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当代山东曲姓众多,很多东北曲姓家传也是来自山东。而在山东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很多曲姓集聚村庄旁边都伴有鞠姓村落,这种鞠曲共存,相生相长的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一块墓碑的发现使探寻见到了曙光。

  公元1956年在黄县冶基村挖掘出一块墓志碑,铭头为"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墓主人名叫鞠俨,是五代后晋国子监广文馆助教。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头镌刻的郡望是西平郡,这说明墓主人鞠俨的祖上来自西平。鞠俨的祖上竟与曲氏为同一郡望,看来这绝不是单纯的巧合,其中必有端倪,看来只有仔细梳理鞠氏进入东莱的年代答案才能迎刃而解。经查阅《资治通鉴》笔者发现了充分的证据,据记载:公元四世纪初,东莱大地上爆发了刘伯根、王弥叛乱,公元307年,晋怀帝的太傅司马越曾派遣洛阳皇宫南宫门"公车门"的接待官,东莱黄县籍人鞠羡回乡任东莱郡长,主要任务是组织家族武装镇压王弥反叛,这种不带兵马只任虚衔的平叛,虽然客观上反映了西晋王朝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无兵可派的现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鞠羡家族是东莱的地方豪强,依靠家族的势力足以对抗强大的王弥叛军。一般情况下,形成这种强大的家族势力是需要多年经营的,因此推断,鞠羡的祖上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来到东莱定居,具体应判定在哪一时期呢?这得从源头说起。前文说过,西平曲氏的武装反叛遭到了曹魏当局的残酷镇压和强迁,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西平曲氏的众多人户被强行迁往金城,笔者判断正是在这次大规模强迁金城过程中,曲氏的一支转道经过数千里艰辛跋涉直接迁到东莱郡治黄县定居,由此开创了当代曲氏和鞠氏在胶东的历史存在,鞠俨墓志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0.0868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