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诸城黑龙沟子(现诸城市龙都街道黑龙沟村)出了一位“神医”臧应詹。因为人们习惯上称呼他的字“枚吉”,所以民间知道神医臧枚吉的多,知道臧应詹的少。臧应詹早年做过小官,后来为了给母亲治病,才改学医术。他聪敏勤奋,博览群书,很快学到了一身高超的医术。由于医术精湛,很多疑难病症都能药到病除,因而被人们誉为“神医”。臧应詹在家乡行医达五十多年,他给人治病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乾隆三十四年(1769)四月,安丘县一位姓黄的公子得了鼻出血的毛病,每天早、晚两次,每次都要流满一火盆,两个多月没有好。后来找了一个南方医生诊治,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配药,吃了几副,不但没好,出血的次数反而成了三次。他们找到臧应詹时已是八月,臧应詹诊脉后,仔细地询问发病的原因:原来几个月前,黄公子跟堂伯到济南办事,晚上去宿妓,刚刚解衣上床,就被闻讯赶来的堂伯狠狠地斥责了一顿。黄公子羞急之下,落下了这个毛病。臧应詹沉吟片刻,告诉黄家人:这种病是因为相火引起的,不能强行止血,否则容易使血液在体内凝结,导致病情加重;只有顺应血脉,将相火导出,血才会自然而止。臧应詹用桃仁承气汤配药,加大剂量,让病人服用。三副药之后,病人大便出血,鼻血减少。随后又减小剂量,让病人连续服用,并配以别的药物,不久,黄公子的病就痊愈了。
传说臧应詹还会“搬”病。有一年,臧应詹的姑家表弟到杭州为官,临走前举行酒宴庆贺。酒宴完毕,臧应詹告诉表弟说:从脸色看,你已得了“瘩背”。表弟以为他开玩笑,毫不在乎地说:你看我好好的,哪里来的“瘩背”?臧应詹给他把了一下脉,说:现 在还是“瘩背”的早期,所以你没有多大感觉。不过不用怕,我给你搬到小腿肚子上,等到了杭州再慢慢治疗不迟。到时候如果大夫看的不是“瘩背”,你就不要理他,如果看的是“瘩背”,你就叫他开方子。表弟到杭州不久,果然感到小腿肚子不舒服,就找大夫来看。有的说是毒虫咬的,有的说是疔疮,后来—个年轻大夫说是“瘩背”。臧应詹的表弟故意问:“瘩背”应该长在脊背上,怎么会长在小腿肚上呢?年轻大夫说:这是有能人给你搬到了小腿肚上。表弟这才信服了,就让年轻大夫治疗,很快就治好了。臧应詹临终前把“搬病”的秘方给了家人,嘱咐他们,如果有南方人来,就将此方交给他。后来那个南方的年轻大夫果然远道而来寻找,家人就把这个秘方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