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秩事

一、一字之师

源于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陶兵的《五代史补》第三卷。相传唐朝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

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

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后来,人们用“一字之师”指在一个字上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二、掩鼻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战国时期,魏襄王送给楚怀王一位美人,楚怀王对她非常宠爱。楚王的王妃郑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并没有表露出来,反而对这位美人大献殷勤。凡是美人喜欢的服饰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欢的宫室卧具,她一概让出。对这位美人细致入微胜过了楚王,楚王见了后,还不时地夸奖王妃郑袖的贤德。其实郑袖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设计陷害那位美人。

有一天,郑袖对那位美人说:“君王非常喜欢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欢你的鼻子,你要得到君王的长久宠爱,今后见君王时,最好把鼻子掩住。”这位美人听了就按她说的去作了。楚王对此大为不解,就前去问郑袖其中的缘故。郑袖装出欲说不说的样子,在楚王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这位美人是厌恶楚王有臭味。

楚王听后,非常生气,于是下令把那位美人的鼻子割掉。后来,人们用“掩鼻”这个典故表示因嫉妒而设计陷害之意。

三、郑泉愿作酒壶

三国时吴国太中大夫郑泉,史书上说:“博学有奇志,而性嗜酒。”他常对人说,希望能在大船中装满酒,在船的两头摆上时鲜佳肴,边饮边吃,酒稍有减少,立即加满。到临死时,对同辈们说,我死以后,请把我埋在陶器作坊旁,百年之后,我的尸体化为泥土,有幸人们用它做成酒壶盛酒,就满足我的心愿了。嗜酒之愿望,可以说死而不已了!

四、郑公泉与郑公风

西汉郑弘,绍兴人,幼年家贫,常常独自登山砍柴,休息时就在一个山泉里洗澡,在泉边读书。泉边风景甚好,后来郑弘任太尉,其泉被称为“郑公泉”。郑弘家乡有座白鹤山,山里有只仙鹤,专为射箭游玩的仙翁捡箭。

一天,郑弘砍柴至此,捡到一只箭,仙鹤就变成仙人,向他索要,郑弘没有说什么,就将箭给了仙人。仙人感到郑弘仁义,就问他:“你有啥要求,我可以帮助你。”郑弘想了想说:“白天砍柴,天实在热,需要刮南风;晚上回运柴草,需要刮北风。如果能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就好了。”后来这里果然就白天刮南风,晚上刮北风了。人们称之为“郑公风”。

实际上,绍兴北部靠着杭州湾,白天陆地受热快,空气受热后向海上流动,晚上海水散热慢,空气又向陆地流动,由此形成的自然风向。人们为了赞扬郑弘,把这种自然现象神话化了。

五、先做贼再做官

闽地有一个大海盗,名叫郑广,后来归降了朝廷,朝廷授给他一个官职。有一次,郑广和同僚们在一块吟酒赋诗,众人吟诗罢,都力劝郑广作诗一首。郑广被逼无奈,只得胡乱吟道:“不问文官与武官,总一般。列位是做了官再做贼,郑广我却是做了贼再做官。”众人听了,无不捧腹大笑。

0.0894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