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氏家规》十规第五条写道:“宗族须重读书人。族有好古俊民,书种不绝,文运日兴耀后光前,恒由此出。顾当其微也,身栖古籍,或无以自瞻,宗族当培之、助之,使日进高明。其有道高德立训俗型方者,尤当尊之、敬之,付以养廉,使任维风翊世之责。”
从定居东莞开始,耕读传家就是翟氏一族秉承的治家信念。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工部郎中、徽州人翟徽因避战乱,举家再迁至东莞。翟徽生九子,其中排行第二的翟杰于1135年以县城籍考中进士,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东莞籍的进士。随后,翟杰的儿子和其长兄的儿子,相继考取进士,连同翟徽本人,三代人成就了“一门四进士”的美名。在此影响下,翟氏族人个个勤奋好学,刻苦用功,仅在宋一朝,除8名进士外,还有14位乡贡、举人。科名之盛,为南宋时东莞各氏族之冠 。功名背后,是翟氏对教育的重视。莞城罗村深处,翟氏宗祠隐藏其中。翟氏宗祠守护人翟普权介绍,这座宗祠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分别在清光绪年间以及公元2004年进行两次重修。他告诉记者,宗祠除了用以供奉祖先,原来还是私塾,供翟氏子弟及附近人家的孩子在此学习。1942年,祠堂成立智仁学堂,后改为东莞县罗治乡中心国民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更名为罗治小学、第九小学和罗村小学,长期为村庄提供教育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