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宇《题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 纵19.8cm 行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邓宇
字子方,号五云,元末明初道士。能吟咏、鼓琴,亦能写竹石,又与张雨、邹复雷、吴伯理等称为道流画家。撰有《雪鹤山人诗》。
邓传密《篆七言联》 97.5×21cm 丁卯(1867)朵云轩200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释文】:百年人耻寻常老,一卷书争分寸功。
题识:丁卯孟夏,来须静斋为熙年世讲书于座右,少伯邓传密。
印鉴:邓传密印、邓伯子字守之一号少伯
鉴藏印:海昌钱镜塘藏
邓传密
邓传密(1795年—1870年),传密的篆、隶书,稳练持重,笔酣墨饱,深得乃翁的精髓,何绍基曾有诗句称赞邓传密的书法:“上客有邓子,法绍斯冰严”,他认为邓传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与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阳一脉相承。行草书更是步入乃翁的堂奥。传密之为文、为书,世不以为鲜,惟其篆刻流传极少,无由多饱眼福。著有《千字文字义详解》。《读书随笔》、《诗文稿》未能出版。
邓廷桢
邓廷桢(1776年—1846年),善时文,犹精于音韵。所著笔记和诗词并行于世。有《诗双声叠韵谱》、《说文解字双声叠韵谱》、《石观斋诗抄》、《双砚斋词话》等。此外,他是著名的书法家 ,还工书法,擅写小篆及楷、行诸体,尤以小篆最精。
《赠少穆说文序篆书轴》纸本 139.2×54.6cm 道光廿三年(1843)南京博物院藏
内容為节录许慎《说文解字.序》。文中尉律即汉代萧何草律,律令為廷尉所守,称“尉律”,《北史.江式传》:汉兴,有尉律学,復教以籀书,又习八体,试之课最,以為尚书史。吏人上书,省字不正,輒举劾焉”。从款中得知此书是赠林则徐的,时林则徐和邓廷楨两人皆流放伊犁,所以又有东归有期之语。在伊犁,求其两人书者极多。亦是邓廷楨、林则徐书作创作最盛之时。这件书作,為好友之间交往的 记录,当為精品无疑。从此轴小篆,看出邓廷桢师法秦碑的功底和乾嘉遗风,得静穆清逸之气。
释文: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 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大史並 謀,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 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 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 能言之。 道光癸卯閏秋,少穆先生察書,嶰 筠弟邓廷楨作時東歸有期矣。
邓太尉碑
前秦《邓太尉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前秦《邓太尉碑》,全称《冯翊护军郑能进修邓太尉祠铭》,也称《郑宏道修邓太尉祠记》,俗称《邓艾祠碑》。前秦建元三年(367)刻,隶书,19行,行字不等,1972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原在陕西蒲城东北四十里阿村,后移至现址。
前秦石刻甚少,仅见此碑与《广武将军碑》两通,故极为珍贵。大抵这个时期碑刻皆属由隶向楷的过渡书体。有人评此碑说:“隶法略涉放纵,仍不失汉人矩矱。”其实,说它接近汉隶,还不如说它更多魏隶气息。如“夫”字的第三笔,下端呈双燕尾形,同《王基碑》等比较接近。“十”字、“三”字之主要横笔,起笔向下呈三角形,收笔上挑成“燕尾”,动势大,带来活泼气氛。有些字的结体同《爨宝子》有相近处。这些都反映了这个时期无论南北都有一些时代的共同特点。
邓文原《临急就章》,书于大德三年(1299年),纸本,全本纵23.3厘米、横39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邓文原《急就章》,章草。章草的演变是解散隶书使它趋于简便,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候的黄门令史游所创。现在流传有他的《急就章》,因取其“章”字,所以叫做“章草”。章草自史游“急就章”以后,初唐时尚有写的;到了晚唐和宋代,竟不见有章草的笔迹,这种书体几乎中绝。元代赵子昂、邓文原,明初宋仲温曾有此体,但是子昂用笔偏于绵软妍媚,宋仲温笔势挺拔,而邓文原具有章草古朴的风格,并且摻有楷书劲健的笔触。
邓愈墓
邓愈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邓府山北麓,是明朝开国元勋邓愈的陵墓。
陵墓规格
邓愈墓的神道石刻保存较好,现有神道碑、一对石马、一对马倌、一对石虎、一对石羊、一对文臣和一对武将和墓冢。
