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考古与名人轶事
(姜佰君)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索隐》又按《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炎帝,即神农氏。《正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最早最显赫的是姜姓炎帝与姬姓黄帝族。炎帝居住在渭水支流姜水流域(今陕西岐山西南),子孙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姜。后来传至伯夷时,正当夏禹时代,因帮助治水有功,被任命为主管四岳的长官,号为太岳,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此以后,炎帝的后代又称吕姓或吕姜并称。据姜姓谱牒统计,炎帝之后姜姓的分支共有247个之多,也就是247个姓氏是姜姓。
黄帝当年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因以水名为姓氏,姓姬。后来黄帝的后裔孙后稷成为周部落的首领,也以姬作为本族部落的姓氏。姜、姬两姓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们不但世为婚姻之族,而且还不断发生斗争。其中最著名的蚩尤与黄帝之战,或曰炎黄之战。结果炎帝族败,黄帝族胜。炎帝族在春秋时代有齐、许、申、吕四大支族,齐在山东,而许、申、吕均在河南。在史前时代,姜姓部落转迁地甚多。仅以吕氏而论,几乎遍布神州各地。《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枝遮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姜姓,从其封姓,故曰吕尚。”今河南南阳有吕,为周穆王所封,宣王时改为“甫”。与河南相比较,居于山东的姜姓氏族不但类族繁多,而且更为古老,除齐之姜姓外,许、申、吕、姜姓在山东皆有踪可寻,其中尤以齐国最著,最为古老,而且很少迁徙,故可视为姜姓之所在,春秋时代,姜姓遍布于山东东部地区,如居于临淄的齐姜,居于寿光的纪姜,居于莱芜、昌乐等地的莱姜,居于安邱的卅(淳于)姜,居于苍山的向姜等。上溯到夏商时代,则有居于曲阜的神农之姜,居于章丘的邰氏之姜,居于济阳的逄氏之姜,还有居于费县的许氏之姜,居于莒县的杞氏之姜等。
在漫长的岁月中,姜姓氏族,世代繁衍,因战火动荡、强弱驱逐、创业需要、生活所迫等迁徙流动,不仅分布于中华大地,而且世界各地都有,形成了世界性的大族系。《百家姓》中的507个姓氏中,姜姓就有46个。其中同姓族的有:姜、吕、申、许、齐、纪、柴、赖、充、郦、逄、连、向、国、文、左、骆、申屠等;以祖名、谥号、封地、采邑 为姓的有:丁、丘、高、崔、卢、章、谷、聂、尚、焦、盖、查(楂)、庆、柯、饶、景、浦、厉、谢等。其他原因得姓的有:强、斜、贺等。这些姓氏在齐国故城周围、临淄地区仍然存在,据2003年临淄区人口普查统计有:崔、姜、吕、丁、卢、左、邱、纪、齐、焦、聂、贺、向、柴、尚、厉、章、逄、晏、封、饶、许、高、谢、谷、骆、薄、文、连、桓、郦、檀、淳于
转文【寻根之旅】
姜姓探源宝鸡行 :2005年07月18日 16:18 深圳新闻网 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宝鸡 宝鸡地处陕西关中西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炎帝神农氏的起源地。南有巍巍秦岭屏障,西有“关陇锁钥”,北有绵延千山横亘,滔滔渭河从市区穿过,形成了东西走向的渭河平原。宝鸡是炎帝故里,姜姓的起源地。自古以来,多有姜姓后裔。据人口年报,宝鸡境内的姜姓者约为六七千人,主要居住在岐山、扶风、陈仓(原宝鸡县)等县区。 明嘉靖《陕西通志》载:“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百家姓考略》又载:“神农生于姜水,因姓姜氏。”“姜氏城”即今“姜城堡”; '姜水'即今'清姜河',称'宝鸡姜水'。 清明节前夕,我们乘车驰过新世纪渭河大桥,来到清姜河之畔的姜城堡。