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轶事

  祁太秧歌代代传

  1980年,祁县人麻万全从太钢退休后回到了老家,在祁县城赵镇里村自家院里办起了“文化大院”。

  每周二、周六,老年人来这里唱戏,小学生寒暑假期也来麻万全文化大院听讲读书,农闲时这里还组织村民卡拉OK大赛。特别是村里赶庙会的时候,麻万全大院更是热闹非凡,十里八乡来赶会的都要来麻家院转一圈,而最吸引他们的是当地人最喜欢的“祁太秧歌”,有《偷面瓜》《做小衫儿》等秧歌剧。

  每逢元宵节闹红火时,各地大搞龙灯、旱船、背棍、高跷以及鼓乐欢奏等活动,大大小小的舞队极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间歇唱支小曲,渲染气氛,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这种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

  祁太秧歌多采用第三人称说见闻、数典故、叙景致的歌舞形式。“二月里来龙抬头,姐妹三人踢绣球。大姐姐踢了个龙摆尾,二小妹妹来接球。走三走,扭一扭,踢了个狮子滚绣球。”这是祁太秧歌《踢绣球》中的一段,表现的是姐妹三人踢绣球的嬉闹场景。民国时期,祁县秧歌艺人根据真人真事编演了《唤小姨》《张公子回家》《卖胭脂》《劝戒烟》《吃招待》《送樱桃》等一批反映商业和农村生活的小戏。

  上世纪40年代,解放区革命根据地晋绥边区当时流行着两种秧歌,虽然都称秧歌,但其风格、特点截然不同。

  由于名称上有些混淆不清,晋绥文联的戏剧工作者经研究磋商,认为从流行区域上分较好,于是分别定为“陕北秧歌”和“晋中秧歌”两种。

  1951年,榆次专署组织了“祁太秧歌研改社”,将“晋中秧歌”由原发祥于祁太二县的这一秧歌剧种定名为“祁太秧歌”。这个名称自1951年改革以来,一直流传至今。

  300多个祁太秧歌剧目,现在传演的也就三四十个。除了过年闹红火时有大型的秧歌,祁县农村庙会也经常有秧歌表演。

  花钱排演祁太秧歌的麻万全,自己不会唱也不会舞,但从小就喜欢家乡的秧歌。一方水土创造了祁太秧歌,要留住这个古城的艺术更离不开像麻万全这样的祁县人。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四周被三丈多高的砖墙包围着,上有女儿墙和望口,整座院像个城堡。

  人们先是从电影上看到乔家大院,“大红灯笼”下的大院给人阴森沉重的感觉,而电视剧《乔家大院》则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砖缝里藏着的辉煌。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占地面积918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42.4平方米,是集中体现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独特风格的建筑群。乔家大院原名“在中堂”,196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而北京故宫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故宫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乔家大院则是“民俗博物馆”。第一院和第二院为乔家历史和乔家珍品两个专题陈列。后四院主要陈列展览民间工艺、衣食住行、岁时节日、婚丧嫁娶、农商习俗等九大部分。

  

0.108919s