邓愈墓的神道碑不如徐达墓和李文忠墓的神道碑那么大,但石碑雕刻很精美。一对石马与其它功臣墓不一样,石马腹下是实的,两边刻着精美的云纹,意为天马。邓愈墓的石虎和石羊造型颇佳,特别是石羊的造型得体大方。
文物保护
邓愈墓神道石刻保存的较好,现在这里以邓愈墓为主中心建成了邓府山公园。2003年7月,邓愈墓作为明孝陵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组成部分。2006年5月,邓愈墓作为明孝陵明功臣墓的一部分,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园主人
邓愈(1337年—1377年),明朝开国元勋之一,安徽宿县人,原名友德,“愈”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赐。邓愈少年时便随父兄抗击元兵,骁勇异常,16岁被推举为起义军首领,后来投奔朱元璋麾下。邓愈战守有方,激励将士,以弱制强,乃是常胜将军。
洪武三年,邓愈以征虏左副将军随大将军徐达出定西,破元将扩廓帖木儿,克河州,招抚朵甘(今青海、四川一带)、乌斯藏(今西藏)诸部,以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国事,岁禄三千石,并赐予世袭。洪武五年,邓愈平定西南之乱后班师途中,暴病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时年4l岁。明太祖追封其为宁河王,谥号武顺。灵枢运到南京水西门时,明太祖亲往祭奠,又亲自为他选择墓地,进行国葬。
君子训俗,型方家齐,而后得以国治。近风俗不古,类多顽梗,盖由家教之不讲以为阶之厉也。吾族户口殷繁,愚智不齐,苟不一一申明而教诫之,其何以致风淳而俗美乎?故遂条开示,载入谱牒,使家谕而户晓,淳厚之风庶几见于吾族矣。
一、展祠墓
祖宗形魂之所栖,即子孙尽礼之所在也。春祭于墓,秋享于祠,仁人孝子所为,诚敬凛于内,仪物备于外,毋庸苟简也。故自先祖公以上,凡祠祭墓祭,务须必诚必敬,衣冠济楚,排列阶次拜跪,升降温文尔雅,庶足以展仁孝于万一焉。
二、供子职
子孙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乳哺襁褓,至于成人。皆父母劬劳之恩,故欲报之,得洵昊天罔极也。人子事亲,岂能食皆珍馐,衣皆锦绣,但存孝顺之心,即菽水亦可以承欢。羊跪乳,鸟反哺,物类且然,苟取箒訽啐,借锄德色,则物类之不如矣。
三、敦友恭
谁无兄弟,如手如足之义大也。故《诗》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又曰:兄弟既翕,和乐且耽盖生本同根,不惟不可相煎,亦宜乖怨胥泯。笃友于之爱,田氏紫荆,姜家大被,愿吾族效之。
四、正名分
长幼尊卑本有一定不易之仪节,不惟称呼毋庸混乱,即坐作进退,亦宜肃恭。《记》曰:长者问噼咡以对。又曰:遭先生于道,不命之进则不敢进,不命之退则不敢退,此皆卑幼事尊长之道也。然尊长亦当以慈礼待卑幼焉。至若嫡庶之辨、主仆之分,其大焉者,杜渐防微,莫此为甚,其共勉旃。
五、肃闺门
闺门为万化之原,《关雎》雅化实难再见,惟居家不闻诟谇之声,出户不饰冶容之太,是即专静纯一之美德也。至若寡妇处女,尤宜防闲。朱考亭之所以致谨于三姑六婆者,职是故耳。凡为父母与夫者,固当时加警惕,毋自宽其责可也。
六、豫蒙养
蒙以养正,圣功也。子弟当知识未开,聪明未启,时即宜教以入孝出悌、谨言慎行及诗书六艺之文,以端其趋向而辟其灵明。苟父兄之教不先,则子弟之率不谨,其不至于愚顽荒弃也几希。
七、勤职业
士农工商各有职业,勤则有功,惰则无益。常见游荡之子无所事事,窃为旁观者讥,甚至为父老辈所不齿。迨后家业稍乏,上而父母,下而妻子,不获仰事俯育,识者伤之。故惟能勤则四民皆足以致富,终身衣食享之不尽,父母妻子赖之以安。有志者,事竟成,尚其念之哉。
八、崇节俭
王道出入有经,故余一余三皆自节俭中来也;况我庶民衣食之需,或赖祖宗遗业,或由本身勤苦稍得保暖,即宜节俭。若好尚侈靡,以致所入不及所出,则父母之奉养必缺、妻子之饥寒立见,后悔其无及矣。思之慎之。
九、隆师道
语云:师道立则善人多,此自古来治国治家者所以必隆师重道也。倘轻忽骄傲,不但功名难就,风俗亦不雅观矣。故弟子当一心听从,以求明理之实。即父兄亦宜加意崇重,以尽育才之心。
十、讳号名
夫君亲并重世所共知,君之名当讳,祖宗之名讵无庸讳乎?奈前因谱牒未辑,子孙浩繁,各地散处,童子束发授经,塾师徒以冠冕美字命名,遂至上同夫祖父伯叔兄长之讳而不觉者。今皆照依昭穆尊卑改正,即或其名旧载契书,其下仍写原名某字样,既不犯祖宗之讳,又不至有疏虞之失,斯则两无遗憾耳。
十一、书系录
吾尝遍观当时贵家大族订谱者,或徒作世系,或仅载世录,未免偏而不全。兹将世系列于前,则提纲挈领,一目了然;世录列于后则循名核实,详悉无遗,合欧苏二家而成之,庶几尽善焉。
十二、端士习
士为四民之首,读书谈道,非徒以弋功名要声誉,盖所以训俗型方,俾乡族是则而是效也。近世读书之士,有逞其智巧、挑是唆非,甚且好为构讼,心术坏而志趋靡,风俗之薄由斯人导之也,为士者其知戒之。
十三、完赋税
