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帅府(英语:Commander Zhang's Mansion),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总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6万平方米。2002年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暨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主要有大、小青楼、西院红楼群及赵四小姐楼等。张氏帅府由张作霖兴建,民国五年(1916年)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
20世纪后期,“张氏帅府”被国家列为全国优秀近代建筑群。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张氏帅府”称谓公布这一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辽宁省政府也以“张氏帅府”名称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中国国务院以“张学良旧居”称谓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辽宁省在此设立“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是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设计理念
张作霖出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正是清王朝的晚期,天下就是皇帝一族的天下,王朝政治“家天下”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他的脑子里。军阀政治的表现形式就是集团政治,督军署也好,省长公署也好,都是政治的运行机构,而自己的家才是议事的核心场所。
张氏帅府既是张作霖官邸,也是张氏家族的私宅。“前政后寝”的建筑功能表现地非常鲜明。这样的建筑进府流程、布局方式,也是张作霖头脑中权贵思想的物化表现,将自己的府邸比作皇宫宝殿,以期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达到张氏政权的至高无上。
民国时期
张作霖于民国三年(1914年)秋天开始动工修建这座三进四合套院和西院北部的两组四合院。三进四合院是吸收奉天城清朝各王府建筑持点,遵循张作霖家乡辽南的生活习俗而建起的。民国四年(1915年)秋基本竣工后,又进行了室内外装修。
民国五年(1916年)秋,张作霖全家搬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建成后,张作霖已升任奉天督军兼奉天省长。因这新三进四合院即是张作霖的办公官邸,也是家眷居住的私宅,故此,人们习惯称其为帅府。
建国之后
1988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张氏帅府被定名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暨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对外开放。2002年,张氏帅府正式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暨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
多年来,张氏帅府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举办各类型展览百余次,出版了以《张氏帅府》为代表的多部学术专著,已发展成为集东北近现代史、名人纪念性质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如今,张氏帅府共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达200余万人次,已成为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著名的旅游景观之一。
