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墓葬

  

  张华墓.jpg

  张华墓位于河北徐水县城西 12.5公里的张华村东,地处平原,西距太行山脉10公里,北临瀑河,原墓周围地势略高。根据 1977 年的调查记录,张华墓原有直径4米、高 1.5 米的封士,墓前有乾隆年间重修墓碑一通,现不存。1982年时,村民在墓地部位取士建房,使张华墓的封土遭到毁坏,现在地表已无痕迹。

  张华墓修建时代不详。张华 (232 年—300年),宇茂先,顺天府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 人,西晋文学家。西晋初年任中书令,官拜黄门侍郎。他曾力排众议,劝晋武帝定灭吴之计,后被封为广武侯。晋惠帝时任侍中、中书监和司空等职,后被赵王伦和孙秀所杀,灭三族。张华学识渊博, 文章辞藻华丽。据《安肃县志》记载 :“ 旧志曰 : 士人挖之,见墓中四壁绘书,宛有生气,盖茂先之精灵耿耿所致 ” 。据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知县谢昌言重修刘伯伦墓后,探求张华墓旧址,并植树立碑。相传张华村为张华故里村,张华与西晋名士刘伶相友善,刘伶不远千里来拜访张华,后卒于此。两墓相望,南北相隔500米。

  张华墓于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jpg

  张煌言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张煌言(1620年—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崇祯举人,文学家。

  历史沿革

  明弘光元年(1645年),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据守浙江沿海。官至兵部尚书。永历十三年(1659)与郑成功合兵进入长江,攻南京。抗清坚持19年。伪清康熙三年(1664)兵败,隐居南田悬岙岛(今象山县南),不久遭捕,被害于杭州弼教坊,葬于西湖南屏山麓荔枝峰下。伪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烈。1966年底墓毁,1983年于原址原样修复。墓呈圆形,砖砌,两侧为同时殉难的罗子木、杨冠玉及舟子墓。墓道两侧有石马、石羊、石狮等。墓左前方有张苍水祠堂。

  文革其间遭破坏,坟墓和碑石皆被捣毁,直至1983年才得以修复。

  碑文

  伪乾隆四十一年,虏酋弘历谥张煌言为“忠烈”,墓碑书“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

  

  张九龄家族墓地.jpg

  张九龄墓位于广东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丞相,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乡扫墓,因病逝世于其家中,享年63岁,被溢为“文献公”。开元东南方二十九年葬。

  张九龄家族墓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前面是张文献公祠,祠堂后山约120米处是张九龄及其妻卢氏、弟张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张九龄为砖室结构,座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为主体建筑,成四角攒尖式顶,长7.98米,宽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园等壁画,是广东境内最早出土的、绝无仅有的唐代壁画。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于两旁,今有唐岭南节度使、著名书法家徐浩撰写的《神道碑》和杜甫作诗的《故右仆射相国张九公龄诗碑》。墓下有飨堂。今飨堂内还保存着明清以来的碑刻。 1960年7月,经文物管事委员会愈墓。

  张九龄及其家族墓地位于韶关市武江区墩子头村翠珠岭。为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迁葬墓。墓面为半圆土堆构筑,是座砖室墓,平面“古”字形,通长8米,分墓道、耳室和棺室,墓道和耳室皆为券顶,墓道长3.18米、宽1.09米、高1.70米,两个耳室分别长0.80米、宽0.52~0.54米、高0.33米;棺室为锥形尖顶,长4.82米、宽4.80米、高5.35米,有残存人物壁画。墓曾多次被盗,残存随葬品有陶罐、滑石器具、“张拯”陶砚和一方墓志铭(见第五章第二节墓志)。墓侧有神道碑1通。墓前现存石羊三只,二进深院落张文献公祠一座,硬山顶,面积约200平方米。墓中出土一批滑石佩饰和两件玉器,较为珍贵。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0.1117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