国用取之于民,民业职在供赋。故有田产者,斯有赋税,苟不及时轮纳,一经官吏催迫,差役追呼,是自取骚扰之累也。惟每岁早自完纳,虽一粥一饭,享受安然;一枕一衾,不警梦眛。朱子云: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此之谓也。
十四、戒争讼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争者起于心不平也。或因一事之微,或因财产之故,遂至争端不已而讼。讼端不已而倾家,倾家则包藏祸心,起衅散命者有之,因小失大,势所必至。言念及此,悚然惕然,戒之戒之。
戒忤逆
古比父母曰本原,比兄弟曰手足,分至尊情至切也。今世俗有以路人视父母,以仇讐待兄弟者,是直绝本原而思枝叶之盛,斩手足而求身首之安,必不得也。况父母子我,我亦将有子,我有兄弟,我子亦将有兄弟,我既不爱敬其父母兄弟,而我之子、我子之兄弟亦如我之忤逆焉。我心忍乎?我食安乎?俗云:檐前水,滴滴不差。甚可畏也。使能设身以处,则孝弟之心自油油然生于不自觉矣。
戒溺女
同为我所生,或男或女均属一体。今世俗人生男则喜,生女不乐,甚有狼蛇。夫妇当其产育时,一见是女,辄举而溺之于水。虽呱呱而哭,置若罔闻,昧理绝伦,莫此为甚。尝见溺女之家,冤气所腾,天地、祖宗为之震怒,而后嗣多未有昌者。即曰家贫难于抚长,则半岁周月出抱他人为媳,俾得保全其生。倘他日女或身居富贵,在我亦得所倚赖,何计不及此,而必为是忍心丧良之事乎?
戒争讼
族人不一,有同堂、有从堂、有服内、有服外分,与我虽渐次就疏,然自祖宗一派思之,皆共本同原,情谊有甚切者也。今世俗每于一族中,家富者逞其富,势强者挟其强,毫无亲睦之情、周恤之义,甚至因些小钱财或山田界址,偶有不清,辄忿斗争讼,此控彼诉,久无了期,虽鬻产荡家亦若不悔。噫!何其愚也?若果早为忍耐,交相逊让,既可免衙门之妄费,更可博睦族之美名,不诚两得之道哉?
戒奢惰
《书》曰:克勤克俭。古圣王且然,况众人乎?夫不勤则惰,不俭则奢,尝见有席父祖之丰腴,视若不竭之源而豪华自逞;有惮手足之劳瘁,计图目前之乐而玩愒自安,久之,奢者财虽有少入而不敌所出,惰者财即不大出而终鲜所入,始则典器典衣,继必卖田卖屋,故态究不能改,十年间逞豪华者忽变为乞丐,安玩愒者渐转于沟壑,可勿惧哉!
戒赌博
人胡为而赌博,大抵欲攘人财物,恐其人不肯,即与我故多设此引诱之局,使人争乐为我与而不自少吝,如斗牌、掷骰等类是也。然设此局以引诱人财,无论居心先不善,抑且招祸复不浅。彼素封子弟,承先人产业,一入此场,鬼神必怒,产业必令荡尽无余。即贫恶无赖诸般,俱极精巧,恃此以买妻育子,一时非不有吃有穿有钱足用,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迨后或本身运蹇,或后人效尤,赌博而来仍赌博而去,终归于赤贫而后已,天纲恢恢疏而不漏,有如是者矣。
戒滥昏
昏姻之好丑,为家道盛衰所由系,最未可轻者也。今世俗人有两弊,一则女大不择婿而徒贪重聘,男长不择媳而惟希厚奁;一则本无意与之联姻,或因交好,自谓义分难辞,遂轻于然诺,往往于杯酒间盟结朱陈,誓同山海。及后,婿或不良,女或不淑,此时非不追悔。然东床久为坦腹,祸水早已入门,万无济矣。虽曰议昏之初男女尚幼,好丑难以预料,而其家风要无不可知,无论贫富贵贱,总以忠厚清贞之家为上,形端影正信有然也。倘于心稍有可疑,虽有重聘厚奁及世交新好,亦宜婉曲却谢之。
戒姑息
凡人性成者少,习变者多,故家有子女,自十岁时即当预为防闲,女不许与别室童男同行坐,子不容与外房幼女共嬉游,庶他日子为美男、女为淑女。如一味姑息,纵其狎亵,罔知约束,到后来年长习惯,父母欲禁而不能。一有非为,门风大坏,子不为正人家所婿,女不为正人家所聘矣。吾尝为正本清源之论,曰:防淫莫嫌于过严,杜邪当谨于其渐。凡有子女者不可不知。
戒强守
妇人从一而终,义也。程子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非为未亡人言乎,然亦有权宜焉,未可一概而论也。如其妇果能黄鹄明心、柏舟矢志,此又何忍更言其他。若不论其有子与无、能守与否,当其夫尸未冷,而父母即叮嘱曰:汝必无嫁,吾自善视汝。而其妇亦姑应之曰:果能善视吾,吾又何为而再嫁?父母于是欣然曰:彼真能不再嫁矣。未几半载一年,父母何尝不善彼,而彼之情欲终不能自克,弗嫁之中或有不可道者。至有不可道,为父母者始议改嫁晚矣,辱已甚矣。故人家不幸而有孀妇寡女,谅其不能守节,当劝其使改适,上下之名庶可两全而无玷。昔范文正公为义田以赈周族,尚有再嫁之恤,则知强守固可以不必矣。
戒行窃
人孰无廉耻而顾甘心为窃贼者,彼盖谓一夜偷来十日用,何快乐?如之,不知窃物虽如狗鼠,而用钱实若泥沙,或跨裘穿缎(编者按:原文无,此字为新添字。),或朝烹夜饮,或淫宿妓娼,不数日而赃赀罄尽。即或劫取巨家大贾,服物银钱计满数百千,一时非不暴发,一旦事觉干官差拘,必贿其差役;禁羁,务饱其禁卒;加以官审明确,追赔前后,积赃、产物典卖无余,贫苦仍归贫苦。徒使匪类之行,内为族党所不亲,外为乡邻所不齿,明为官司所不宥,幽为宗祖所不容,岂非世宙一大无耻之人哉?
戒信佛