建筑布局
张氏帅府是仿王府式建筑。从围墙内的建筑来看,整个帅府是以东、中、西三路南北纵向排列布局,营造“府”的氛围。为将府宅建得和沈阳故宫一样气派,张作霖将帅府前部营造成一个过渡空间——前庭院(序厅),由东西走向并排的东、中、西三座辕门和一座大型影壁构成的1500平方米的前庭院是进入帅府的导入区。
张氏帅府的府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共有11栋57间,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 四合院正门南侧有一座起脊挑檐的影壁,刻有“鸿禧”大字的汉白玉板镶嵌在影壁正中,正问两侧各立着一对抱鼓石狮和上马石。民国时期,四合院朱漆大门彩绘着秦琼、敬德两位门神画像,内侧门楣上方悬挂着"护国治家"的大字牌匾。一进院东厢房为内账房,西厢房为承启处;东耳房是厨房,西耳房为库房;东西门房分别为电话室、传达室和卫兵室。通往二进院的大门是一座雕刻镂花的门楼,称垂花仪门。
一进院正房中间为堂屋,三进院是内宅。二三进院间有侧门回廊相连,并有角门通往东院帅府花园和大小青楼。三进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又有东北辽南民俗风格,门廊柱的油饰彩绘独具特色,窗下墙身的砚石浮雕堪称一绝,是研究民族建筑和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东院由大、小青楼和帅府花园等组成。张氏帅府花园建有假山、花坛、雨路、亭台水檄、荷池和隧道。张氏帅府东北角建有关帝庙。西院的七座红楼建筑群,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张学良规划并筑好地基,“九·一八”事变后建成的。
此外,在张氏帅府院外的东部和南部,还有赵四小姐楼、边业银行和帅府办事处(俗称“帅府舞厅”)等建筑。
主要景点
大青楼
大青楼是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仿罗马式建筑,因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大青楼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楼高37米,顶层有观光平台,是民国时期奉天城除凤凰楼外的最高点。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外部立体浮雕和内部主要房间的壁画装饰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假山南面门上刻有张作霖手书的“天理人心”匾额,北面为“慎行”。山上有亭洞和石阶,四周长满梧桐、皂角树,假山门洞正对大青楼正门处,为张作霖亲自指挥建造,具有防御作用。
大青楼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大青楼融办公与居住为一体,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场所。曾历经两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处决杨、常、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
小青楼
小青楼位于张氏帅府的东院,由于地处张氏帅府花园的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建成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其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俗称小青楼。它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整座楼体呈凹字形,小青楼枭混线条的雕饰、窗口饰以镇石、楼后顶部砌有环形女儿墙等手法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小青楼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等中国传统工艺来装饰。分布在小青楼的28幅雀替木雕,多以梅花、柳枝、兰花为主,风格各异。