这里是一处新石器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姜河从大散关流出,清澈见底,经姜城堡而入渭河。从姜城堡南行一华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神农门”牌坊。沿川陕公路向东走三华里,在310国道旁,有一个村庄叫峪泉村,这里有一眼泉,泉水甘甜清洌,流淌不息。传说炎帝生下后,头上长角,身上生疮,炎帝母亲把他抱到这眼泉'洗三'(沐浴),从泉里游出九条龙向他身上喷水,顿时,头角没有了,疥疮全消了,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于是,人们就把这眼泉叫'浴圣九龙泉'。为了缅怀这位人文始祖,人们又在泉旁立碑建庙,岁岁奉祀。? 站在九龙泉向南望去,是逶迤起伏、景色秀丽的天台山。传说这里是炎帝当年采药遇难的地方。炎帝为了给族民治病,经常上天台山采药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一天,他因误尝了一种断肠草(俗名叫'火焰子')而不幸身亡。人们就把他安葬在高高的天台山上,喻示着他是为了族民而死的,其精神犹如大山一样崇高,万世不朽。 我们约步行四五个小时,攀上海拔二千多米的莲花峰。纵目眺去,崇山峻岭,云雾缭绕。在莲花峰下,有一块五六亩大的平地,这是天台山炎帝庙院遗址,山门、石柱础犹在。一块两米长、一米宽的青石板,静静地躺在那里,传说这曾寝放过炎帝的尸骨。现在,人们为了纪念炎帝,在崖边挖了三只窑洞,里面塑有炎帝像。据守庙人讲,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炎帝忌日,上山朝拜炎帝的人络绎不绝,就连进山旅游的人也要在这里顶礼膜拜,点燃几柱香。? 从九龙泉返回南行五华里,便来到常羊山下。穿过“神农门”牌坊,车行百余米,又见一座雄伟壮观的“神农门”,施彩着色,十分耀眼。右书“仰常羊慎终追远祭炎帝”,左书“慕天台寻根溯源拜神农”。沿山间石阶小道南折登二三百米,便是炎帝陵景区,迎面是一座建在高台之上的山门牌坊,高约五米,长十米有余,六柱五门,飞檐斗拱,气势宏伟。牌坊正中大匾上刻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华夏始祖”四个烫金大字。牌坊前面的小广场上,耸立着两蹲石狮和十多通石碑。跨进山门,便步入陵园的中心——祭祀区。祭祀区可容纳数千人凭吊。广场两侧各设偏殿一座,广场正南高台上矗立着高大雄伟的炎帝大殿,东西两侧设钟、鼓楼,香案、香炉,相形而置。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红墙、赤瓦、紫柱、褐门;脊兽、浮龙、彩凤,色彩斑斓,神态生动。大殿正门两旁,分别高挂着由著名学者霍松林、杨春霖撰写的楹联:“岐山毓秀姜水钟灵遍五州炎黄裔 胄龙腾虎跃致富强国咸知此是寻根处,北岭迎阳双庵破晓愈百代华夏文明 霞蔚云蒸飘香吐艳共喜今逢结果时';'创造定有人千载岐黄崇炎帝,流传安无据八方稼穑念神农。'走进大殿,正中矗立着高大的炎帝坐像。只见炎帝肩披兽皮,腰系叶裙,双手紧握谷穗,目光炯炯有神,头顶'光芒'四射。不禁使人肃然起敬。大殿两侧是反映炎帝丰功伟绩--'降牛耕田'、'制耒作陶'、'选种播谷'、'百果藏实'、'鞭草尝药'的彩色壁画。
出祭祀区后门,我们顺着石阶山道南行。台阶山道两旁耸立的是百尊历代帝王石雕像和苍翠挺拔的柏树。登上高耸的山头,便到了陵墓区。炎帝陵墓因山起冢,显得十分高大,直逼云天。墓冢底部用青砖围砌而成,上半部芳草盈顶。陵墓正北,树立着一座高大的墓碑,上刻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炎帝陵”三个大字。墓碑前面,摆放着一尊古朴典雅的四足大香炉,供游人上香祭拜。? 伫立陵前,环顾四周,松柏森森;近看眼前,香炉中的烟云袅袅升腾。仿佛使人感到:满山苍翠的松柏,不就象征着炎帝那万古长青的精神;香炉中升腾的烟云,不就表达着炎黄子孙对始祖绵绵不绝的追思之情吗?? 祭拜过炎帝陵,走下常羊山,穿过胜利大桥,来到市区经二路西端的炎帝园。一座坐北朝南,巍峨、宏大、庄严,具有秦汉风格建筑的炎帝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