僧道之忘君亲、疏族党、绝宗祀,其获罪名教者,兹固不具论。独怪世之信此者,往往迎僧延道,率属来家,或为父母祈求,或为本身忏悔,谓必如是,多作佛事,殁后方可登天堂,离地狱。窃思天无阶可升,宁有堂?地无隙可入,宁有狱?即令天果有堂,彼固曰:为善者登。试问汝父母及本身果不善,而虑其难登乎?地果有狱,彼固曰:为恶者入。试问汝父母及本身果有恶,而惧其必入乎?是自暴其父母之恶,以令人知,诚不孝不智之甚矣。且如孟兰盆诸会,彻夜连宵,拜佛诵经,妇女僧道杂处无嫌,能保其必无淫污之一事乎?此时天有堂,僧道尚自可登乎否?地有狱,僧道独自不入乎否?伤风败俗莫甚于斯,尤宜戒者。我州原无女尼,近来尼庵之设所在皆然。以彼自恃身为女身,进户穿房,甘言蜜语,其诱人之术最工,凡妇女一与之好,渐必借拜佛名色,请诣庵刹。倘遇彼心上人之恶少敢肆猖狂,鲜有不为所污辱者,可勿撼哉!可勿防哉!岐山六十五岁叟经书山氏号书痴手著。
增补二条
戒骄傲
谦谨世所尚也,晚见轻薄之辈,凌弱暴寡,骄贫欺贱,甚至以下犯上,皆此骄傲之心启之矣。不知“满招损,谦受益”。况兄弟叔侄,凡坐立起居、称谓之间,皆大礼所关,以尊凌卑犹为不可,而以下犯上,尤在所必惩。倘一蹈此习,权其轻重,量情责罚,如负固不服,公同鸣官究治,以为后之骄傲者诫。
戒嫉妒
人生有无命安排,彼有者固当分多润寡,而无者亦当安分守己。切不可见人之有而生嫉心,耻己之无而生妒心,或藉故尤赖,或挟势告害,此等刁风害人不小,异姓不可,而况于兄弟叔侄间,尤得罪于天地、祖宗。吾族务辅正除邪,合众公处,以杜刁风,以安良善。
邓发故居
简介
邓发故居位于广东云浮市云城街道办城西榃石塘村,村东50米处公路旁,建有“邓发烈士故居”牌坊。故居于清光绪年间建。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坐北向南,泥砖瓦木结构,面积127.8平方米。曾按原状进行多次维修,197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款重修,同时建成革命烈士纪念馆,并设有展厅展出邓发烈士的生平事迹及遗物,现已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参观瞻仰。邓发故居附近还建起了“邓发纪念小学”和“邓发纪念中学”。
邓发(1906年—1946年),生于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石塘村。十五岁随五哥邓芳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国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1931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1946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
简介
邓荫南(1846年-1923年),原名松盛,字有相、荫南,排行三,又称邓三,广东开平人。开平公学堂及檀香山华文学院肄业。早年到檀香山谋生,后经营农场和蔗园,成为当地的富商。性情慷慨,乐于助人,深得华侨和当地土人敬重,与孙眉交往甚密。1894年与孙中山见面。加入兴中会。次年变卖家财充革命经费,回国参与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避居澳门。1898年与宫崎寅藏等在广州设东亚同文会,以为继续开展革命活动的掩护。同年协助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
1900年在广州策应惠州起义,委为民军总司令。后协助史坚如刺谋两广总督德寿,失败后隐居新界。1902年与洪全福谋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后隐居。同盟会成立后,按孙中山嘱咐,在香港发展组织,筹款支援西南边境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在新安(今宝安)组织民军响应武昌起义,任新安民军监督、开平民团总长。1912年底任稽勋局名誉审议。后参加讨袁、护法、逐莫(莫荣新)诸役军事活动。1917年任海陆军大元帅府参议。1917年9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1年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参议、内政部农务局局长、东莞县县长、开平县县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曾举兵开平声援,筹款资助孙中山讨伐陈炯明。1923年2月5日在澳门病逝。孙追授为陆军上将,给银1000元治丧;为遗像题词:“爱国以命,爱党以诚。家不惶顾,老而弥贞。”并下令在广州东郊大宝岗(今先烈南路)青龙坊安葬遗体,亲题“陆军上将邓荫南之墓”。 1929年1月,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遗著编入《荫南文存》。
邓荫南墓
