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最正式的字辈文化应该是起源于唐朝。比如:韩氏字辈是唐朝韩愈谱写的。而字辈文化形成于宋朝。比如;赵匡胤为其后代取名规定了十三个字,同自己的匡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在南宋后期,有钱的家族也开始暗地里撰修家谱了。到了明朝,字辈文化开始盛行了,修家谱已在民间普及了。明朝以前,只有皇家才有资格修家谱。孔府四十四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清同治年间,俩皇帝又为孔府赐字,使修家谱盛行于百姓家族中,从此往后家谱撰修的更加规范了。
一般字辈以四言类诗、五言类诗和对联体应用多一些,尤以五言类诗体应用更广泛,因为读起来更通畅,记起来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