整组构图搭配和谐,布局严谨对称,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小青楼最为考究的是,它的每个门窗的上面均采用镇石砖雕装饰,这些镇石砖雕以花、鸟图案为主。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成重伤的张作霖就是在这里走完了一生。自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氏帅府被日本人占领后,小青楼的使用屡经变迁。1990年小青楼正式划归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经过重新修缮,于2001年对外开放。
三进院
三进四合院位于张氏帅府的中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形。放眼望去,青砖珑瓦,飞檐兽吻,挑脊宝顶,雕梁画栋,朱漆廊柱,狮头石鼓柱础,石条台阶,方砖方石铺地,是中国传统的仿王府式建筑。这里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房屋共13栋,计57间。在张作霖主政期间,四合院的前两进院为办公官邸,三进院为眷属私宅,传承了古代前朝后寝的封建帝王宫殿建筑风格。
关帝庙
依据辽南民俗,张作霖在张氏帅府的东北角建了一座三间屋的小庙,叫家庙。这座家庙的正殿供奉的是关公,因为张作霖行伍出身,崇信关羽,他把关公的仁义道德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并在四壁上彩绘了“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斩文丑’”等故事。在关公塑像两边是扛刀的周仓和捧印的关平。在家庙东殿供奉张家的祖宗灵位。这次我馆恢复祖宗灵位是以张学良为奠主,西殿中间供奉的是关羽的赤兔马,两侧存放的是张作霖两次结拜时的兰谱。
帅府舞厅
帅府办事处亦称帅府舞厅,因张氏父子经常在这里举办舞会而得名。位于帅府大院的东南侧,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全院占地3291.2平方米(含空间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为2996平方米,是一座罗马式砖混结构带地下室的三层青砖楼房。帅府办事处坐南朝北,建筑考究,楼内有装饰十分豪华的大厅,一、二层回廊后面都有客房包间。主楼东西两侧建有拐角式中式青砖瓦房,每侧均为13间。
帅府办事处曾是张氏父子接待重要宾客的外交活动场所。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时期,许多重要历史人物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帅府办事处在张氏父子内政外交上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边业银行
民国十四年(1925年),张作霖筹办的边业银行在天津正式成立后,便开始在奉天张氏帅府的正东修建新址。民国十九年(1930年),“手枪”形的边业银行大楼落成,整座大楼占地4967平方米,建筑面积7440平方米。其前楼主体建筑为四层,后楼一次为三层、二层,呈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正门6根由花岗岩雕刻成的巨型罗马式门柱,直排到三楼,三楼以上为一座西式门楼,由6根柱顶饰花垂穗门柱作为装饰。门前11级石阶形成的高大平台两侧装有饰灯。
边业银行除办理存款放贷、贴现、汇兑等一般银行业务外,还拥有发行货币和代理国库之权,成为与东三省官银号并驾齐驱的东北最大银行之一,资本总额超过2000万元,而张家的股份占其95%以上,实际上边业银行就是张氏父子的私家银行。
赵四小姐楼
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位于张氏帅府的大院的东墙外,为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因民国十七年(1928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间,张学良将军的红粉知己赵一荻(人称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赵一荻故居占地547平方米,建筑面积428平方米,独立成院。整幢小楼装饰很好,这里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描金彩绘,又有雕刻廊柱等欧式建筑艺术的特色。其室内陈设以法式家具为主。