邓荫南墓在先烈路,紧邻兴中会坟场。当进入东向墓门约5米处,在墓道旁有一块民国十八年 (1929年)刻置的《邓荫南先生墓表》石碑,曲胡汉民撰文并书,简介邓氏生平,基座上刻有“革命纪念会监修”等字。距墓表西侧约10米处,即整座墓园的中央,就是邓荫南墓。墓坐北朝南。墓高仅约20厘米,方形,以水泥构筑。墓上平置“陆军上将邓荫南先生之墓”的墓碑,与广州地区一般墓碑立于墓前的形式不同。北面建一高约9米的纪念碑,纪念碑外表为石米批荡,呈方柱形,上小下大,顶端四面呈钝三角形,正面题“邓上将荫南纪念碑”,碑座四角各以方柱形为装饰。墓与纪念碑的周围约3米内的地面均铺上水泥。
简介
邓仲元(1886年—1922年),原名邓士元,别名邓铿。广东惠阳淡水人,祖籍广东梅县丙村镇金盘堡,清朝末年随父行商于惠阳淡水(今惠阳市淡水镇),后落户淡水。
早年就读于惠阳,后肄业于崇雅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读广东将弁学堂,次年任将弁学堂步兵科助教、公立陆政学堂教习,并秘密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他任广东新军学兵营排长,代理左队队官。宣统元年(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将在陆小就读的陈铭枢、陈济棠、邓演达、张发奎、薛岳、叶挺、张云逸等人介绍入同盟会。次年即加入广州新军,参加黄花岗起义,从此步入长达十多年的戎马生涯。
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粤军总部参谋长兼陆军第一师师长,参加过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等战役, 功绩卓著。
1935年,中华民国当局决议,在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内增订3月23日为“先烈邓仲元先生殉国纪念日”。
邓仲元之死当时在广东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城市都有悼念活动。这份悼念,直至今天仍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比如惠州西湖荔浦风清的 “纪邓山庄”,以及今天仍傲立丰湖的仲元亭;在广州,有肃穆的邓铿墓,仲元中学和仲元图书馆;在梅州,有仲元东路和仲元西路,还曾筹办过仲元职业学校等等,都是对邓铿永恒的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现惠州西湖建有仲元亭、广州番禺的广东仲元中学以示纪念。
人物生平
早年生平
邓仲元,原名邓士元,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于广东省梅县丙村镇金盘堡,7岁时随父亲邓丽川经商落户淡水。淡水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清乾隆年间开基淡水后,邓氏先人历代经商,积聚了大量财富,到清末时人才辈出,铁面御史邓承修就是杰出代表。邓承修在中法战争后告病回乡,这一年正好邓铿出世,在幼年时,邓铿已深受邓承修铁汉精神的熏陶。
1905年考入广州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步兵科教员兼公立政法学堂体操教习,不久任代区队长。
1907年升任该校学兵营排长兼代左队队官。
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
1910年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辛亥革命爆发后,与陈炯明等在惠阳淡水首义,继而率兵进攻惠州,与敌作战,身先士卒,率众击溃敌军,迫使惠州守敌投降,光复惠州。任东江第一军参谋长,后改编为陆军第一混成协,任协统。同年11月9日广东军政府成立,任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军衔为陆军中将。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夕,广州地方官吏在事前已有所察觉,采取了一些措施防范革命党人入城,对外地口音的人要求有不动产作担保。此时,邓铿的父亲曾在广州小东门开设有广丰米店,邓铿便以米店为潜入广州的革命党人提供住所,并表示如有不测,毁家也在所不惜。遗憾的是,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邓铿也不得不逃亡海外。
身先士卒
1911年9月初,陈炯明和邓仲元等人秘密潜入淡水,首先在淡水发动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百余人围攻淡水警署,缴枪三十余支,子弹千余发。随后参加起义的民众愈来愈多,两日之间发展到五百余人。当时,起义军共编成七个大队,陈炯明为总司令,严德明、邓铿、陈经、丘耀西、陈焯廷、谢子瑜、黄德修等七人为各队大队长,邓铿兼司令部参谋长。9月8日,各队民军举起革命旗帜,到平潭白泥塘一带集中,布置驻守阵地,准备进攻惠城。
