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

W020131119338145532362.jpg

江苏省镇江市朱氏宗祠



简介

儒里是镇江新区姚桥镇的一个古镇,朱氏宗祠位于儒里北街南北两道门之间,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为三进十七间。


历史沿革

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为儒里朱氏始祖朱亨三(谱载为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第八世孙)所建,为三间二进带厢的四合院建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原地扩建成现有规模,后年久失修颓废而濒临坍塌。2002年8月,当地有名望的人士倡议重新修建,两年中共募集资金36万余元。2005年修缮后的朱氏宗祠对外开放。

儒里朱氏宗祠于2003年5月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升格为江苏省文保单位,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筑结构

门前是广场,祠对面为照壁墙,墙体以花岗岩浮雕着“儒里春秋图”,全长12米,高3米,为一组九幅,象征着儒里从古到今的700余年历史。两侧为“功德榜”,刻示着复修宗祠捐款单位和捐款人姓名。祠门南侧矗立着“江南第一古祠”碑石,高2米许。

宗祠头进正中悬有“朱氏宗祠”和“阙里世家”匾额,南厢为“竹翠轩”,北厢为“花秀苑”。二进门楼有“万草纹”,“百寿图”砖雕,门楼上端内外有“紫阳世泽”,“虹井流芳”石匾。中厅立有一尊朱熹汉白玉雕像,上悬复制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等匾额九方,两侧抱柱刻有楹联两副:分别为“乾坤三阙里,古今两大成”和“数行仁义事,长存忠孝心”。中厅南北两厢,门头有扇形匾额,分别刻有“明伦”、“养心”,均为朱熹遗墨。雕像后为大屏风,雕有昆山市清代鸿儒朱柏庐书写的“治家格言”。

后进为享堂,供奉先祖灵位。上悬“闽婺同源”、“慎终追远”、“寝成孔安”三方匾额,两侧抱柱楹联分别为:“派衍新安,世宗紫阳家法;支蕃古润,人传白鹿遗规”和“一脉相传,天伦荣枯皆骨肉;五伦同守,先循忠孝报君亲”。后厅南厢为塔房,安放族人所赠“玉塔”,塔高1.7米,八面九层,底座0.8平方米,为镇祠之宝。南厢天井有古桂树一株,已600多年历史。中后两进60扇花格门窗,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和古人典范图案,全为朱漆鎏金,形象生动逼真,彰显伦理道德。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隋朝灭陈国后,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266年)另置一个吴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沛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

凤阳郡:隋朝时期置郡,治所在钟离(今安徽凤阳)。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中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时期改置为义阳国,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县南部一带地区。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太康县:秦朝时期置阳夏县。隋朝时期改为太康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一带地区。

永城县:东汉时期的临睢县,晋朝时期废除。隋朝时期又改置为永城县,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东部,邻接安徽省。


0.0925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