2001年10月,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将“赵四小姐楼”进行全面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内设会客厅、舞厅、餐厅、琴房、起居室、书房、办公室等多个房间的复原陈列,真实再现了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共同生活的真实场景。赵一荻故居不但是张学良将军和赵一荻“当代冰霜爱情”的历史见证,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院红楼群
张学良主政后,鉴于张氏帅府已有建筑不敷使用,遂决定将其父所修的西院卫队营部、两套四合院及网球场拆除,在此基础上修建红楼群,即后人所说的“少帅府”。红楼群由国内著名设计师杨廷宝设计,并面向国际招标,最后选定正在给葫芦岛施工的荷兰建筑公司承建。
红楼群是张氏帅府规模最大、房屋最多的建筑。大楼均为3层,另有地下室,其中有厢楼2幢,正楼4幢。大楼以北欧古典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属于英国都铎式和哥特式的设计风格。红砖外墙,局部以混凝土饰面,红白相间。屋面陡峭的坡顶上点缀着突起的老虎窗,形态动人,格调统一。四幢建筑沿南北向的中轴线由前向后排为一列,另两幢楼呈东西向分别列于第一幢楼的两厢,形成一个“U”字形的前院,建筑布局规整而活泼,设计手法成熟而高超。每一幢楼的平面、立面造型各具特色,但风格大致相同。它们均采用三角形的山花、红砖墙体、坚立比例的矩形方窗,壁柱、线脚、门窗框、檐部系采用白色石头,色彩明快。西院红楼群的建成,标志着张氏帅府园区这一庞大建筑群正式形成。
帅府现状
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国时期老建筑群沈阳张氏帅府建筑群已经“四分五裂”,其中原张氏帅府办事处被辽宁省煤炭监察局及私人占用50余年。
2011年11月15日,沈阳市政府紧急组织市文物局、消防局、公安局、工商局、安监局、房产局、城管局等单位就此进行实地勘察并召开会商会议。原张氏帅府办事处主楼完全改变了用途,现为辽宁煤炭监察局卫生院及老干部处。一楼大厅为医生办公室及患者治疗室,二楼为老人活动室及库房,整个楼非常破旧。
沈阳市文物局表示,目前,这座老建筑产权归张氏帅府,其主楼现由辽宁煤炭监察局老干部处和卫生室使用,裙楼平房由辽煤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使用。其中有的闲置,也有的出租给了个人。
据张氏帅府馆长郭俊胜介绍,帅府办事处面积达1630平方米,原来主楼的裙楼有700多平方米,现已有257平方米被损毁。郭馆长说,该建筑已有许多地方残缺不全,掉边破角。由于极少维护,整个建筑消防设备缺乏,主楼内电线电缆、灯具都已老化和部分损坏,部分给水、排水设施陈旧,夏天地下室有积水发生。
艺术价值
张氏帅府的木雕有两个重要特色:一是与石雕密切配合;二是反映了张作霖的喜好。张氏帅府的木雕作品共有158件,不含大青楼木雕枋。其中,四合院正门上有39件,垂花门楼上有64件,二进院门楼上有25件,小青楼有30件。这些木雕多用于帅府建筑装饰,尤以正门门楣上合仪门上的木雕最有特点。
张氏帅府的砖雕艺术也堪称一绝。在中院和东院里,共有砖雕116种,主要集中在一进院、门房和小青楼。既有镂雕在砖上的,也有浮刻在砖上的,但无论在墙壁上,还是房山桩头上,对建筑的装饰作用都是非常突出的。装饰花纹图案在帅府的砖雕中占的面积最大,内容也最丰富,有大丽花、盘肠花、葫芦、葡萄等图案,主要分布在大墙、照壁、花墙等墙壁上,布局对称、严谨。
民俗价值
张氏帅府中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四合院、水榭亭台的帅府花园,又有欧式风情的大青楼、边业银行、红楼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楼和赵四小姐楼。张氏帅府是研究中国建筑艺术与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张氏帅府如今已成为东北近代历史的见证与缩影。