当时驻惠州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闻报,一方面忙不迭地募兵筹饷,另一方面又调各地巡防营兵到惠城候命。这时惠州府、县两城城门均有兵巡守,除府城大东门和县城西门留为交通孔道,仍旧开放外,其他城门一律关闭。
其军事目标是夺取归善县城。时清兵巡防营六百余人集合在馒头岭 (今文头岭)。
两军交战约五小时,互有进退和伤亡,清军以为民军英勇,不敢恋战而退守原防。次日战况仍呈胶着状态,未分胜负。
民军冲破清兵防地,占据了险要的地区二圣宫。有史料记载当第一军进入永湖、马安之间时,清军援兵赶到,民军兵力少,且武器装备也远不如对手,前线一度告急。就在这危急关头,邓铿亲率生力军民兵百数十人加入作战,力敌清军数营之众,硬生生将敌军击破。在战斗中,邓铿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率众冲锋数次,连帽子的帽结都被流弹击中打飞,可见战斗的惨烈凶险。是役,清军元气大伤,不得不困守惠州城。
9月16日,大势已去的秦炳直接受惠州知府徐书祥的相劝,同意献城。19日,惠州光复。秦炳直下令开通府城东门,恢复与县城的交通。当日上午8时左右,邓铿等统率所部士兵,由县城出发,经水东街过浮桥直进府城,沿途商店燃放爆竹欢迎。各队民军相继进城后,由起义军司令陈炯明领衔发出布告剪发和安民,易归善县为惠阳县。
1913年任琼崖镇守使。后起兵反袁,与龙济光激战于三水,失败后逃亡日本。
委以重任
惠州一战,邓仲元声名鹊起。广东全省光复后,邓铿升任广东陆军第一混成协协统,广东都督府陆军司长兼稽查局长,后改任都督府参谋长。广东都督胡汉民十分器重邓铿,想把胞妹嫁给他,但是邓不想给人落下高攀富贵的口实,竟婉言谢绝。
在广东军界中,邓铿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胡汉民掌粤时期,他被授为陆军中将,出任国防重地琼崖镇守使。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都督的龙济光进兵广东,逼近三水河口。粤军内部矛盾重重,邓铿受命于危难之际,匆忙赶赴三水指挥。然邓铿到三水仅一日,已被袁世凯收买的苏慎初炮击广州的都督府,粤督陈炯明逃亡香港,邓铿获知消息,知事已不可为,乃赴香港见陈炯明,希冀挽救局面。而局势急转直下,龙济光进入广州,二次革命失败。
1914年,邓仲元追随孙中山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副部长。从此之后,邓铿一直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讨袁(世凯)驱龙(济光)、护法援闽等战事中打了无数硬仗。在当时,邓铿与朱执信、廖仲恺被同视为孙中山的股肱心膂。朱、廖二人是政治活动家,邓铿则是掌握军权的重量级人物,孙中山在军事上很多时候要依赖邓铿。
邓仲元待人仁厚,律己廉洁,治家节俭,常常以减衣缩食来勉励家人。在福建征战期间,他对自己的要求尤为严格,“月受俸仅百二十金,即平日轻慢公者,亦为赞叹而敬服”。他经常对下属和朋友说:“近来人心常以做官为黩货途径,及其已得,则消耗与嗜。即稍稍储积,其结果不过增加自身罪恶,而陷后人于有恃无恐,不克振拔之地而已。”闻者皆服为名论。难怪胡汉民称邓仲元为“武人之中,高节远瞩,惟公为能”。
1917年,援闽粤军成立,邓铿任粤军总部参谋长。粤军开赴粤东,与闽督李厚基开战,攻占闽南二十六县,成立闽南护法区。1920年,援闽粤军回粤驱桂,粤军分左、中、右三路回粤,邓铿任左路总指挥。粤军回粤以后,进行了整编。邓铿以粤军参谋长之身,兼任粤军第一师师长之职,力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军。在粤军中,第一师是为全军模范,这离不开邓铿的强军政策与人格魅力。21世纪,人们一谈起孙中山的基本革命部队就说到粤军,一说起粤军就说到第一师,而粤军第一师是由邓铿创建的,邓铿在粤军第一师有着无比的人望。
1920年秋与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率部回粤,10月中旬收复广州,年底驱逐了盘踞广东的莫荣新。
1921年5月,任广州军政府第一师师长兼总司令部参谋长。同年夏,击溃犯粤的沈殿英、刘震寰部。接着,积极支持孙中山北伐,担任后方筹饷械的任务。
广州遇害
邓仲元治军严谨,廉政不阿,嫉恶如仇。他对军中不肖分子包庇烟赌的行径,毫不徇情,并多次派出宪兵,专门缉拿偷运烟土的官兵。有一次,他在广州晏公街缉获烟土两百多担,查明是陈炯明的部署洪兆麟、陈炯光、陈觉民等人伙同所为。邓仲元与陈炯明虽是生死患难之交,但是邓仲元并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召集广州各界代表和各国驻广州领事,共同监督将烟土焚于东郊。此举被当时的人们赞颂为林则徐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焚毁鸦片。有人劝他办事不要过于猛烈,邓铿则说:“怕死则不必作革命事业,丈夫宁玉碎耳,何虑?”但是,此时的邓铿还没有想到,他的正义之举,已经为他日后遇刺埋下了祸根。
