铜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其中,由于新废 杂铜是生产中的下脚料和残次品,绝大多数用于企业内循环,并不能带来市场新增供应量。
旧废杂铜源于历史铜的消费和积蓄,铜消费量直接影响废杂铜供应量。建筑行业用铜 的寿命大约在 30-70 年;电力电缆和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在 15-25 年左右;交通运输工具 的使用寿命为 10-15 年左右、电子(家电和电子产品)等产品使用寿命约为 1-15 年左右; 其他用铜产品的使用寿命大致在 5-15 年左右。综合来看,铜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大概在 20 年左右。
从各领域铜的回收率看,电力电缆和电力设备的回收率最高,达 95%;建筑领域的 回收率为 85%;交通运输、电子回收率 85%,其他铜产品回收率均按 80-85%。综合计算 铜产品回收率为 87%。
中国最近一轮经济快速扩张,并带动铜消费快速增长,始于 1998-2000 年左右,这期 间,国内发生如下变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工业装备、运输设备、用电量提升等;基础 设施投资----电网建设和升级(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公路、铁路、机场等;加工贸易---- 机电设备、家电产品、电子产品、其他含铜制品等;房地产投资----建筑导线和配电设备、 房屋装修、家用电器、卫浴产品等;生活水平、科技要求提高----汽车、家电、电子通讯 产品等消费品,家庭用电容量提升等;铜生产端和需求端产能扩张----生产线启动库存、 原料和产品库存等。
从时间节点上来计算,未来几年逐步达到上一轮铜终端产品报废和回收的年限,加之 国内目前对环保、循环利用、城市矿山等日益重视,因此,国内回收废杂铜量将会较快增 长,这将很大程度上在未来弥补和替代进口废铜,使得废铜进口政策的影响日趋削弱。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无论是大企业加速海外布局,还是国产废铜量的提高,都需要 时间才能完全体现和惠及市场,因此政策初期和衔接期对供应会有影响,时间线拉长则影 响持续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