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夫子墓,史称来徵君墓,民间省称来子墓。位于梁平县城西外15华里,地名福德铺,原西大路右侧,现318国道左侧。并跨路建有“聘君仁里”石坊一座。
历史
墓亭始建何时,史无记载。据现存墓志铭碑记载,重修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邑令符永培筹资重建。笔者少壮时曾常过其旁,远见黄灿灿的琉璃瓦享亭,惜未亲去一观。1994年6月,随县政协各位文史委员,对遗址作现场考察,并邀请当地的村干部及老农座谈,作成笔录,并会同查勘遗址,作成平面图,以作文物资料。现将原记录录后,以供读者参考。
据82岁的原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善国回忆说:
夫子墓地由大路右边上九步石梯进入石栏杆走廊(界栏),靠左进入中门大石坝,石坝两边各建有对称的五间庑房,竖有来夫子家族世系碑和各地名人凭吊的石刻诗文。庑房左右外侧,各建有石雕的庄严华表各一座。石坝尽头是四柱三门的精致大石坊。再上三步石阶,就是庄严肃穆的享亭了。享亭是用黄色琉璃瓦料盖成。亭子的宝顶做得更好、像宝瓶一样插在亭顶,六方都是彩脊翘角,瓦面各塑一只灵狮,用铁链牵引着系在宝顶上,辉煌壮观覆盖坟头。坟头是四柱嵌花联合组成的石门,很是庄严,竖立着“明翰林院待诏来公瞿唐夫子墓”墓碑,墓碑右边刻有邑令符永培撰写的墓志铭,两边墓柱上刻有夔州知府林烇章撰写的墓联:
“半亩佳城生宿草,候芭负土竟谁属;
一丸太极悟先天,扬子草元总不如。”
墓尾左右各建一亭为管理房。现农机站是坟头,蚕房是坟尾,占地五亩。墓地从前松柏茂盛,碧绿一片,隐现着黄琉璃建筑的享亭,白鹤成群,幽静宜人。
每年春节初一二日,来氏后代聚族拜奠。
他略为休息之后,搔搔头继续说:
挖毁来子墓是1965年“破四旧,立四新”的“四清”运动中干的。我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挖坟的时候我责任所在,守在那儿,一步也未离开,眼看墓地挖开,内棺是用石砌的,长方形有一尺多高,黑漆棺材没有贴着泥土,是用铁环吊着的。棺材打开,穿的衣服看来是完好的,只是见风(空气)就粉(朽)了。
骨架依然完整平卧,棺廓墓室中没有一丝一毫金玉陪葬品,使少数想发“地财”的人梦想落空。只有廓前有几块石碑,估计是初葬时的墓碑,谁也未重视,至今下落不明。
笔者云:墓中毫无陪葬品,可见夫子两袖清风的高尚品德。然也难逃“除四旧”扬尸弃骨的浩劫!
另据71岁的农民黎万儒回忆说:
民国二十五年(1936)梁山县长杨晴航,曾鸠工修葺夫子墓焕然一新。并题享亭颜额一匾,文曰:远绍周孔。
民间传说:
笔者昔日常听人说:夫子坟是一处风水“牛眠吉地”。那样在一座土坟,不是用人工挑土垒起的,是龙脉好,地气足,慢慢自然长大的。旧时风水先生便奉承说:“白日千人拱手;夜晚万盏明灯”。因为梁山在未修川鄂公路前,上省(成都)西大路,必顺从夫子坟左侧绕过。在走过福德铺平桥后,必顺上几步缓坡石梯,行人面向夫子坟,便附会是“白日千人拱手”(像作揖礼拜样);晚上若立在夫子坟前,福德铺及县城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便是“晚上万盏明灯”的兴旺发达景象了。
(摘自梁平县政协编《梁平文史》第五辑,田光国撰文)
介绍
来夫子墓,史称来征君墓,民间省称来子墓。位于梁平县城西外15华里,地名福德铺,原西大路右侧,现318国道左侧。并跨路建有“聘君仁里”石坊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