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禹王碑,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山北峰,最早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2011年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刻,为大禹治水功德碑。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碑高1.7米,宽1.4米。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苍古难辨。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末行空处有寸楷书“古帝禹刻”4字。重约十余吨,有一不规整两虬相交平面,向中微凹,面上有不规整的纹饰。
禹碑由来
关于禹碑的由来,有多种传说。
其一,禹治水,刻石铭志。
《湖南通史·古代卷》记载: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南抵苍梧,即宁远九嶷山下。登南岳衡山,于此处杀白马祭天,仰天长啸,梦绣衣童子,授金简玉文,禹按其文治水,于是刻石以铭志,表示治水的决心。是石即为后人所说的衡山禹碑。
其二,禹治水成功,立碑纪德。
相传四千年前,神州洪水滔天,舜囚尧,命禹治水。禹带领百姓奋斗十三年,三顾家门而不入。最后来到南岳衡山,梦见苍水使者,在仙翁的指点下获金简玉文,按其道征服洪水,疏通湘资沅澧等九条河流潮宗于海。衡阳先民对禹万分感激,要求立碑为禹记功,禹谦让,不答应。先民执意要立,禹说:我得金简玉文天书,才能治好水患,要立碑,仍天书文字,百姓不得认。于是先民将禹提供的77字刻在衡山云密峰下水绕石坛之上。
其三,越王朱勾碑。
浙江曹锦炎考定为越王勾践之孙朱勾联合四族部落打败楚国后,在南岳衡山立盟约而刻下此碑。
其四,衡山民间传说。
传说舜帝时候,洪水滔天,舜帝就命鲧去治水,鲧采用塞填的治水方法,不但没有把洪水治服,反而造成更大的灾难,舜帝就把鲧杀了。鲧的儿子禹长大后,舜帝见他品德高尚,聪明能干,就命大禹去治水。起初大禹采用其父填塞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填塞的办法错了。于是便历诸异域,为治水求贤。他东从愽木之地至黑齿之国,西从三危之国至一臂三面之乡;南从交趾孙朴续祸之国到不死之乡,北从令正之国到积水积石之山。还派了太章和竖亥步量大地。他的皮肤晒得黎黑,脚也走跛了。
大禹不但走遍四方大地,还翻阅了很多书。后来他从《黄帝中经》中得知,在九嶷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即南岳衡山)的地方,黄帝曾在这里藏有金简玉文,内有治水之道,便来到南岳衡山,杀白马以祭山岳。可南岳七十二峰,盘亘八百里,这金简玉文,到底藏在哪座山峰?大禹不分天晴落雨,每日从这峰跑到那峰,没日没夜地进行寻找。
一日,大禹爬山劳累,枕石而睡,梦见玄夷苍水使者。使者告之:想得到金简玉文,到黄帝岩顶,顶上有一盘石,凿石可得书。大禹醒来后,按使者吩咐,斋戒沐浴,登上山峰,果见一盘石,凿开盘石,便得宝书。大禹按书中治水之道,该湮则湮,该疏则疏。果然把洪水治理好了。大禹治理好洪水后,把金简玉文送还南岳山,藏金简玉文的山峰,就是现在南天门下的金简峰。大禹在南岳衡山期间,留下了许多胜迹。他杀白马祭山岳的地方叫杀马冲。巾紫峰上的紫金台是他遥祭舜帝之所。南岳祝圣寺,原称清冷宫,是他为崇祀舜帝所建。宫后有他亲手所植的柏树,叫禹柏。云密峰下休憩的地方叫大禹岩,大禹岩下有纪念其治水功德的禹碑。禹碑是我国最古的一块碑文。后人还在大庙御楼中竖起了一块刻着“功高神禹”的大石碑,以纪念大禹的业绩。
史书记载
禹碑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晋和南北朝时期。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曾有记载。郦道元的《水经注》,徐灵期的《南岳记》,张世南的《游宦纪闻》,王象之《舆地纪胜》,刘显的《粹机录》等古籍也有记述。
东晋罗含的《湘中记》说:“岣嵝山(古指衡山)有王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南岳记》则说:“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徐灵期曾修真于紫盖、云密二峰下的上清宫,采药炼丹,见过云密峰的禹碑。
萧齐时期,禹碑第一次流传于世,梁代刘显《粹机录》记载:“萧齐高祖子铄封衡阳王,有山人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而献之,王宝之,爰采佳石翻刻,始见于世。”唐代文学家韩愈来南岳衡山寻禹碑不见,作了首《岣嵝山神禹碑》诗,太息而去。
宋代陈田夫《总胜集》所记禹碑,大概是沿袭徐灵期《衡岳记》而来。陈田夫是修道于九真洞的老圃庵,也不时到水帘洞、隐真坪、禹溪一带采药,却说禹碑传说曾有“樵者见石壁上有两虬相交碑上,双睛掣电,石光萦日,不可正视。怖畏走之不已。此后了无见者。”
六十年后,四川人何致却在云密峰找到了禹碑。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何致于嘉定五年(1212)游南岳,至云密峰下,遇一樵夫说见过一石碑有数十字,于是樵夫作导,“过隐真坪,复渡二小涧,攀萝扪葛”,找到石刻。何致摹刻石碑于岳麓,自此禹碑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