张文郁旧居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城关镇赤城街道的华光巷,是明代工部侍郎张文郁晚年的读书处。故居鼎盛时期的型制属当地记载的“三推九明堂”式,即由三进主屋、九个厅堂、三个大院、四条弄堂、外围6~10个小院子组成。张文郁是明代重要的建筑工程管理者,其旧居是一处融合园林风格的明代传统民居建筑,对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文郁旧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明、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张文郁(1578年-1655年),字从周,号太素,天台茅园(今莪园)村人。曾受命监修故宫皇极、中极、太极三殿。后辞职还乡,著有《度予亭集》。
历史
张文郁旧居始建于明代末年,有“十八”道地之称。故居为张文郁辞官后兴建,现存院落五个。故居鼎盛时期的型制属当地记载的“三推九明堂”式,即由三进主屋、九个厅堂、三个大院、四条弄堂、外围6~10个小院子组成。
特点
在建筑群落组合上,有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中心突出。张文郁故居所保留下来的共有三组院落,每个院落均有一个建筑单体独立于其他建筑,成为这组建筑的“点睛之笔”,既突出其功能的重要性,也使相对平板的建筑造型统一中有变化。这一点在书房和花厅两个院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前者以三重檐“三逸阁”为主体,形式高雅端庄,是主人做学问之所在。花厅院落为前花厅后住宅,以“度予亭”为主体,其形式为歇山顶,前有小桥、水池、花园,环境幽雅,闲适怡人,是主人会客吟诗娱乐之处。
第二,向心围合。各个院落互相环套,每个院落又均以建筑四周或三周围合而成。向心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强烈的封建宗礼制度的影响。成熟的尺度和空间安排使建筑能严格区分内外空间,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
第三,强调中轴线。以花厅院落为例,从南门进入,是一道长廊,过月洞门,经小桥到度予亭,出花厅中堂,穿过后天井,直至大堂。周围建筑形式、柱网布置,甚至花草、斗拱、雀替、雕饰等都顾及此中轴线而呈相对对称布置。又由于是私宅,有别于皇宫内院或政府官衙,有些地方就并不绝对对称。例如两侧偏房的开间、进深、门窗做法均有差别。
建筑结构
张文郁故居基本上采用抬梁式作法。即在屋基上立柱,一般直径在16~26厘米之间,粗细适宜。柱上支梁,梁上再放短柱(蜀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承檩,空间较大,但用材较多。应该说,这符合张文郁故居在当地的地位及当地林木资源较为丰富的历史情况。一些开间与进深较小的房子还采用了穿斗式结构。作为中国古建中最明显特征之一的屋顶,在张文郁故居中应用也较为复杂,但仍不失重点突出、组合严谨而又轻松的特点。“三逸阁”用三重檐悬山顶,并将两山的檩头向山墙外伸出约五个椽位,正脊两端微微起翘,使得建筑庄重而不失秀丽飘逸,功能与形式完美统一。度予亭则采用南方园林中常见的歇山做法,雅致而重点突出,与周围小桥、水池、假山、花草丝丝入扣,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环境共生”的中国传统住宅理论。其余建筑基本采用硬山屋顶,屋脊有用筒瓦的,也有用砖和小青瓦叠砌的。 故居内斗拱数量不多,唯度予亭堪称典范。其平身科采用三跳七踩,有霸王拳状耍头,角科斗拱除了耍头还有昂式构件,其上花纹雕刻十分精美,多用“旋子”样式。雀替和月梁也很有特点,雀替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形似普通雀替,而下部则利用一直杆斜撑相连,增强了雀替的结构承重作用,形态也有虚实、曲直的对比。