1922年3月21日傍晚7时,邓铿从香港返回广州,在广九车站下车,即将登上汽车前,忽然人群中响起了枪声。邓仲元身中两弹,一弹掠过腹部,微伤,另一颗子弹则贯胃部而出,重伤。邓铿中枪负伤后第一时间仍想奋力抓住凶手,但是伤重不支,只好马上命令司机赶回省署。见到陈炯明和家属亲人后,此时的邓铿已隐隐感觉到性命难保,遂告知后事:“余才学不逮朱执信远甚,朱且先我而死,为革命党人,平日拼作牺牲,尔等无过伤也。天下不能容好人,付之叹息而已。”于23日4时不幸逝世,临终前叹息一声“好人难做”!就是邓铿临终前的这些话,引发了后来人的无限猜想。
邓仲元并没有因为伤重在当天去世,而是被送到中法韬美医院紧急救治无效后,在两天后与世长辞,年仅36岁。据史料记载,邓仲元的枪伤本来有希望治愈,但是由于患有轻微的肺痨,胃腹两处受伤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3月23日上午5时,药石无灵,一颗闪耀的军事明星就这样陨落在岭南大地。
邓仲元个人的悲剧,也是粤军第一师的悲剧。邓铿以后,再没人能整合粤军第一师,这支模范部队不断分裂,一部分跟随陈炯明,一部分跟随孙中山。跟随陈炯明的那支,也就随着陈炯明的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跟随孙中山的那部分,日后发展为威名赫赫的北伐四军。四军又分为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叶挺四部分,其中陈铭枢的第十师发展为第十九路军,是淞沪抗战的民族英雄部队;陈济棠的第十一师发展为第八路军,是南天王陈济棠主粤的根基;张发奎第十二师则继承四军的番号,仍然称为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在北伐后扩编为五个团,是南昌起义的主力,成为解放军的创建者。这几支从粤军第一师走出的部队,在往后的历史舞台上发挥重大作用,又多次自相残杀,但无论其中哪一支,都以当年在邓铿统领下的粤军第一师为荣。
人物成就
邓仲元弱冠从戎,和陈炯明淡水起义,打败晚清提督秦炳直,吓得清官员弃城而逃,是光复惠州的功臣之一;创建粤军第一师,李济深、叶挺、陈诚、薛岳、罗卓英、邓演达、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可钰、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张云逸、叶剑英、余汉谋、李汉魂、戴戟、李章达、梁鸿楷、陈济棠、邓世增、邓龙光、缪培南、李扬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晖日、钱大钧等著名将领均出自其门下;斡旋于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为孙陈统一战线鞠躬尽瘁;遇刺后被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追赠为陆军上将。1929年7月24日国民政府令拟照上将阵亡例给恤。
人物评价
孙中山在唁电上说:“仲元遽以创伤,伤哉!平日忠于国事,勇于奋斗,前途之望,正复无量。壮年遽殒,不止粤中惜此人材也。”
胡汉民在1935年追忆邓铿时曾说过一句话:“总理革命数十年,直接奉命为主义前趋之军人,当推仲元先生为第一人。”
后世纪念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有一座民国陆军上将之墓巍然壮观,这就是邓仲元墓。该墓有孙中山先生亲题的墓碑,还有胡汉民撰写的“陆军上将邓仲元墓表”碑,以及神采刚毅、手握指挥刀的军装立像。置身墓园中,仍能感觉到昔日粤军将帅的英勇气魄。
邓仲元之死当时在广东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城市都有悼念活动。这份悼念,直至今天仍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比如惠州西湖荔浦风清的 “纪邓山庄”(今已不存),以及今天仍傲立丰湖的仲元亭;在广州,有肃穆的邓铿墓,仲元中学和仲元图书馆;在梅州,有仲元东路和仲元西路,还曾筹办过仲元职业学校等等,都是对邓铿永恒的纪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现惠州西湖建有仲元亭、广州番禺的广东仲元中学以示纪念。
邓窑遗址
邓窑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乍曲乡白杨村大窑店,距内乡县城25公里。邓窑又名大窑店,为宋代北方汝窑系瓷窑,创烧于唐,盛烧于宋,至金元时期仍在烧造。1975年8月被发现。
邓窑遗址为北宋著名瓷窑之一,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重要窗口之一,面积大,遗物丰富。遗存有成堆的窑具、瓷片、残窑壁和烧土块等。
