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网上有很多说法,一是说:"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其后代便以地为姓,称曲姓。"二是说"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为了求证上述第一种论据的可靠性,笔者通篇查阅研究了现代版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同时也查阅了《四库全书》的编辑者清代钱大昕等人的注释,又查阅了王利器为《风俗通》校注的器案。《风俗通》原名《风俗通义》,东汉末年应劭所著。《风俗通》全书三十六卷宋代已经部分失传(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编辑《永乐大典》时根据有些典籍的记载进行了增补,经过增补编辑的《永乐大典 风俗通义 姓氏篇》基本反映应氏著作原貌。清代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是根据明朝《永乐大典》编纂而成,在《风俗通 姓氏篇》中,应氏一共收录了东汉末期存在的530多个姓氏,通篇没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于曲沃桓叔的记载,只查到了"鞠氏:汉有尚书令鞠谭,或为曲(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编辑成曲氏),音讹转改,汉有曲衍(演)"和"韩氏:韩之先出于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原,因以为氏"的记载,除此之外连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不知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从哪个风俗通义中转载的。而成书于南宋的《百家姓》和后来的《续百家姓》均未记录曲姓。
对于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史籍记载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极有可能是"专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路""子由"一样。试想,如果曲姓在当时确实已经立姓,并且有正常的家族姓氏传续,那么这两位在《史记》上明确记录的人物连同他们的姓氏为什么在《风俗通义》、《百家姓》这些纵贯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录记载呢?唯一的答案是"曲"字作为姓氏在当时还没有立姓,曲姓是由历史上的曲姓简化而来,而曲姓则是鞠姓的改姓。事实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对上述观点心存疑惑,明明家传我族裔来源于鞠氏,怎么突然变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宫"的后代了呢?难怪有的曲姓朋友惊呼:"我们这个曲姓真是很特别,《百家姓》上没有,《续百家姓》上也没有,曲姓到底源出何处"!
《曲氏宗谱》上有一句名言说:不知祖不怪,冒祖则罪大矣。这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宗法观念的强烈认知。实际上也没有那么严重,现代认为:姓名只不过是一代表符号而已,根本无需大惊小怪。但是作为学术研究,作为探源,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探究事物发生、发展的本末,不能因为有个地名叫"曲沃"就随意的攀附历史上的曲沃桓叔,也不能因为曲沃在山西就想当然的认为胶东的曲姓都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更不能对本家族祖上多年来口耳相传的"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故事及其成因不作分析、判断和诠释,就轻率的得出"曲氏源出曲沃桓叔、曲逆和曲宫"的结论,这是一种误导、是对祖宗的亵渎,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上述事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含盖广阔时空的姓氏演变的历史画卷:在西汉晚期,鞠谭为避祸而弃鞠改曲,曲姓经历了九百多年的发展大约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渐演变简写成曲。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的"祖上为避祸而弃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而且我认为,这种简写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简写,不包含字体简化的含义,因为"曲"字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汉字,曲和曲作为汉字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就象历史上的"曲阜"、"曲沃"当然不能写成"曲阜"和" 曲沃"一样。
另外,一部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己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贯黄县,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犹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远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口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
经考证《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曲后,曲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曲-曲-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为了确定这种演化的确切年代,笔者查阅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拓片资料库现存的历史上各类拓片,共搜索到曲姓墓志拓片7条,其中最早的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元寿妃曲氏墓志》,最晚的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曲善岳墓志》。共搜索到曲姓墓志拓片17条,其中最早的是河南南阳出土的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曲系及妻蔡氏墓志》,最晚的是山西五台出土的公元1935年《闫书堂及妻曲氏合葬志》。从上述搜索结果可以看出,曲姓及其墓志到公元662年戛然而止,而曲姓则从公元822年才开始镌入碑刻,中间相隔了160年之久,笔者认为这期间正是曲姓向曲姓转换的姓氏不确定时期。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曲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曲崇裕"或"曲(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曲姓才刚刚完成从曲到曲的演化。而河南洛阳出土的曲环之孙《曲元缜墓志》已经把"曲"字作为姓氏正式镌刻到墓志中,这说明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曲姓已经沿着"曲-曲-曲"的字形演化首先简写成"曲",到了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自此开始,"曲"作为姓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诸位试想,否则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曲氏家族哪里去了?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在中国的姓氏演变史中,唐代以前根本不存在曲姓,曲姓是由历史上的曲姓通过字型转换而来,而这种字型转换只限于"曲-曲"的姓氏转换,并不包含汉字简化的含义。其实历史上鞠氏因避祸改曲并不止上文记载鞠谭改曲这一次,经考证在北宋末年、元末明初、明朝末年登州黄县冶基鞠氏都曾发生过鞠姓改曲姓的事件。那么在历史上为什么鞠姓每遇灾祸反过来都会依附于曲姓而号称"死鞠活曲"呢?这可能就是"鞠曲一家" 这个无法割断的历史情结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