由于地处山区,石料资源丰富,石作成为张文郁故居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台基均用石砌,边缘盖阶条石,地面铺地有用1.2m×0.8m大青石交错铺成,也有用小方石斜铺的,讲究依柱中轴线向两侧砌放。柱础形式多样,有方形、鼓镜式、覆盆式,是石作中较精彩的部分。正堂多用鼓镜式,较为讲究的用鼓镜式下结合覆盆式。在张文郁故居中还发现了几个雕刻精美的柱础,阴阳雕刻手法娴熟,花样精致有序,堪称杰作。度予亭前月洞门用八块弧形条石相接而成,底部有云浪花纹,整个月洞门圆形饱满,分割有序,古朴典雅,起到了良好的景框效果。石桥、水池栏板石刻也极富艺术价值,特别是石桥,采用镂空刻法,线条流畅有力。此外,门楼、踏步等也均采用石作。墙的构造,院落外墙采用26厘米厚的青砖;单体建筑内部采用木隔板,外部采用木、石混合墙,窗下沿至屋顶采用木扇,而至地面则用8厘米厚的石板直接落地,简洁朴素。 故居内匾额众多,如花厅院落东面石结构门上“资政大夫之第”石匾、东侧第二道木大门上“望重三台”木匾、度予亭内“龙章凤采”匾、亭两侧石柱上之对联“假山真石垒,新草旧根生”、三逸阁之“三逸阁”匾、大院中堂之“养真”匾、月洞门上“丹柱擎天”石匾以及“政治上卿”石牌坊等。现仅存“资政大夫之第”和月洞门上的“丹柱擎天”石匾还依稀可见,其余均已破坏殆尽。
故居由来
张文郁故居是张文郁辞归故里后所建的,崇祯元年,年过半百的张文郁回到了故乡,那是一个金秋的时节,始丰溪水依旧平静地流淌着,这位南岸莪园村的读书人,在天启二年中了进士,那年张文郁44岁,之后这位进士一路官运畅通,官至工部左侍郎的张文郁在官场上是以精明滑头的形象定格于民间,有关他当年刁滑的旧事在坊间也广为流传。当年他辞官回乡时,带回了大量的财宝,而这些装了财宝的大箱是以树头树尾作为掩饰,而运回江南的这座小镇的,当出京受检时,张的回答是:“臣受命督造金銮殿,这些都是建皇宫时的边角料,带回家乡,可给小孩避邪压惊。”就是这些财宝才使得张文郁有可能在家乡营造这座庞大的宅院。这位明代建筑师的才华注定了要将其住宅充满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意,这位工部侍郎复杂的性格注定了要将其住宅深藏于市井之中,即要展露出主人显赫的功名,又要将这种张扬隐含于精致的建筑之中,这就让眼前的这座故居多了一份回味。 当年皇极殿、中极殿、太极殿的修建只是为了日后告老回乡之后,建造这座私宅的一次尝试,而后来的监修德、庆二殿也只是为了眼前的这座住宅的出现理下了伏笔。张文郁的确有良好的机会将其在建筑学上的才华在当时的皇上面前得以展示,同时他也有足够的时间将他的建筑风格打磨得极为个性化,而这种个性化是无法在监修三殿时,得以发展,他只能将这一愿望深藏于心中,在日后家乡的这块家园中才能如此的得心应手。在晚年有机会将其功名上的成就和个人才华融合在一起,在家乡的土地上,凝固成这座建筑群,是张文郁的福份。当时呈现在父老乡亲们面前的不只是一座住宅,而是张文郁将一生的成就与才华在故土的一次极为成功的展示。
故居现状
现存的张文郁故居很多院落都已毁坏,有些是因为年久失修而造成的,有些则是毁于火灾,如三逸阁便是在一场火灾中容颜凋谢的。一些现代建筑就穿插在这座古老的院落中,总感觉非常得不和协,如同穿着旗袍的古典美人,偏偏给她披上不合身的西服。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和维修所造成的。眼看着一幢幢精美的亭台楼阁在现代人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天台的那些小巷街弄的名称,都是很有韵味的,如让巷、状元巷、杏庄、华光巷、文明巷等,从名称就可见其文化积淀之深厚了。这些名称要流传下去,古老的街道就还原以古老的行当。
故居布局
由于原建筑遭受重大改变和破坏,加之历史文献大多已散佚无存,一些熟知历史的老人如张玉坡、张立道、张兆栋等先后辞世,原来的建筑及地名多已失记,给考证工作带来较大困难。现就少时的记忆及最近所收集的资料整理如下,作为抛砖引玉之用。
度予亭,由太素公建于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桂月谷旦,时值祝徽“丁丙艰旋里,服将阕,适友人邀其游台山诸胜。至石梁,谒见同年太兄太素公,握手倾倒,叙生平欢,留宿于家。园有亭,翼然新落成,命其扁其额。因忆往事,不觉忻感交并,而知今日之得获聚首者,孰非太兄苇筏之所普度也。题其上曰‘度予’,比之谢傅东山焉,”并作《度予亭记》。太素公同榜状元文震孟先生题匾。
祝徽还赠联曰:横空说度看度人度物度你度我总无缘不度
太素公则对曰:直截称予视予强予弱予拙予能纵有力非予