遗址发现的窑具有两类:一类是烧制窑具,有器托、垫饼等;另一类为造型窑具,有蹲狮范、抢球俑范和抱物俑范等。瓷器纹饰丰富多彩,大部分采用凸起的阳纹,题材主要为花卉与水生物两大类。独特的纹饰,图案繁复,勾线生动,在全国现已发掘的瓷器中比较罕见。不仅对研究古代瓷器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在历史、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该遗址于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记载
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由此可知邓窑是宋代河南地区烧青瓷的瓷窑之一。
明朝李贤《大明一统志》在南阳府地产、瓷器条中指出为内乡县。
清朝康熙三十年(公元1694年),《南阳府志》里又有大窑店名称,地点在县西50里。建国后文物工作者多次寻而不见。
1975年8月,县文物工作者余飞先生首次在大窑店发现邓窑遗址,并根据遗址西侧石堂山麻衣道场碑林中一通元代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石堂山麻衣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记载:“……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证明大窑店即宋代的邓州瓷窑遗址,同时也说明了在元代至大年间邓窑仍在烧制瓷器。
现代研究
邓窑没经发掘,从多年来在遗址上采集的标本和在当地征收的器物中看,该窑延续时间很长。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育彬先生在《内乡邓州窑》中说:“瓷盆为敞口微敛,厚圆唇,深腹,假圈足,内外壁上部皆施釉,该盆颇具唐代风格;一件突出的瓷罐为敛口,圆唇外翻,短颈,宽肩,肩上附有双系鼻,施青釉。但在有些部位出现丝棉状的兰色窑变,这应是唐代瓷。另有一罐片在肩部鼻下面三道阴弦纹作边饰,鼓腹,腹部刻画剔地缠枝花卉;还有一罐底片,假圈足,内底有粗弦纹。外壁和假圈足上有五道浓厚的垂釉,内壁施青黑釉,亦为唐末常见之物”。(《河南考古》4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由此可以看出,邓窑创烧于唐,而盛烧于宋,至金元时期仍在烧造。
遗址发现的窑具有两类:
一类是烧制窑具,有器托、垫饼等;
另一类为造型窑具,有蹲狮范、抢球俑范和抱物俑范等。散存的瓷片主要为青釉、白釉两种,在个别器物上,也有黑釉和褐釉,还有绘花装饰。青釉瓷器类似于汝窑瓷系,器形有碗、盘、盆、缸、盏、碟、枕、器盖、器座等。
宋代的邓窑以烧青瓷为主,以碗、盘为大宗,器表有的表面无纹,有的印花,刻花较少。施釉较厚,垂釉处如透明玻璃珠,釉色青绿介于禹州、临汝窑之间。邓窑青瓷碗的圈足与临汝、宜阳、新安、宝丰窑的宽矮不同,多数是高窄。圈足内又多呈紫褐色,这些风格均反映了邓窑青瓷的故有物色。
根据这些年的研究表明,邓窑瓷器的装饰,大部分是凸起的阳纹,也有少量的阴纹,纹饰题材大体分为花卉与水生物两大类。
花卉题材有以下四种:
一是缠枝花卉,这是邓窑烧造的器物中最为普通的一种装饰图案。常以大小花朵间隔,大的花朵盛开,小的含苞待放,花藤在其间缠绕连接,组成二方连续图案。
二是折枝花卉,一以大花大叶的牡丹花为主题,以饱满的花朵为主,用肥壮的枝叶衬托, 给人以丰满之感;二以小花小叶的菊花和折枝叶纹为主,分别装饰于碗的内壁或底芯上。
三是交枝花卉,纹饰以牡丹花为主,几枝花相交,装饰在碗心或盘心上。
四是团花纹,多以菊瓣组成,装饰在碗内或碗心上,线条流利生动,图案优美大方。
水生物题材有以下两种:
一是以海水纹为主,在水浪荡中有海螺、游鱼、荷叶映衬。二是以鱼纹为主,装饰于器物的内底上,图案颇具生趣。
青瓷碗有印花和刻花两种,印花多在碗的内壁印水波纹,其上或为一条游鱼浮于水面,或为一海螺沉于水底,荷叶挺拔,水草飘摇,图案匀称,形态生动逼真。此外遗址内还出土有陶砚、瓷羊、瓷狗等玩具。
除上述外,我们还见到一平底器上画有“小王二”三字,可能系在制作器物时,制器人将别人的绰号或他人称谓自己的名字画在上面。
邓窑所出的器物,反映了大窑店在宋代所出的产品十分丰富,种类多而齐全,不仅保持了汝窑系列的传统瓷艺,而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烧造出一批精良佳品,终于博得了北宋皇宫的赏识,派出职官进行管理。1985年文物普查时,我们在遗址上采集到一件青釉器的残片,上刻“窑司”二字,而“窑司”刻铭应是在宋代主管窑务的官吏对邓窑进行监烧的实物见证。
重视与殊荣
在2006年4月18日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上,邓窑遗址又获殊荣,作为河南主要工业遗产,邓窑遗址第一批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