度予亭位于文明巷和杏庄巷中间,与华光庙邻壁。“系高高祖太素公致仕后游憩之所也。栽花垒石,豢鱼饲鹤,往来宾客作诗论文于其中。有花树池沼岩石,前映书窗,四方士友,至台必访。公子主政九夏先生,公孙介靖先生,往还唱和,无虚日积。析分各房,后转售数手。乾隆丙子,从祖张于蕃(学名张仁安)日三公力图恢复,方赎得之。念先人游憩是亭虽殁,而其精神灵爽必有。乃造正堂七间,改是亭为总宪公专祠,虔奉太封君以下本支七代神主及像。堂之外建亭,亭之外有池,中跨石虹,栏干映碧,游鱼跃浪,桂树石笋,总宪公手泽犹存。亭上楹联有‘假山真石垒,新草旧根生’之语,系高祖菊人公手笔,而南则内门五间,大门一间,连以行廊。更植松梅竹柏,芝兰桃柳,名花异草,争奇献瑞,四时之景略备。自此岁时祭祀,朔望焚香,元宵请主悬像,设案挂灯,敬肃观瞻,躬亲礼拜。”日三公作《改度予亭为总宪公专祠记》。民国期间一半作为天台县商会会所,解放初曾为天台县工商业联合会会所。
从心所,度予亭门外客厅,鲍汀先生题额。
三逸阁,在度予亭之西,即太素九夏菊人三公遗址,杨思蟾先生有三逸传及序,2003年毁于火灾年毁于火灾。菊人公所作《登善楼记》可能就是指该楼。在菊人公作《登善楼记》中描述其位“于旧第之南”,且“斯楼也,玲珑轩敞,翼然凌空,举琼台赤城诸名胜,尽收诸几席间。以左右望其东,则妙山之麓蓝田,旧为贾秋壑第宅,·······。其西北则桐柏岭下福圣观……”。该文中又说:“予父时偕二三知己,洎海内骚人达客,日夕啸咏其中,赋诗酌酒,披风邀月,无一不足以志宴赏之巨观,而鸣登临之乐事。”在日三公作《改度予亭为总宪公专祠记》中说“岁幸登善楼之西北,有亭曰度予”。可见《登善楼记》可能就是指该楼。在日三公同一文章中提及“心拟更建三逸阁,惜今将老,兼又多病。倘天假之年,得健饭行,且再咸斯举,庶无负此志云。时在乾隆丙子年正月”。到底后来有没有重建无处查证。
半山房,三逸阁别称,因在三逸阁照墙上书《半山房》匾额。张抱义著有《半山房诗钞》等,今已佚。张抱义学名茂林,字聿怀,号崇山,别号知非子,又号小萍子(1778-1841),郡廪生。
集鸾楼,建于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荷月,在县治西杏庄巷,张文郁建并作《集鸾楼记》。是否就是俗称的“前沿头”,从谐音来讲很有可能。1995年毁于火灾。
养真堂,张文郁建于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仲春谷旦,在度予亭之北,高高祖总宪公致仕后息神栖静之所也。时同年祁豸佳撰写《养真堂记》。康熙岁已巳腊月“侄孙德夫农夫思祖遗养真堂,将就倾圮,二侄孙鸠工修葺,焕然复新”。张元功呆庵公题匾额“念祖”,并作《念祖处记》。后其屋析分各房转售他氏。乾隆己卯由张仁安日三公渐次赎复,在改度予亭为专祠同时,并升是堂为楼,次第匾如旧,桂月吉旦日三公作《升养真堂为楼记》。大门上书“资政大夫之第”匾额尚存。现该楼已部分倒塌,亟待修复。
名臣坊,在光即门(上书资政大夫之第)前约十余米,原为木结构,康熙岁已巳张仁安日三公重建,以木以石,仍书曰“名臣正治上卿”。齐召南作《复起名臣坊记》。大跃进年代为修建菜场拆毁。
张氏宗祠,在县治文明巷大司空巷口,由“高曾祖和庭公及从祖澹园公、心斋公、秀斋公、各出已资,鸠工庀材,大兴土木。始乾隆乙巳,迄嘉庆丁巳告成。栋宇巍峩,规模整辑,陈俎豆荐,馨香敬奉,太素公上溯封君二代,以隆祭祀。”光绪癸卯张燮将祠后店屋改造后透大堂,两庑三曹,概行修辑,又竖造后祠三楹,东西庑二楹,历经五年告成,并于宣统三年十一月吉旦作《重修太素公端祠兼造后祠落成记》。解放后该祠因修建和平剧院被拆毁。
菊隐居,又名苕霅别墅,民国壬申陬月由裔孙燮陶庵氏修建,以纪念高祖张亨梧菊人公。位于“太素公庙旁西首隙地,建造楼房正室三楹,附屋二间,东西两廊,前面照墙。”有认为菊隐居俗称“前沿头”恐为不妥。因为一是位置不对,俗称的“前沿头”在度予亭之南,而这里指的是“太素公庙旁西首隙地”,应该是在原张氏宗祠的西首,也就是原和平剧院的后部。二是修建年月不符,菊隐居建于民国壬申,而“前沿头”则应该在清朝中期之前,如果它就是“集鸾楼”那更是在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
大司空第,当然是指张文郁的宅邸,但是究竟指哪一处建筑?有说是原县第二招待所,但那好像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否是外姓购去后重建?二说许昌渠先生在《大司空第》一文中说:现《卧雪遗风》是张文郁赠送给他“倒水赖”舅舅,并改为现名,不知他有何确实证据。就当它泛指张文郁旧居。张文郁及其后人崇尚读书学文,大司空第后来改为书塾,专用于教育培养人才。张文郁的后人张修堂,一名如澜,字惟济,号云槎,又号秋波(1831-1893),丁丑春日,送小儿友钦至大司空第书塾,见院宇倾坏,花木荒凉,犹记昔年读书于次,不无盛衰之感,因率成四绝并呈许愚山夫子:
书塾从前额古春,同堂都是少年人。光阴迅速成前辈,为遣男儿步后尘。
枉读诗书苦十年,名场未得附群贤。痴心还望儿勤学,占个功名了我缘。
小园荒废草成林,剩有闲花树到今。曾记主人留赏菊,索题诗句赋黄金。
题诗粉壁墨犹留,儿辈重登旧日楼。莫学乃翁狂不改,又将拙句奉名流。
这里的许愚山夫子可能就是当时的书塾老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为书塾后的大司空第曾经非常兴盛。
大司空巷,它是为纪念明末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张文郁而命名的。东自文明巷(现劳动路),西至杏庄路,解放后改名为新华巷。有人质疑张文郁怎么称之为大司空。大司空是古时的官名,称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三公,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张文郁在明天启年间被晋升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在鲁王监国时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后又被任命为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所以无论从都察院右都御史来讲,或从工部尚书来讲,张文郁就被称为大司空了。
华光庙,位于养真楼大门即光即门南侧。原华光大帝神座下面找出来两条木条。木条上用墨水分别书写了两行字,一块木条上书写“明都察院右都御使工部尚书张文郁建造”,另一块木条上书写“清乾隆甲午境人生员张仁安修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合境重修”。这两块木条应该是民国二十一年华光庙重建时书写并存放的,它们记录了华光庙三次修建的历史,应该是比较真实的。解放后华光庙毁于劫难,神像被毁,庙宇被卖给个人并最后倒塌。2012年由杏庄老年协会集资组织重建。
华光巷,因华光庙而名,南自大街(今中山路),北至大司空巷。解放后曾改名为光明路,文革后恢复旧名。
五世同堂牌坊 钦旌张尚义五世同堂,坊建于文明巷侍郎公专祠西首,今美食城南。张尚义,学名献廷,字季吕,号渭南(1771-1851),岁贡生,候选训导,敕授承德郎,寿逾八旬,堂偕五代。
迎旭楼,朱国诈题额并记,记载:“天台张氏自邑徙居茅园,及大中丞太素年翁获第后,与胞弟主事张翁太符,复卜筑于县治之西。予奉命假归,慕赤城名胜,驱车过访,见其堂朱甍逼汉,画栋连云,晴光熌烁。太翁出见,蔼然晋接,善气迎人。其子弟森森,亦彬雅有礼,予心卜其有寖昌之势。时太符翁请予额其堂,因题之曰:“迎旭”,盖取瑞日初升祥光未艾之意也。”现无从考证指何处建筑,“迎旭”匾额也无处查找。
宛鸣草堂,张文郁宦成后建的书斋,位于文明巷内,崇祯庚辰子元声作《宛鸣草堂记》,记载“吾父宦成,后构一书斋于文明巷内,率子若孙朝夕督课,命其名曰“宛鸣”。盖于诗之小宛有取尔也。”
逸圃,在百岁坊前,大中丞第后透也。系六房附贡鸿钧公讳利苍建,间为学使道府按临公馆。孙曾转售他姓。后为玉坡昆季所居。玉坡居所在文明巷靠十字巷,解放后曾作为更胜越剧团住所,是否这就是逸圃待考。
来紫楼,楼在华光庙南,自成一院,院内原有“紫气东来”匾额,故名。楼内有书斋小院,小院内有假山,书斋侧墙上书有“清风来故人”匾额,小院墙上有“幽人清趣”匾额。
容膝轩,熊卜公有《容膝轩记》。
书种堂,嘉庆十一年张正淦三山公作《书种堂记》,记载:“书种堂者何,吾祖省溪封君所建,以与少司空太素公暨弟学博麟生公读书之地也。故邑志云:焕文门三里有茆园张氏书种堂焉。是堂也,构于玉笥峯之麓,廊庑周遮,垣墉四绕,不宽不窄,且敞且淸,半郭半郊,亦素亦雅,壁悬图画,架插牙签。群山围软绣之屏,文溪展菱花之镜。平畴交翠于万顷,百卉争妍于四时。窻开卍字疎棂,野张天然画帧,洵学古之精庐,养素之胜地。”
聿修书塾,《天台县教育志》载“明天启二年,张文郁为主创建。后张氏后人更新为聿修斋。淸咸丰二年又扩建为聿修书塾。清末改为公立书种堂,民国三年改为莪园初等小学校”。
辉玉堂,在县南茅园,以堂对玉笥峰故名,侍郎公为诸生时授经地,许别驾鸣远记。康熙乙酉岁菊月谷旦岁贡生候选训导许明经君罗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